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 心理弹性
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机制

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机制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各种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保持心理的健康和适应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机制,并提供一些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
什么是心理弹性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创伤时,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通过适当的应对方式从中恢复和成长的能力。
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困难,缓解压力,并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作为正在经历转变和成长期的群体,经常面临着各种形式的心理压力。
首先,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是最直接和显著的。
大学生需要在各种科目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要求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同时,社交压力也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来自同学、室友等方面的人际关系冲突会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扰。
此外,就业和未来发展问题也是大学生常常担心的事情。
这些种种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应对,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弹性培养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基础。
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比如,他们可以试着将困难视为挑战,并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
同时,要尽量关注积极向上的事情和身边美好的事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安慰。
大学生可以主动与他人交流,参加社团活动或志愿者工作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与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友谊。
培养适度的心理压力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激发个人潜能和动力,但过度压力却会造成紧张和焦虑。
因此,大学生需要合理评估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并合理调整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采取的策略。
学会有效应对有效应对困境、挫折和创伤是培养心理弹性不可或缺的一环。
[心理,弹性,积极,其他论文文档]心理弹性:论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
![[心理,弹性,积极,其他论文文档]心理弹性:论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db45c578762caaedc33d40b.png)
心理弹性:论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论文摘要:弹性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对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心理弹性理论对更好地认识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弹性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有弹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能够很好地应对,而不会被击跨。
心理弹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
所以,弹性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论文关键词:弹性;形成;作用;启示弹性是当今心理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术语。
有些儿童虽然处于不利环境中,却能够成功地应对而没有发展出严重的问题,这些儿童表现出了弹性。
弹性是一种心理特质,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中其他复杂影响的能动反应。
弹性是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弹性的儿童相对来说发展得更好。
弹性理论是建立在特定观点基础上的,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家庭成员、社区和学校对个体照顾得很好,有适当的期望,提供需要的支持,并且承认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个体将保持对未来的一种信念并且基本上能应对任何不利环境。
弹性是从积极的角度看人的发展。
一、弹性的界定从以上可看出,研究者们对科学意义上弹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但总体来说,弹性可界定为儿童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
所以,弹性研究的日益深入,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发展,找到更好的方法促进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弹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有的儿童有很好的应对技能,没有被击垮,甚至超过了顺境下儿童的发展水平;另一些儿童则没能很好应对。
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弹性儿童,把后者称为非弹性儿童。
为什么一些儿童表现出了弹性而其他儿童却没有呢?弹性是怎么形成的呢?研究者发现了对弹性形成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不利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因素,它与危险因素是相对的。
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儿童的天生特质、能力、技能以及自我观念等。
心理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X所大学的大二和大三学生N名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适当的统计模型,分析了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
引言: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与生活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同时,现代科技的普及也带来了与之相关的网络依赖现象。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对于大学生有效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通过系统抽样的方式,从X所大学的大二和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了N名学生。
问卷包括了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网络依赖等几个方面的测量工具。
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依赖呈显著正相关。
同时,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依赖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能够减轻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依赖的影响,降低大学生因负性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网络依赖倾向。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依赖的影响。
这意味着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对于减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大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进一步研究可以从更多心理和社会因素入手,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负性生活事件、网络依赖、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概述。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在我们对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高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提高、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保持稳定心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心理弹性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增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保持稳定和积极心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韧性: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重新振作起来。
这种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渡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不至于被过度压力所击倒。
2. 适应性:心理弹性还包括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知识,但总体来说心理成熟有待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待逐步完善。
