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调整后的截面内力

合集下载

[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分类模拟题混凝土结构(七)

[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分类模拟题混凝土结构(七)
问题:4.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由于混凝土徐变的产生的应力变化,下列所述何项正确?
A.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增大
B.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减小
C.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减小
D.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增大
答案:A[解析] 混凝土徐变是指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持续增长的现象。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徐变导致的压应变会使得钢筋的应变增大,而应力等于应变乘以弹性模量,故钢筋的应力会增大。应力重分布导致混凝土的应力会减小。故选择A。
A.110
B.140
C.150
D.180
答案:B[解析]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6.1.4条第1款,应按较低的高度(21m)设置防震缝。防震缝宽度为
选择B。
6. 关于抗撞墙的布置与设计,下列所述何项正确?
A.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一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B.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应大于1/2层高
KZ3的轴压比为4120×103/(19.1×600×600)=0.60。依据表6.3.9,一级、复合箍、轴压比0.6,得到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v=0.15。
柱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限值为
满足一级时[ρv]最小为0.8%的要求。
充分10@100计算体积配箍率,为
故选择B。
某钢筋混凝土T形悬臂梁,安全等级为一级,混凝土采用C30,纵向受拉钢筋采用HRB335,不考虑抗震设计。荷载简图及截面尺寸如图所示。梁上作用有均布恒荷载标准值gk,局部均布活荷载标准值qk,集中恒荷载标准值Pk。
A.10@100/200
B.10@100
C.12@100/200
D.12@100
答案:B[解析]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6.1.4条的第2款,防震缝两侧框架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故排除A、C选项。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对工程设计进行把控,其中“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是框架部分抗震设计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由于自身特性,它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故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期望当大震作用时框架能够按如下方式发生破坏:1)梁先于柱破坏。

梁的破坏是构件破坏,属于局部性的破坏,而竖向构件的破坏会危及整体结构的安全性,造成结构倒塌,故柱比梁重要,最先保证柱的安全;2)保证构件的抗剪能力应好于抗弯能力。

“剪切破坏”是一种脆性破坏,没有预兆,瞬时发生;“弯曲破坏”是延性破坏,是有所预兆的,工程中我们需要避免发生剪切破坏,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3)节点的承载力应高于连接的构件,如果节点发生破坏则意味着与之连接的梁柱均失效。

然而,现实中的效果并非如预期设想。

以汶川地震为例,震害现场调查发现:柱剪切破坏严重,梁柱节点区破坏严重;框架柱上下端出现塑性铰,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出现,典型震害现场如下图:造成这种问题的因素很多,例如设计计算的缺陷、抗震构造的不合理和理论研究的滞后等,本文将结合规范,分析其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并详细介绍如何体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设计。

规范规定1强柱弱梁的相关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条: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同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条。

截面内力调整

截面内力调整

截面内力调整强柱弱梁调整《高规》6.2.1顶层、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柱节点不调整:顶层柱顶塑性铰和梁端塑性铰影响一样;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延性较好可不考虑;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一般难以实现墙柱弱梁,故可不验算。

9度时的框架与9度的一级框架概念不同。

Mbua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考虑抗震调整系数,整浇板考虑有效翼沿范围内(梁两侧各六倍板厚)板钢筋(包括板顶通长筋及板底满足锚固要求的钢筋)的影响。

M bua=f yk A s(h0-a’s)/γRE∑Mb计算时,梁端不同号时仅在一级抗震时绝对值较小的Mb取0.强柱脚调整《高规》6.2.2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出现塑性铰后果严重,将柱脚加强可以推迟塑性铰的出现。

因此对一、二、三级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放大。

特一级放大系数增加20%。

此处柱脚位置指地下室顶板处,或基础顶面。

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也应考虑地下室顶板的实际嵌固作用,应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计算底层框架柱的配筋,并将其往下延伸至嵌固端。

基础埋深较大并在首层设置刚性地坪或拉梁层时,也应将刚性地坪作为嵌固端。

对于框剪结构、框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不需要考虑。

因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是墙不是柱。

框支柱调整《抗规》6.2.10 《高规》10.2.11为了推迟转换柱的屈服,以免影响整个结构的变形能力,对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及底层住下端的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放大系数1.5、1.3。

