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观感

合集下载

浙江乌镇西棚游晚景观后感

浙江乌镇西棚游晚景观后感

浙江乌镇西棚游晚景观后感朋友们!我刚从浙江乌镇西栅的夜游中回来,那感觉就像是做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水乡美梦,现在还沉醉在其中呢。

当傍晚的余晖渐渐隐去,西栅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换了一副模样。

我一走进西栅,就像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那古旧的石板路,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在和历史轻轻握手。

沿着河道漫步,水成了整个夜景的灵魂。

河水在夜色里像是一块黑色的绸缎,随着微风轻轻荡漾。

河面上一艘艘乌篷船缓缓划过,就像一片片树叶飘在水上。

船头的船夫不紧不慢地摇着橹,那橹声“吱呀吱呀”的,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耳边悠悠地回荡。

坐在乌篷船上,感觉自己就像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这水乡里寻找着灵感。

两岸的古建筑那更是一绝。

木质的门窗里透出暖暖的灯光,像是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

那些楼阁、廊坊,层层叠叠的,有一种说不出的精致。

灯光映照在河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就像水中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乌镇,神秘极了。

偶尔还能看到有人在临河的屋子里喝茶聊天,那悠闲的样子,真让人羡慕。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也能在这儿有个小屋子,每天看着这水乡夜景,喝喝茶,那小日子得多美啊。

西栅的桥也是很有看头的。

每一座桥都像是一位老者,横跨在河面上,见证着乌镇的变迁。

我站在桥上,看着桥下来来往往的船只和两岸的灯火,那种感觉特别奇妙。

就好像我站在了一个时空的交汇点上,一边是古老的过去,一边是充满活力的现在。

走到一些小广场上,还能看到民间艺人的表演。

有拉二胡的老爷爷,那二胡声悲悲切切的,听得人心里直起涟漪;还有表演木偶戏的,那些小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的,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这时候,传统的文化气息就像一阵春风,吹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乌镇西栅的夜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宁静与和谐。

它就像一个温柔的怀抱,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放松。

我觉得,这次的夜游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乌镇记录片观后感

乌镇记录片观后感

乌镇记录片观后感看了那部乌镇的纪录片,就像跟着镜头做了一场特别的旅行。

一开篇看到乌镇的全貌,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那些弯弯绕绕的河道,就像乌镇的经脉一样,河水缓缓流淌,感觉每一道波纹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小船在河上晃晃悠悠的,船夫撑着篙,那动作熟练又有节奏感,我都感觉自己仿佛能听到船桨划水的轻柔声音。

乌镇的建筑那可真是一绝。

白墙黑瓦,就像一个个安静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那些屋子的墙皮可能都有点斑驳了,但是这反而更有韵味,就像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窄窄的小巷子,两边的房子挨得紧紧的,抬头只能看到窄窄的一线天。

走在小巷里,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哪个门里走出一位穿着古装的姑娘呢。

乌镇的桥也是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各种各样的桥横跨在河道上,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风格。

有的桥是简单的石板桥,平平的,感觉特别质朴;有的桥则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桥栏上还刻着精美的花纹。

站在桥上看风景,那可真是绝了。

一边是河道两边古旧的房屋,另一边是远处的青山绿水,就这么把江南水乡的美尽收眼底。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乌镇的民俗文化。

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像什么蓝印花布啊,看着纪录片里晾晒的那些蓝印花布,随风飘动,就像一片蓝色的海洋,真的特别壮观。

还有那些老手艺人坐在小作坊里,专注地制作着各种小物件,那神情特别认真,从他们手里出来的东西,仿佛都带着灵魂。

不过呢,在纪录片里也看到了乌镇现代的一面。

有些地方已经有了现代的咖啡馆、特色小店。

传统和现代就这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

就像一个穿着古装却拿着智能手机的人,看起来新奇又有趣。

看完整部纪录片,我就特别想去乌镇亲自走一走,去摸一摸那些古老的墙壁,去坐一坐那晃晃悠悠的小船,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宁静与热闹,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这乌镇啊,可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把过去的美好都保留了下来,又不断地接纳着新的东西,真的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五一假期,我们全家都到乌镇去玩。

