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合集下载

第三章暖通专业施工课件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

第三章暖通专业施工课件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

• 3、测线计量尺寸时经常涉及的名称 • (1)建筑长度:管道系统中两零件或设备中 心之间(轴)的尺寸。如两立管之间的中心距离。 • (2)安装长度:零件或设备之间管子的有效长度。 安装长度等于建筑长度扣去管子零件或接头装配 后占去的长度。 • (3)加工长度:管子所需实际 料尺寸。对于直 管段其加工长度就等于安装长度。 • L直加=L安 弯管L弯加=L安+煨弯加工所要求 的部分 • 法兰 :L法加=L安-垫片厚
• (5)干管过门时,必须安装过门管,局部过门管 设在≥400×400mm地沟内,对无检修要求的管道 (包括管外管道)当长度等于或小于20m时,宜 采用不通行地沟,净尺寸不宜小于600×600mm。 • (6)为了便于在系统运行时调节环路的压差,检 修放水时关断管路,在各环供热干管的起点和回 水干管的终点处,都应设调节,关断用阀门。对 于温度高于100℃的高温水系统宜用截止阀,低 于100℃时也可用闸阀,蒸汽系统宜用截止阀。 • (7)方形补偿器宜水平安装,并与管道坡度相同。 如须垂直安装,应有排气措施。
• 三、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程序 • (一)技术交底:施工开始时向施工队组进行全面的技 术交底,主要阐明本工程的技术要点,难点和质量要求, 交底时要作详细记录。 • (二)施工程序和基准 • 1、程序选择 • 第一种:先安散热器,再安干管、配立、支管 • 第二种:先安装干管、配立管,再挂散热器、配支管 • 第三种:散热器和干管同时安装,再配立支管 • 2、选择基准: • 不管采用哪种程序,道德要选择基准,基准选择正确,配 管才能准确,室内管道安装时所用的基准是水平线、水平 面和垂直线。 • 水平面:除可借助于土建结构,如地面标高、窗台标高外, 还要用钢卷和水平尺,要求高时用水平仪测定。 • 垂直线:一般用细线绳(或 )及 吊线。 • •

第三章 供暖系统

第三章  供暖系统
• 蒸汽供暖系统利用的主要是蒸汽的汽化潜热。蒸汽进入散热器后 充满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房间内,同时蒸汽冷凝成同温度的凝结水。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蒸汽供暖系统的分类
• • 1、按起始压力大小 •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
低压蒸汽供暖系统
• • 2、按蒸汽干管布置的不同 •
上供式 中供式 下供式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1、散热器的布置 • (1)散热器设置在外墙窗口下最为合理。 • (2)楼梯间内散热器应尽量分配在底层,因此底层散热器所加热的
空气能自动上升,从而补偿上部的热损失。
• 2、散热器的安装 • (1)安装散热器时,有脚的散热器可直立在地上;无脚的散热器可 用专门的托架挂在墙上。 • (2)散热器的安装可分为明装、暗装。
散热器与附件
温度较高的热水通过散热器,以对流或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
空气,使空气加热升温,以达到供热的目的。 • 1、对散热器的要求 • 总体要求:有较高的传热系数,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承压能力;制 造工艺简单,材料消耗少,表面光滑,不积灰尘,易清扫,占地面积 小,安装方便,耐腐蚀,外形美观。
第三节 散热器与附件
自然循环系统——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环 2、按系统循环动力分 机械循环系统——靠机械力进行循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自然循环系统 • 1、自然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膨胀水箱
散热器 供水管路 热水锅炉 回水管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工作原理: • 在系统工作前,先将系统中充满冷水。当水在锅炉内 被加热后密度减小,同时受从散热器流回来密度较大的回 水的驱动,使热水沿供水干管上升流入散热器。在散热器 内水被冷却,再沿回水干管流回锅炉。

第三章 供暖系统

第三章  供暖系统

图:自然循环采暖系统 (a)双管上供下回式;(b)单管顺流式 1.总立管;2.供水干管;3.供水立管;4.散热器供水支管;5.散热 器回水支管;6.回水立管;7.回水干管;8.膨胀水箱连接管;9.充 水管(接上水管);10.泄水管(接下水管);11.止回阀

