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唐的坊制。全城居民活动有时间规定,城内有报时中心。
26
4. 商业区
商业发达,大规模的商业区有三处。一处是东城的斜街市,位 于中心台以西积水潭北岸,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为积水潭 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终点;二是西城的羊角市,是羊市、马市、牛市 、骆驼市集中地方(牲畜交易市场);三是中书省前的文籍市等。 其它诸如米面市、柴市、杂货市、鱼市、果市等市肆遍及全城。
海、南海和北海,其东是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 占地面积大。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② 宫城又称大内,是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面崇天门,北面厚载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宫城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大明殿(正殿,皇帝即位、朝会等活动)为 主体,北面以延春阁(寝殿,帝后妃居住之处)为主体,合“前朝后寝”之 制。萧墙内,太液湖西还有两组宫殿,总称西内。南边隆福宫,北边兴圣宫 ,主要收藏文物图书。
伟额达城楼,门外设有瓮城,城墙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每座城门都与
一条笔直的干道相通。从南墙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南面的灵星门 、宫城的崇天门、北面的厚载门,直达万宁寺的中心阁,有一条贯穿全
城的中轴线。整个大都规划整齐,严格遵循轴线与对称的布局原则。
24

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带,四周筑萧墙。皇城中部是海子,即中
25
2. 街道规划
城内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各九条,以合“九经九纬”的古 制。街道纵横交错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大街宽二十四步(约25米), 小街十二步。街巷、胡同宽六、七米。
3. 大都城坊巷、居民
皇城以内为帝王活动场所,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居民分住五十坊 内,每坊有名,但无墙,是以街道为界限的行政管理单位,区别于隋

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

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

历史唇第五辑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八■L■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州已是一个很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时人称都会者皆以苏杭并称聖“今之所 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南京、北京)、江(南昌人浙(杭州》、闽(福州人广(广州〉诸省。

次之而苏松淮扬临清济宁谱州。

”①杭州“外 带江海,内控湖山,水陆之会。

”②“舟舰上下, 绡帆云布J ③在它的周围,布满了许多卫星 型的中小市镇。

这些市镇与大城市在经济上 有什么联系?起过什么作用?是怎样兴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择仁和县三个 市镇——临平、塘栖、觅桥,试作历史的考察。

因为这三个市镇的兴癌渐替以及对杭州城市 经济发展的相耳影响作用,具有若可典零 意义,从中可氐窥见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布局诸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一.塘栖的兴起、临平的凝滞说明了什么?仁和县在北宋时有四个镇:临平、范浦■tr 涨桥、汤村。

©作为初级市场的集市性质的'市倒是很多•如称市、瓦.团、行的则有48个之 多。

⑤在志书中往往把市、镇概念搞得很含糊,至明中叶人们親念申已无多大分别了,打 破了原来“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禁防者 谓之镀汀的概念。

⑥成弘间凡藝商贾聚集之处戸今皆称为市镇爲世村虚(墟)百货于焉往求之曰市镇”。

⑦已将市镇同称或同列。

不过,一 般还是“市之至大者曰镇”。

⑧从规模大小稍 加区分。

至明成化仁和县只有三个市镇雲“临平市慎:去县北弋十五里,海宁与本县上塘蚕,俱于此贸易为多。

I旧嘉会门市'候潮门外丄里,浙右物货于此居亭(停)为多。

L■塘栖市馍雲去县五十四里,本县与德清蚕丝多于此贩鬻J ⑨r这当是指规模较大的专业市镇而言。

然 据嘉靖《仁和县志》记载,城内有市七:寿安坊市鲁众安桥市、惠济桥市、灯市、米市、菜市、北 瓦。

城外有十二工旧嘉会市镇、沙田市镇、夹r城巷市镇、宝庆桥市镇、石灰坝市镇、江涨桥’市镇;北新桥市镇、临平市镇.范浦市镇、杨村① 万历哦县志•卷10“珍藏明刻本。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1.
北京简史
i. 千年古都
ii. 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 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 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第1章----7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第1章----7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1.明南京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 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 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 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 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 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 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 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 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 (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 称京师。
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形态顺应自然 ② 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明南京城由皇城、宫城、大城(应天府城)和外郭 城四重城组成。
宫城、皇城为政治区。 大城内布局又分为:手工业、商业娱乐、居民区、 军事区和文化区
外郭为防御工程设施
③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采 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制度。
四重环套 配置形制:
明南京城
2.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以金陵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两京并称。又因为朱元璋出身风阳,诏建风阳中都,后 刘基以“风阳虽帝都,非建都之地”上奏,所以风阳不 再继续营建,作为禁锢皇室罪犯场所。元大都改为北平, 为燕王朱棣防卫。 到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燕王朱棣从他 侄儿手里夺取帝位,建元永乐成为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京师
规模:全城面积 达62km2,超过元大 都城,人口到明末达 百万,到清时城市人 口增至一百多万人。
清北京
规划布局特点:
(1)按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历代都城规划经验进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布局
三城相套、轴线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天南地北、日东月西
(2)城市空间布局的高度艺术性 (3)道路系统沿袭元大都规划 (4)商市繁荣并按行业成街、集中市场
(四)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布局结构上礼制手法的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前
者更趋成熟,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

