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分析
乌镇调研报告及Swot分析 (2)

乌镇调研报告一,乌镇概况乌镇,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吴江市,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二,乌镇旅游开发现状乌镇于1999年开始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规划,目前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9年,乌镇东栅区块保护开发工程经过周密调查,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开始实施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东栅工程,简称“东栅景区”。
景区中成功运作了“管线地埋”、“改厕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护模式,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为0。
9平方公里,可游览包括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双桥等二十多个景点;以旅游观光为开发主题,突出重点呈现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乌镇古镇保护一期工程相当的成功,不仅保护了当地宝贵的历史风貌和遗产,同时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蓬勃生机.于是2003年乌镇古镇保护二期工程—-西栅景区也随之启动。
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成功形成了一个国内罕见的“观光加休闲体验型"古镇景区,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西栅毗邻京杭大运河,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12个岛屿间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同时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老街中各种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让人目不暇接,水乡风貌一览无遗.各类风格的民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多家设施齐全的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可容纳八百余人同时住宿;而缤纷的临河酒吧,茶馆,spa馆则给游客提供完美的休息场所;另外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船、水上巴士、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电子巡更、泛光照明、星级厕所和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体上创建了一个食宿游购娱基本完备的新型古镇社区。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1-12T11:28:40.47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作者:李炳呈[导读] 摘要:对于古村镇保护开发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阮三仪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对古城镇保护研究,江苏的周庄、同里,云南大理、丽江,山西晋城,重庆的洪安、磁器口等古镇在保护原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摘要:对于古村镇保护开发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阮三仪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对古城镇保护研究,江苏的周庄、同里,云南大理、丽江,山西晋城,重庆的洪安、磁器口等古镇在保护原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对地处西南的楚雄州黑井古镇研究较少,虽然贺州黄姚古镇、南宁扬美古镇、桂林大好古镇都有一定的保护开发研究,但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深入,对楚雄州黑井古镇保护开发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在全国旅旅游业迅猛发展过程中,很多历史古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自然环境破坏,空间形态趋同,文化生态衰微,古镇韵味消失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收集国内外对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等相关研究的文献,现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历史古镇;保护与开发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1关于历史古镇保护的政策国外早在 15 世纪便开始对历史古镇展开保护行动,随后相继出台了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性文件为历史古镇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1964年通过《威尼斯宪章》,这是最早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文件,该宪章阐述了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一步对其进行解释并指出:“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个独特的文明,一个显著的发展还是一个历史事件见证城乡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明确界定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1]。
浅析古镇景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乌镇景区古建筑

前,人们在建造这类木质结构的房 屋之 初就 考 虑 到 了 这 个 问
题,所以大部分房屋都是用水 杉木 这种 木 材 进 行 建 造 的.这
类木材相对其他 有 些 木 材 来 说,防 潮 防 腐 性 还 是 比 较 好 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区内的房 屋建 筑上 所 使 用 的 木 材 多
少出现了一些腐 烂 的 情 况.这 种 木 材 的 腐 烂 情 况 还 因 为 水
乡本来水汽就较 多,受 每 年 春 夏 之 交 的 梅 雨 季 节 影 响,木 材
的腐烂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这就 体现出 了对 古 建 筑 资 源 保 护
城镇配套上采用甚至超越了现代 小区 的居 住要 求,但 民 居 内
的家具、电话、装饰等仍保持古镇 特色,这 些 做 法 使 得 古 镇 在
保护理念和实践 上 大 大 提 高 了 一 步,一 改 老 建 筑 “只 能 看 不
能住”的窘 境,传 统 与 现 代、旅 游 与 生 活 达 到 了 较 为 完 美 的
和统一,但也造成了不少原汁原味老建筑的破坏.
以西栅大街中段位置左右的洪昌弄为例.整个弄堂全长
81
5 米,宽 1
5 米左右,其中东侧房屋是原来当地一个沈姓大
户人家的房子.在弄堂北侧的一面墙壁上很明显有原来老房
屋的痕迹,但是现在已经拆除了,而另一面则是很明显有后期
建造的房屋墙面 形成 鲜明 的 对 比.经 过 改 造 后,原 来 沈 家 厅
融合.
通过恢复传统产品作坊的生 产,借助 场 馆 展 现 传 统 生 活
方式;举办专题展览;将闲置传统 建筑 注入 新 的 功 能;利 用 历
关于千年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几点建议

关于千年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几点建议---从乌镇成功模式中的启示乌镇地处浙北地区二省三市交界处,隶属于桐乡市。
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为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
乌镇于1999年开发,当初乌镇是(古宅)破坏严重,人员外流严重,尤其是80%的年轻人外出务工。
当时,桐乡市委、市政府对乌镇开发的意见不一,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乌镇无开发之价值。
当时桐乡市委书记充分认识到乌镇的历史底蕴,文化厚重和发展潜质,敏锐地捕捉到其开发的价值,作出了乌镇开发的决策部署。
当时专门将县委办主任派到乌镇担任(党委)书记,统筹协调一度兼任了,农办主任、旅游局长,居委会主任等七个重要岗位。
开发之初是由桐乡县级十三个部门各出资100万,共1300万元,成立乌镇保护和开发旅游公司。
工作之初一方面,邀请同济大学主持编制规划,同时组织学者专家挖掘乌镇文化故事,请当地老人()乌镇()联系。
同时着手对乌镇“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
首先是对东栅水区开始。
一是整治车水马桶,二是立面改造,三是管线下埋,四是河道清淤疏浚,五是启动茅盾故居的修缮。
同时耗资3.4亿对原来住在东栅内的138户居民房屋进行了改造改进,在改造中,对于原来木料均(),按一比一修复,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生态上)的布局,2002年对外开放。
2006年为改造西栅,对西栅内2000余户进行整体拆迁,原式改造修建。
斥资6亿余元,在于中青旅的的合作中,为乌镇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保证了资金来源,同时也与中青旅明确了乌镇独有品牌独有经营权,桐乡市委政府拥有一票否决权等条款,到2016年()净税33亿,税收5.4亿。
二、比较分析当前的***镇千年古镇,与当初的乌镇有极其相似之处。
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但又传承流失,提炼挖掘困难。
二是破坏较大,空心化现象严重,()基础建设较差。
三是建筑独特,有()的科学价值,四是()。
同时,乌镇拥有***镇难以比拟的优势就是乌镇地处杭、苏、沪等二线城市的辐射范围内而***镇周边200公里内务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但是我们***镇也有乌镇的无法比拟优势是我们***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山水资源。
文旅发展 典型案例