在社会竞争中,他们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但也面临巨大的职场压力及生活的各种困惑。
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他们的抗挫能力,历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发掘自己的社会兴趣,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融入社会,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调查;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弹性(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意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一个反作用力,回弹。
心理学界借用“resilience”表示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
国内研究对其译法依据研究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分别译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等。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但心理学界对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众说纷纭,至今仍未达成完全一致。
国外研究大致归纳起来一般分为三种定义形式:第一种定义是以结果为界定参考,这种看法是定义为个体在经历压力或逆境后,发展良好是积极心适应结果。
如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经历逆境或在严重威胁下,仍能适应压力和发展良好结果的一类现象。
第二种定义是以品质为参考值,这个定义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者特质。
如Werner认为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第三种定义是以过程为准,这种观点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系统、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Luthar等人认为在重大的灾祸或生活压力之下成功适应的过程,它包含了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以结果为准的定义是中期、近期对心理弹性的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适应后的结果,个体在面对严重威胁时,仍能良好的适应和发展。
通常用心理健康、社会能力、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学业成就等指标来衡量。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弹性(Re silience )研究的回顾与展望Ξ席居哲ΞΞ 桑 标1 左志宏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200062)摘 要 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resilience )发展现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这动摇了研究界长期笃信的压力/逆境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
本文首先探讨了resilience 的中文译法,接下来对心理弹性研究的缘起、沿革、成果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尝试对心理弹性研究何去何从予以前瞻性探析。
关键词:心理弹性(resilience ) 回顾 展望 缘起 沿革 成果 问题1 Resilience 研究及其中文译法商榷 心理学界用“resilience ”意指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1]。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resilience 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国的研究亦在积极跟进之中并在研究对象研究侧重方面有所创新[2-3]。
然而,由于语言方面的差异,“resilience ”一词的中文译法,却不一致。
笔者撰文介绍这一研究领域时,将其译作“心理弹性”[2],不少学者也用了这一译法[3-4];另一种主要借鉴了一些台湾学者的译法,用“复原力”一词[5-6];第三种因循部分香港学者的译法,用“压弹”一词[7],与此相近的还有“抗逆力”[8];还有根据对上述现象的理解并结合“resilience ”英文的含义,将其译为“韧性”[9]。
词语翻译涉及文化差异,有时想找出一个内涵与外延完全对等的词,并非易事。
甚者,正如美国亚里桑那州立大学“resilience solution group ”(简称为RSG )网站论及“resilience ”的动词“resile ”含义时所讲的,该词本身就很“resilient ”[10]。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第26卷第1期V ol126,N o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2008年3月March12008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马伟娜1,2,桑标1,洪灵敏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2.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36) 摘 要: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
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进行研究时,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
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模型;保护性因素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8)01-0089-08引 言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The w orld breaks every one 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
在心理学领域中,理解什么因素使人们屈服于压力之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面对战争、疾病、贫穷、挫折等各种不利条件,哪些因素使得人们能够成功应对逆境,即“如何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①,这就是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课题。
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大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需要多方合作,未来应关注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提高读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影响、培养、问题现状、解决、重要性、合作、关注方向。
1. 引言1.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优点、积极经验和良好心理功能的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个体潜力的发掘和发展,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旨在探讨人类的优点和优势,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与传统心理学关注缺陷和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人类的积极面,试图帮助个体建立更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大学生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通过培养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和积极社会关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积极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和态度,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2 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困难和变化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并迅速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心理弹性包括多个方面的表现,如积极应对挑战、适应变化、保持乐观情绪、灵活思维和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等。
心理弹性不是一种固定的个人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学位论文胡寒春
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研究者逐渐发现儿童青少年在逆境(危险环境)下的发展并非预想中的确定性结果:如曾经遭受过创伤经历的个体并没有出
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创伤后成长(postgrowtrauma)”迹象;一些
处于危险或高压力环境下的儿童仍然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
儿童在逆境或压力下存在多样性发展可能:一些青少年在逆境和压力产生
了心理病症和行为问题;而一些青少年却没有受到高危经历的影响,在经历了严重不
幸后,甚至变得更坚强了[8]。
暴露于危险因素下儿童发展的因果确定性在解释这类现
象显得苍白无力,高危环境中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结果的多样性和弹性儿童存在的普遍
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范式:心理弹性研究。
wemer['7]认为弹性儿童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看待问题更加地积极;常具有良好性格,易于相处,并能与自身的重要他人有着密切联系,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内外部资源,更富于技巧的应对,这将为他们获得了更多关注,并从中获得更有益于自身的自我观念;(3)不惧生活中的挑战,对自