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

捞史地涅第十二辑_…・・,~■ii一■一•—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历史地理学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区域性的研究不仅成为可能,也是各地区经济开发、改革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市.镇建置不断增加,就更需要从各方面科学研究领域中,为市镇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实证。

如果用巧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某一地区市镇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为今天的市喷布局、规划和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对各地区的经济建设将会有所裨益。

近年束,国内外对江南地区、运河沿线市镇的兴衰展开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地理特征。

但是,或许因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北方的市镇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关于北方市镇发展演变的研究甚至还没有屡开,更谈不上按照现在的省区划分,来硏究各个省区市镇兴衰的过程。

事实上,尽管市镇的兴衰决定于商貼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但因各地区地理条件不同,这种兴衰过程也是有差别的。

只有从各地区地理条件的演变着手,研究历史时期市镇发展的过程,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市镇建设上的一些规律,使各省区的市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市镇经济发展久盛不衰。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木文打算对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及其兴衰过程作亠概括性的分析。

明清的市镇,是在宋元甫镇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的。

根据《宋会要辑稿》及《元丰九域志》的记载,当时河东一路的市镇约有40几个,诸如祁县的团柏镇,清徐县的徐沟镇.冀氏县的和川镇,沿续至今。

按照宋朝的创度,民聚而不为县,有课税者则为镇。

所以,《辑稿》与《九域志》中,往往在所列市镇下注出:“酒”、“榷”、“监”、“税”、"场”、"务”、俾、“盐”等字样,来说明某一市镇的经决职罷以及课税的主要对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北宋的市镇,基本上是设置在矿产、橋场、监卖以及手工业较发达的地方。

当吋文路、府、州、县所在地虽然也开设草市,但这些城市的主要职能还在政治方面,而不亢经济方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4、金朝
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 金中都既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 西夏 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

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南宋
5、元朝
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元朝将领的一场大火焚烧 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到燕京城,在旧金中都城的 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 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 1274年大都城建成,即元大都。
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72平
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 即承天门、端门、午门、左 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改为神武门)。
故宫鸟瞰

(1)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 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寝。

前三殿为奉天殿(清改为太和)、华盖殿(清改
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
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 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
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规划建筑精华。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1、中轴线:
永定门—正阳门— 中华(大清)门—
天安门—端门—午
资料影片观摩

明清故宫
课后作业:

