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与制度

合集下载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比较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比较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比较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中国企业会计核算的两个重要规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我将从规范内容、科目设置和应用范围三个方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比较。

一、规范内容比较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促进经济发展。

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基本准则、会计要素、会计估计、处理与计量、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报表描述和附注等内容。

它主要侧重于规范企业会计的基本框架和核算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它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三个方面。

它主要侧重于规范企业会计的核算制度和报告制度,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

二、科目设置比较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科目设置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它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损益、现金流量等科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设置了一些新的科目,使科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注重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强调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

企业会计制度对科目设置也进行了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参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科目设置,但在一些方面还有所差异。

例如,在财务费用科目的设置上,企业会计制度较新企业会计准则更加详细,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汇兑损益等科目。

企业会计制度注重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反映。

三、应用范围比较新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注册成立的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等。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相应的适用细则,以满足其特殊需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可适用于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制的企业。

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略有不同。

一方面,它适用于注册成立的企业,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另一方面,它还适用于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单位,以规范其财务会计核算和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几点主要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几点主要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几点主要区别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它们都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而设立,但在实质意义上存在一些区别。

下面将就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定义、特点、内容等方面的区别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的区别:1.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制定的,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的。

二、特点的区别:1.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1)原则性:企业会计准则是按照真实性、公允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制定的,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2)总则性: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基本准则,具有一般适用性。

(3)灵活性:企业会计准则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允许会计主体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核算处理。

(4)国际接轨: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使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逐步接近国际标准。

2.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1)具体性:企业会计制度是对企业会计核算活动的具体规程,具有操作性,对于会计核算的流程、报表和制度有详细规定。

(2)强制性:企业会计制度是国家经济计划机关或者财政部门依法颁发的,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必须按照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3)稳定性:企业会计制度一般较为稳定,不会频繁修改,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适应性:企业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内容的区别:1.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1)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损益。

(2)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和现值计量。

(3)会计政策:包括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的处理等。

(4)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2.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1)基本会计制度:包括账户制度、动态制度、往来款式制度等。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因此两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原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规则导向的。

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二选一的,而我国之所以即有准则,又有制度,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确定采取那一种理念来制定我们的制度。

因此,财政部本次采用原则导向的“准则”,以实现会计国际趋同化,而不再采用规则导向的“制度”,这本身也是一次大的改革。

对会计而言,两者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执行准则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二、新准则比原制度,都有哪些改动?首先,与原制度相比新准则确定了新的会计理念,并且正是由于会计理念上的改变,才对诸多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使会计基本职能得以回归,因此真正理解会计理念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新准则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

新的会计理念主要体现在:1、新准则强调了“受托责任观”,体现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新理念。

作为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我们的新准则则同时强调这两种观点,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2、新准则强化了面向未来的现代会计观,对于会计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采用了着眼于未来的新理念。

具体体现在,新准则在很多地方都规定了“现值”的计算,而在以往只有在管理会计中才涉及得到。

除以上理念上的变化,与原准则相比,具体准则方面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变化——会计假设由原来的4项增加为5项,即权责发生制成为新的一项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原则则由原来的13项调减为现在的8项,即: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改变为会计假设历史成本原则划归为计量属性一贯性原则于可比性原则进行了合并配比性原则和划分收益性资本性支出原则被取消,直接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去规定。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有什么区别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有什么区别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有什么区别《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均属于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作出规定,均由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所以同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部门、特定行业的企业或所有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引用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适用范围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

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第二,侧重点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范。

侧重于确认和计量,重点规范会计决策过程。

而会计制度则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可操作性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只是有机在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

即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第三,结构体系不同,统一的会计制度自成体系,它由三个层次构成:《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为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小企业建立各自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对于各个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将陆续制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

而各具体准则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就企业的某项业务或某一方面核算内容作出规定。

第四,规范形式不同,会计准则的规范形式、语言表述比较符合国际通用形式,并已构成国际通用会计惯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会计制度的科目、报表式的规范形式则符合我国广大会计人员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有哪些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有哪些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有哪些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是企业会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和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虽然都是为了规范和统一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是指国家对企业在编制和报告财务会计报表过程中需遵守的基本原则、方法、程序与制度的规定。