在采暖建筑物内同一竖向的各层房间的温度不符合设计 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冷热不匀的现象,通常称作系 统垂直失调。 • 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 不同而出现的;而且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 越大,垂直失调就会越严重。 • 多层建筑为避免垂直失调,多采用单管系统。单管式系 统的特点在于热水流入立管后,依次流入各层散热器,水 温逐渐降低,即流入各散热器的热水流量是相等的而水温 不同。每一根立管与锅炉、供回水干管组成一个回路,同 一根立管上的各层散热器就不会存在垂直失调。 • 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是最早采用的一种热水采暖方 式,已有约20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应用。它装置简单, 运行时无噪声和不消耗电能。但由于其作用压力小、管径 大,作用范围受到限制,通常只能在单幢建筑物中应用, 其作用半径不宜超过50m。
了解供暖系统作用、组成、分类和 水蒸气的定压生产过程 特点;掌握热水供暖系统的特点
掌握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特点;了 系统概念建立 解高层建筑热水供暖系统型式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 了解供暖管道的安装程序;熟悉安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装规范 (GB50242—2002) 了解散热器与辅助设备构造、工作 相关标准图集 原理;熟悉其安装要求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 了解地板辐射供暖原理特点;熟悉 程》(JGJ142—2004, 其施工条件和安装要求 J365—2004) 了解燃气特性;熟悉燃气管道安装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要求 (GB50028—2006)

建筑采暖系统ppt课件

建筑采暖系统ppt课件
.
2. 采暖热负荷的确定
热负荷计算为决定管道的输热能力和热源的产热能力提供 依据;
采暖热负荷计算采用稳定传热,空调负荷计算采用不稳定 传热;
.
计算采暖设计热负荷不考虑房间的得 热量,仅计算以下三项,
包括:
通过房间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冷风渗透耗热量; 外门冷风侵入耗热量;
.
14-2 围护结构的耗热n tytwan b
例3:已知:室内设计温度18℃,室外计算温度-9℃,允许 维持7℃,外墙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为8.72w/m2.℃,温差 和传热阻修正系数均为1.0。根据例1中的房屋围护结构设计 的计算结果,试校核该外墙内表面是否产生结露现象。
.
14-3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
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1.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定义:经过墙、窗、门、地面和屋顶等,由于室内外的气温差而造成 从室内传向室外的稳定热量。
计算公式:
QKF(tntw)
.
1.1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计算 (1) 多层均质材料组成的围护结构
K 1 R
1
1
i 1
n
i w
例1:图14-2为某建筑物的外墙断 面示意图,墙厚490mm(两砖), 导热系数为0.714 W/m.℃,内表面 抹灰20mm,导热系数为0.598 W/m.℃。试计算此外墙冬季的传热 系数K值。
.
3.1 民用和工业辅助建筑,当其楼层为n层时, 无门斗的双层外门 100n% 有门斗的双层外门 80n% 无门斗的单层外门 65n% 有门斗的单层外门 50n% 对于经常开启的外门,上列数值应乘以1.5。
3.2 工业建筑 单层生产厂房的外门 200%
4. 高度附加率
考虑采暖房间高度对围护结构传热量的影响; 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附加2%; 高度附加率不适用与楼梯间;

供热采暖系统管理规范本

供热采暖系统管理规范本

供热采暖系统管理规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供热采暖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障用户的供热采暖需求,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第二章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第三条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建设安全、可靠。

第四条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用户需求、环境要求等因素进行设计,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批准。

第五条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应选择适合的供热方式和设备,并保证设备的质量、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六条供热采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按照相关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第七条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应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系统稳定、安全。

第八条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证上岗。

第九条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的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供热管网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网泄漏和堵塞等问题。

第四章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第十一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第十二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的清洗、检修和更换,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和隐患。

第十三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管道的清洗和防腐,保证管道的畅通和耐用。

第十四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人员应定期进行系统的性能测试和调试,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效率。