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规划特点。
符合“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的城制。
北京天坛
(2)宫城布局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
置:以乾清门(路
门)为界,外为朝, 内为寝,乾清宫为 正寝。符合“前朝 后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局形制: • 城市形态呈近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 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 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皇城位于 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 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 大都城的北部正中建筑遗址甚少。
3.2.2明代北京城
城址: •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 为利于防守,并考虑到大都城北部比较荒凉,“缩其城之 北五里”; • 将元大都内宫殿尽行拆除; • 城南移。
城市营建: (1)营建紫禁城; (2)开拓南城;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
(4)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 (5)在城北原元代中心阁的位臵上,分别建造了鼓楼和钟 楼;
2.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2.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 西南地区 • 西北地区 • 东北地区
2.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 兴起与发展
• 明代实行闭关和海禁,原因:“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主 义者东来 • 清朝,为镇压郑成功在台湾的抗清运动,对海禁更严。设 立江海、浙海、闽海和粤海四大海关。之后又关闭了厦门、 宁波等口岸。 • 众多小型港口城镇有了兴起和发展
3.3.2成都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 秦汉建的成都城位于今成都城内西南部,分为太城与少城。 • 明代成都城在宋元土城基础上修筑,1378年朱椿在成都大 城内筑蜀王府城又称皇城。 • 康熙五十七年,分西南隅为满城,亦称为少城,有五城门 四城楼,八条大街和三十二小巷,专为旗军和家属住地。
城市规划特点: • 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 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 更加突出; • 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 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 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殿。 • 把道家思想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如道家的风水观。
• 形成东南湖 区、西北山 区和东北草 原的布局。 • 避暑山庄及 周围寺庙是 一个紧密关 联的有机整 体,避暑山 庄朴素淡雅, 其周围寺庙 金碧辉煌。
“热河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 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 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会” 乾隆四十七年时人口已增 至46万,道光时增至78万。
3.6明清时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
明清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 明朝(公元1368—1683)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 洪武,建立了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 建王朝。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 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
百四里”。
• 大力提倡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使一些荒废的土地被充分 利用,更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 • 官营的手工业如采铁、铸铜、造船、制瓷、织染、军器火 药的制作等等有很大发展。 • 出现了私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 地方性和行业性的会馆纷纷设立。 • 为防御北方蒙古残余势力,设立了九个驻兵重镇,并沿线 修筑长城。同时在国内也兴起了一个筑城高潮。
3.3明清时期地区中心城市
3.3.1西安
明朝的西安城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唐末, 长安城屡 遭破坏, 城大人少。 唐末军阀 韩建在原 皇城的基 础上重修 子城。 明初, 朱元璋册 封次子为 秦王,对 原有城池 加以扩建, 城垣向北、 东两面扩 展,面积 扩大了1/4 崇 祯年间, 增筑了 东、西、 南、北 四关 “郭 城”。 清 代,西 安城的 东北部 划分为 满族居 住区。
3.2.3清代北京城
• 城市格局基本没有变化,西北郊修建了几处离宫和园林, “三山五园”; • 居住坊发生变化,明居民区划分为37个,清为10个,将 内城居民迁出至外城,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贵族府第及 八旗营房; • 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 • 城市除有原有的佛教寺庙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3.1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发展的几个阶段 • 定都前,建设着重于军事、农业; • 设应天府,修建城墙、皇宫、太庙和祭祀建筑,更名南京; • 定都南京,成为唯一的都城,再次大规模的建设; • 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
总体布局: • 城东南为皇宫所在的 政治区; • 中南部原江宁府城部 分主要为手工业、商 业、和居民区; • 东北部为军事区; • 北部鸡笼山南侧多分 布为学校和寺庙,是 文化区。 • 南京采取街巷制,以 户籍管理居住地带。
复习题: 简述宋朝东京城的城市布局以及绘制其 简图。
3.6.3总体特征
• 城市形态不规则,围墙不规则; • 主要街道平行昌江,次要街道垂直于昌江,形成方格网状 道路系统;沿江集中了码头和许多商店; • 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制造瓷器,大量的生活物资依赖外界 输入。 • 城内集中了大量的工业,民窑与居住地区混杂,城中心无 关庙无高墙防御。 • 城市规模不大,但人口较多,主要是居民和手工业者;
• 明代城市大类可分为四种类型: 1、政治型城市; 2、 工商业型城市(纺织业中心,粮食业 中心,南北商业及交易中心,印刷及文具 交易中心,边地及各族茶马互市中心) 3、对外贸易港口型城市; 4、边防军事重镇。
2.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由于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 (1)明政府提倡 “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者 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2)经济作物较粮食收益高“蚕桑之利,莫盛于湖 (州),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八十个。计其一岁垦锄壅
四、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 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 有所发展; •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 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 增多; • 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 更加坚固与完善; • 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 (3)实物地租货币化。
2.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加上清代农村人口的急速增长, 原来在唐宋时期形成的为数有限的农村市镇已远不能适应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到明清时期农村小城镇有了大量发 展。 四大名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
3.2元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北京城的发展历史: • 周初出现居民点并发展成城镇; • 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 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重镇; • 晚唐以后,先后被辽、金占领,曾做为辽国的陪都和金国 的国都; • 元朝在此建都,称为大都。
3.2.1元大都
大都城城址的选择: • 北京背后三面环山,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 在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的中都城城址东北部; • 公元1215年中都被破坏,金代中都东北郊外的大宁宫,幸 得保全; • 东北郊外有丰沛的水源。
• 南京的人口: 明初为70万人左 右;至明代中叶,发 展到120万人左右。 明初和明朝中叶,南 京一直是全国人口最 多的城市。
明清南京城的四个特点: • 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 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 • 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 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 整个城市布局不严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 密; • 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 为一体。
道路系统 •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 整齐方正。 • 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 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 道之间联系方便, • 干道宽度约为25米,街巷宽度只有6-7米。
水系和排水 • 两条水系:一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 构成漕运系统;另一条是金水河、太液池 构成宫苑内用水系统。城内居民用水,则 主要依靠井水。 • 城市排水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 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 洞排出城外。
3.5清代皇家园林城市——承德
• 历史概况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西南距北京230公里。元代 为蒙古族的牧马场地;明代先为兴州五卫,后并入诺音卫; 清康熙设臵围场,以训练满、蒙八旗军,之后修建行宫。
• 营建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 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 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 第二阶段: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 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 景。
2.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原因: • 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 经济上可以繁庶地区; • 军事上有险可守; • 交通上往来便利; • 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
三、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 • • • • • •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清时期地区中心城市——西安、成都。。。 明代的边防重镇——大同、宣府。。。 清代皇家园林城市——承德 明清时期工商业、手工业城市——扬州、景德镇。。。 明清时期的市镇——乌镇、南翔镇。。。
3.6.1城市概况 位于赣东北,丘陵地区,昌江边上,东北稍高,西南 较低。出产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和制釉的原料。 3.6历史概况 “新平冶陶,始于汉兴”,已有两年多年制陶历史。 宋代成为南方的制瓷中心;元代设臵“浮梁瓷局”和官办 “枢府”窑,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两代是全盛时 期,曾名昌南镇,后因景德年间制的瓷器而闻名天下,赐 名景德镇。
明清成都城建设的几个特点:
• 皇城与外城方向错臵。 • 道路网布局分大城、皇城与少城三个系统,大城结合倾斜 的古城势而成的方格网系统;皇城为正南北向道路系统; 西部少城为鱼脊式的道路系统。 • 民居多为轻巧的穿斗木架、白墙青瓦组成四合院,临街多 建骑楼、重檐。
• 明代边防重镇——大同 • 清代皇家园林城市——承德 • 明清时期工商业、手工业城市——扬州、 景德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