为了更好地了解乌镇的景点特色和历史人物,爸爸特地请了一位导游,让她给我们讲述乌镇的故事。

我们进了大门往前走,只见里面黑瓦白墙,绿树红花,自己仿佛在画中游一样。

导游姐姐先领我们去了百床馆,走到里面,导游姐姐对我们说:“江南百床馆里展示的床有近百张,这些床各式各样,有的床上雕刻得很精致,有的床是用黄杨木制成的……每个床上都可以挂蚊帐,在床的旁边分别有四进床:一道脱鞋,二道脱衣服,三道放马桶,四道上床睡觉。

也有三进床,二进床,零进床。

每张床都有丰厚的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愿,也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一次清晰地展现,其中左边那张床是镇馆之宝——清代的拔步千工床。

”我看着那精美的花纹,不禁感叹:“多神奇的'床啊,竟有这么多的图案!”。

我正在欣赏各式风格的木床,导游姐姐催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我只好从人群里挤了出去,跟着导游姐姐来到了蓝印花布馆。

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庞然大物——9米长的竹竿上挂着长长的蓝色花纹的布。

导游姐姐轻轻拿着布,对我们介绍说:“这种染料,是从一种叫蓼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植物染料,很环保。

它耐洗耐晒,不易掉色,也很牢固,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

”我看看花布,它是蓝底白花,做工很精细。

阳光下,像自家新买的窗帘,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有的孩子在里面与家人玩着躲猫猫,乐呵极了。

随后我们又游览了江南民俗馆。

跨过门槛就看见有两个人站在那一动不动,我想:这两个叔叔是被定身了吗?怎么一动不动呢?我上前去探个究竟:原来这两个人是假的,是用石膏做成的石膏像。

他们站在这里是展现当年的情景:坐在柜台里的是掌柜,站在里面的是账房先生,在外面的是伙计。

乌镇参观心得作文5篇

乌镇参观心得作文5篇

乌镇参观心得作文5篇乌镇参观心得作文一在上海游学的第二天,我们到苏州水乡乌镇参观,我们到了乌镇的入口处,好像到了一个大公园。

我们每人手上拿着导游发的门票,坐船到对岸就进入了乌镇。

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古镇。

我一眼看去,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

我还看到有人在河上撑着两条小船,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美丽的水乡风景,漂亮极了,我赶紧叫奶奶给我照相。

那天,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撑着雨伞,一大群人跟着导游去参观布料印花传统作坊区,我看到高高的竹竿上凉着长长的印花布,导游还带我们到布料脱水室,我们几个小朋友问他这些水有多深,导游说有2米,好深啊!刘东昊还把手放到水里,导游说水很脏的。

接着,我们又去看花纹是如何印到布料上,我们看到一位老人家用一种粉来涂在有花纹的纸上,过了一会,老人家把纸拿开,哇!那些粉都粘在布料上,而且就是纸上面的形状,于是,我闻了闻那些粉,奇怪!怎么有股豆浆的味道,那个老人说,这是豆浆粉,怎么印花还要用到豆浆粉呢?真奇怪!我们还参观了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和矛盾纪念馆,我问奶奶矛盾是什么人,奶奶说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

走了整整大半天,我们都感到很累,有人坐车有人乘船往回走了,在离上车不远的地方,我还看到一个大大的荷花池有很多荷花,一朵朵荷花千姿百态,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被那绿色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花瓣更显得分外美丽,好似一位位美丽的姑娘。

乌镇游我感到很高兴,看到很多东西,学到很多东西,美丽的江南水乡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乌镇参观心得作文二水乡乌镇,我一直向往它的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次暑假的杭州之旅让我真正领略到它的无限魅力。

午后的夏日,太阳尽情挥洒着它的热情,我和妈妈踏进了乌镇之门。

但见悠长的小径从眼前像一条蛇般地延伸开去,小径两旁是深宅大院,斑驳墙面,乌黑砖瓦,高低错落,看似随心所欲的一番布局却极具有精巧的和谐之美。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例这次去乌镇算是故地重游。

