人物传记阅读素材:大师的背影

合集下载

大师的背影_名人故事

大师的背影_名人故事

大师的背影一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在冬天刚过、春寒料峭的季节,风特别硬,能把人的耳朵、手脚冻得生疮。

一个瑟缩着身子的穷孩子,从西华门进入故宫,然后东行。

当他看到一位在空旷的丹墀之外埋头除草的老人时,他会叫一声“爷爷”。

老人则只管除草,头也不抬地“嗯嗯”两声算是回答。

从老人身边走过之后,孩子差不多总要回过头去看看老人,再继续赶路。

他穿过故宫,从东华门出去,走进新式的孔德小学读书……以上这幅画面出自一篇名为“我曾每天在宫里行走”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就是那个曾经天天穿行故宫去上学的穷孩子——于是之。

20多年前在北京人艺工作的时候,为了研究于是之的艺术风格,我曾大量阅读于是之的文章。

那些谈表演、谈修养、谈生活的文章都极短,文笔精粹,立意奇妙,看似平易,实则是一口口意蕴无穷的深井,一如他的表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于是之所有文章中,回忆生活的文章可说是我的最爱,而其中他似信手拈来般写下的《我曾每天在宫里行走》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谈到何以能天天在故宫行走时,他写道:“我同院的一位在故宫里专司剪除石缝间杂草的老人……为我疏通了东、西华门的守卫,使我能够每天在宫里穿行两趟。

原来走的是&lsquo:弓背&rsquo:,现在能走&lsquo:弓弦&rsquo:,路途可就近得多了。

”在怀念那位终老于除草生涯的一辈子默默无闻的老人时,他这样感慨:“他虽然没有皇家宫阙那样的伟岸,也不同于宫里的珍宝件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但他自有他的光亮在,至少是常存于我的心中的。

”其用语之简洁而传神,情感之朴素深沉,都令我敬佩。

我在访问故宫时,甚至不由自主地去还原当时的场景,追寻那个穷孩子的背影。

贫困却善良的老人与人生刚刚起步的穷孩子、高大森严的紫禁城与低矮简陋的民宅、狞厉顽固的封建王朝和新式学堂鼓吹的新文化,都因那个穷孩子而连接了起来,美丽而意味深长。

二我在进入人艺前,看过于是之的一些演出录像和电影。

作文素材——大师

作文素材——大师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

朱自清:大师远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大师远去,“背影”长留

素材活用\素材万花筒□编辑/王莹山东邹城第五中学于帮助学生。

他也是一位宁折不弯的爱国者,节操。

如今,大师远去,尊严的价值。

通过背影,我们看到的,个志在兼济、锐意进取的人。

人物卡片一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一篇《背影》感动了千万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影》里的故事,朱自清足足推迟了八年才写下来。

在此之前,朱自清和父亲朱鸿均,一直有着不小的矛盾。

关于这点,朱自清在文章开头,也有所提及:“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彼时,朱家家道中落。

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正在于朱鸿均。

那是1917年,朱自清20岁,父亲朱鸿均在徐州做榷运局长,不顾儿子朱自清反对,朱鸿均偷偷纳了一名姨太太。

很快,他就被单位革职了,落下了素材万花筒\素材活用一笔巨大的亏空。

刚开始,朱自清总会拿出一半的薪水,给父亲养老。

没想到朱鸿均并不满足,他利用和校长的私交,把朱自清的薪水都拿走了。

在朱鸿均看来,“父为子纲”,儿子把钱给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

几次沟通无果,朱自清愤而断绝了与父亲的联系。

知道了朱鸿均的所作所为后,朱自清的祖母也气得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含恨而终。

这也是《背影》里,朱自清说自己两年没见父亲的原因。

在那个新旧观念激烈撞击的年代,朱鸿均和朱自清,是时代造就下千万父子的缩影。

丧事办完之后,朱鸿均要去南京谋职,朱自清要回北京上学,于是父子同行在浦口火车站分别,这正是《背影》一文的故事背景。

虽然当时朱自清已20岁,但父亲还是不放心地为他打点好一件件琐碎的事情。

父亲的求和往往不动声色,1925年,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可他刚到清华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