框支柱中间节点调整同强柱弱梁调整条文。

柱强剪弱弯调整《高规》6.2.3Mcua之和应考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情况取大值,并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的影响。

柱的反弯点不在楼层内时,不在要求将较小弯矩值取0。

因为此时框架梁相对较弱,只需按梁柱端弯矩设计值的差值计算,既可以保证柱的强剪弱弯。

框架角柱调整《高规》6.2.4框架角柱指位于平面凸角处,两个正交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相连的框架柱。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继续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弱构件”的设计思想,依据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决定结构抗震等级;然后按抗震等级对结构构件设计内力进行调整。

在该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一、二、三和四级)。

高层规程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又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增加了特一级。

各抗震等级的梁、柱均对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不同系数的调整,用来限制大震下塑性铰区出现部位,避免或减少脆性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加强柱根部推迟塑性铰形成,控制倒塌,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 内力调整的分类高层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经过结构分析计算,求得各构件的内力标准值,再进行各种修正和调整得到设计值。

内力修正和调整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结构整体内力调整,主要包括:楼层最小地震力限值控制、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所受地震总剪力的调整及框支转换层中框支柱地震剪力的调整等。

这类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满足规范的某些规定时才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部位和调整系数的大小一般均需在计算后才能确定。

第二类则是梁、柱的构件内力或组合内力的调整。

此类调整的部位明确,调整系数的大小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2. 内力调整的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各种内力调整的表达式。

这类调整又分以下3种情况:⑴直接在柱端标准内力弯矩组合值上乘以增大系数。

⑵对内力组合中的个别工况内力进行调整,例如框支柱的轴力调整只对地震作用下的轴力进行。

此时,在对各工况内力组合之前,先把地震轴力进行放大后再组合。

⑶框架梁的剪力调整,只是对梁两端的固端弯矩引起的剪力进行调整,而对后迭加的竖向荷载引起的简支梁剪力不加调整。

3. 内力调整系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划分。

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可以决定结构的抗震等级。

############################################################################### ######### %%%%%%%%%%%%%%%%%%%%%%%%%%%%%%%%%%%%%%%%%%%%%%%%%%%%%%% %%%%在利用结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构件内力后,应按中国相关规范进行如下步骤的内力调整:㈠首先进行结构整体内力调整——地震作用调整①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7 第7讲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7  第7讲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
于 f yv Asbh0 / s ,且值不应小于 0.36 f yv Asbh0 。
式中:
N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轴向拉力设计值。
Mc c Mb
(3 19a)
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Mc 1.2 Mbua
注意:对于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包括顶层柱,因其具有与梁相近的变形能 力,故可不必满足上述要求。
3.2 四混凝框土架结柱构抗房屋震抗设震计设计
式中:
c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框架结构一级取1.70,二级取1.5,
Vc

1
RE
(0.2
fcbchc0 )
(3-23)
对于短柱( )2,应满足
1
Vc RE (0.15 fcbchc0 )
(3-24)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影响框架柱的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除混凝土强度外
尚有:剪跨比、轴压比和配箍特征值等。 •剪跨比越大,受剪承载力越低 •轴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受剪承载力 •在一定范围内,箍筋越多,受剪承载力越高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咬合作用削弱,受剪承载力有多降低
Vc=1.2
(
M
u cua

Ml cua
)
Hn
3 21b
式中:
vc ——柱剪力增大系数,一~四级分别取1.5、1.3、
1.2和1.1;对其它结构类型的框架分别取1.4、1.2、1.1和 1.1。
H n ——柱的净高; M cu、M cl——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 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强柱弱梁 与柱端弯矩设计值的确定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如下。

截面抗震验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S S S S S γγγψγ=+++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RE RS γ=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采用;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0 1.0γ=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

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概念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概念

如何理解“强柱弱梁”?1,“强柱弱梁”的本质指梁柱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

2,为什么要保证“强柱弱梁”?因为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其破坏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梁先屈服,即梁端先出现塑性铰,可使整个框架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重分布,从而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极限层间位移,抗震性能较好。

若柱先屈服,则可能使整个结构变成几何可变体系,造成结构倒塌。

3,怎样保证“强柱弱梁”?一般采用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的方法(框架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分别取 1.4、1.2、1.1),PKPM程序自动考虑这一规定。