乌镇西栅刚刚建成,我去参观游赏,那时只有建筑没有人气,商业也还未引进开启,只有零星的小饭馆,卖点包子和糕点,整个景区古香古色,该有的美都尽在其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一个漂亮的乡间小姑娘,有着稚嫩麦色的皮肤,樱红的嘴唇,却配着一双失神的大眼睛,缺了点灵动少了点生气。

所以一直想着如果有了人气,乌镇应该是完美的,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来感受下,填补那时的小小遗憾。

于是在____年____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来到乌镇,一幅真正的活生生的江南水乡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据最近去过乌镇的朋友说,游西栅最好是晚上,天气清爽下来,坐在农家摇着的小船游水乡,小河两边古宅都挂起花灯,灯光幽幽地映在水中,明月升起,别有一番风—花雪夜的情调,让人不胜向往。

但古镇的建筑修复与改造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是古建街区修复的借鉴典范,于是我们早上就赶到这里,趁白天拍些照片资料,更全面的去了解乌镇的风貌。

穿过一条展示乌镇历史与生活习俗的蜡像厅廊,就来到西栅的主入口。

河水恰到好处的'挡住了去路,隔水相望,古宅环水而建,水路成为去西栅内部的唯一交通,乘船而去,看着身后的水波与渐行渐远的喧嚣,彷佛隔离繁华现代那时候开始了一段陌生又向往的时光倒流旅程,来到质朴原始的世外桃源。

站在入口码头,乌镇西栅的景区游览图就框立在侧边,整体来看,西栅有一条主要的河道,古宅就沿河而建,河道既是古镇居民的生活动脉,也是古镇的主要交通路线,西栅可以称之为东方小威尼斯了。

面对着码头的是乌镇的草木本色染坊,是当地很重要的一大民间特色作坊,一座石板桥将我们引入到晾晒布的广场上,十来米高的架子并排立在广场上,蓝色印染花布从架子上倾垂而下,随着风摆动飘曳,仿若一道道蓝色水瀑,壮观而柔美,人在其中穿梭而行,若隐若现,仿佛仙子下凡人间,一切都变得美好,心情也慢慢被过滤净化只剩下安逸。

依依不舍的从晒场走出,带着平静的心绪沿主路前进,绕过一个栽有古树的砖砌花坛,我们就进入到古镇真正的内部了。

关于乌镇旅游心得体会_乌镇出游个人心得感想_心得体会范文_

关于乌镇旅游心得体会_乌镇出游个人心得感想_心得体会范文_

关于乌镇旅游心得体会_乌镇出游个人心得感想乌镇全称为嘉兴市桐乡乌镇古镇旅游区,大家来到乌镇旅游会有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关于乌镇旅游心得体会吧。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篇1古镇旅游是指以非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为主要吸引点、以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为文化依托、以古镇居民生活习俗为核心生态、以镇域行政区划为旅游范围的旅游活动。

“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吸引物是与其他旅游活动内容相区别之处。

古镇旅游虽然对“古”并没有具体严格的时间要求,即多少年以上属于“古”镇,但一般而言,要求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现代化都市具有明显不同。

同样,古镇旅游对“镇”也没有具体的地域范围限制,由于不同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地域发展等的不同,各地镇域范围在面积上并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古“镇”主要是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划分。

而古镇“旅游”往往是古镇保存最完好的特色最鲜明的一部分。

旅游的本质在于差异,古镇因为其“古”,与现代都市、异地文化的不同而成为游客向往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但也正因为其“古”,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古镇旅游开发多为古镇政府主导,部分旅游管理部门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最终成也其“古”,败也其“古”。

因此,古镇旅游发展在其资源特色方面可以“古”,但在开发管理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乌镇旅游可以说是古镇旅游发展中的成功案例。

它之所以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旅游发展路径和模式,正是因为它能够处理好古镇旅游发展中“古”与“新”的辩证关系。

1新理念,大投资缺乏资金或许是许多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的理念。

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创新理念,审时度势,引入大型旅行社集团——中青旅,成立乌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乌镇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新魅力。