身的目标始终坚持对生活的控制感,相信生活有意义并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这种对生活的掌控和对未来的清晰把握维持个体生活的秩序和结构。
“resilience”被引申为“(活力、精神的)恢复力,复原力”,“迅速恢复愉快心情”
等意义,这一引申意义更多与人类的情绪、精神、健康相联系。
1.3.1心理弹性的涵义
一个研究前提:个体面临某些具体(特殊)的危险或逆境中采取能力取向的研究
者多认为,弹性是克服逆境时个体本身具有的内在特质、能力或潜能[[28,48,49],是静
态的、恒定的。
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
特质和自我观念。
后来有的研究者从发展功能出发,强调弹性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
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美好幸福的目标。
系统论的观
点引入后,弹性被视作一个连续变量而并非某种固定的心理结构(即分类变量)[4,50]
是一个相对变化的过程,弹性在这里是动态的、交互的。
Rutter(1985)[53]和
Gilligan(2001)[541认为弹性不是一个混合的属性,而是一类过程,能使人们适应生活中无法规避的危险。
儿童“心理弹性”的质和量更多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与
环境因素的累积效应有关。
Masten, Best和Garmezy (1990)[”]定义了三类弹性概念: 第一类指的是“克服逆境”,心理弹性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指的
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
第三类指的是在创伤后能有较好的恢复。
台湾学者朱森楠对弹性的定义更趋向一种整
合,他认为复原力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
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止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
结果。
美国心理学会(APA) (2005)将弹性定义为:“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
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也反映了弹性
定义的综合化倾向。
美国心理学会(APA)认为,与弹性有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制定并逐步实施切实可行的计划的能力;正向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力量与能力的信心;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管理强烈情感冲动的能力。
心理弹性是人的天赋的潜能,正是这样的潜能让个体能够追求自我实现、利他主义、拥有智慧,并与力量的灵性源头保
心理弹性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天赋潜能。
个体发展出的内部资源(合作、移情、自我效
能感等内部资源)构成了个体面对危机和逆境时的力量来源。
识别了七个弹性类别:洞察、独立、关系、直觉、创造、
幽默、道德。
Feinauer和stuart(1993)[67]提出了弹性归因的的主要范畴:健康的支持博」:学位论文第一章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性关系;内控性;相信自己;责备的外部归因和精神灵性。
Rak和Patterson(1996)168]
提出了另一个弹性个体特征表:获取积极注意的能力;生活是有意义的感知;新颖表
达的兴趣;问题解决的能力;自立;乐观和预见性。
1.3.2弹性的结构
Benard(1997)[561认为弹性不是某一种
特质或是一组特质,它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才能、资源、知识、长处和适应技能
他们都认同弹性并不是单一的结构,弹性更可能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复杂结构。
例如Wright&Masten (2005) [91整合了一系列对个体良好适应和积极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
因素,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以及文化和社会特征这四个纬度阐述了与儿
童发展有关的资源和保护性因素。
一般来说,弹性结构大致由两大类因子组成:一是
个体内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二是个体外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
1.3.
2.1内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
认为内部保护因素有两大因素,一是生物及生理因素,如身体吸引力也被认为是增加
心理弹性能力的因素之一。
另一类是心理因素,如Smokowski, Renolds (1999) 等人发现,积极的气质、内控性、高自尊、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忠诚的宗教信仰等都是弹性个体的个性特征划分了三类弹性成分:弹性(灵活的)依存关系(参与感);灵活的意义感(适应、容忍和改变个人对以前所坚持信念的能力)和平衡应对(设置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Richardson (2002) [13]提出了四类弹性品质:孩童的、道德的、直觉的高尚的。
这些因素可从认知、情感、人格与能力等方面加以区分。
认知层面。
包括乐观、创造性、幽默、持有存在意义的信念系统、对于自我独特
性的欣赏、目标感、未来感等,如对希望和社会支持的认知会是帮助长期患病儿童母
亲的重要弹性因素[65]。
情感层面。
大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高的人可在各种不利的应激状况下,体
验更多愉悦情绪而更少的不愉悦情绪;主观幸福感高的人还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期盼
〔63]
人格与能力层面。
如亲社会的气质、性情,这样的儿童被描述为友好的、令人喜
欢的,更能从照顾者中获得反馈;美国密歇根州心理学会(MichiganPsychological society)提出,弹性的人格因素包括自信乐观、自主行动、人际温暖与洞察等因素。
1.3.
2.2外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
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最初成长也是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是对心理弹
性形成的基础性因素。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而言是独特的。
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多的人际交往、
趋于复杂的社会网络提供了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契机。
社区因素。
西方成熟的社区环境被被认为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化或社会因素。
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文化和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社会重视教育并保证社会成员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有
效防治暴力冲突事件保护儿童免受影响、出台一系列的儿童保护政策等都有利于促进
社会成员心理弹性的发展。
Craig A.Olssona等[[73〕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对弹性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做了概况性描述见表1-10
Rutter[7'J总结了在危险环境下个体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建构对危险因素新的认知、
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适时中止负性事件所带来的消极连锁反应;保持或增强自尊和
自我效能感;提高内外资源的利用机会。
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模型包括三个块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二是作为心理弹性者个体的特征;三是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弹性重组)。
Hunier和chandier[89项」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
他注意到弹性水平的差异性,认为心理弹性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完美状态, 最低层面的弹性仅具有生存意义,人们通过暴力侵犯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
面的韧性具有防御意义,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此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最高
级层面的弹性才具有健康、成长的含义,他们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
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
处于前两个层面的人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社会
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190〕。
“自我信念”在弹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情境因素需要以自我系
统为中介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并最终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上面阐述的五个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心理弹性的作用
机制。
人际情境影响模型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建构模型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模式,重视自我在社会环境中的同一性建构;过程模型强调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动态作用过程,个体在动态平衡中得到发展;系统模型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动态模型结合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与发展背景阐述心理弹性特质的发展,更重视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