信里只有寥寥几行字:“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完父亲的话,朱自清心中一颤。

他很快猜到了父亲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在自己临终前,回家去看看。

仰望大师的背影

仰望大师的背影

仰望大师的背影作者:艾树池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10期王律兄的新著《翰墨宗师——黄绮的艺术人生》出版了。

在这之前,王律兄多次电话与我联系并见面约谈。

如今,我与恩师黄绮先生交往的片段已经凝固成这书本中的一页。

捧读这样一本书,心中的激动与欣喜是难以名状的。

这种复杂的情绪不仅源自黄绮先生与我之间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谊,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本记录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书,它把我们带入一个缤纷绚烂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人皆知的书法家黄绮之外更为丰富的黄绮先生。

在这里我们会邂逅一位诗人,一位学者,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家,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段关于艺术与人生的传奇……我与黄绮先生的相识始于1994年的春天。

那时的我是一个从农村考入大学不久的学生,衣着简陋,面带菜色,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那时的黄绮先生已经将近八十高龄,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等职,以其才高学富、书法精绝而名满天下,独步书坛。

就是这样的一老一小在那个春天里相见了、相遇了、相逢了。

因书法而结缘,开始了我与先生十年之久的情谊。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背了一个旧书包从保定乘车来石门拜望先生,带着浅陋与无知扣响“笔帘留香处”的屋门。

现在想起自己当年的举动,真是好大的狗胆!小子何能,竟敢屡屡扰了黄绮先生的清静。

好在先生不以我为浅陋,多次赐字题词,勖勉有加。

如今捧读这本书,先生笑貌音容宛若目前。

全书共分为八章:《乱世学童黄匡一》《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与闻一多的师生情》《书画姻缘》《醉心学术讲坛》《牛棚岁月见风骨》《独步书坛巅峰》《寰宇遍知音》《大寿无疆》,大致以时间为序,通过文字和大量的图片讲述了黄绮先生学术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文人的一生。

而我在跟随王律兄的笔迹品味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时候,一个字也渐渐浮出纸面,把我缠绕了、包围了、陶醉了。

那就是——“情”。

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师生情: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黄绮就因才华出众得到闻一多教授欣赏。

大师的背影

大师的背影

“ 季羡林带着老知识分子的背影远去”代表一个 “ 时代的结束” ……媒体上这样的表述传达出某种怅然 和悲凉 。许多人将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 , 看作中 国文脉为数不多的传承与接续者。
位年轻人喜欢上了梵文 , 自己一生的学术道路找寻 为 到 了最 初 的方 向。几 年 以后 , 同样来 自山东 的小康 人 家子 弟 任继 愈 , 世 之 中在 西南 联大 用 心攻读 中国佛 乱 教史 和哲学史 , 为他 传道授业 的是 汤用彤 和贺麟 。 如今 , 当两 位 老人 的履 历再 次 被 翻检 时 , 人们 从 中依稀 瞥见那 个 大师辈 出的黄金年 代 。 那 个 年代 , 在几 经政 治 和社 会 动 荡之 后 , 渐离 渐 我们 远 去 。上世 纪八 九十 年代 , 人们 在燕 园里 还 能看 到那 些 留存 下来 的 、 可被尊 称 为“ 生 ” 先 的大家 。一位 当年的学生回忆老先生们校园漫步的景象: “ 王力先生 戴着厚厚 的像啤酒瓶底 的眼镜 ,睿智 的脑门油亮亮 的 , 在 路上 总 是笑 眯眯 的 ; 白华 先生 是 一个 长 得 走 宗 d J的老头 儿 , v, 身材不 高 , 走路 很慢 , 似乎 一 阵风都 能 把 他吹 倒 ; 季先生 的样 子 , 则是 骑着 一辆 自行 车 , 车骑 得飞 快 , 个子 高 , 人瘦 , 风风火 火 的。 这些追述让人们看到了这样 的景象 : 推开朗润园 间公寓的木门进去 , 季羡林正埋坐在一人多高 的资 料堆中做学问。据说 ,他在 8 多岁时开始撰写 《 0 糖 史》“ ,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经常 是看了半天 , 一个有用 的资料都 没有 , 只能怅然若失 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人们也知道 了, 任继愈以耄 耋 之年 , 在视力 也 只有约 01 .的情况 下 , 凌晨 4点 每天 起床 , 从事《 中华大藏经》 中华大典》 和《 的编纂工作 。 在最后 的 日子里 , 躺在病床上 , 神志不太清楚了 ,还 “

