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语编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它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点出了具体的情境和生活状态,所以成语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语故事的编排,通常是依托于一些有名的传奇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通过这些故事来阐释成语的含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使用背后蕴藏的那一份韵味、修辞和智慧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编排一些成语故事,用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成语。

一、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养羊的人,每天都带着一群羊到山上吃草。

有一天,他在山上休息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只羊,他当时没仔细找,就算了。

过了几天,他又掉了一只,结果发现原来是一只狼一只一只地把他的羊吃掉了。

他悔恨不已,结果这一次他将山上的羊数了一遍,发现确实有羊掉了一只。

于是他赶紧回去修理围栏,从此再也没有丢过一只羊。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它告诉我们,失误了,虽然不能挽回,但是可以做一些弥补的措施,这就是“亡羊补牢”的含义。

二、纸上谈兵从前,有一个张嘴就说自己学过很多武艺的壮汉。

每天都躲在家里读武术书,跟着书里的图画学招式。

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这个壮汉却因为一时之间用不上书上的武艺,最后还是被打败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纸上谈兵”指的是指在纸上写大得天花乱坠,实际却不能做到。

这就如同书本中一再读过,但真的要用到实际中,可能会遍打不着一样。

三、画蛇添足从前,有一个人正在画一条蛇,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他就给画上了一只脚。

没想到,这只脚画上去以后,蛇就动起来了。

这让画蛇的人吓了一跳,最后画上另外3只脚。

这个故事揭示了“画蛇添足”的含义,就是指做多余的事情,反而会使原来的事情弄得复杂了。

比喻办事时添油加醋,反而产生了反效果。

四、问鼎中原从前,有个人非常贪心,他非常想把中原一统,因此四处寻找精钢打造了一把标有“问鼎中原”的大刀,一直想要拥有权力。

结果,这个人四处征战,结果却一次次失败。

故事告诉人们,问鼎中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0篇)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0篇)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成语故事篇1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

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

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

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

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

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

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

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

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经典成语故事篇2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导语:作为“华夏”二字的起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墨绖从戎亦作墨缞从戎。

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

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战役经过已如前载。

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夸父逐日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逐日:追赶太阳。

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

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

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

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

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

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

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

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

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成语的故事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

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构成的,它短小,但寓意深刻,大部分成语还有很有意思的来源和故事。

今天我们班里举行一次成语故事的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语文书上第8课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三个故事。

首先,是我们的评委~大组长,总分为5分,给我们每个小组打分。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组表演“自相矛盾”,一个男同学是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两同学是旁白,另一个同学是围观的人。

这个男同学夸自己的盾,用什么样的矛都戳不穿它。

又夸自己的矛,用什么盾都能戳穿。

当围观的人问卖矛和盾的男同学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呢?”这个男同学说不出话来。

我觉得他们表演的很好,道具也做得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下个小组表演“画龙点睛”,一个男同学演龙,另一个同学演主人公,另外两同学当游客观看龙。

主人公作画神妙,形象逼真,当游客观看龙时,觉得缺少神韵,就让主人公画上龙的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在关键地方,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传神。

这个组表演的也不错。

另一个小组表演“滥竽充数”,国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就有人混在里面瞎吹,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国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而喜欢一个一个的吹,混在里面的人只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干,不能蒙混充数。

这次比赛“自相矛盾”的小组赢得了最高分,他们不仅表演的好,道具做的也好。

其他小组也表演的不错。

我们都是非常棒的,也让我们轻松获得了更多知识。

成语的故事篇2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

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1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

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

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

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己,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

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

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

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

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

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

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

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

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经典成语故事2一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声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脖子,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

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从此再也不吃饭了。

经典成语故事3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

这时,他己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通用45则)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通用45则)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通用45则)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通用45则)导语: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11、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

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

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

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

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

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

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

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

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

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

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

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

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

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

幼儿必学成语故事精选5篇

幼儿必学成语故事精选5篇

幼儿必学成语故事精选5篇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幼儿必读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安家立业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苦痛。

他的志向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小国寡民”社会也许的样子是:国家很小,人民稀有。

即使有很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

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运用。

要使人民重新运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适,住得很安适,满意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相互望得见,鸡鸣狗叫相互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家立业的也许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拔山举鼎“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

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爱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愿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应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事。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兴奋,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愿仔细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起先,奋战了8年,最终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最终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八面受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安如泰山“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成语编故事
(三年级语言积累课型)
江苏沭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姜若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背出学过的成语;能理解部分成语意思;能根据提示编一则小故事。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成语,进一步感悟通过拆字法理解成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成语的积极态度,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教具准备:1.录音故事《千里送鹅毛》。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

2.在理解成语意思基础上学会编小故事。

教学难点:编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板书设计:
学成语编故事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四第一关:…………………………
(1)第二关:…………………………
班第三关:…………………………
学第四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诵成语
三、释成语
四、填成语,猜意思
五、依成语,编故事
六、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