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第七讲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七讲 明清时期的城市

•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 原因:1)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 展,货物流通量增多;2)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的开 放关闭不一,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3)明清 两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再次分离,大运河又成 为全国经济的主要命脉。 •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 明清由于政局相对安定,对边疆地区实行移民、屯田 等政策,使边疆地区地域经济得到了开发,各民族之间的联 系也得到了加强,在这种情势下,全国城镇分布的地域空间 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 区等。
• 城市建设的特点:
• 1、规模宏大,有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中都城三 道城。 • 2、由于不受地形及原有建筑影响,城市形制较为规整。中 都城内设置的重要建筑除宫殿外,其他如太庙、太社稷、中 书省、大都督府、钟楼、鼓楼、城隍庙和功臣庙,都是左右 对称布局。特别是中都午门以南,从洪武门开始的千步廊, 大明门至午门长达3里多的御道两侧布置了门阙、御桥、左 右两翼、文武官署、太庙、太社等,充分运用了中轴对称的 布置手法。
•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这是由于农 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 • 这主要表现在棉、麻、桑、茶、蔗、烟等商品性经 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以及在此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商品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 促成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 原因主要有: • (1)明政府提倡。 • (2)这些经济作物较粮食收益高。 • (3)实物地租货币化。
2、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 严格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制布局。 • 皇城前左(东)建太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右(西) 建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各神),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 (先天地全祭、后祭天)、地(北)(祭地)、日(东)(春分 时节祭祀日明神)、月(西)(秋分时节祭祀夜明神)四坛、 山川坛(祭祀天神)、先农坛(皇帝行耕种礼)。皇城北门 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 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 明初,朱元璋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并在 殿前作门五重。 (即 “三朝五门”)

6 明清时代的城市

6 明清时代的城市
1)城市主体结构礼制规划手法仍占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元朝:礼制复归 明清:更进一步的礼制复归 北京城: 《周礼》,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文职机构居左,武 职机构居右等。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城门外形成关厢现象普遍,城内商业会 馆显著增多。 “溢出” 例: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一带;苏州阊门一带; 扬州东部新城一带 城市内部,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和行业性会馆建筑也显著增多,仅
5)宗教建筑:很多,灵谷寺、天宁寺等 6)街道:由于受历史及地形原因,道路多呈不规则状,也有
弧形,斜街的形式。
7)人口:明初70万人,至中叶达1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 最多的城市。
四、明清北京城
1.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3.布局结构
4、明清北京城的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按照 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华表、桥梁、
总结:
明代的北京城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杰出
代表,它继承了历代都城建设的优良传统,规划严谨而整 齐,功能分区明确,以宫城为中心,按照中轴线的原则来 设计。
思考题:
1、试述明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2、试述明清北京的总体布局及城市建设特点。
作业:
选择北京、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任一城市,对其作为 古代都城的城市建设变迁过程进行解析,以小组为单位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皇城和紫 禁城。
1)京城:
“凸”字形

七八、明清时期的城市

七八、明清时期的城市

七、明代边防重镇之二------------宣化
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北京西北方的门户,明代“北 边重镇”之一。 宣化城初为土城,后来以砖砌筑,城周长24里,高3丈5, 设城门7,东西各1北2南3 ,南北门和东西门相连形成两纵 一横的主要街道,城内开设有许多店铺。 谷王府位于城北正中,明成祖即位后,谷王被贬至长沙, 城市规模缩小,将北面偏西的高远门,南面正中的宣德门 及西边的承安门封闭,因而城内只有偏东的一条南北主要 街道比较繁华,在这条街上有鼓楼、钟楼以及四牌楼,与南 北二城门形成一条轴线。
4、明清北京城的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 设施等按照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 市肆、会馆、园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有 较大的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 华表、桥梁、广场,使中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 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5)城市水系
沿袭元大都,居民饮水多是掘井。
5.清北京的变化
清时整个城市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重点在西北郊 的几处园林和行宫,如圆明园,畅春园,皇上多住在 行宫很少在宫城,贵族和皇亲为了便于上朝便把府第 建在西城,而东部的经济很发达,所以有“富东城, 贵西城“之说。 将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城建有许多王亲贵 族的府第。 另外,清代崇尚喇嘛教,修建了很多喇嘛庙,如北 海的白塔,形式美观,还有承德的外八庙。
一、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背景
在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 商品流通都达到封建社会最高水平,从而促进 了市场繁荣和全国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兴 起与发展;