大师们的背影

大师们的背影

大师们的背影作者叶克飞[作家与作品]我们所熟知的民国时代,既是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以至于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近代史上中国历史大转折、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各阶层各类人士的思想趋于活跃的时代,更是东方文明、落后的传统与西方科学发展、先进思想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

1840年,从闭门锁国,到国门被打开,一时间,风云流变。

此后百余年,中国与西方、专制与民主、文人与政客、科学与迷信……有多少碰撞,便有多少火花。

更多的国人通过这扇门,窥见了外面的世界,那之后的中国人的思想走向甚至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媲美。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文明大规模的初次输入中国,致使那个时代的学者有了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明,并出现了最早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国Style》,讲述的就是那一时期文人大家们的风范!在书中,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令人沉醉的风雅,叫人激情澎湃的豪言,让人面红耳赤的情事……说到底,民国的Style,都是人的风度。

而我们如今能体味的,只能是那些留在回忆中轻轻摇曳的身姿和低声回荡的话语……《民国Style》读来更让人倍感亲切的是,那些让我们直面岛上名人背影的篇章——1934年8月,洪深受梁实秋和赵太侔二人邀请,回到年少时曾客居的青岛任教。

此时,由杨振声开创的国立青岛大学已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是杨振声时代的教务长赵太侔。

值得一提的是,赵太侔也是戏剧史上的大家,夫人俞珊则是当年名震一时的女演员。

不过可惜的是,梁实秋之所以力邀洪深,是因为他已决意离开日后让他魂萦梦牵的青岛,回京任教。

等洪深一到,梁实秋便离去,洪深便接替了外文系主任的空缺。

以洪深的博学,执掌外文系后自是开了大量文学类课程,同时,他又创办了山大剧社,著名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便是由他在这期间导演并主持演出的。

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期刊《避暑夜话》,也是由洪深倡议筹办。

当时,虽然梁实秋和杨振声等人已然离去,但青岛依然名流荟萃,洪深平时常与老舍、王统照等人聚会,1935年7月,他与老舍、王统照、王余杞、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赵少侯、克家和刘西蒙等一起,决定创办《避暑夜话》,随青岛《民报》发行,每周一期。

一代才子余秋雨的背影

一代才子余秋雨的背影

余秋雨已经淡出大众视野近十年了。

在网上,偶尔看到有人谈起他,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觉到他们谈论余秋雨时不屑的语气。

是的,现在谁要是还敢公开宣称喜欢余秋雨,似乎已经沦落到跟喜欢郭敬明一样的待遇。

不过,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我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二十多年前初次读到就很喜欢,现在也还是很喜欢。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读到余秋雨是在初二时,那年暑假我在市图书馆里办了张借书证,然后就借到那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秋雨散文》。

为什么会借这本书?因为那时余秋雨已经隐隐然有点声名鹊起之势了。

我那时正是个文艺少年,一时好奇,就借了来看看。

一读之下,惊为天人,而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散文这种体裁的印象。

以前的感觉,散文就是写景、状物、抒情、撷取点儿生活的小片断,小感悟,发点小议论,小感慨罢了。

读余秋雨的散文,却觉得大,格局大,气象大,也谈的都是些很大的问题。

语言气势磅礴,如海雨天风,扑面而来……我也清清楚楚地记得,这本《秋雨散文》里还有一张挺精致的藏书票,上面画着骆驼走过沙漠的图案。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就成了余秋雨的铁粉。

初三时寒假,在小城里的新华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精装版,好像二十多块。

那时爸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四百块。

只好咽咽口水,不好意思找大人要钱买这么贵的书。

等到一九九九年,两千年的时候,余秋雨已经红遍全国。

只说一个表现吧,那时高三,语文老师发了一套高考模拟试卷,里面三十套试题里,以余秋雨的散文作阅读理解题材料的,就有七八篇。

我刚拿到这套试卷,就把里面的余秋雨散文找出来,全读了一遍,还是很过瘾。

语文老师们对余秋雨如此推崇,随之而来的就是,那时大量的高考作文都开始模仿余秋雨。

动辄就是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就是一些故作深沉却又酸腐味十足的所谓历史文化的感慨。