第十五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维护记录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第五章供热采暖系统的管理第十六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管理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权限。

第十七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管理经验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工具和方法。

第十八条供热采暖系统的管理应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3章-供热系统安装PPT课件

第3章-供热系统安装PPT课件
1.系统形式
•39
2. 住 宅 地 热 辐 射 构 造
•40
3.地热辐射采暖地面构造
•41
4.采暖管敷设形式
•42
5.地热采暖主要材料
• 1)管材:交联聚乙烯(PE-X)管、耐热聚乙烯 (PE-RT)管、铝塑复合(XPAP)管、聚丙烯 (PP-R)管、聚丁烯(PB)管等。
• 2)附件:集水器、分水器、热表、阀门、管道连 接件、过滤器、自控元件等。
•2
3-1 采暖系统安装
• 采暖系统构成:管道、散热设备、附属装置等。 • 管道:总立管、干管、立管、支管。 • 散热设备:散热器 • 附属装置:阀门、补偿器、排气装置等。
•3
安装程序(任选一) 1.散热器 干管 立管 支管 2.干管 立管 散热器 支管 3.散热器 立管 支管
干管
安装基准:以水平线(50线),铅垂线等为准。
• 室内供暖系统(采暖系统)

室内供暖系统主要是指室内的供回水管道、管路上的排气阀、伸缩器、
阀件、散热设备及室内地沟等。
•1
• 供暖系统的分类
• 按照热媒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水供暖系统、蒸汽 供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
• 按照热源的不同又分为:热电厂供暖、区域锅炉 房供暖、集中供暖等三大类。
• 按热煤温度的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低温供 暖系统(供水温度t<100℃)和高温供暖系统(供水 温度t≥100℃)。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采用低温 水供暖,设计供回水温度采用95℃/70℃,高温水 供暖宜在生产厂房中使用。
•4
附:采暖识图
• 一、 采暖施工图一般规定
• 1.线型: 基本宽度b宜选用0.18 mm、0.35 mm、0.5 mm、 0.7 mm、1.0 mm。执行《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 50114—2001) 。室外供热管网按《供热工程制图标准》 (CJJ/T 78—97)执行。

建筑采暖系统

建筑采暖系统

建筑采暖系统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及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采暖系统在现代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设计原则建筑采暖系统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特点、能源效率和舒适度。

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和面积大小来确定采暖系统的供热方式。

常见的供热方式包括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和地板采暖等。

其次,要考虑系统的能源效率,选择高效的供热设备和系统控制方式,以降低能源消耗。

最后,舒适度是衡量一个采暖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要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和舒适感。

主要组成部分建筑采暖系统主要由供热设备、热源系统、输送系统和调节系统等组成。

供热设备包括锅炉、热水器、热泵等,其作用是提供热能。

热源系统负责将热能传递给输送系统,常见的热源系统包括蒸汽系统和热水系统。

输送系统通过管道将热能传递到建筑的各个部位,常见的输送介质有水、蒸汽和空气。

调节系统负责监测和控制室内温度,常见的调节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阀。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采暖系统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供热方式,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人员活动等因素进行智能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度。

同时,建筑采暖系统还有望与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管理和优化运行。

总结建筑采暖系统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设计和运行对于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综合考虑设计原则,合理选择供热方式和设备,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可以使建筑采暖系统达到更高的效果。

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建筑采暖系统将迎来更加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建筑供热采暖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它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本文将对建筑供热采暖系统进行分析和介绍,包括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优点和挑战等方面。

一、系统组成建筑供热采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 热源设备:热源设备是供热采暖系统的核心组件,它可以提供热能用于供暖。

常见的热源设备包括锅炉、热水锅炉、地源热泵等。

2. 热媒介输送系统:热媒介输送系统将热源产生的热能通过热媒介的循环输送到建筑内部的供暖设备。

热媒介可以是水、蒸汽或空气等。

3. 供暖设备:供暖设备包括散热器、管道、暖风机等,它们将热能传递给室内空气,提供舒适的供暖效果。

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室内温度和外部环境条件,并根据需求进行智能化的控制。

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温度调节、时间控制、节能调节等功能。

二、工作原理建筑供热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热源供给:热源设备产生热能,并将其传递给热媒介。