中青旅的进入,一方面通过投资进行景区品质整体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中青旅独特的地位为乌镇带来数量可观的团队游客。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自昨晚至今日早晨的持续兴奋,不幸地导致了作业本的遗漏。

尽管如此,这小插曲并未影响我们前行的步伐。

旅程并不漫长,我们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乌镇与众多江南小镇相似,柳树低垂于水面,民居依水而建,间或有几艘小舟轻轻划过。

然而,乌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高喊着口号“清风! 山洪!”,怀揣着期待的心情领取任务卡,向乌镇进发。

我们的团队秉持享受的心态,悠闲地探索着每一处角落。

其中,组长的任务是参观百床馆,那里陈列的木床工艺繁复,雕刻精美,色泽鲜艳,装饰有花、狮等图案,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而我负责的则是江南民俗馆,这里展示的诸多民俗与我们所熟知的并无太大差异,如端午节的粽子、清明节的踏青、新年的拜年等,均以图画和人像的形式生动呈现,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男生们被指派到三白酒坊,那里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

三白酒的酿制工艺复杂,因此其品质上乘。

据说,甜酒酿的起源还源自乌镇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在来乌镇之前,我就对蓝印花布有所耳闻,而今亲眼所见,感受更为深刻。

蓝印花布的展览区内,明清时期的衣物、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以及一些现代工艺品琳琅满目,其蓝色底纹上花白图案各不相同,散发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

经过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乌镇以其多元的文化、雨巷的幽深、如画的风景和潺潺的流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次的行程无疑是一次难忘的体验!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二)城市的喧嚣填满了空缺的时光,寂寞的霓虹犹如孤行旅人闪烁的泪眼。

在零散的景象中,老屋的屋檐始终低矮而翘曲,雨季时雨水溢出,沿着细槽蜿蜒流下,冲洗着光滑的青石板路面。

对乌镇的向往已久,那是一个以小桥流水、烟柳画桥闻名的地方。

乌镇的美景让我联想到苏轼的诗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时,它也如《似水年华》小说中描绘的那样:“那是一个位于中国南方的水乡小镇,古老、宁静、安详,地图上难以寻觅其踪迹。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

2024年乌镇旅游心得体会(____字)作为一座古老而有魅力的水乡古镇,乌镇位于中国浙江省桐乡市,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瞩目的风景名胜区。

我有幸在2024年前往乌镇旅游,这是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旅行。

在此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乌镇的古老街道和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进乌镇,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的水乡。

古老的石桥、青石板路和曲径通幽的小巷,无不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古代水墨画中,感受着这座古老镇子的千年历史。

其次,乌镇的水乡风情让我流连忘返。

在乌镇,随处可见运河穿越而过,由百年老房而成的古老民居依河而居。

我搭乘乌镇的古老木船,在碧绿的河水上漫游,感受着微风拂面的凉爽。

河岸两旁的古老建筑和廊桥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斑斓的光芒,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而在晚上,河边映入眼帘的灯光则仿佛将乌镇装点得如诗如画。

除了古老的建筑和水乡风情,乌镇的文化底蕴也令我称赞不已。

乌镇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南方古代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乌镇,我参观了乌镇博物馆,深入了解了乌镇的历史和文化。

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了解了乌镇商业繁荣的历史。

此外,乌镇还有许多古老的书院和祠堂,记载着乌镇人的智慧和才情。

在这些书院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乌镇的美食也令我难以忘怀。

在乌镇,我品尝了许多地道的江南美食。

乌镇的米酒、乌镇醋和乌镇菜堪称一绝,在舌尖上带来了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

而古镇上随处可见的小吃摊和餐馆则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我尝试了乌镇的汤圆、五香豆腐干和油炸魷鱼等特色小吃,每一道都让我回味无穷。