十几岁的高中生怎么可能模仿得好余秋雨呢?你没有那些游历,那些见识,那些才情,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不过,那些模仿余秋雨的作文,好像都比较容易得高分。

不光学生如此,那时报刊杂志上也充斥余秋雨式的散文小品。

凝望大师的背影——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凝望大师的背影——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凝望大师的背影——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凝望大师的背影——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陈智文手捧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这本《陶行知名篇精选》,颇多感触涌上心头。

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每次读起都是那么豪迈,那么坚定。

在陶先生身上,我能强烈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乃至生命。

而这,或许就是陶先生创造奇迹的动力,或许就是陶先生精神的本源。

毕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开拓出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学陶行知,努力做敬业的典范。

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众多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闪现着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光芒,见证着陶先生教育理想的追寻。

然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陶先生对教学的见解。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他将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记它,把活泼泼的小孩子当作一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先生只是跟着学生走;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把教与学完美地联系起来,最终实现“自得”的目的。

呼唤“好先生”,寻找“好课堂”。

解读陶行知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当下的课堂,特别要守住教学的两个“支点”: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

“支点”之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依托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例如笔者曾经执教过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名人事例有更深入的解读,特设了“自主比较三个名人事例异同”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大师的背影
大师的背影
黄中俊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在冬天刚过、春寒料峭的季节,风特别硬,能把人的耳朵、手脚冻得生疮。

一个瑟缩着身子的穷孩子,从西华门进入故宫,然后东行。

当他看到一位在空旷的丹墀之外埋头除草的老人时,他会叫一声爷爷。

老人则只管除草,头也不抬地嗯嗯两声算是回答。

从老人身边走过之后,孩子差不多总要回过头去看看老人,再继续赶路。

他穿过故宫,从东华门出去,走进新式的孔德小学读书……
以上这幅画面出自一篇名为我曾每天在宫里行走的文章,文章的就是那个曾经天天穿行故宫去上学的穷孩子——于是之。

20多年前在北京人艺工作的时候,为了研究于是之的艺术风格,我曾大量阅读于是之的文章。

那些谈表演、谈修养、谈生活的文章都极短,文笔精粹,立意奇妙,看似平易,实则是一口口意蕴无穷的深井,一如他的表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于是之所有文章中,回忆生活的文章可说是我的最爱,而其中他似信手拈来般写下的《我曾每天在宫里行走》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谈到何以能天天在故宫行走时,他写道:我同院的一位在故宫里专司剪除石缝间杂草的老人……为我疏通了东、西华门的守卫,使我能够每天在宫里穿行两趟。

原来走的是‘弓背’,现在能走‘弓弦’,路途可就近得多了。

在怀念那位终老于除草生涯的一辈子默默无闻的老人时,他这样感慨:他虽然没有皇家宫阙那样的伟岸,也不同于宫里的珍宝件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但他自有他的光亮在,至少是常存于我的心中的。

其用语之简洁而传神,情感之朴素深沉,都令我敬佩。

我在访问故宫时,甚至不由自主地去还原当时的场景,追寻那个穷孩子的背影。

贫困却善良的老人与人生刚刚起步的穷孩子、高大森严的紫禁城与低矮简陋的民宅、狞厉顽固的封建王朝和新式学堂鼓吹的新文化,都因那个穷孩子而连接了起来,美丽而意味深长。


我在进入人艺前,看过于是之的一些演出录像和电影。

但当我真正在人艺的舞台上看到于是之的演出时,我受到的震动还是巨大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演员应有一双文学家那样深邃的眼和一颗为认识生活而上下求索的心;演员的创造不能只是演得像了就算。

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入画的形象。

于是之的表演自然朴素,不着痕迹,内里却包含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生的体悟。

他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来滋养角色,然后完全让角色浸透了自己,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不只是像角色,而且还透着角色的气韵。

