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宽恕”亦有度

合集下载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恕的看法,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被广泛解读为孔子对于假仁假义的批判,强调了真诚和真正的仁爱之道。

这也是对恕的诠释,即不仅是口头上的宽容,更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孔子对恕的理解,并探讨恕作为处世准则的重要性。

一、恕的内涵与外延1.1 内涵:恕,即宽容、宽恕之意。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恕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爱之道的探究。

他认为,仁者应该待人以宽容和宽恕之心,不因小过而弃之,不因微诟而怒之。

这种内在的宽广心胸是仁者的基本品质。

1.2 外延:孔子的恕不仅是对于个体之间的相处,更是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他强调恕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政府以恕之心对待百姓,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

二、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2.1 家庭关系:在家庭中,恕表现为对家人的包容和理解。

无论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怎样的矛盾和分歧,都应该以恕之心相待,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和睦。

2.2 社会关系:在社会中,恕体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

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以恕之心对待,以谦和、宽容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三、恕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意义3.1 个人修养:恕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它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养,使人更加宽厚、宽容,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舒畅。

3.2 社会和谐: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化解纷争,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我对恕的理解在我看来,恕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和矛盾,而恕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并尝试去理解他人,化解矛盾,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恕作为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安德义德行卷——宽恕篇解读【题解】人与人之间相处,恕道当为重要一环。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聪明伶俐,能言善辨,颇有经商之才,学习也常喜欢走捷径,向老师提问有时也问得十分刁钻。

有一天,他向孔子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即一字,意思是有可以作为终身行为准则的一个字吗?终身奉行,终身原则,仅仅一字,可见子贡问得十分刁钻。

孔子不愧为是圣人,真的就回答他一个字,“其‘恕’乎!”那就是“恕”啊,“恕”作为终身奉行的标准,可见其宏远,深广。

因此一字而终身奉行,也见其艰难。

孔子唯恐子贡对“恕道”把握不准,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恕具体可以测定的标准即此八个字。

恕者如心之谓也,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自己不喜欢,切勿施加于人,以己心度人心,人性本善,其心相同,用自己的善心去推度别人之心,即为宽恕。

宽恕之心,是一份清净宁静之心;宽恕是美德,宽恕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必备的品德。

没有宽恕便没有朋友,没有朋友,便没有事业。

当然,宽恕也有许多应该辨别注意的地方,生活是一团麻,不是仅仅用一个宽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什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

”又说:“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谓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恕人。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儒家“贵仁”,因而也特别强调宽容的重要意义。在儒家看来,“有容,德乃大。”(《周书・君 陈》)宽容能够彰显人的德性。孔子以“宽”为仁的基本规定之一,所推重的也是以此作为德性之 人所应有的重要品质。《易传》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只有以宽厚之德包容 万物才能成为君子,其中所隐含的否定意义则是无宽容之德者非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主张: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希望人们都能自觉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一味挑剔别
想特征;儒家的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儒家追求的是适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关键词】 宽容异端

适中
一直以来,在儒家是否具有宽容精神的问题上,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说儒家 具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孔子大讲“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以“禽兽”喻论敌等,很典型 地反映出儒家不具宽容的思想性格。一说儒家“贵和”重“宽”,讲“和而不同”,主张求同存异, 不排斥异己,具有博大的宽容精神和情怀。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那么, 儒家是否讲宽容,儒学是否具有宽容精神,怎样理解儒家思想中“排异”与“贵和”的关系?
・__。155‘・-—
论文集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的毛病。董仲舒发挥说:“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春秋繁露・仁
义法》)在董仲舒看来,不攻击别人的丑恶,就是讲求仁的宽容;自己攻击自己的丑恶,是有义德 的表现。这也就是说,宽容是人德性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孔子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认定:“宽 则得众”(《论语・阳货》),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朱熹解释说:“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要言之,宽容是缓和和消除矛盾并最终实现人与人融洽相处的重要途径。苟子所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相关推荐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

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张“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达到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快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快乐,孔子不但好学,而且达到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别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2一身布衣,成就人生传奇;儒家经典,芳名流传百年。

这位历来被人们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英雄”这两个字的实际涵义不仅仅是指在战场上战死或是什么为国牺牲一切的人,那样未免也太狭隘了。

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的宽恕之道
嘿,咱来说说孔子的宽恕之道哈。

有一回啊,我和朋友闹矛盾了。

我俩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理谁。

我心里那个气啊,觉得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不是说过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就想啊,要是我是他,我肯定也不希望别人这么对我。

