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文言文翻译孔子论孝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孝者,善事父母之谓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也。
故父母者,人之本也;孝者,行之始也。
孝者,事亲以敬。
敬者,不违其志,不犯其恶。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夫游,所以广见闻也,然必以父母之志为志,方为可也。
父母之志,非必求富贵也,求仁而已。
仁者,爱人之心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敬必爱,必忠必信。
孝者,养亲以礼。
礼者,敬亲之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礼之用,和为贵。
和者,无违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和顺以敬,必亲爱以礼。
孝者,教亲以善。
善者,正己以正人也。
子曰:“教之孝悌,所以敬长也;教之慈爱,所以敬亲也。
”夫教亲以善,所以报亲之恩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教之孝悌,必教之慈爱。
孝者,事亲以诚。
诚者,不欺心也。
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辞也。
”夫诚,所以事亲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诚必敬,必信必爱。
孝者,事亲以孝。
孝者,善事父母之谓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夫孝子之事亲,必知其喜,必知其惧,必知其欲,必知其恶。
孔子曰:“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教幼也。
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孝者,人之本也;敬者,行之始也;慈者,教之始也。
三者,并行而不悖,然后可以为孝。
孔子论孝,可谓深矣。
孝子之事亲,必敬必爱,必忠必信,必教之善,必知其喜、惧、欲、恶。
如此,乃为真孝也。
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教幼也。
三者,并行而不悖,然后可以为孝。
孔子之论孝,可谓至矣。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被尊称为“至圣”。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这一文化理念也被视为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以及对其含义的解释。
1. 孝顺父母,天下第一。
孔子一直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这个名言的意思是要我们把孝道视作人类道德的最高价值,而且一定要从孝道做起,这是人之本的根本。
2. 父亲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意思是,孝顺的人在家里都不会轻易出门,一旦出门一定要有个好去处,而且不能随意浪费时间和金钱,这是对父母满满的尊敬和关爱。
3. 孝子不必医,医必孝子。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好儿子,只要表现出尊敬、关爱和孝敬,就能够让他的父母健康快乐地生活。
相反,如果一个人并不孝顺父母,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无法拯救。
4. 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人。
这个名言的含义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
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或财富。
教育是渐进的,可以带来改变,使每个人都有成为一个尊敬、负责和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机会。
5. 教学相长孔子相信唯有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最终才能达成共同的目标。
任何人都会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经验,而通过共同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共享彼此的知识,帮助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前行。
6. 道不远人孔子认为,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
我们所有人都被道所联系。
他是说,人们应该拥有善良、公平、诚实、耐心等品质,以使社会变得互相信任、尊重、关心和帮助。
良好的交流和相互关心是维护人类和平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7. 名实不相副孔子旨在说的是最好的人应该以言行相符的方式来生活。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遵守我们所说的话,并按照其精神做事。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8. 礼多必诈孔子并不是说礼貌是一种错误,而是说过多的礼貌和虚伪的社会交往是一种负面的行为。
按它,我们应该尊重别人,但不应该过分地让我们显得虚伪。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关于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孔子关于孝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的名言1.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4、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2.孔子说的孝道名言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励志_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1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四、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五、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六、长幼有序。
——孟子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八、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九、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十一、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十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十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十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十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十六、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十七、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十八、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十九、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二十、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十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十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二十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二十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二十五、父母唯其疾之忧二十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二十七、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孔孟孝道名言

孔孟孝道名言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这是我们身上的器官,最小的器官,发是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是由父母所生。
来自于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财产,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所以真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自爱、自重的,这是孝道的第一步。
2.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出自《孝经·谏诤章》。
所以当遇到不义的事情,如果是父亲所做,当儿子的不可以不去诤劝力阻;同样如果是君主所做,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直言谏诤。
3.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出自《孝经·感应章》。
修养身心,要做到谨言慎行,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过失而使得先人蒙受羞辱。
4.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出自《孝经·天子章》。
能够的侍奉父母,然后用这份德行去对待百姓,自然而然会把这种孝行发扬光大。
尤其是作为国君,他如果这样做描绘为四海的百姓,做出好的榜样。
5.《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自《孝经·诸侯章》。
《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一个君主能做到如同站在深渊的边上或者走在薄冰上一样,生怕做错事情,这样行孝,还会有什么过失呢?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出自《孝经·天子章》。
爱自己的父母的人,不敢去讨厌别人。
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去怠慢别人。
7.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出自《孝经·卿大夫章》。
口没有可选择的话,为什么?因为要说的话古圣先贤都说了,我们不用再去选择了,所说的完完全全跟古圣先贤所说的一模一样,不会节外生枝,所以“口无择言”,口里说的话就不用选择了。
“身无择行”,身所做的这些行为也不用选择了,全都是按照礼法而行。
所以能够这样做。
8.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出自《孝经·事君章》。
在朝廷为官,要想着如何才能竭尽其忠心;退官在家的时候,也要想着如何才能补救君王的过失。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本文是关于孝道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孝作为一种道德,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而且离不开道德主体的主观需要和社会需要。
下面应届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
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6.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
劝他们更改。
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1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出自(清)《增广贤文》
20.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出自《劝报亲恩篇》。
21.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3.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
25.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
录》。
2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
27.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动报亲恩篇》。
28.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出自(春秋)《礼记》。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