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第六章 一般毒性3.6

44
(六) 观察时间和周期
测定外源化学物的 LD50(LC50) ,一般要 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学物之后两周 (14天)内的总死亡数 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学物求其 LD50(LC50) 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
45
四、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化学物的急 性毒性进行分级,评价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强 弱,用于比较其急性毒性大小。 WHO于2003年公布《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 标签制度》( GHS ), 2005 年修订, 2008 年 GHS将全面实施。 GHS 对急性毒性分级以 LD50/LC50 值为依据 划分。
在观察期间应注意观察其体重变化。
这有助于了解受试化学物所致的中毒 效应是短暂的或较长期的效应
43
4.病理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
应当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
凡中毒死亡动物应及时解剖做病理学检查,
检查器官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 并对有变化的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于观察期结束后应做病理学检查
24
3.性别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应当是雌、雄
各半
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待测化学物对雌、雄
动物的毒性大小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别 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值
如果试验是为致畸试验作剂量准备,也
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25
4.实验动物分组和数量
在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化学物LD50时,
实验设计中对动物数的要求不同
狗
5~15 2~5 5~15 3~10
40
0.1~0.2 0.2~0.5 0.2~0.5 0.2~0.5 0.1~0.5 1~2 0.5~1 1~5 0.5~2
第6章 一般毒性(1)

<20
<20
高 毒 5∼
20∼
20∼
中等毒 5∼500 200∼2000
200∼2000
低 毒 >500
>2000
>2000
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小鼠一次经口 LD50(mg/kg) <10 11∼1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小鼠吸入2h 兔经皮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染毒途径和方式 (三)剂量选择 (四)毒性反应的观察与检查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与品系选择
(1) 敏感动物 (2) 尽可能选择对化学物的反应和代谢特点与人 或靶动物相同或相近的动物。 (3) 多种动物,至少两种,啮齿与非啮齿。
实验动物的选择
4
4. 经注射染毒
常用实验动物给予受试物的体积(ml)
注射方式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腹腔 肌肉 静脉 皮下
0.2∼1.0 0.1∼0.2 0.2∼0.5 0.1∼0.5
1∼3 2∼5 0.2∼0.5 0.2∼0.5
1∼2 1∼5 0.5∼1 0.5∼2
5∼10 0.5∼1 3∼10 1∼3
狗
5∼15 2∼5 5∼15 3∼10
禁食
经口染毒时,染毒前必须禁食,但饮水不限。大 动物一般在每日上午喂食前给与受试化学物。大鼠和 小鼠主要在夜间采食,应隔夜禁食,或停食6~8h。 染毒后2~4h复食。 禁食时间不宜过长,因动物饥饿也可影响试验结果。
实验动物的喂养环境
温度、湿度要适合动物试验要求,光照应12小时 日光,12小时黑暗。 环境、饮水、饲料清洁、保持室内卫生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

◆ 结果
举例
◆ 结果 联合作用评价结果
举例
举例
◆ 讨论 LD50 : 四 硼 酸 钠 对 雌 、 雄 性 大 鼠
1470mg/kg 。 亚 硒 酸 钠 对 雄 性 大 鼠 14.70mg/kg , 对 雌 性 大 鼠 6.81mg/kg 。 联 合对大鼠的急性毒性,雄性大鼠为 1727.10mg/kg,雌性大鼠1717.94mg/kg
常用大鼠
染毒方式: • 脱毛:化学或机械法脱毛(体表面积 的10%) • 染毒:局部涂敷或大鼠、小鼠浸尾法
染毒方法
经注射途径染毒 注射药品、机制研究、毒物代谢动力学 分类:
(四) 剂量选择
参考新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参考相关资料
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染毒,找 出10%-90%(或0%-100%)的致死剂量范 围,然后设计正式实验的剂量和分组
根据试验所选的LD50计算方法确定剂量组数
剂量选择
各组剂量的计算
i =(lgLD90-lgLD10)/(n-1) 或 i =(lgLD100- lgLD0)/(n-1)
i为组距,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以最 低剂量值(LD0或LD10)的对数剂量加上 一个i值,即是第二个剂量组的对数剂量, 依次类推直至最高剂量组
举例
1 Introduction 2 Method and materials 3 Results 4 Discussions
举例
◆ 前言 单独的硒、单独的硼均有抗氟作用,有研 究表明硼硒联合作用使氟中毒大鼠的康复 效果较好。因此,我们在硼硒抗氟药效实 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解硼硒联合毒性作 用,为现场人群应用硼硒联合防治氟中毒 提供试验依据,我们就硼硒联合对大鼠的 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进行试验研究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duli6-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对数值 1.6021-0.6×2 1.6021-0.6 1.6021 1.6021+0.6 1.6021+0.6×2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17
预试验的目的: 找出受试物对实验动物 的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计算出正式试验公比:
或
2/1/2021
式中: a为最低组剂量(0~10%)
b为最高组剂量(90~100%)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消化道、呼 吸道、皮接触及注射途径。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11
急性毒性试验
经消化道接触(食品):灌胃和吞咽胶囊
灌胃量:
小鼠0.21.0ml/只或0.10.5ml/10g 大鼠一次灌胃体积不超过5ml/只 家兔不超过10ml/2kg 狗不超过50ml/10kg
