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
中国经典散文集锦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集锦精选版中国经典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本文档将精选出一些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与读者分享这一瑰宝之地的珍品。
散文作品1标题:《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部作品以王熙凤作为突破点,通过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个性,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创造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落地世界,令读者陶醉其中。
散文作品2标题:《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直指社会弊病并呐喊不平。
这部作品通过多篇小说组成,将人们的生活写得生动而逼真,展示了社会中的种种险恶现象。
作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追求社会公正与人类尊严。
散文作品3标题:《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范仲淹通过讲述登上岳阳楼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家国河山的深情以及对时事的关注。
文章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社会变迁的无常。
在这篇作品中,范仲淹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思考。
散文作品4标题:《离骚》《离骚》为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辞章和雄浑的情感震撼了后世。
作品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独白,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抨击。
屈原通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追求的感慨。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抒情和辉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中国经典散文作品的精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共鸣。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学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些经典之中,感受文学的力量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节选

朱自清的散文节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擅长散文创作,在文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自然流畅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家乡等方方面面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他笔下的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动人,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以下是几篇经典的朱自清散文节选:1.《绿》“春天了,一切都是新的,太阳也是新的,月亮也是新的。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让人感受到生机盎然的气息和无限的希望。
他深情地描绘了绿色的魅力,以及绿色带给人们心灵的治愈和力量。
2.《荷塘月色》“清净的灯光下,我看见圆圆的月亮,像一轮银盘悬挂在碗底的荷塘里。
”这是朱自清以荷塘为背景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
在这个作品中,他借助月色、荷塘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背影》“他妈妈在跟前说了什么话,他全然不在意。
”这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作品,以父子之间的感情为主题,描绘了父亲为儿子默默奉献的情感。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朱自清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沉感悟和珍惜。
“水是透明的,味道是苦的,浓度是茶的。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以绿茶为主题,探讨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微妙之美。
他通过对绿茶的品饮和品味,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情趣。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阅读,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朱自清散文节选的阅读和品味,人们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感悟到生活的情感和哲理,体味到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启迪,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传颂。
第二篇示例:朱自清(1898-1948),字自清,号梅轩,江苏常熟人。
早年就读北洋法政大学外文系,后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
2023年文学_经典现代散文6篇

2023年经典现代散文6篇白杨礼赞樱花是日本的骄傲。
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
你若是在夏秋之间到达的,日本朋友们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了樱花季节了!"你若是冬天到达的,他们会挽留你说:"多呆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总而言之,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成了日本的象征。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
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园看,千鸟渊看……;在京都看,奈良看……;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日本到处都有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一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
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地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地白中透绿,它是莲灰色的。
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
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枝花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掩映重叠,争妍斗艳。
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樱花歌中有:……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虞朝复暮……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盛况。
"十日之游"是短促的,连阴之后,春阳暴暖,樱花就漫山遍地的开了起来,一阵风雨,就又迅速地凋谢了,漫山遍地又是一片落英!日本的文人因此写出许多"人生短促"的凄凉感喟的诗歌,据说樱花的特点也在"早开早落"上面。
也许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对于樱花的联想,不是那么灰黯。
虽然我在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第一次看樱花的时候,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当我穿过园穹似地莲灰色的繁花覆盖的甬道的时候,也曾使我起了一阵低沉的感觉。
现代名家散文名篇及赏析

现代名家散文名篇及赏析
现代名家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许多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几篇优美的现代名家散文。
第一篇,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这篇小说以天朝名城南京为
背景,讲述了三个经历大动荡时期的男女在爱情、婚姻、成长等方面
的故事。
小说以犀利的讽刺和挖苦讽刺了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倡导了
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当时的潜在危机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围城》也因为其文学价值和影响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是老舍先生的《茶馆》。
这篇小说以茶馆为背景,讲述
了京城百态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动画面。
老舍在小说中通过巧妙的结
构设计,将文学性和现实性交相呼应,让人们认识到茶馆的文化价值
和社会功能,在描摹现实的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深刻探究,使《茶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佳作。
第三篇,是贾平凹先生的《废都》。
这篇小说以一个偏远小城废
都为背景,通过描写一群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中
国改革开放时期底层人民的处境和心态。
贾平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
现代主义手法和意识流叙事,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语言,同时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思和思考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以上三篇现代名家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成为
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推荐给小学一年级的经典散文【三篇】