而且,孔子还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能生气啊。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故事,说孔子的一个学生犯了错,孔子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等他自己认识到错误。

后来那个学生果然主动来找孔子认错,孔子也原谅了他。

我就想,我也应该像孔子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

于是我就主动去找我的朋友,跟他说:“咱俩别生气了,为了这么点小事不值得。

”他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看到我这么主动,他也笑了,说:“其实我也有错,我不该那么冲动。

”就这样,我们又和好了。

通过这件事啊,我就明白了孔子的宽恕之道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别人发生矛盾,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啊,孔子的宽恕之道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让我们都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吧。

嘿嘿。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如下:
答:论孔子的宽恕思想,孔子的"恕"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进一步的表现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但宽恕是有度的,绝不是主张宽恕一切。

"恕"不只是对待他人的一种合理方式,其进一步的指向是完善自身之人格。

孔子的宽恕思想在当代也同样有着重要价值,能够帮助提高个人修养,对解决社会问题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当代政治的借鉴补充。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我们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名言来感悟。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孔子宽容的哲理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名句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4.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名句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9.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10.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精选篇】1.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2.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名言3.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4.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5.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6.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句8.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9.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0.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11.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12. 逝,往也。

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孔子名句13.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5.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16.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7.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名言18.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9.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20.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21.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2. 听其言而观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宽恕”亦有度
孔子的忠恕之道,出现在《论语·里仁》之中,是他的学生曾参从他的话中悟出来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对子贡说到忠恕的“恕”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来诠释“恕”字的。

仲弓问仁时,孔子对他说的也是这八个字,见诸《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是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一起排在德行科的孔子的高足。

据说在《荀子》一书中,每每与孔子一起被荀子称道的子弓就是仲弓。

以上所引,都在《论语》之中。

《中庸·笃行》中,也有类似的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只是“不欲”改成了“不愿”。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说及同一种道,可见他之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不虚。

为什么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来诠释他的恕道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含有设身处地的意思,朱熹的《中庸集注》对忠恕二字的解释是:“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会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

这有点像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你能坐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也就能够理解万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因此,这种恕道,就被理解为宽恕,或曰宽容。

然而,接着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外延。

与《中庸》一起被列入四书的《大学》中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这段话说的是上下左右,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人,是一个完整的解释。

上司将不合理的事情强加于你,如果你感到厌恶,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级;下级对你阳奉阴违,如果你感到厌恶,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上级;左边的同事贪天之功,将功劳都归于他,你感到讨厌,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右边的同事;右边的同事文过饰非,将过失都推到你的身上,你感到憎恶,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左边的同事,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絜矩之道”。

同样的意思,在《中庸·笃行》中也有表述,那是孔子以“絜矩之道”来反躬自省的:“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当然,孔子在此说的上下左右“丘未能一焉”,自有其客观原因。

例如,他三岁时丧父,要求儿子尽孝道之
时,其父早已不在人间,他想以同等规格“事父”而不得。

但这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恕道,理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人,依然有益。

孔子要以恕道对待的人,均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列。

这种勿施于人,都是顺时针方向的,他反对恶与恨的恶性传递。

于是又冒出第二个问题,要是逆时针方向呢,这种勿施于人是否可行?孔子的恕道,是否也包括这种逆时针方向的勿施于人?例如,所恶于上,你是否也毋以使上?即使“上”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你也忍气吞声,唯唯是从?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外,例如异族入侵,将你所厌恶的战争强加于你,你是否也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从《中庸·笃行》篇看,孔子好像并不赞成这样做,就在说君子之道四这段话之前,他还有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何谓“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用朱熹在《中庸集注》中的话说,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直到他改正为止”。

由此观之,孔子以及儒家的宽恕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有度或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

就是孔子本人,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无条件的宽恕。

《论语·八佾》第一条便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个忍字,有人解释为忍心,意思是他们连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出来呢?经学家范宁,却将它解释为容忍,也就是说,如果连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我却以为二者兼而有之,只是角度不同。

对孔子来说,僭越与忤逆可是天大的是非,无论如何也不能
容忍的。

这遂有“堕三都”之业绩。

其实,孔子不能宽恕的,远不止“八佾舞于庭”的季氏。

对于阳货,他是不能宽恕的。

对于少正卯,他更不能宽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