它是一种由国家颁布的、强制性的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是指导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准则和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会计基础、会计报表报送、会计核算、会计审计、内部控制、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作为国家制定的规范和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企业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在预算、审计、纳税等方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在企业会计实践中所使用的对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内容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会计处理的技巧和方法的规定,是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并负责管理的准则。

它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围绕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满足实际需要,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是制定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标准和规定。

其中包括编制财务报表的内容、编制方法、披露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点1.分类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指导企业如何组织和实施核算,主要针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基础、会计报表报送、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规定。

而企业会计准则是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处理技巧和方法的准则,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进行修订、补充,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性质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是制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硬性规定,代表了国家强制性法律的统一要求,并具有法律效力。

而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处理为目的的行业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

一般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一般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一般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一般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适用对象、基本原则、核算内容和报表格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般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规模较大、资产规模较高、经营范围广泛的企业,其基本原则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和会计核算、报告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核算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报表格式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会计制度是指企业根据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制定的具体会计制度和程序,包括会计政策、核算办法、账簿和报表等。

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规范,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规模较小、资产规模较低、经营范围相对窄的企业,其基本原则是应收尽收、应付尽付、一笔账一笔账地核算,核算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报表格式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对简化,便于小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总之,一般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适用对象、基本原则、核算内容和报表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 1 -。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区别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区别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区别在会计领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与会计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可信和可比性而制定的一套规则和原则。

它是由专业会计机构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并广泛适用于整个会计行业。

在国际范围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供了具体指导,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和一致。

会计准则通常是由专业机构或相关法律规定的,因此它们具有强制性。

无论企业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它们都必须依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

准则的强制性确保了财务报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使投资者、股东和其他相关方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一个公正和准确的了解。

与此相对应的是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会计方面的规则、原则和制度的总体体系。

它包括会计政策、会计实践、会计程序和会计记录等方面的规定。

会计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财务报告需求和法律体系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会计制度通常由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构制定,并由相关机构监管和执行。

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因国家而异。

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可能存在差异,包括对报表格式的要求、会计主体的分类、会计估计的调整等。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财务报告与其国内财务报告存在差异。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企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定义、特点和适用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会计准则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可信和可比性而制定的一套规则和原则,具有强制性;而会计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会计方面的规则和制度的总体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关系与区别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关系与区别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关系与区别首先,会计准则是指为规范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所制定的规则、原则和规范。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比性。

常见的会计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各国家制定的本地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法律、规章和制度体系下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的系统。

会计制度包括了关于会计组织、会计报告、会计监管和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以适应各自的经济特点和法律环境。

虽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会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通常是基于一定的会计准则或原则的。

会计准则提供了对会计制度的指导性原则,使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要求,并提供准确、可比和可理解的会计信息。

其次,会计准则的适用通常会受到所处会计制度的影响。

不同的会计制度可能对特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解释、修订或适应,以适应本地的环境和要求。

这意味着同一个会计准则在不同的会计制度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同时,会计制度的规范和管理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收集、处理和报告。

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会计准则是指规范会计信息编制和报告的规则和原则,它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

而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和综合,它包括了会计组织、会计报告、会计监管和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

其次,会计准则通常是灵活和可变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商业环境。

会计准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和更新,以保持与时俱进。

而会计制度往往相对稳定,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才能进行调整或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员:汪静李晖萌曾敬杨晓雯朱乔禾何亚玮
CHAPTER 7 CASH AND RECEIV ABLES
国际准则与我国准则差异分析——现金和应收款项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仍存在差异,现就现金和应收款项有关的差异作出说明。

一、计量属性
1.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国际准则:
企业有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应收款项的权利,未实现的收入或损失在利润表中反映,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不再拥有该应收款项将其核销;初始确认时没有采用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不能改为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准则:
对应收款项按历史成本计量。

二、会计处理
差异大致如下:
1.备用金
国际准则:
企业提取一定金额现金来专门用于支付零星的现金支出,并制定专人(petty cash custodian)管理,会计分录为:
Petty cash ﹡
Cash ﹡
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小额零星支付时,会计不做记录,等到备用金金额很低时,备用金管理员凭发票和其他支付单据申请补足余额时,会计记录小额支付事项。

