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学案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自然灾害

高三总复习地理教参教案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单元创新学法表解一、洪涝灾害1.从洪涝灾害形成条件角度,分析亚洲多发生洪涝及我国洪涝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的原因。

提示:洪涝发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降水强度大与降水变率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亚洲多地和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易发生洪涝灾害。

2.列举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提示: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二、气象灾害(一)干旱灾害1.简述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提示: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

2.简述旱灾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规律。

提示:世界上旱灾频繁出现的地区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最频繁。

3.干旱容易带来哪些危害?提示:主要影响农业生产,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二)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说出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及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西北太平洋海域。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多台风。

(三)寒潮灾害1.说出我国寒潮发生的时空规律。

提示:影响我国的寒潮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寒潮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提示:①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三、地质灾害(一)地震1.据地震构造示意图,填出有关内容。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2)弧线DE为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发生原因。

3.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了解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及投影设备。

2.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3.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了解哪些自然灾害,并请学生将其标在地图上。

二、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1.通过一段视频素材,引入自然灾害的概念。

2.解释自然灾害的定义,并将其分类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

3.分别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和生物灾害(疾病、虫灾等),并简要说明其发生原因。

三、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5分钟)1.利用PPT课件,展示世界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并介绍其主要影响和损失。

2.结合中国地图,重点介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包括洪涝、地震、旱灾等。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5分钟)1.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等。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自然灾害,人类应如何应对及减少其影响。

五、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20分钟)1.分小组讨论,整理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2.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通过PPT展示。

3.解释和讲解各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并强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意识。

六、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地图、视频等多种资源,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自然灾害的分类、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一级标题: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点介绍: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特点,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二级标题1:水灾内容:水灾是指由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溢出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水灾有洪水、暴雨引发的山洪和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

这些灾害会造成大面积地区内河流决口、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为预防水灾,我们应加强河流治理和建设相关防护工程,通过安排良好的城市规划,避免高风险区域建设。

二级标题2:地震内容: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土地崩塌以及引发次生灾害如火山喷发和海啸等。

为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我们可以在建筑设计中采取抗震设计措施,如加固建筑物的结构、选择合适的地基和使用减震器等。

二级标题3:火灾内容:火灾是指因燃烧物质导致的灾害。

常见的火灾包括森林火灾、工业事故和居民住宅失火等。

为预防火灾,应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同时,提高公众对于火灾的安全意识很重要,尤其是有关正确用火和妥善保存易燃物品方面的知识。

一级标题: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措施介绍:本章节将着重介绍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及应急措施,在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级标题1:气象预警系统内容:气象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大气环境变化来提供经验数据,并准确判断并及时发布各种天气异常的信息。

这有助于人们在自然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减少损失和伤亡。

一些常见的气象预警项目包括台风预警、暴雨预警和寒潮预警等。

二级标题2:灾害应急救援内容: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有效的灾害应急救援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部门需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和协调机制,及时组织人力、物资和设备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同时,加强社会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与技能培训也是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级标题: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与案例分析介绍:本章将从减灾和防灾两个方面探讨预防自然灾害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案例分析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或外界因素引发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震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地方。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构造活跃等。

地震防范措施主要包括:1. 制定地震预警和应急预案,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测能力;2. 加强地震构筑物的抗震能力设计,建设抗震建筑;3.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4. 建立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后救援能力。

二、洪水的成因与防范措施洪水是河流水位上涨或暴雨等原因导致河道超容量而引发的水灾。

洪水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降水异常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

洪水防范措施主要包括:1. 加强洪水预警和监测,提高洪水预测能力;2. 建设防洪堤坝和泄洪渠道,控制洪水的发生和蔓延;3.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4. 定期清理河道淤积物,确保河流通畅;5. 加强洪水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后救援能力。

三、台风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台风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种热带气旋,由海洋热量的传递驱动。

台风的成因主要包括高温高湿的海洋气流、地球自转和海拉尔等多种因素。

台风防范措施主要包括:1. 建立台风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台风预测和预警能力;2. 加强海洋气象观测,掌握台风生成和发展的规律;3. 提高渔船和海上工程的抗风能力,避免船只失事和工程被损坏;4. 做好台风应急准备工作,疏散人员和加固建筑。