2/1/2021
兔经皮 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
总量(g/60kg)
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实际无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26
测定结果:
根据所采取的剂量系列,每组动物数 及各组动物死亡数,查Horn氏表即得该化 合物LD50及LD5095%可信限。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毒理学笔记(人卫第六版)第一章绪论◎机制毒理学作用:①、评定危险度;②、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③、帮助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第一个禁用药品:反应停);④、准确了解人和实验动物间的差异,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起神经毒理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Pb都是神经毒物。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是化学物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以影响毒效应。
◎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毒效应普: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和迟发型;2、全身或者局部‘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毒理学动物实验分类:急性毒性实验(1次或24h内多次染毒)、短期重复(≤1m重复染毒)、亚慢性(1~3m重复染毒)、慢性(3m以上重复染毒)。
◎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前提:1、所研究反应由接触化学物引起;2、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手段。
◎剂量-反应关系重要意义:1、确认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者药物的毒性反应;2、确定研究群体的平均反应和易感性范围;3、其斜率给出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收影响对象比例的变化。
◎烷烃类的H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取代↑,毒性↑,CC l4>CHC13>CH2C12>CH3Cl。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临位>间位,对称>不对称。
◎靶器官:外源性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标志,可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值)、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疾病)、易感性标志(可筛查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duli6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 经消化道染毒时,要求试验前对动物禁食 •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染毒后禁食4h • 大动物——每日上午喂食前染毒
染毒后继续禁食2~4h,但在禁食时要保证饮水。
6.实验动物的预检:
• 选择健康动物 • 1~2周的检疫期
10/10/2019
9
急性毒性试验
(二)试验动物的喂养环境
39
蓄积系数法原理
某物质LD50=40mg/kg ① 40
→50%血压升高
② 10 10 10 10 ……→50%血压升高
公式的本质:实际给予的总量与蓄积量(有效量)的比值。
10/10/2019
40
1.固定剂量法
先求出LD50,然后选取相同条件的40只 (或更多)实验动物,分为两组,一为染毒组, 另一为对照组,每组至少20只,雌雄各半。 试验组在1/20~l/50LD50的范围内选定一 个剂量,每日以固定剂量进行染毒,试验期 间观察记录每组动物死亡数。当试验组累积 发生一半动物死亡即可终止试验。此时,计 算累积总接触剂量[LD50(n)],根据公式计算 K值,然后进行评价。
10/10/2019
41
2.剂量递增法:
在试验期间,当化学毒物引起动物累积死亡一半时即可终止 试验,计算K值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在试验第2l天也可结束试 验,因为这之前如果动物没有死亡或死亡数不足一半,说明其累 积剂量已达5.26LD50,即K>5。
10/10/2019
42
3.20天试验法:
2180~
>15
>1000
10/10/2019
32
急性毒性评价
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
急性毒性分级
大鼠经口 LD50(mg/kg)
第6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2019/9/20
13
1.3.2 动物分组及样本例数
试验动物应按年龄、性别和体重进行分层随 机分组。
随机方法可用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即先 将动物编号后,进行抽签或查随机数字表。
2019/9/20
注意随机不等于随意! 每组样本例数小鼠10至20只,大鼠12至16只,
家兔8至12只。
2019/9/20
14
1.3.3 动物喂养环境
实验动物喂养室室温应控制在22±3℃,家兔 可控制在20±3℃,相对湿度30%-70%,无对 流风。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 不影响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单笼喂养。
其适于在常温、常压下生产生活中以气态、蒸汽态、 气溶胶、烟雾与粉尘状态存在的受试物的急性毒性 试验。
具体接触方式有:吸入(将试验动物置于含有一定 浓度的受试物的染毒柜或其它容器中,让动物自然 吸入)和注入(将受试物直接注入试验动物的气管 或肺内)。
该途径接触的持续时间可依据试验要求而定。毒性 大的接触时间可短些,毒性小的可长些。国内一般 在求LC50时为2小时。
病理解剖学检查对迟发性死亡动物,尤其是发生双峰死亡的 现象是必要的。双峰死亡指早期死亡较多,继而减少,然后 又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病理解剖学检查对估计受试物的毒理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并 可为亚慢性、慢性和其它毒性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2019/9/20
27
1.4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1.4.1固体剂量法 (fixed dose procedure) 1.4.2急性毒性分级法 (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1.4.3上下移动法 (阶梯法,up/down meth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6. 生理与健康状况
健康、未产未孕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①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 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②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12