最后,乌镇的民俗活动和节庆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氛围。

在乌镇,我参加了一场传统的水乡婚礼,目睹了新人的幸福婚礼仪式和各种传统的婚庆活动。

婚礼上的舞狮、舞龙表演和烟花炸响,让人感到热闹和欢乐。

此外,乌镇还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灯会、龙舟赛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乌镇是一座别具魅力的古镇,它的古老街道、水乡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美食和民俗活动吸引了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镇观感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
●赵进斌
去参观浙江嘉兴乌镇茅盾故居,也许是国内众多文学爱好者心仪之地,毕竟,当今中国茅盾文学奖至高无上的名誉光环熠熠。

这次华东五市之行,对我来说,去乌镇茅盾故居是首要的前提条件。

在乌镇景区下车后,上午十点钟,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一排排全国各地游客早已排成长龙,摩肩接踵,停车场上停满了各省市旅游大巴车,场面蔚为大观,正门前广场上,一组黑色水乡农妇浆洗提水的雕塑,顿时让你感受到江南水乡氤氲气息扑面而来。

乌镇茅盾故乡,1300年历史的被誉为“中国传统嘉年华”的江南水乡古镇,茅盾几部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的描写,让其永久散发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韵味十足,令人神往。

如今,这一幕幕情景依然被保存得鲜活如初,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驻足。

如果你到浙江乌镇茅盾故居去看看,肯定会发出中国确实是文学大国之感叹,但参观过程中熙熙攘攘游客在茅盾故居的表现,又令我很失望。

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游客,能认真在故居上下两层楼房摆开的茅盾生平事迹、资料、照片前中详看的并不多,他们只是热衷于在故居正厅“文学巨匠茅盾”下面一尊茅盾半身头像前排队忙于留影、留念。

我举
着照相机想单独拍一张茅盾头像,在等待了近二十分钟后无果,只得无奈摇头作罢。

看着那些南腔北调、仪表相貌各异的游客们或故作严肃深沉或装作嬉皮笑脸用手按茅盾头像在附庸风留影模样,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腹有读书气自华”。

如今国人随旅游团旅游,正应了那句讽刺的顺口溜:游客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然后就拍照,一天走下来,什么也不知道。

让我感到肃然起敬的是正厅茅盾全身雕像上方是镏金大字——“茅盾先生他所走的方向,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中国人民大众解放服务的方向,是一切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

”1945年6月,中共在《新华日报》上编发纪念专刊,王若飞在上面发表了《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的文章,高度评价茅盾的成就和贡献,肯定了茅盾的方向。

他指出:“茅盾先生他所走的方向,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中国人民大众解放服务的方向,是一切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

中国人民应当把茅盾先生25年来的成就看成是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人民的光荣。

茅盾童年读书的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紧挨居前水道,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

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

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

过天井是讲
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

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

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

文革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赶尽杀绝的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在茅盾故居史料展览中又一次得到印证。

毛泽东在建政后对知识份子的摧残造成知识份子的内心苦痛绝对是无法形诸笔端的。

文化大革命中,如吴晗、老舍等以死抗争,但更多的是暂时无力与之作正面的对抗,只能采用冷眼相向的态度,以沉默、敷衍来应付它。

茅盾在文革爆发之初,就推掉文化部和作协的一切工作呆在家里,足不出户,冷眼观察着文革的情况。

他家外的墙壁上贴满了大字报,他的家被抄了,强加给茅盾许多罪名:“反共老手”、“反党的祖师爷”、在“大连会议”上“放毒箭,点鬼火”……茅盾知道辩解是徒劳的,他保持着冷峻的沉默。

但决不肯做任何迎逢“四人帮”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文革后期,他所在的单位政协组织一些政治活动,他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敷衍应付了事。

茅盾的儿子韦韬在《茅盾的晚年生活》回忆录中说:“与他们不存在公正的辩论,现在一般人通常用的办法就是沉默,这是最有效的办法,爸爸文革以来就采取这个办法。

其次是敷衍……这不是忠诚老实的问题,这是对付…四人帮'的策略。


那个令新中国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都斯文扫地、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时代,所谓的人格、尊严、生命一文不值,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但在举国上下一派互相出卖、诋毁、谄害、攻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你死我活甚嚣尘上、大兴其道的时候,每个人时时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因为谁都不知道是哪片专政的树叶忽然之间就掉落砸烂你的狗头,让你万劫不复。