例如《茶馆》第二幕里,于是之为中年王利发设计了一双虽常操劳而好干净的手,那是于是之从小学校工友的身上借鉴来的。

王利发一上场手里就拿着刷好糨糊的莫谈国事的标语,在茶馆找寻粘贴标语的位置,两只手还下意识地摩挲着……一个但求平安、干练利落的茶馆掌柜形象就这样以几个简单的动作被勾勒了出来,成为可以入诗、入画的形象。

于是之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只要他在舞台上,那种力量就会从他毫不张扬的表演中渗透出来,不显山不露水地弥漫在整个舞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场,即便他背对观众的时候也不例外。

于是之的背影是会说话的背影,这在《茶馆》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例如,第一幕王利发送茶客的背影,点头哈腰间都透着一股精明圆滑劲儿。

第二幕王利发背对观众抱怨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的背影,将那种无可奈何展露无遗。

第三幕结尾处,当仨老头在一起总结自己的人生时,王利发也是背对观众的,那句改良啊,改良,我一辈子都没有忘了改良,就是背对观众面朝天的王利发式的抒情。

观众透过他的背影,
能看到他难过时的泪水、听到他自嘲时的笑声,更能感受到他一生的挣扎与失败……
我曾无意间在《茶馆》中场休息时在人艺的后台看到于是之。

他正沉浸在老年王利发的情绪里,慢慢地、静静地、孤独地往舞台方向走去。

长长的走廊里只有于是之一个人,可老年王利发的悲伤与绝望依然如潮水般涌动。

没有布景,没有陪衬,没有音响效果,只有走廊上黄色的灯光和于是之的背影——一个深深打动了我、并让我今生今世都无法忘怀的背影。


从1989年到1992年,我在人艺工作的时间虽不长,但那些年里与于是之有了不少的接触。

我的感觉是,于是之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

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良谨慎,敏感多思,平易近人但内心高傲。

他也许应该只活在他的戏里、书里或者文章书法里而无须关心身外的一切。

但当他带着这样一种文人气质去打理一个剧院时,矛盾产生了。

例如,他的建设学者型剧院的理想终究离现实太远,他处理剧院的日常工作、职称评定、住房分配、人事安排等等也并不是游刃有余,那些景仰演员于是之的演职员们对第一副院长于是之也时有不满。

痛苦因此不可避免,而善于克制的他又只会默默忍受,最多也就自嘲一下,叹息两声,绝不会将痛苦尽情地宣泄出来。

于是我就见到了一个总是步履缓慢、眉头紧锁、若有所思、脑子里装着满满思虑的老人。

这满满的思虑最终压垮了他,以至于他最后竟不能言语了。

在人艺的那些年里,我在剧院的公共关系部工作,也曾给于是之布置过不少让他烦心的活儿。

看着他在大热天参加某艺术节在路边举行的宣传活动,看着他为了人艺纪念画册上的排名顺序而苦思冥想,看着他盘算着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做人艺出国时馈赠国外剧团的礼品,我也感到心疼。

而我最后也给他带来了不快。

当我向他提出调离申请时,他很吃惊,然后苦笑着说:走吧,走吧,你们都走吧,只我一个人留在剧院!他曾寄望我成为人艺话剧的研究者和宣传者,我最终没有经受住经济大潮的裹挟,离开人艺前往深圳,让他非常伤心。

现在想起,心里依然觉得愧疚。

1999年初,由于我行将出国,在临行前我回到北京,由过去的部门老领导带着,去拜访了于是之。

那时,他几乎不认识我了,人瘦了,显得更高了,但气色还不错。

他和我面对面坐着,非常专注地看着我,一直无语。

无论旁人如何提醒,他好像总在想:她是谁?我在哪里见过她?依然是那副若有所思、脑子里装着满满思虑的神情。

告别的时候,他和夫人一起送我们出来。

刚走了几步,他就自顾自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

他的夫人只能简短地与我们打个招呼,赶过去陪他。

我凝神看着于是之远去的背影,泪水盈眶。

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了。

在北京冬日的萧瑟中,一代话剧大师就这样留给我最后的苍凉的背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