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_经济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综合训练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综合训练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A.《胶澳租界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德国享有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特权,故A 项错误;《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涉及到保护使馆问题,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时,各国在中国还没有使馆,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规定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界”,故D项正确。
答案】D2、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XXX的XXX与淮军在作战。
”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A.黄海海战B.反割台斗争XXX台儿庄战役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A项正确;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C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故D项错误。
答案】A3.东西方文明进入近代发生激烈抵触并彼此融会。
下列所列的信息,按工夫先后按次布列正确的选项是()①②③④A.④③①②B.②④①③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XXX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XXX、《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XXX、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剖析】①的工夫是19世纪40年代,②的工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③的工夫是19世纪末,④的工夫是20世纪初,选择D项吻合题意。
答案】D4、XXX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局部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从前改动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以外,广大公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道 路
1.发达的古代
1.开辟新航
1.自然经济的
1.社会主义建
农业。
路。
解体。
设的起步。
2.领先世界的
2.殖民扩张与
2.洋务运动。
2.探索与失
古代手工
世界市场的
3.民族资本主
误。
业。
拓展。
义的初步发
革。
化。
4.报刊事业的
义的新变
3.世界经济的
发展。
化。
全球化趋
5.影视事业的
势。
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
球化趋势
1.物质生活与
1. 1929-1933
1.从战时共产
1.战后资本主
习俗的变
年资本主义
主义到斯大
义世界经济
迁。
世界的经济
林模式。
体系的形
2.路上交通事危机。2.第源自次世界成。业的发展。
2.罗斯福新
大战后苏联
2.世界经济的
3.通讯工具的
政。
的经济改
区域集团
变迁。
3.战后资本主
3.伟大的历史
3.古代商业的
3.第一次工业
展。
转折一十
发展。
革命。
4.民族工业的
届三中全会
4.古代的经济
4.第二次工业
短暂春天。
的召开。
政策。
革命。
5.民族工业的
4.经济体制改
曲折发展。
革。
5.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第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师讲义)一:思维导图二:总体概况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洋务运动过程中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具体体现在: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面对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它是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的。
三:重点难点知识(一)、从不同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史学角度(1)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1)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2)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3)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二)、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
专题05 中国近代经济-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通史浓缩知识包

专题05 中国近代经济1.中国近代多种经济成分:
2.列强侵略使中国一步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标志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兴起:
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途经:①私人投资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
②原有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办厂,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爱国人士的“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精神
(3)1912—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影响: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特别是轻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出现第二个高潮)
②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进迅速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阶级基础
③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得以在中国传播,为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提供新的思想武器。
高二历史人教版经济史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农业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刀耕火种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主要的农作物已具备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耕作技术耕作方式的演变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的发展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二牛抬杠的犁耕法。
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并为后世所沿用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并沿用至今水利设施的建设个体农耕租佃制下 庄园经济(大地主田庄)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佃农耕种地主土地,交纳地租。
地主与佃农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田庄劳动者(既有佃农,也有无人身自由的劳动者)集体劳动,与田庄主人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以东汉时期最为典型灌溉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 隋朝芍陂 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大运河 曹魏 唐朝 宋朝明清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风力水车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时期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精 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 隋唐、宋元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 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生产力的飞跃;铁农具和牛耕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熟时期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走向成熟,南方稻作农业开始兴盛 耕、把、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和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完成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隋唐,宋元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南方相作农业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种植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 明清是精耕细作技术的继续发展时期 明代出现了系统总结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至清前中期,中国普遍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进一步向精耕细作化发展 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作物的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形成时间形成的背景特点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代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再生性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条件一、手工业经营模式二、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与特点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地位发达原因特点 发展阶段长期占主导地位,直到明朝中叶,在部分行业被私营手工业超过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由政府直接经营,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大,分工细致,不计成本,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夏商周 春秋战国明中叶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官营为主,出现民间手工业民营在部分行业超过官营艰难经验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供自己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上出售 主要生产供市场消费的产品,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明代中后期在手工业生产中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业 商周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明清 商朝 东汉 北朝 唐代宋代元代明清时期青铜铸造业 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 两汉 东汉南北朝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丝织业发达,产品经由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出现;丝织品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棉花种植不断扩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丝织品种类繁多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苏州、杭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青瓷出现白瓷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创釉下彩绘;出现秘色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钩窑)出现成熟青花瓷,瓷艺术和绘画艺术相结合 景德镇成为“瓷都”;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顶峰,中外闻名的珐琅彩出现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备、铸造技艺精湛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生铁冶炼和块炼铁技术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杜诗发明水排法发明灌钢法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官营、家庭和私人手工业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明朝中后期,江南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布局呈现相应变化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先秦时期商周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专题05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原卷版)

专题五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晚清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晚清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如表是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税率水准(1928﹣1936),国民政府修改税率这一行为()年份进口税率水准%山口税率水准%1928 3.9 2.719298.5 3.6193010.4 4.0193114.1 3.0193214.5 3.5193319.7 3.8193425.3 4.6193527.2 3.6193627.0 3.5来源: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山版社.1995版,第61页。
A.表明“改定新约”效果明显B.使关税自主遭到进一步破坏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转型D.废除了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2.严复评价近代某一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有学者对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构成进行统计,其中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这体现了当时我国()A.民族工业发展加快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多阶层推动近代化4.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洋针量为8.57亿枚,19世纪80年代升至19.58亿枚。
1879年的一份报告中说:“由于价钱便宜品质优越,洋针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品。
”这表明此时的中国()A.对外贸易入超情况严重B.民众生活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5.1872年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
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这反映出当时()A.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B.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C.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6.“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2.(★★)(1.5分)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3.(★)(1.5分)《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A.商品经济的发展B.巩固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的影响D.农耕经济的发展4.(★★)(1.5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外商企业B.民间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5.(★★)(1.5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6.(★)(1.5分)有西方人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人的钱:一是桑叶,二是泥土(瓷器).下列产品出现在英国市场上的先后顺序是()①丝绸②青花瓷③白瓷④粉彩瓷。
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①④②7.(★★)(1.5分)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8.(★)(1.5分)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9.(★)(1.5分)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