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

中药学
│—主下行向内—潜阳、降逆、安神 │ 、导滞、收敛、渗利、泻下、 │ 清热 沉(潜降、渗泻)┘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
(原创版)
目录
1.中药学的定义和历史
2.中药的分类和特点
3.中药的药效和应用
4.中药学的现代发展
5.中药学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中药学的定义和历史】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用法和制药技术的学科。

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该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已知的各种草药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中药的分类和特点】
中药的分类繁多,一般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主要的一类,占中药总数的绝大多数。

中药的特点是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中药的药效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取决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各种作用,如抗菌、抗炎、镇痛、镇静等。

中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和调理身体。

【中药学的现代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现代中药学已经
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其药效进行科学的评价。

此外,中药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改进,现代中药制剂更加方便和安全。

【中药学的未来展望】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药学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

中药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以为保健和调理身体提供有效的手段。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1.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2.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3.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10.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1.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2.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3.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薄荷:2.牛蒡子:3.蝉蜕:4.淡豆豉:5.桑叶:6.菊花:7.蔓荆子:8.葛根:9.柴胡:10.升麻:第二章清热药(51味)第一节清热泻火药(8)1.石膏:2.知母:3.芦根4.天花粉5.栀子:6.淡竹叶:7.夏枯草:8.决明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黄芩:2.黄连:3.黄柏:4.龙胆草:5.苦参:第三节清热凉血药1.水牛角:2.生地黄:3.玄参:4.牡丹皮:5.赤芍:6.紫草:第四节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2.连翘:3.蒲公英:4.紫花地丁:5.大青叶:6.青黛:7.穿心莲:8.牛黄:9.蚤休:10.半枝莲:11.垂盆草:12.土茯苓:13.鱼腥草:14.射干:15.山豆根:16.马勃:17.马齿苋:18.白头翁:19.秦皮:20.鸦胆子:21.红藤:22.败酱草:23.熊胆:24.野菊花:25.白花蛇舌草:26.白鲜皮:27.板蓝根:第五节退虚热药1.青蒿:2.白薇:3.地骨皮:4.银柴胡:5.胡黄连: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1.大黄:2.芒硝:3.芦荟:4.番泻叶:第二节润下药1.火麻仁:2.郁李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1.甘遂:2.京大戟:3.红大戟:4.芫花:5.巴豆:6.牵牛子:第四章祛风湿药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导读: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旨在探索中药的起源、发展、制备和应用。

它研究中药药材的性状、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逐步介绍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研究领域,并探讨中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前景。

1. 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医药实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中药学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中药学的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2. 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中药药材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了解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方法对于中药学专业而言至关重要。

中药药材的性状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质地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性状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品质与质量。

3. 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药材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与了解不同中药药材中活性成分的种类、含量以及药理作用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药理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药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检验,可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常用的评价与检验方法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理化指标的检测与分析以及生物学活性的评价等。

5.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前景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前景。

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亦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尤其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药学也与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领域有密切的联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总结回顾:本文从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药材的性状与鉴定、中药药材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检验以及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介绍。

中药学(全)

中药学(全)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学、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

2.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6.掌握炮制的意义。

总论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P.1.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此书简称《本经》。

全书共3卷。

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

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法(三品分类)。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宋齐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

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

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

中药学大类

中药学大类

中药学大类
中药学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大类,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见大类:
1. 中草药学:研究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加工、鉴定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2. 方剂学:研究中药组方的理论、方法和规律,包括中药方剂的合理性、安全性、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3. 药物化学: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4. 药物分析学:研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测定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5. 药理学: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物系统的作用和药效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6.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7. 中药制药学:研究中药的制剂、制备工艺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8.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毒理学、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仅是中药学的一些常见大类,实际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还涉及到中医学、中药药事管理等其他学科。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专业导论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药草药和药材的性质、成分、功效与应用的学科。

中药学专业导论主要介绍中药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学科体系、学科特点和学科研究内容等。

该导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药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并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中药学专业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2. 中药学专业的学科体系:介绍中药学在整个药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和交叉学科。

3. 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阐述中药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如中药的复杂性、药效成分的多样性、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特点。

4. 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研究内容:介绍中药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源学、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制剂与药物制备等。

5. 中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探讨中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以及中药学专业人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学习中药学专业导论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学专
业的基本情况,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为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一、基本理论(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特点: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三)主治: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

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

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祛邪。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2、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3、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

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4、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五)分类: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二、药物详解(一)麻黄与桂枝1、麻黄《本经》【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为辛温解表要药。

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3)用于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别录》【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

配麻黄可治风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配白芍可治表虚有汗,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3)用于痰饮蓄水症。

(4)用于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麻黄与桂枝的比较(1)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辛、温。

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证,水肿有风寒表证者。

(2)异同点『1』麻黄尚有微苦味;桂枝尚有甘味,辛甘温煦。

『2』麻黄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表实证;桂枝的发汗力不及麻黄,配白芍可治风寒表虚证。

『3』麻黄辛而微苦,善于宣肺平喘,治风寒喘咳证,又配清肺药治风热喘咳,配温肺化饮药治寒饮喘咳。

『4』桂枝可温阳利水:治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阳气不行,水湿内停之痰饮『5』桂枝可温经通阳:治胸阳闭阻或胸阳不足之胸痹,心悸、脉结或代,风寒湿痹,寒凝瘀滞之经闭,痛经,症瘕.(二)紫苏与生姜1、紫苏《别录》【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皮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本品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且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3)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同用。

2、生姜《别录》【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加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

(2)用于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

配半夏可治胃寒呕吐,及小半夏汤;配黄连、竹茹等可治胃热呕吐。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用于风寒咳嗽。

(4)本品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三)香薷、荆芥、防风1、香薷《别录》:本品形似夏日的麻黄。

2、荆芥《本经》:本品反鲤鱼。

3、防风《本经》:本品为风中之润剂。

(四)羌活、白芷、细辛1、羌活《药性论》【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血虚币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2、白芷《本经》3、细辛《本经》【性味归经】:辛,温。

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

(2)用治头痛,鼻渊,牙痛,痹痛。

(3)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2-5克;入丸散剂,用0.5-1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

反藜芦。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一、整体概说: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二、药物详解(一)薄荷《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

本品为疏散风热常用药物。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5、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二)菊花《本经》【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用于目赤昏花。

3、用于眩晕惊风。

4、用于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三)柴胡《本经》【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

本品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

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对于胸胁,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本品。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4、本品还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使用注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四)升麻《本经》【性味归经】: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1、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

本品可用治多种热毒证,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崩漏下血。

本品善引清阳之气上升,故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本品。

第九章清热药一、基本理论(一)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特点:本类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三)主治:清热药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卸下药。

2、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毛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五、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一、整体概说: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二、药物详解(一)石膏《本经》【性味归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应用】1、用于壮热烦渴。

本品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

2、用于肺热喘咳。

3、用于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宜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二)知母《本经》【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用于热病烦渴。

本品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用于骨蒸潮热。

本品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4、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天花粉《本经》【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

本品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

2、用于肺热燥咳。

3、用于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四)栀子《本经》【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胆。

3、用于血热吐衄。

4、用于疮疡中毒,跌打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