2. 热媒介输送:热媒介通过管道输送到供暖设备。

在运输过程中,热媒介会吸收和释放热量,实现能量传递。

3. 供暖设备工作:供暖设备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或物体,提高室内温度。

4. 控制系统调节:控制系统监测室内温度和外部环境条件,在需要时调节热源设备的工作状态,以达到舒适的供暖效果。

三、优点建筑供热采暖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舒适性:建筑供热采暖系统可以提供恒温、稳定的室内环境,保证居民的舒适度。

2. 节能环保:由于热源设备多采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因此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

3. 灵活性:建筑供热采暖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

四、挑战建筑供热采暖系统面临一些挑战:1. 能源高效利用:提高供热采暖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系统维护和管理:供热采暖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空气幕与暖风机 1)空气幕 ①分类 按送风形式,可分为上送式、侧送式和下送式三种。 按送出气流的处理状态,可分为空气幕和热空气幕。 按安装方式,可分为水平安装和垂直安装两种。 按配用风机形式,可分为离心式、贯流式、和轴流式。 按热源种类,空气幕的热源有热水、蒸汽和电 .
铸铁翼型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铸铁柱翼型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铸铁板翼型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2)钢制散热器 按结构形式,钢制散热器可分为柱型、板型、闭式串 片、翅片管和钢管散热器。 ①钢制柱型散热器
工作压力0.6MPa 散热器散热量(1200W)/同侧进出口中心距(500mm) 柱的数量(3柱) 柱型 钢制
图29 钢制柱型散热器型号示例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图30 钢制柱型散热器示意图和实物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②钢制板型散热器 钢制板型散热器有单板和双板之分,也有带对流片和 不带对流片之分。
工作压力(×0.1MPa) 散热器中心距(mm)/散热器长度(×100mm) 板型 钢制
(2)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主要形式
图14 分户采暖系统示意图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15 水平单管顺流式
图16 水平单管跨越式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17 水平双管同程式
图18 水平双管异程式
图19 水平网程式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3)低压蒸汽供暖系统主要形式
低压蒸汽供暖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双管式和单 管式。双管式包括上供下回式、下供下回式和中供式。 单管式包括下供下回式和上供下回式。
LOGO
建筑设备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三章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主要内容
1 2 3
分类及系统形式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高层建筑供暖系统
第三章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本章知识结构
供暖系统的分类 分类及系统形式 供暖系统的主要形式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 设备 常用供暖设备 高层建筑供暖系统
图34 钢制翅片板对流散热器型号表示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图35 钢制翅片管散热器示意图和实物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⑤钢管散热器
公称高度(厘米) 柱数 钢管散热器
图37 钢管散热器实物图
图36 钢管散热器型号表示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3)铝制散热器 根据结构形式不同,铝制散热器可分为柱翼型、管 翼型和板翼型。 根据工艺不同,铝制散热器可分为高压铸铝和拉伸 铝合金焊接两种。铝制散热器与钢制散热器相比,散热 性能好,耐氧化腐蚀,更节能。 4)铜铝复合散热器 这种散热器是铜管外焊接多层铝制散热片,外边再 加一层薄金属面板,上边喷涂上各种色彩。铜管耐腐蚀 ,适用于各种热水供暖系统和水质,无需采取内防腐措 施,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由于铜、铝散热快,所以 散热器体积都比较小,安装在室内,节省空间。 5)钢铝复合散热器 钢铝复合散热器是一种采用焊接工艺将钢制的散热 管与铝制的散热翼合成的供暖散热器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2)蒸汽供暖系统的分类
1)根据蒸汽压力的不同,蒸汽供暖系统可分为低压蒸 汽供暖系统、高压蒸汽供暖系统和真空蒸汽供暖系统 。 2)根据立管布置的不同,蒸汽供暖系统可分为单管式 和双管式。 3)根据蒸汽干管布置的不同,蒸汽供暖系统可分为上 供式、中供式和下供式。 4)根据回水动力的不同,蒸汽供暖系统可分为重力回 水和机械回水。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一 供暖系统的分类及系统形式
1.供暖系统:
在冬季,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热量不断地 由室内传向室外,为了达到并保持要求的室内温度,需 要不断地向室内补充热量,这种用人工的方法向室内供 给热量的一系列工程设备组成的系统称为供暖系统。
2.供暖系统组成:
供暖系统一般由热源(热媒制备)、供暖管网(热 媒输送管道)和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部分组成。
图2自然循环单管上供下回系统
图3 自然循环双管上供下回系统
图4 自然循环单户式系统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2)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形式
垂直式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主要有双管 上供下回、单管上供下回、双管下供上回、单管下 供上回、双管下供下回、双管中供式和混合式等系 统形式。 水平式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具体有水 平单管顺流式和水平单管跨越式两种 。
图5 双管上供下回系统
图6 单管上供下回系统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7 双管下供上回系统
图8 单管下供上回系统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9 双管下供下回系统
图10 双管中供式系统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12 水平单管顺流式系统