总结:自然灾害是地球自身的活动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威胁,对于减少灾害损失,我们需要了解灾害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剖析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别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其发生机理和特点;(2) 了解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3)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预测自然灾害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的敏锐度。

3.情感目标(1)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2) 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地理课堂游戏、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猜灾害”游戏,让学生快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2.探究中国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滑坡等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其地域分布和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3.了解自然灾害应对机制通过学习国家自然灾害应对基本机制,了解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和措施,使学生了解灾后应对的基本措施。

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案例学习,了解不同情况下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4.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地质博物馆、实地考察地震遗址、水利设施等,让学生实践感受灾害后应对机制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性。

实地探察也需要注意安全,防止学生因为探究导致发生危险。

三、教学方法1.案例学习法。

通过设定不同场景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某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特点和应对措施。

2.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和拓展。

3.游戏教学法。

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4.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带有问题导向性的课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知识的世界、发现问题的奥秘,并尝试采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做到及时反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篇一: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第1课时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 1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2、分类:(国际标准)[学生活动]:那么台风是怎样②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学生活动]:请同学对照课本p74、结构及其天气(p7图1.10)图1.9和图1.10(相当于热带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并伴随大风;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无降水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发生季节:全年,以7—11月最为频繁6、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p11说明:(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以西北太平洋最多。

7、分布:①南北半球大洋西北部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和主要影响区域。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祸教课设计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祸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明确自然灾祸的观点、特色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2、能正确辨别自然现象、自然灾祸、人为灾祸的差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祸。

3、经过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教材图片展现,用对照的方法划分自然灾祸、自然现象和人为灾祸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照法进行简单观点界定的能力。

2、经过自然灾祸特色的事例教课,培育学生剖析概括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自然灾祸的宽泛性、屡次性、不行确立性和不行避免性的特色,加强学生的灾祸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建立尊敬自然、尊敬客观的人地观。

2、经过认识自然灾祸的地区性、周期性的特色,加强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

3、经过认识自然灾祸的可减少性特色,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信心,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忱。

【教课要点】 1、自然灾祸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祸的特色。

【教课难点】理解并能剖析不一样自然灾祸的不一样特色【教课方法】自学指导法、启迪式议论法、事例剖析法、多媒体协助教课法【课时安排】 2 课时【解说过程】第一课时 (新授 )创建情境,课间播放《创建奇观》先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朝夕祸福”。

课间的视频为抗震救灾歌曲《创建奇观》,图像让我们胆战心惊、沉痛万分,由于它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

灾祸是人类的影子,与人类同存共在。

那么人类怎样应付自然灾祸,减少自然灾祸的发生频次及伤害程度,实现可连续发展呢 ?独一的门路就是关注自然灾祸,研究自然灾祸!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祸与防治》导入新课:请大家观看视频《自然灾祸》经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灾祸有好多种,那么何为灾祸,他们有什么特色呢 ?我们连续走进第一章第一章自然灾祸概括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自然灾祸的观点与特色师生互动,研究新知一、自然灾祸的观点活一依据资料和状况判断片中那一幅表示灾祸,并述灾祸的观点(展现片与料:感觉)学生回答:灾祸:是指危及人生命与生计条件的象和程,由片可灾祸包含自然灾祸和人灾祸两。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3.2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3.2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灾害监测(1)意义: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提供和,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

(2)措施: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1)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1)救灾物资:是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

分为、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救灾物资的到达。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

3.灾后恢复: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的活动。

其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地震灾害的避防(1)基本方针:“”。

(2)家庭准备:①;②应急卡片。

(3)避震①在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时:跑到室外区。

如果来不及,在室内应选择蹲坐在较结实、能掩体的家具旁边。

②在单元楼里躲避在卫生间和厨房的墙角处。

③用被子、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用衣服、手帕等捂住。

迅速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④在户外应迅速向开阔的地方转移。

(4)被埋压①保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掉落的物体。

②保存,发出呼救信号。

③寻找食物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2.滑坡灾害的避防(1)沉着冷静,向滑坡方向的逃离。