文旅发展典型案例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一、背景介绍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建镇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
近年来,乌镇在保持其原有水乡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的融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二、保护与开发策略1.文化保护:乌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保护。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传承。
同时,鼓励当地居民传承和发扬乌镇的传统文化,如蓝印花布、木雕等手工艺品。
2.旅游开发:乌镇依托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建设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如酒店、餐馆、购物中心等,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同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乌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夜游乌镇、水乡婚礼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社区参与:乌镇注重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和管理。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乌镇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就业等政策,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增强了他们对古镇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成效与影响1.经济效益: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旅游业成为乌镇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2.社会效益:乌镇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通过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了居民对古镇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乌镇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环境效益:乌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规划和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减少对古镇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环境整治和污水处理等工作,确保古镇环境的整洁和优美。
四、总结与启示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乌镇模式下古镇的开发与管理

鲑乌镇模式下古镇的开发与管理柏 战作者简介:柏战(1997.09-),男,回族,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环境设计专业。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摘 要:如今的乌镇景区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纯粹的观光旅游景区,乌镇模式下的古镇俨然成为了一个汇聚观光、度假、旅游、商务会讲、文化演出于一体的国际化的旅游胜地。
以乌镇为例,利用历史古建筑以此来还原古镇原有风貌,做到相关设施的调配和改进;将历史文化悠久的原有古镇得以保存;避免古镇过度的商业化;人本化,规范化管理以及新发展理念等五个角度来讨论对于古镇内部建筑和设施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乌镇;古镇开发与管理;修旧如旧;原生态一、乌镇模式下现阶段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一)本体优势:乌镇是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而乌镇所在的桐乡市本身属于交通枢纽地带,位于杭州和上海两大都市之间,交通十分便利,前来旅游的大量游客出行成本相对较低,杭州和上海也为乌镇带来了大量隐性游客。
(二)建设优势:相关设施的调配和改进,生活用品的完善和升级使得古镇的生活条件大大提高。
目前古镇的所有居住区都已经达到三星级酒店水准,更是有部分五星级水准的高档会所。
同时,在针对游客的旅游线路上设计了以线代面的形式,这样可以让游客远离都市气息,更加深刻且直观的感受古镇带来的原始气息和风土人情。
(三)商业优势:乌镇也发展了各种各样的传统工艺,这些传统工艺是乌镇居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文化的体现,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并且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四)创新发展优势:在乌镇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十分迅速的前提下,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高速发展,打造了一条古镇独有的经济链纽带。
同时乌镇也与时俱进,引进大量先进科学技术,做到传统文化古镇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
二、乌镇模式下古镇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案例(一)开展“管线革命”和“埋线工程”在乌镇的老街上彳亍,历史文化建筑,小桥流水人家,古镇的专题展馆,悠久的老式作坊使人心旷神怡,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浙江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探究

浙江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探究乌镇古村落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乌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乌镇面临着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保护乌镇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乌镇古村落的保护应注重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乌镇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建筑、街道布局、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保护,并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对乌镇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整理和记录,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乌镇的历史文化。
其次,乌镇古村落的保护必须顾及居民的利益和需求。
作为古村落的居民,他们是乌镇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积极组织居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鼓励居民从事与乌镇特色相关的产业,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第三,乌镇古村落的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保护与开发乌镇古村落,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需要考虑到乌镇的自然环境保护。
乌镇周边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要在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景区的发展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化垃圾处理和水体治理等方面的措施,保护乌镇独特的生态环境。
第四,乌镇古村落的开发需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乌镇的保护与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景区的建设,还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通过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乌镇古村落相关的旅游文化活动,提升乌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最后,乌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浙江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闽南经济区之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浙江省既有发达的城市经济,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古镇是浙江省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
古镇作为古代商业重镇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浙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古镇保护与开发应该如何平衡。
一、古镇保护现状浙江省境内有众多古镇,其中以乌镇、西塘、南浔等最为著名。
这些古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存了大量传统建筑和古老的商业街区,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家的热门景点。
古镇的保护形势并不容乐观。
古镇的建筑物多为青砖黑瓦的传统民居和古老的商业建筑,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许多建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和老化。
古镇的人口流出也给古镇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和就业,古镇的人口老龄化严重,许多老宅和古迹面临被遗弃和毁坏的风险。
旅游开发也给古镇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吸引游客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一些古镇在保护工作中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古镇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古镇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古镇保护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镇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古镇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企业和投资方应该在开发古镇的注重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公众应该提高对古镇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古镇保护和维护的过程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镇保护的良好氛围。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齐抓共管,才能保护好古镇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古镇的开发是为了实现其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目前,许多古镇都进行了旅游开发,修缮了古建筑,修筑了景观大道,建设了度假酒店和文创产业园,打造了主题公园和文化节庆等,以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