图11 混合式系统 图13 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图38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埋管式地面构造示意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图39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组合式安装示意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1 地楞型模板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2)热水吊顶辐射板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3)燃气红外线辐射器
图42 燃气辐射板
图43 燃气辐射管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4)电热膜和发热电缆
图44 电热膜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图45 电热膜地热供暖安装示意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图46 发热电缆
图47 埋地发热电缆供暖安装示意图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3)散热器布置 ①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 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②两道外门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③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 下部各层。 (4)散热器计算 散热器计算主要是确定采暖房间所需散热器的总 片数或总长度。 所需散热器的总片数或总长度可用下式计算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3.供暖系统分类:
根据热源、供暖管网和散热设备在位置上的 相对关系,供暖系统可以分为局部供暖系统 和集中供暖系统。 根据供暖系统传热给室内的方式不同,供暖 系统可分为对流供暖系统和辐射供暖系统。 根据热媒的不同,供暖系统可以分为热水供 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风力附加率: 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 物,以及城镇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 加5% ~10%。 高度附加率: 民用建筑,当房间高度大于4m时(楼梯间除外) ,每高出1m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 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它 附加耗热量之上。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2)散热器选择 ①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②民用建筑宜采用外表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③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 的散热器; ④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 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⑤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 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应充水保养;蒸汽供暖系统不 应采用钢制柱型和板型散热器; ⑥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 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⑦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 道内含有粘砂的散热器。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 加耗热量
1)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 FK(tn twn )
2)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包括朝向附加、风力附加和高 度附加。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 各项附加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 朝向修正率: 北、东北、西北 0~10% 东、西 -5% 东南、西南 -10%~-15% 南 -15%~-30%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无砂片标志(WS) 工作压力(×0.1MPa) 系列主参数(mm) 特征参数(柱数或宽度) 铸铁
结构形式(Z-柱型、Y-翼型、ZY-柱翼型、BY-板翼
图28 铸铁散热器型号表示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铸铁柱型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3.1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
(1)热水供暖系统的分类
1)根据热媒温度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低温水 供暖系统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2)根据热水循环的动力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 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3)根据热水供暖系统供暖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热 水供暖系统可分为垂直式供暖系统和水平式供暖系 统。 4)根据散热器供水、回水方式的不同,热水供暖系 统可分为单管热水供暖系统和双管热水供暖系统。
3.2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及常用供暖设备
二、常用供暖设备
1.散热器:散热器供暖系统的末端散热设备 。
(1)散热器分类 根据材质进行分类,有铸铁、钢、铝、铜、钢铝复 合、铜铝复合散热器等。根据构造形式进行分类,有柱 型、翼型、管型、板型及复合型散热器。根据传热方式 进行分类,有对流型和辐射型散热器。本节主要介绍常 用的对流型散热器。 1)铸铁散热器 铸铁散热器材质为灰铸铁。按结构型式可分为柱型、 翼型、柱翼型和板翼型。
(2)加热由外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耗 热量
加热由外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可 按下式计算:
Q 0.28cp wn L(t n - t w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