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PPT教学课件

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PPT教学课件

镇都是当时著名的城镇,号称“四大镇”
2020/10/16
7
•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原因:1)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
展,货物流通量增多;2)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的开
放关闭不一,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3)明清
两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再次分离,大运河又成
原来唐宋时期形成的为数有限的农村市镇已远不能适应商品
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此时我国农村小城镇有了大量的发展。
市镇规模也迅速扩大,并根据所处区位和专业化分工的不同,
形成了棉纺织与贸易中心、蚕丝及丝织业贸易中心、米粮贸
易中心、盐业中心及港口城镇等许多专业性市镇。

江西景德镇、广州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
为全国经济的主要命脉。
•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明清由于政局相对安定,对边疆地区实行移民、屯田
等政策,使边疆地区地域经济得到了开发,各民族之间的联
系也得到了加强,在这种情势下,全国城镇分布的地域空间
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
区等。
2020/10/16
8
•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 发展。

造成明朝实行闭关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者东来。

清朝入关,为了防备西方殖民者和台湾郑成功的抗清
运动,而实行更严的“海禁”。
•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原因: (1)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2)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

(3)军事上有限可守;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七章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七章

10
1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及城市概况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农业在明清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 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
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的典型。 •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市镇发展很迅速。 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出现了 厢坊制。其次,城市商业的布局更灵活。 •明清时期,随着火药在军事上较为普遍的使用,各 城市普遍加固改建城垣,新建一些设防城市。 •成就: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 园林的建设。
护城河。
4.明北京的特点:既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称为 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又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
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情场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
局无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清北京
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
唯居住地段有改变。
明清北京城建设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 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主次分明,形成宏伟壮 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 业相对集中,城内的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 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为掘井取水; ⑦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第07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07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给水排水——城市一般 居民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明 清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元大都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紫禁城内 的沟渠自成独立系统,除了地 下暗沟外还有明渠—— 内金水河;护城濠既有防御的 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 污的明渠。内城还有一些沟渠, 在与护城濠相通,也是排水系 统的一部分。
3、清代北京城
4、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 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运用 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 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 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 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⑦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第五节: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1、明清的成都城 ①总体布局
明代初年旧城城址 重建城墙,明末毁,清 初重修,设四门。城市 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 城墙修筑顺应河流走势, 呈不规则方形,朝向为 东北、西南向。蜀王城 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 长宽各一里多的长方形, 砖砌城墙,有四门,城 外有宽广的护城河,称 为御河,与城外锦江相 通;皇城按宫城城制修 建,为正南正北向朝向。
3、边疆地区城市的发展 ①西南、东北、新疆、蒙古和青藏等边疆地区,发展起 步慢,但速度较快。 ②云贵地区属于开发较早的边疆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逐 渐发展,经济职能增强,如昆明、贵阳、大理、临安、遵义 等。 ③明代新疆地区新建城市较少,均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发 展起来,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如喀什葛尔、库车、喀拉沙尔。 ④明代东北的辽东行都司,是明代东北城市发展较快的 地区。 ⑤明代时期蒙古地区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附 近。 ⑥明清时期发展变化较小的边疆地区为青藏高原和台湾。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一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

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

3、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①明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明朝——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明朝建立。

明朝在城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修筑城墙:为防止外来的侵略,明朝初年全国曾出现筑城高潮。

★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如开封府的周王府就是在宋代故宫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即使在一些府州城市也修建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布局完全按照王城前朝后寝的规则和轴线布局方式。

★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②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清朝——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城市建设特点:★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这些对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

③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情况:★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明初海外贸易再次繁荣,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中后期贸易衰退;★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原有城市的城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城桓内的用地不足,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明清时期的城市..ppt课件