4,哪些因素导致无法准确实现“强柱弱梁”?①结构内力分析时考虑了楼板的约束作用(梁截面为T形,PKPM中以边梁和中梁的刚度放大系数来考虑),但梁的承载力设计时仍以矩形截面来配筋,并没有考虑楼板的约束作用,低估了梁的承载能力。

实际应该这样处理:按T形截面进行的内力分析,就应根据所得的承载力按T形截面进行配筋;或者将按T形截面进行内力分析后所得的承载力除以梁刚度放大系数,然后按矩形截面进行配筋。

②梁端配筋采用的是柱中线处的内力,而实际上应该采用柱边的内力,而柱中线处的内力比柱边的内力大约20%,实际上增加了梁端的配筋。

③由于设计习惯和钢筋需要归并等原因造成梁配筋的增大。

如何理解“强剪弱弯”?1,“强剪弱弯”的本质指梁、柱和剪力墙底部的斜截面实际受剪承载力大于实际受弯承载力。

2,为什么要保证“强剪弱弯”?因为弯曲破坏是延性破坏,有一定的征兆,如裂缝、挠度等;而剪切破坏是脆性破坏,没有任何预兆突然破坏。

所以要保证构件在发生弯曲破坏前不产生剪切破坏。

3,怎样保证“强剪弱弯”?一般采用增大梁端、柱和剪力墙剪力增大系数的方法(框架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分别为 1.3、1.2、1.1;柱剪力增大系数分别为 1.4、1.2、1.1;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剪力墙剪力增大系数分别为 1.6、1.4、1.2)。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的设防要求,我们需要从多⽅⾯对⼯程设计进⾏把控,其中“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是框架部分抗震设计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考虑到钢筋混凝⼟框架由于⾃⾝特性,它的抗地震倒塌能⼒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故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期望当⼤震作⽤时框架能够按如下⽅式发⽣破坏:1)梁先于柱破坏。

梁的破坏是构件破坏,属于局部性的破坏,⽽竖向构件的破坏会危及整体结构的安全性,造成结构倒塌,故柱⽐梁重要,最先保证柱的安全;2)保证构件的抗剪能⼒应好于抗弯能⼒。

“剪切破坏”是⼀种脆性破坏,没有预兆,瞬时发⽣;“弯曲破坏”是延性破坏,是有所预兆的,⼯程中我们需要避免发⽣剪切破坏,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剪切破坏;3)节点的承载⼒应⾼于连接的构件,如果节点发⽣破坏则意味着与之连接的梁柱均失效。

然⽽,现实中的效果并⾮如预期设想。

以汶川地震为例,震害现场调查发现:柱剪切破坏严重,梁柱节点区破坏严重;框架柱上下端出现塑性铰,我们⼏乎没有看到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出现,典型震害现场如下图:造成这种问题的因素很多,例如设计计算的缺陷、抗震构造的不合理和理论研究的滞后等,本⽂将结合规范,分析其计算⽅法及影响因素,并详细介绍如何体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设计。

规范规定1强柱弱梁的相关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6.2.2条:⼀、⼆、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于0.15者及框⽀梁与框⽀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范围内时,柱端截⾯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系数。

同理《⾼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规》)6.2.1、6.2.2、10.2.11条、《混凝⼟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混凝⼟规范》)11.4.1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经内力组合后,还要根据规范对其进行调整。

调整主要体现在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结构构件,规范还有特殊规定需要调整的构件。