(2)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学案——自然灾害班级:姓名:探究点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了解)探究点二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虫灾、鼠灾——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了解)例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7月27日讯:自进入6月下旬以来,内蒙古草原蝗灾陆续发生,截止7月24日,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已达到5845.3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2675.2万亩,受灾牧民近1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5.7亿。

材料二: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期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发布2007年草原鼠害调查情况:今年全区春季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1071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5225.6万亩。

在鼠害严重的地区,一公顷土地上有1400多只老鼠,每天可吃掉上千吨牧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高原蝗灾发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一年内蝗灾发生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3)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4)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鼠灾【针对训练】1.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D.①飓风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海啸(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夜晚(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2.2010年10月下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超强台风“鲇鱼”的袭击。

图1为10月22日12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该日沿海某测站测得的风向和风速分时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10月22日正值我国农历九月十五,“鲇鱼”促使了沿海省份风暴潮的形成,受影响最明显的省份是( )A.广东B.福建C.海南D.山东 (2)22日16时,“鲇鱼”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方位是()A.东面B.南门C.西面D.北面(3)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山区易引发泥石流灾害,可通过预警措施对其进行有效防范。

你认为泥石流发生前会出现哪些征兆?(4分)3.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又称”风暴海啸”,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

阅读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说出此时渤海海区的风向。

(2)就如何减轻风暴潮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110°E 120°E 100°E 30°N 台风 (hPa) 图1 20°N 12时13-14时15时16时17时 18时19-20时10m/s 风速 图24.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读图乙,指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并简述防御霜冻的主要措施。

6.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7.下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大。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岷山山脉贯穿全境,与四川省南坪县接壤,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长5 000米,宽500米。

泥石流涌入县城,所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材料二 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舟曲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2)简述该地在防灾减灾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9.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 进行了加固,还在L 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表土、风化壳10.2011年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

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下雨天到xx去看海”、“汽车成了潜水艇”,成为网友们对这一现象的流行调侃。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6分)(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4分)台湾在“莫拉克”风灾过后,部分地区土石松软崩塌,东南部溪流出现许多新的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

读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12.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B.利用堰寒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图X16-3为某地海岸景观,据此回答13~14题。

图X16-313.导致图中房屋地基损毁的主要原因是( )A.地震 B.侵蚀 C.滑坡 D.洪水14.图中建筑物直抵海岸的主要原因是( )①海岸线后退②人口增长③靠近水源④运输更便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7,回答18~19题。

图7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18.据图7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19.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据此回答20~21题。

20.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④提供短文联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1.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2.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的是________坡,试分析原因。

(2)东西两坡在暴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3)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4)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5)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

图9为某季节孟加拉湾风暴潮爆发情况图。

图9 图10材料二中央台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07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发布风暴潮、海浪一级紧急警报。

受强冷空气等的影响,渤海将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风暴潮(图10)(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2)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3)渤海湾是我国风暴潮最严重地区之一,简述风暴潮对当地造成的主要危害(4)我们海南沿海也常受风暴潮影响,其风暴潮属________ 类型,空间分布特点为,如何做好风暴潮的防御?学案自然灾害答案例1:本题考查蝗灾和鼠灾两种生物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分布规律,并考查了防灾措施。

答案:(1)草原环境特别适合蝗虫生长繁殖,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更易诱发蝗虫大量繁殖而形成蝗灾。

(2)变化规律:一年中夏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低。

原因:夏季气温高适宜蝗虫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冬季蝗虫以虫卵形式存在,无成虫活动)(3)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入天敌(生物措施);加强蝗情监测,及时掌握反映蝗虫发生和防治动态,改变雌蝗产卵环境等。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鼠灾监测;改善灾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灭鼠;采用药物灭鼠;修建防鼠墙等。

【针对训练】1.[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

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1)B (2)A (3)溪流水量突然变化;轰鸣巨响;溪水异常混浊;泉水停止等。

3. 【答案】 (1)东北风。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4.【答案】 (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5.答案:(1)北早南晚;海拔高的地区早,海拔低的地区晚(西早东晚)。

纬度位置、海拔、海陆位置。

(2)初霜冻日期越早,产量越低。

地膜覆盖;培育抗霜冻能力强的作物品种;营造防护林;人工施放烟幕。

6.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7. 答案:(1)坡度15°左右、砂质土壤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