明清时期的城市..ppt课件

系也得到了加强,在这种情势下,全国城镇分布的地域空间
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
区等。
ppt课件
8
•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 发展。

造成明朝实行闭关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倭
寇之患”和欧洲殖民者东来。

清朝入关,为了防备西方殖民者和台湾郑成功的抗清
ppt课件
13
• 3、皇城规划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

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皇城以北部富贵山作
为中轴线的基准点而向南展开。分内外两重城垣,外一道是
皇城,内为宫城。宫城左前方建太庙,右前方建社稷坛,是
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布局。
正殿为奉天殿。奉天殿前是奉天门,后面是华盖殿和谨身殿,
为了减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缩短防线,将元大都城北较荒凉的
部分划出城外。(大将徐达“缩其城之北五里”)
ppt课件
21
• 1、范围:在城北,向南收缩5里,城南向南南移一里半,加 大宫城,皇城进深、东西北各二个门,南三个门。
• 2、外廓建设: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原来在城外,有自 发的居住区,商业、经济发达,有许多行会,会馆,小商人。 贫苦劳动人民。嘉靖三十二年,为了防御加建城墙,形成外 廓。在东南加建面积十三里,道路不像原来那么方正,除永 定门——正阳门内干道外,其它道路都很狭窄。
•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主要 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还包括寺庙园林)皇家园 林典型代表为清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造的“三山五园”(圆明
园、畅春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万寿山的清 漪园)和在承德建造的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在江南最为集中, 以苏州、扬州等地最为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区——分布的密 度较大,明代在内城南门外 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由于 行会的发展,同行业者相对 集中;城内有些地区形成集 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还 有庙会性质的集市;有固定 的商业街。 ★道路系统——采用棋 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 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 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 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 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 出现了不少丁字街。
3、边疆地区城市的发展 ①西南、东北、新疆、蒙古和青藏等边疆地区,发展起 步慢,但速度较快。 ②云贵地区属于开发较早的边疆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逐 渐发展,经济职能增强,如昆明、贵阳、大理、临安、遵义 等。 ③明代新疆地区新建城市较少,均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发 展起来,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如喀什葛尔、库车、喀拉沙尔。 ④明代东北的辽东行都司,是明代东北城市发展较快的 地区。 ⑤明代时期蒙古地区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附 近。 ⑥明清时期发展变化较小的边疆地区为青藏高原和台湾。
4、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 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运用 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 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 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 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⑦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清代时期北京的城市 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 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分10个 居住坊。 ★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 外城,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 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 ★清雍正、乾隆后在北 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 ★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 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 承担;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 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④落后地区为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 蒙古、青藏以及东南沿海的台湾等地。
2、沿江、沿运河城市轴线的兴起和沿海城市的停滞 ①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而华北、长江中上游、 东南沿海及华南等地区成为除长江下游以外的主要经济区域, 各区域的经济联系均以与作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为主。 ②社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南 移,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最终确立,二是随东北等 政治势力(如契丹、蒙古、女真)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情况。 ③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 的经济区。 ④海外贸易出现短暂繁荣,广州、泉州、宁波、扬州、 等城市出现短暂繁荣和发展。
4、街巷制、市肆地区
①应天府城内有规则 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 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 肆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 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 秦淮河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 心。 ②南京采取街巷制,以 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业 划分居住地带。
5、明清南京城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 角度出发修建; 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 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 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 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第五节: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1、明清的成都城 ①总体布局
明代初年旧城城址 重建城墙,明末毁,清 初重修,设四门。城市 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 城墙修筑顺应河流走势, 呈不规则方形,朝向为 东北、西南向。蜀王城 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 长宽各一里多的长方形, 砖砌城墙,有四门,城 外有宽广的护城河,称 为御河,与城外锦江相 通;皇城按宫城城制修 建,为正南正北向朝向。
★给水排水——城市一般 居民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明 清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元大都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紫禁城内 的沟渠自成独立系统,除了地 下暗沟外还有明渠—— 内金水河;护城濠既有防御的 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 污的明渠。内城还有一些沟渠, 在与护城濠相通,也是排水系 统的一部分。
