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课前成语故事演讲

合集下载

适合二年级小朋友课堂演讲成语故事集

适合二年级小朋友课堂演讲成语故事集

适合二年级小朋友课堂演讲成语故事集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不同类型的故事吧。

[高枕无忧]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

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

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1:不可多得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

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

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

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

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

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

结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

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也不长。

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

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书记。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

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

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

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

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

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

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

成语故事演讲稿

成语故事演讲稿

成语故事演讲稿成语故事演讲稿大全成语故事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评委们,大家好!我是丛台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徐舒扬。

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成语的由来。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但始终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像现在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听到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一个美。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绝对不能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贬低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成语故事演讲稿【2】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

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篇一: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

哀鸿:哀鸣的大雁.《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篇二: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

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篇三:安如泰山安稳的像泰山一样。

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故事分享小学生发言稿(3篇)

成语故事分享小学生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成语“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的是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庄周的人,他非常聪明,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一道特殊的菜肴——蛇羹。

宴会上的人们都争相品尝这道美味,但有一个名叫魏王的人却提出了一个游戏。

魏王说:“各位,这道蛇羹虽然美味,但我听说蛇是自然界中的灵物,如果我们在蛇羹中画上一只蛇,再添上一足,那这道菜肴就会更加完美。

谁能在蛇羹中画上一只完整的蛇,并且添上一足,谁就能得到我赠送的宝物。

”在座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提议,于是纷纷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蛇羹中的蛇。

庄周却静静地坐着,没有动笔。

大家纷纷好奇地看着他,问他为什么不动手。

庄周微笑着说:“我观察了一下,大家都在努力画蛇,但我发现,如果画蛇时添上足,那么蛇的形象就会变得滑稽,失去原本的美丽。

所以,我认为画蛇添足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家听了庄周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大家纷纷放下画笔,不再画蛇添足。

最后,宴会上的菜肴都变得非常美味,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宴会结束后,魏王果然赠给了庄周一件宝物。

而庄周也用这个成语告诫我们,有时候,过多的修饰和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情况。

比如,我们写文章、画画、做事情,都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

有时候,适时的放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小学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以运用这个成语的地方。

比如,我们写作文时,不要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我们画画时,不要因为追求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美感;我们做事情时,要注重效率和质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

以下是我对“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几点思考:1.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取舍,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2.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

3.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_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_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引导孩子接触故事、熟悉成语,既能使他们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事的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1:哄堂大笑宋朝的时候,有个姓冯的人和一个姓和的人在一起工作。

姓和的是个急性子,姓冯的是个慢性子。

一天,姓冯的穿了一双新靴子,姓和的见了后说:我俩的靴子一模一样,你买靴子用了多少钱?姓冯的慢慢地抬起左脚说:九百钱。

姓和的一听:什么,九百钱?我这一双花了一千八百钱呢!他马上质问身旁的仆人说:原来你背着我贪污钱了!看我回去好收拾你!这时,姓冯的又慢慢地抬起右脚说:这一只也花了九百钱。

在场的人听他这么一说,立即哄堂大笑起来。

弄得姓和的哭笑不得。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2:画龙点睛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

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

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3: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二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

二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

二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成语故事”。

成语是我们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井底之蛙”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它觉得井很大,天空很小,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猴子,猴子告诉它外面的世界非常广阔。

但是井底之蛙不相信,它只相信自己眼见的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就以为它就是全部,那么我们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喜欢耕地种菜。

有一天,他听说有人用树桩砸死了一只野兔,于是他就在田地里树了一根桩子,每天守在菜地旁边,希望有兔子撞到。

可是,兔子却没有来,只有他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是坐等运气的到来,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

再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发现一只小羊从栅栏里逃出去了。

他觉得没关系,以为只是一只小羊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后来,他又发现其他的羊也一只一只地跑出去了。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他后悔不及。

于是他急忙修补栅栏,但已经晚了,他失去了一大群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出现危险才去补救,而是要及时提前做好准备,预防问题的发生。

最后,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狗急跳墙”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狗在追赶一只猫。

猫跳上了墙,而狗却追不上,它急得发疯一样四处乱跳,结果却只撞得头破血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冷静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盲目地采取激动和冲动的行为。

以上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几个成语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智慧和道理。

希望大家能够善于运用成语,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言修养,学会运用成语。

《成语故事》演讲稿

《成语故事》演讲稿

1.求一个关于成语故事的演讲稿,600~750字左右1.【典故】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2.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课前成语故事演讲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成语故事是《顺手牵羊》。

梁山泊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打败辽国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
的田虎。

在清剿的过程中,田虎的大将马灵会巫术,被公孙胜破解。

马灵如飞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

恰好碰到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
把马灵*,顺手牵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课前成语故事演讲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它们言简意赅,有很强的表现力。

所以,
人们在交际中都喜欢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不过你是否知道,很多成语背后都有优美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揭开一个
邯郸成语典故“小题大做”的面纱,共同体验它背后的魅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七国争霸,局势混乱。

赵国不但
是一个弱小国家,而且当时的统治者赵孝成还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燕国本来不是什么肥老虎,但是见赵国软弱可欺,便派将军高阳军率
领十万大军向赵国进发,企图把赵国一举拿下。

这个消息一传到赵王
耳中,就把他吓得魂不附体,慌忙派人去请求齐国派大将田单到赵国
率军开战,这可使赵国的将军们奇怪了。

赵国再怎么弱小,也并不是
没有将才,何必舍近求远,去求齐国派将应战呢?于是,文武群臣们
力劝赵王,不要到齐国求将。

可赵王一意孤行,结果,人家齐国逮住
这个机会,想讹赵国一笔,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那就是用五十多
座城池来聘请田单将军。

赵王虽然也觉得条件苛刻,但一想到燕国会
把赵国灭掉,心里就发毛。

一咬牙便答应了。

朝廷一下子沸腾起来,
大臣们背地里都骂赵王昏了头,将军赵屠尤为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对,只好背地里对平原君发怨气:“赵王太糊涂了,赵国又不是没强
兵勇将,为什么要付出五十座城池的代价去换取田单将军呢?如果派
我出战,我保证一百天内将燕军赶出赵国。

再者说,田单再怎么英勇
彪悍,那也是人家齐国大将,他会为赵国卖命吗?这连三岁小孩都知
道的事儿,怎么他赵王就不明白呢?”
这个成语比喻日常生活中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来处理,所以最后
得到的教训是:遇到一只蚂蚁,可千万别召集全村人来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课前成语故事演讲篇三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二年级二班的徐舒扬。

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
我给大家讲讲《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

下面,我就
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成语的由来。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
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
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
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但始终没有一件事
能做好。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像现在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
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听到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
势那叫一个美。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
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
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
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
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绝对不能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贬低自己,
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