【导语】散⽂是指以⽂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学艺术体裁,是⽂学中的⼀种体裁形式。
在中国古代⽂学中,散⽂与韵⽂、骈⽂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整。
这是⼴义上的散⽂。
在中国现代⽂学中,散⽂指与诗歌、⼩说、戏剧并⾏的⼀种⽂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光阴似箭,⽇⽉如梭。
时间好⽐黄⾦,它能引导我们懂得珍惜⽣命;时间好⽐⼀架穿梭机,它能带我们遨游历史长河。
时间好⽐太阳,它能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光芒。
时间总是陪伴你度过每⼀个⽇⽇夜夜,每⼀个春秋。
早上,我起来刷⽛,⼀个⾝影从镜⼦中穿过,我明⽩了,那是时间。
上学的路上,时间竟陪着我⼀起⾛,平⽇⾥那个不爱露脸的⼩伙伴,总是默默地陪着我们。
我恍然⼤悟:哦,时间似流⽔,哗哗地⽽去。
光阴⼜似箭,⽇⽉也如梭。
晚上,我躺在床上,静静地想着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在我们玩耍上了?我清楚的记得——写字的时候,⽇⼦从笔尖溜过;聊天的时候,⽇⼦从嘴边过去;玩耍时,⽇⼦从欢歌笑语中过去了。
当我在为以前的时间⽽叹息时,时间却⼜在叹息中,头也不回的⾛了······ 时间啊时间,我向你祈求,不要⾛那么快,我跟不上你的脚步,因为我⼀眨眼的功夫,你就跑的⽼远⽼远了。
时间啊时间,我向你祈求,请等等我⼀下,我总是被你甩在最后,因为我在休息时,你也在拼命的奔跑,你总是⼀刻也不停留。
不是时间忘了我,是时间忘了带⾛我,我左⼿是过⽬不忘的萤⽕,右⼿是⼗年⼀个漫长的打坐。
往⽇如烟,抖落⼀地的风尘,我们始终是落花流⽔两⽆情,时间总是太匆,太匆。
光阴似箭,⽇⽉如梭。
告诉你们的同胞:时间是⼀去不复返的!【篇⼆】 当⼀天的时光完结,迎来傍晚时分,望着树梢上涂抹的那⼀缕⾦黄,才惊觉⼀天即将停⽌。
鸟雀循着夜⾊回归了家园,⼀层淡淡的灰覆盖了天际,傍晚就在不知不觉间光降。
天边涂抹的那层⾦黄,像极了⼀缕轻烟似的梦境。
名家散文精选大全

名家散文精选大全名家散文精选大全一、鲁迅《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伟大的散文作品,此文横空出世,以寓言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无能与荒谬。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讲述疯狂的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暴露了封建社会无知愚昧的一面。
他深入骨髓的讽刺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此文极具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钱钟书《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一部著名散文作品。
散文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婚姻破裂的故事,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现了封建伦理束缚和物质虚荣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小说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随波逐流的心态,揭示出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窘迫和尴尬。
这部作品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老舍《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骆驼祥子的生活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骆驼祥子从贫穷低微的出身逐渐奋发图强,但最终被社会所挤压,最终沦为生活的无助和绝望。
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老舍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个体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这部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封建社会的丑陋。
四、俞平伯《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中国作家俞平伯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此文以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出了一个美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与爱情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读此文者不禁为之陶醉,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俞平伯以他独特的散文风格让读者陷入了对美的迷恋和对人性善良的肯定,成为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林语堂《背影》《背影》是中国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名篇,以温馨感人的笔触描绘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主人公离家多年,但在离开父亲的时候,他远远地看到了父亲瘦弱的背影,内心感到无尽的愧疚和思念。
冰心经典散文(精选15篇)

冰心经典散文冰心经典散文(精选15篇)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心经典散文,欢迎参考!冰心经典散文篇1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经典散文篇2母亲节写给母亲的诗:母亲,好久以来,就想为你写一首诗,但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哪怕写得不好,哪怕远在老家的你,永远也读不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赐,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母亲啊!这零碎的,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了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经典散文篇3解脱:月明如水,树下徘徊。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慨然的鞭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我的朋友,一生的忧患从今起了!却仍须渡过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世界既不舍弃你,何如你舍弃了世界?云一般的自由,水一般的清静。
人生纵是一个梦呵,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沉思里抛了枯枝,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

