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通用6篇)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篇1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
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本书,我清楚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貌,而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射出的洒脱、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怀,非常完好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认为林语堂的文笔非常适合描绘苏东坡这个人,因此本书不但是传记,甚至可以当做文笔优美的小说来读。
好事多磨。
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龋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龋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
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
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
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
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
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
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
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
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
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
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
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范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范文《苏东坡传》是一本由陈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1读完此书,又把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翻出来,再读了一遍,既是互相对照,看一些材料的一致性,也是对比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两本书中的主人公,让我百读不厌。
中国上的名人先贤多如星辰,我相信提到东坡先生,没有谁会否认,他是璀璨星空中极其耀眼的一颗,虽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品行无瑕,才华横溢,命运坎坷,却始终豁达乐观;他精通儒释道,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典范:在儒家层面,他始终以“经世济人”为人生的信仰,无论身居庙堂之上,还是被贬江野一隅;在佛家层面,他极少执着世相,对人生的起伏跌宕抱以圆融通透的态度;在道家层面,他极其珍惜生命,凡事顺其自然。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待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本色一以贯之,其人格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赤子之心东坡先生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因“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人生观是“人性本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待人处世的方式。
他的一生交友无数,每至一地,很快就能从最初的陌生状态迅速结交到可心的朋友,有官员、诗人、画家、僧侣、农夫、村妇、商贾,而且很多人成为一生至交,在他被贬谪之时,仍然不远千里去探望他,或寄送礼物,或予以照顾。
因他被牵连而贬谪,或改变一生命运的不计其数;他在海南时,有一个人为了去看望他,途中被盗贼所抢,急火攻心而死,读来令人动容。
如果他不是一个坦诚、正直、热情、友爱的人,绝不可能吸引到这么多富有人情味的、关爱他的、敬重他的人们。
而一个从骨子里对他人设防,甚至为了自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利益的人,无法得到人世间的真情厚爱。
作为封建朝代的人,东坡先生自然有他的时代烙印:从未对君王有不臣之心,即使在晚年,哲宗皇帝当政后,东坡先生被当权的小人折磨得九死一生,仍然没有表现出抱怨和愤恨。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6篇下载)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6篇下载)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篇1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
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
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
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
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
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
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
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
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
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篇2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
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

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优秀10篇)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篇1起初我对东坡的了解只停驻于他的诗词,但合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我不禁对东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态度肃然起敬。
从了解到喜欢,直至与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尘莫及,但他就像一盏明灯,引我前行。
东坡写诗作画,练字,亦好美食,喜钻研。
至今令人大快朵颐的东坡肘子,因弟弟而兴起的瑜伽术,全情投入的酿酒炼丹,纵观东坡的一生,相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为一个兴趣广博的顽童。
经历永远充沛,总有自得其乐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了解东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亲近它不遥远也体会着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许得是天长地久的誓言,即使历尽生死,东坡仍将妻子放于心上,期待梦中相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东坡也借着月亮念着弟弟。
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
这天地间可曾有不好的人,东坡倾心待人,朋友也是随他遍布天下。
贬谪流放是东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得罪奸佞,流落他乡,他也无所畏惧,风雨飘摇中,自能一笑置之。
走黄州,岭南,海南岛。
艰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对敌不可低头,对百姓定要鞠躬尽瘁,越是走进东坡的一生,越适应他的浩然正气。
而震撼权术,斗争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讳,绝不委从。
他真,他正,他刚。
滔滔海浪亦不能将他的本性折损半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潇洒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温存和生命别样的篇章。
苏东坡传2000字感悟篇2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
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
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
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
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
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
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
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
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
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
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
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
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
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
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
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
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
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
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
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
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
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
”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一位既平凡有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如此类称号不胜枚举。
就是这么一个旷世英才,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让人不敢亵渎他的高洁圣雅,走向了历史中邪恶和悲惨的聚集地,被邪灵束缚的灵魂、肉体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一步步紧逼自己到逃无可逃的境地,无情的剖析这媚俗的约束。
随着清风、大地、河流汇聚于他的哲思里,滚烫的血液里,嵌进他的骨子里。
黄州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从直系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场陷害,实则是被流放的罪犯。
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着黄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间,无可非议,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甚至嫉妒不已。
他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态度上是史无前例的通透豁达,力求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无上境界。
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人生,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游戏人生。
乌台诗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于台上的统治者和其走狗经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学之名,糟蹋了如诗如画般高贵清冷的人儿,并且无赖之无止境,导致那样风华绝代的人儿从此远离高堂身边,从此便是奸佞小人当道的时代。
充当被告的他端坐于法庭之上,法官和审判员却竞相审视和批斗那文采飞扬的人。
他们不但不知悔改,更加变本加厉,曾藏于面具下的恶魔之心终于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纯真无邪的诗人早已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身心俱疲。
于是造就里一代伟人,终于他破茧而出。
想必那时他必是骄傲的向那些挤眉弄眼的小人高调宣布:感谢你们的挑衅,让我更有涵养、有气质、有故事;感谢你们的蔑视和冷眼,让我更有勇气站起来,让你们看到我的光芒,为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错饱受煎熬;感谢你们的污蔑,让曾经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梁。
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竟然是个吃货,在这个物欲横流吃货当道的时代,谁不对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这也是当时的东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口水都流出来了。
他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行动派,自己经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大咖。
就是这些构不成社会影响力也构不成自我号召力的行为,影响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寻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
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
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
不仅如此,还向当地居民请教栽种,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巨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内心强大到无可撼动,一步步东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无所不知的才华向世人证明痛苦所成就的伟大有多麽不可思议。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否被埋没,无论是否有千里马,也要如他般坚强不屈,不可埋汰命运的不公,因为成功是留给永远坚持真理的英雄。
在时空交错的季节里,温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为世界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刹那。
那惊鸿一瞥早已使人迸发全部的热情与爱意,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光明、微笑,使人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
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勇敢而又执着,坚定而又强大,面对一切苦难笑而不语,可以用微笑击退一切敌人。
用自己对生活的爱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与黑暗。
既然我不能选择最好的,就让最好得的来选择我,不断强大自己。
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最大的惊喜,命运给他的厄运逼他走向悬崖,他风轻云淡,从名动京师到乌台诗案再到被贬黄州,一路坚强不催,采菊于东南,悠然于南山。
他骨子里流动的血液,思想里流动的哲思不容许他对自己的背叛。
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的尊严不容许他的轻浮狂躁。
他只有克制自己,放空自己,达到超然于物外境界。
他的淡泊宁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异世雪莲般傲然立于世间,谁又能说这么一个温和宽厚之人,是流放的罪犯呢?在那抹残酷的刑罚下,保持清明的思绪,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对于诽谤充耳不闻,一心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才华和精神,世人几人能做到呢?也许没有身边知己,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亲人,更甚者没有一丝值得骄傲的资本,还会在天黑时独自徘徊。
请不必悲伤,何不让书籍充当伴侣,与大自然惺惺相惜。
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成为思想有厚度内心有深度的人,成为外表玩世不恭骨子里豪迈潇洒的人,成为看淡名利仍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不拘小节仍举止文雅的人。
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情人缠绵,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记得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