如:
Office Supplies Expense ﹡
Postage Expense ﹡
Entertainment Expense ﹡
Cash over and short ﹡
Cash ﹡
设置“现金溢缺账户”(cash over and short)来记录现金的盈余和短缺现金盈余和短缺,当出现现金盈余时按盈余金额借记“现金溢缺”,反之,贷记“现金溢缺”,该科目余额期末反映在利润表的“other income and expense”中。

我国准则:
我国备用金制度有定额备用金制度和非定额备用金制度两种。

定额管理:提取出一定金额现金专门用于小额支付时: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x部门
贷:现金
报销时:
借:费用
贷:现金
非定额管理: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x部门
贷:现金
报销时:
借:费用
贷:其他应收款-备用金-x部门
可以看到定额管理的做法和国际准则的做法基本相同,非定额管理的做法与国际准则的做法不同。

另外,我国准则将备用金放在其他应收款中核算,期末将会将备用金作为其他应收款列报,而国际准则中备用金期末将作为现金列报,列报项目不同。

2.坏账损失的核算
国际准则:
虽然强调直接冲销法存在理论上的不合理性,但当不可回收金额不重大时可以使用。

我国准则: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3.应收票据的核算
国际准则:
应收票据分为短期票据和长期票据。

短期应收票据按票面价值(face value)入账,长期应收票据按现值入账。

按实际利率法计量,折价逐期摊销,期末应收票据按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金额列示。

我国准则:
我国商业票据的期限一般较短(6个月),用现值记账计算麻烦且其折价逐期摊销过于繁琐,因此,应收票据一般按其面值计价。

4.总价法下现金折扣金额的处理
国际准则:在利润表中,企业将现金折扣从销售收入中扣除,会计分录为:销售发生时:
Accounts Receivable ﹡
Sales ﹡
折扣期内收回应收账款时:
Cash ﹡
Sale discount ﹡
Accounts Receivable ﹡
利润表中销售金额(主营业务收入)是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金额。

我国准则:现金折扣作为财务费用核算,在折扣期内收回应收账款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账款
现金折扣都会导致本期利润减少,但国际准中将现金折扣反映为销售收入的减少,而我国准则的做法则是体现为财务费用的增加。

5、坏账准备
国际准则:
计提坏账准备时,会计分录为:
Bad debt Expense ﹡
Allowance for Doubtful Account ﹡
期末编制利润表时,企业将Bad debt Expense 作为经营费用(operating expense)列示
我国准则:
计提坏账准备时: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也进入利润表,但与国际准则中将计提坏账准备的损失计入经营费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三、列报
差异大致如下:
1.限定用途现金(restricted cash)
国际准则:
当某项资产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应划分为流动资产:
(l)预期能在企业经营周期的正常过程中实现,或持有以待出售或消耗;
(2)主要为交易目的或短期而持有,且预期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内实现;
(3)是不受用途限制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资产
所以国际准则中的通常做法是:当限定用途现金余额不重大时,公司仍将这些限定用途的现金列报在cash中,,当账户余额重要时,将会从普通意义上的现金中分开来列报在流动或非流动资产中,具体的操作取决于支付的日期,当限定用途的现金用于支付一年内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到期的的债务,列报为流动资产;如果将持有受限定用途现金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将其列入非流动资产。

我国准则:
具有专门用途的现金只能作为基金或投资项目列为非流动资产。

2.补偿性余额(compensating balances):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一定百分比(一般为10%至20%)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

国际准则:
为了避免误导投资者,真实反映可用于支付的可用现金(cash available ),将补偿性余额的现金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中分离出来单独列示。

针对短期借款的补偿性余额列示在“legally restricted deposits”中;针对长期借款的补偿性余额列示在投资或者其他的资产中,列入“cash on deposit maintained as compensating balance”等。

我国准则:
我国准则中补偿性余额并没有从银行存款中单列出来。

3.备用金
由备用金的核算不同可知,对于备用金的列报也是有区别的。

国际准则:
备用金作为现金(cash)列报
我国准则:
备用金作为其他应收款列报
四、报告与披露
国际准则中要求披露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信息使用者可以将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比较以作出相关的经济决策。

(Disclose the fair value of receivables in such a way that permits it to be compaired with its carrying amount )
另外:我国准则核销应收款项主结合风险和收益以及失去控制为标准,美国会计准则主要以对应收款项失去控制作为主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