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近现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分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和名篇佳作。
本文将介绍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供读者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篇1一、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故事新编》等,其中以《狂人日记》最为著名。
这篇散文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二、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春》等,其中以《荷塘月色》最为著名。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荷塘边漫步时的感受,通过描绘荷塘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三、老舍老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其中以《骆驼祥子》最为著名。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贫苦骆驼车夫祥子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穷,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关注和反思。
四、沈从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有《边城》、《春蚕》等,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城镇,表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和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篇2近现代散文名家名篇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和作者:1. 鲁迅《狂人日记》2. 朱自清《背影》3. 巴金《随想录》4. 老舍《四世同堂》5. 茅盾《子夜》6. 郁达夫《春蚕》7. 叶圣陶《稻草人》8. 许地山《落花生》9.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0.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12. 钱钟书《围城》13. 杨绛《干校六记》14. 叶灵凤《灵魂的泪滴》15. 宗璞《紫藤萝瀑布》16. 铁凝《笨花》17.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8. 史铁生《我与地坛》19. 林清玄《桃花心木》20.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这些作品展示了近现代散文名家们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篇一)老舍经典散文:《林海》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同时走进原始森林,足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那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那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那个地点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但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内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差不多上那么和气,自山足至岭顶长满了宝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不可一世。
目之所及,哪里差不多上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可能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是的,那个地点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两山之间往往流淌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人,到那个地点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兴安岭多么会装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非常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非常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那个地点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因此,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能够综合利用。
山林中差不多有非常多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紧密,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什么缘故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篇二)林清玄经典散文:《月到天心》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差不多上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间或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受到内心也有星星的光明。
假如是有月亮的时候,内心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
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非常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不处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布满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内心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现在,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但关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久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依旧真实的呢?能够讲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
由于我们明白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受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明白,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受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在那个世界上,每个人内心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什么缘故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内心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
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因此才讲“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篇三)吴伯萧经典散文: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
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那是一辆一般的纺车。
讲它一般,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
的确,那个时候在延安的人,不管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也不管是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或者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伙儿亲热的伙伴。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
那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抗日的领导力量。
我们抗日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完全粉碎了敌人围困的阴谋。
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依照地的人,不但吃得饱,而且穿得暖,坚持了抗战,争取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保证足食的战线;纺羊毛,纺棉花,是保证丰衣的战线。
大伙儿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
很多同志穿的衣服鞋袜,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们换工劳动做成的。
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装呢。
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非常有感情。
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
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
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演员的服装,平常不要讲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
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胳膊疼腰酸;只是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非常有兴趣的生活。
在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起伏,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也需要技术。
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会拧成绳,线会打成结。
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需要用非常大的耐心和毅力下一番工夫。
初学纺线,往往不明白劲往哪儿使。
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纺手急得满头大汗。
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为断头接不行生纺车的气,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纺车砸碎。
但是那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儿,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一直等到使用纺车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
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的。
熟练的纺手,趁着一豆灯光或者模糊的月光,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优游自如。
线上在锭子上,线穗子就跟着一层层加大,直到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胖桃。
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
那个时候,就连起初想砸毁纺车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能够坐着蒲团纺,能够坐着矮凳纺,也能够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
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晾翅",一抽线能拉得非常长非常长。
如此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非常难讲那是生产,是舞蹈,依旧体育锻炼。
为了提高生产率,大伙儿也进行技术改革,运用物理学上轮轴和摩擦传动的道理,在轮子和锭子中间安装加速轮,加快锭子旋转的速度,把手工生产的工具变成半机械化。
大多数纺车是在纺羊毛、纺棉花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木工做的;安装加速轮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大伙儿摸索出来的制造发明。
从劳动实践中还不断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
譬如,纺羊毛跟纺棉花常有不同的要求:羊毛要松一些,干一些;棉花要紧一些,潮一些。
因此弹过的羊毛要卷成卷,棉花要搓成条,烘晒毛卷和阴润棉条都有一定的火候分寸。
这些技术经验,不靠实践是一辈子也不明白里边的奥妙的。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搬在一起,在同一个时刻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
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胖皂、笔记本之类。
那是非常光荣的。
更光荣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
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更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
在坪坝上竞赛的那种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近,喧闹不够。
那是盛大的节日里赛会的场面。
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点哪一种轻工业生产有那样的规模哩。
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不的不讲,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
那哪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
因此竞赛结束,不管是纺得多的依旧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依旧没有得奖的,大伙儿都感到胜利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