内力调整主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的思想,以保证结构安全。

TBSA、TAT或SATW A的做法,是将构件在不同位置、不同情况下所具有的差别数值化,如TAT,它将这种差别叫“设计内力调整系数”。

TA T或SATW A软件采用的设计内力调整系数如下:
1、一级抗震:
框架柱Ucm=1.331 Ucv=1.464 Ucn=1.0
底层框架柱Ucm=1.997 Ucv=2.196 Ucn=1.0
底层加强区剪力墙Uwm=1.000 Uwv=1.331 Uwm=1.0
连梁、框架梁无Ubv=1.271 无
2、二级抗震:
框架柱Ucm=1.100 Ucv=1.210 Ucn=1.0
底层框架柱Ucm=1.250 Ucv=1.375 Ucn=1.0
底层加强区剪力墙Uwm=1.000 Uwv=1.100 Uwm=1.0
连梁、框架梁无Ubv=1.050 无
3、三级抗震及四级抗震:其调整系数均为1.0
以上调整系数的符号说明:
Ucm-柱端弯矩调整系数
Ucv-柱端剪力调整系数
Ucn-柱端轴力调整系数
Uwm-墙端弯矩调整系数
Uwv-墙端剪力调整系数
Uwn-墙端轴力调整系数
Ubv-梁端剪力调整系数
4、框支柱:
设计剪力不小于基底剪力的2%(Vc≥2%Q0);地震力产生的轴力放大1.2;设计弯矩放大1.5,即Ucm=1.5(不分抗震等级)。

5、角柱
混凝土角柱:Ucm=1.3;Ucv=1.3
钢角柱、钢管角柱和劲性角柱:仅将地震力产生的内力放大1.3倍。

(一、二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系数改为1.5,高规5.2.8条,上述一级和二级调整系数表内已有体现)
一级抗震设计内力调整系数的来历是:
柱端弯矩放大系数Ucm
Ucm=1.1x1.1x1.1=1.331
由高规第5.2.6条:
一级框架梁柱节点处,柱端弯矩应符号下列要求:
∑Mc ≥1.1∑MbuE (5.2.6-1)〖强柱弱梁原则〗
而MbuE=fyk·As·(hb0-as')/γRE (规范5.2.26条)
Ucm中的三个1.1就是:
(5.2.6-1)中的第一个1.1;
MbuE公式中fyk≈1.1fy提供的第二个1.1;
MbuE公式中的As提供第三个1.1,因规范要求的截面抗震设计是验算设计,软件认为实际
配筋大约为计算配筋的1.1倍。

柱端剪力放大系数Ucv
Ucv=1.1x(1.1x1.1x1.1)=1.4641
由高规第5.2.9条:
一级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
Vc=1.1(McuEt+McuEb)/Hc0 (5.2.9-1)〖柱的强剪弱弯原则〗
Ucv的第一个1.1就是公式(5.2.9-1)的系数;
而公式中(McuEt+McuEb)一项的定义为:柱上下端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值,它同样要按高规(5.2.6-1)公式调整,所以Ucv中括号内的三个1.1的含义与Ucm相同。

一级抗震底层柱的弯矩和剪力调整系数只是按高规第5.2.8条,将框架柱的相应调整系数放大1.5倍。

即:Ucm=1.5x1.331=1.9965;Ucv=1.5x1.4641=2.19615
底层剪力墙加强区的剪力调整系数为1.331,可查高规第5.3.10条,按公式(5.3.10-1),其含义基本与一级柱端弯矩调整系数的含义相同。

对一级连梁和框架梁,由于仅仅需要体现强剪若弯,所以只对梁端剪力调整,高规第5.2.26条规定:
Vb=1.05(MbuEl+MbuEr)/Ln+Vgb (5.2.26-1)〖梁的强剪弱弯原则〗
Ubv=1.05x1.1x1.1=1.270
显然,1.05为公式(5.2.26-1)中的系数,它相当于超强比系数,考虑此系数的目的就是提高剪力设计值Vb,但是它只是提高(5.2.26-1)中的第一项,第一项是由梁端调整弯矩引起的剪力,第二项由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不予调整,软件则是全部调整,这是两者的区别。

其余两个1.1,一个是fyk≈1.1fy提供,一个由As提供。

二级抗震与一级抗震的调整思想完全相同。

TBSA对构件组合内力的调整和TAT或SATW A相同。

由此可见,一、二级框架梁柱截面设计时所用的内力要比计算内力大得多,这是钢筋用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但是,考虑地震作用时,材料的容许应力可以提高三分之一(同抵抗风荷载一样)。

在上述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还不会屈服。

如果地震作用大大超过这些设防烈度,就需要利用结构的塑性性能或延性,以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

抗震设计时,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与抗力的关系式如下:
S≤R/γRE(高规5.1.1-2)
γRE的取值在规范中大致为0.75,代入上式则为:
S≤(1+1/3)R
此即考虑地震作用时,材料的容许应力可以提高三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