3、清代北京城
2、明清时期其他的地区性统治中心城市——太原城、兰州 城、贵阳、昆明
第六节: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
1、明代军事防卫体系 重视北方边境和东南沿海的防卫,修建了完整的军事 防卫体系。
2、明代军事防卫城市 ①明代的边防城市按一定的防御体制及兵制要求规划, 主要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进攻和南方倭寇侵扰; ②这类城市按一定等级分布; ③设防城堡按一定规划形成方整平面,有严格的城防 设施; ④城堡驻军轮换驻守; ⑤边防城市以军事目标为主,不一定分布于重要交通 干道,城市商业、手工业不发达; ⑥边防城市对我国偏远地区的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
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 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 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 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
②具体规划布局及特色
★满城——王城西南另有城墙分隔,设满城,为清朝八旗兵驻扎 地。
★商业地带——商业繁华地带在城市的东南部,包括春熙路、总 府街、提都街等,沿街密集各种店铺。东南部水陆交通便利,因此这里 商旅贸易频繁、商店较多。在城市南北西的城门外沿城市对外交通道路 还形成了长条形的市区;城外两江汇合处也形成了大片市区。 ★地方特色——茶馆特别多。建筑墙体多为竹片及泥土砌筑,建 筑之间往往屋檐相连,门前多设宽廊,形成遍布城区的、可供市民在雨 天活动的半户外空间。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南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朱顺娟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 明清时期的一般府州县城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的市镇 明清时期的边疆地区城市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 境。 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 施。 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 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 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 的发展。 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 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 展缓慢。
第二节: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
1、明清时期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 ①长江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包括淮河 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 ②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一是华北地区,包括直隶、 山东、河南以及山西东部、苏皖二省北部;另一类地区包 括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和东南沿海、华南 东部。 ③不发达地区为衰落停滞的西北地区和发展起步的云 贵地区以及华南西部。
3、城市格局
①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 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②皇城在城东南部,皇 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 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 展。 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 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 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 侧。 ③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 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 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 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 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 ④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 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 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 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 落,城垣十分坚固。
3、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①明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
明朝——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明朝建立。明朝在城 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修筑城墙:为防止外来的侵略,明朝初年全国曾出 现筑城高潮。 ★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 如开封府的周王府就是在宋代故宫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 即使在一些府州城市也修建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 次于都城的宫城,布局完全按照王城前朝后寝的规则和轴 线布局方式。 ★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
②功能分区及其他
★宫城——布置皇帝的听 政、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外南 面对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宫 城大殿在南、寝宫于北,这种 布局承袭了“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的传统城制。 ★居住——分布在皇城四 周,明代分37坊,坊已不具 有里坊制的性质,居住结构沿 袭大都城,以胡同划分为长条 形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 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 多住一般平民。
②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 清朝——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城市建设特点: ★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 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的票号、 典当活跃,这些对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 州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城的变化
1、明代中都城的建 设 ①明代建立中都 城的原因
★南京、北京(开 封)、中都(临濠)三城 中,中都地理优势明显, “前江后淮,以险可恃, 以水可漕”,开封“民生 凋敝,水陆转运艰辛”, 南京位于南方,不利于北 方政治统治。 ★ 凤阳(中都)为朱 元璋故乡
②明代中都的城市 规划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1、发展历史 明代初年的都城,1421年迁都北京。南朝时期在此建 都;唐朝在此建畀(bi)州,南唐以畀州为都城,称为江 宁府;北宋在此设江宁府治,南宋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此设应天府;后朱元璋统一全国,便 定都于此;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在明朝初年又迁都北 京。 2、明清南京城发展的五个阶段 ①定都前,建设着重于军事、农业; ②设应天府,修建城墙、皇宫、太庙和祭祀建筑; ③以后,开封、南京、中都三城并建,着重于建设中都 (凤阳),三都的作用不同:开封是为了抵御西北方元朝的军 事力量,以军事为主;中都是朱元璋的故乡,计划建为都城; 南京是朱元璋的创业基地、经济中心、基础较好; ④定都南京,成为唯一的都城,再次大规模地建设; ⑤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