所以人性本能自私自利、趋利避害就最大化地显现出。

同是负声望的大师,人格却有高下贵贱之分。

郭沫若在文革开始之初,即公开声称他过去写过的一些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巴金在文革后的散文《随想录》中责备自己,“逆来顺受地开始了十年文革中的可耻生活”。

郭沫若是在文革之初对自己过去的作品全盘否定,巴金则是在文革后为自己曾“逆来顺受”而忏悔。

这两位文学大师当年都曾在一种原罪的心态中领受了文革对自己的裁判。

读着郭沫若在1949年后写下的诗文,人们感到更多地不是好笑鄙视,而是内心的沉重。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就等于生命,郭沫若的悲剧人生和他的痛苦不是他个人的悲剧痛苦,这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一个才华横溢、原本应该“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尤其在1949年后,郭沫若被专制独裁者打造成一个自甘堕落的政治文人的典型。

这是郭沫若悲剧人生带给人们的最大警示。

在横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知名作家中,就个人际遇来说,茅盾应当算是幸运者。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虽也曾被波及,但缘其身份、地位、
影响等因素,毕竟未曾直接受过什么挫折,即使在“文革”期间,据说也是因为周恩来的保护,除了1969年9月至1973年10月之间受到冷落,赋闲在家之外,竟也仍能得以在许多政治场合露面。

从内心世界来看,建国后的茅盾,大概又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心理负担最为沉重的一位。

多种迹象表明,投身革命后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身不由己的脱党事件,与秦德君女士之间偶然性的婚外恋这两件大事,一直在困扰着他,甚至凝结为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

至建国后,在特别强调个人政治历史清白的环境下,茅盾这段脱党历史,自然会进一步加剧他内心的不安。

在“文革”期间,当有人将其诬指为“叛变革命”时,更曾令茅盾一度大为惊恐。

1981年3月14日,病危中的茅盾,让儿子代笔写下政治遗嘱,向党中央郑重提出了希望身后能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心愿。

从茅盾的内心深处分析,这除了要证明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外,恐也不排除希望借此抹去自己生命史上的阴影的用意。

建国之后,人们在许多公众场合看到的茅盾,是宽厚的、平和的、时常面带笑容的,但又有多少人体悟到,由于历史上的脱党以及与秦德君之间的婚外恋而凝结在心头的阴影。

身为文化部长,国家意志与艺术良心的冲突本已令其惶恐,这心头的阴影,自然又进一步加剧了其心理负担。

处于如此心理状态的茅盾,意欲再现创作的辉煌,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了。

晚年的茅盾,在奋力挣脱了束缚了自己几十年的枷锁之后,也曾力图复活自己的艺术生命,续写过《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毕竟年老体衰,难有回天之力了。

中午在一家林家铺子餐厅用餐时,我向一个当地服务员打听了下情况,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来乌镇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这家林家铺子的餐厅主要是接待旅客参观团用餐的。

但时下的中国文学现状是,写诗的比读诗的多,搞文学创作的比爱好文学的多,这是时下中国社会风尚与文学真实地位之间真正的特色矛盾。

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并坚信“独立、自由、批判、创造”是现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五四鲁迅留给当代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遗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茅盾文学奖每一届评比过程,获奖作品的文学水准,都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争议。

整个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浮躁世纪风。

在意识形态划定禁区、雷区岿然不动,敏感话题趋向严厉的现实体制下,作家们一方面有坚守传统文人操守风骨的愿望,一方面又经不住强大专制体制性人身依附和物质诱惑,面临着“主旋律” 日益逼仄压缩人们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作家们不得不在道德良知与生存利益之间艰难摇摆抉择。

想创作出历史与现实相映照,文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典型相统一的史诗经典作品近乎天方夜谭。

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出后,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网友曾感叹道:倘若茅盾先生生逢当世,他的作品能夺得这个大奖吗?
统治者没有争鸣包容的胸怀,何来时代文化发展繁荣?而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注定也走不远。

设若时代特征不变,茅盾故居,也许是中国文人最后一块寄托五四
精神与希望在内心的牌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