(二) 染毒方式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 工业化学物:经皮肤和呼吸道 ❖ 农用化学物:经口、经皮肤和呼吸道 ❖ 药品:经口和注射 ❖ 食品:经口 ❖ 环境污染物:经口、皮肤和呼吸道
37
3.急性毒性分级法 (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选用剂量(25、200、2 000 mg/kg)之一,单性别3只动物进 行试验,确定动物的生死后再进行下一步试验。 有3种可能的结局:
a. 不需进一步试验即可分级, b.下一阶段以相同剂量再做另一性别试验, c.下一阶段以较高或较低的剂量水平进行。 根据在某一染毒剂量下,死亡发生的数量来判定大致的 LD50值范围,直接进行危害评估和毒性分级。
有关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方法
曲线拟合:概率 单位法,即Bliss 法
插值法:寇氏法
中,不正确的是
A.采用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 设5~8组 B.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以
一般设5~8个剂量 组;霍恩法固定设4 个剂量组。
i=(LD100 –LD0 )/(n-1)公式计算 组距 C.使用霍恩氏法固定设4个剂 量组
种属和品系
性别、年龄、体重
微生物学等级 饲养环境
动物数目 实验前处理
26
实验动物
种属和品系 首选大鼠 还需选择一种非 啮齿动物:狗
性别、年龄、体重
雌雄各半 刚成年、健康、未曾 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豚鼠200~250g Beagle犬4~6kg 杂种犬8~15kg
有关急性毒性试验目
的,不正确的是 1.确定LD50等急性毒性参数,并根 A.阐明外源化学物毒
据LD50对急性毒性进行分级
性作用的中毒机制
2.观察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初步 B.确定 LOAEL 和
评价受试物的毒性、毒效应特征、靶 器官和剂量-反应(效应)。
3.为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 验染毒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
风向 21
一、急性毒性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 化学物短期内所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 化以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的观察时间,一般为14天,如有 必要可延长至14天以上。
22
正确理解急性毒性概念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公共卫生学院 徐莉春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毒性作用
第三节 局部毒性作用
第四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2
第一节 概 述
一、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二、一般毒性试验动物选择和染毒方式
3
一、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 概念
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 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度评定的重要内容,在制定卫生标准及管理毒理学 决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二、动物选择和染毒方式 一、实验动物选择
1. 物种和 2.品系 选择基本原则
* 毒性反应与人最接近
* 自然寿命不太长
选择原则
* 易于饲养和操作
*经济并易于获得
6
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小鼠:昆明种(KM)、ICR(美国 癌 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NIH 豚鼠 家兔 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 狗或猴
32
(2)预试验
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染毒,找出 10%-90%(或0%-100%)的致死剂量范围。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组距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1
2
3
4
急性接触的次数
一次 经口、经注射,一次 操作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一定量的受试物; 经皮、经呼吸道,在 一段规定时间内使实验 动物持续接触受试物。
24h内多次 外源化学物毒性很
低,一次最大容积染 毒不足以充分了解急 性毒性作用,24h内 多次染毒。不超过3 次,间隔至少4h。
23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先使用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将动 物脊柱两侧背毛脱去,去毛面积常为体表 面积的10%。
将受试物均匀涂敷于动物背部皮肤染 毒区,然后用油纸覆盖,以无刺激胶布 固定,防止动物舔食。
17
4. 经注射途径染毒 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
图9—3 小鼠腹腔注射
图9-4 小鼠尾静脉注射
兔耳缘静脉注射
15
2. 经消化道(口)染毒(oral exposure) 灌胃、喂饲和胶囊。灌胃是最常用的染毒途径。
将受试物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 利用等容量灌胃法。 灌胃法优点是剂量准确,缺点是工作量 大,并有误入气管和伤及食道的可能。
图 小鼠灌胃 法
16
3. 经皮肤染毒(dermal exposure) 先脱毛,再染毒
18
第二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目的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四、急性毒性分级
19
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12月2日晚,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 农药厂,地下储罐剧毒异氰酸甲酯因压力升高爆炸 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烟雾,以5000m/h速 度袭击博帕尔市区。
气管内注入
14
下列关于急性毒性实验中经呼吸道 染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研究气体、蒸汽、烟、尘等形式 存在的污染物的急性毒性 B.呼吸道染毒可分为静式和动式吸 入两种方式 C.静式染毒的优点为设备简单、操 作方便 D.动式染毒的不足之处为装置复杂、 价格昂贵 E.静式染毒可以使实验动物得到充足 的氧气补充
27
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
✓ 根据组数和每组数量来 决定总数量
✓ LD50,一般为5-7组 ✓ 大、小鼠每组10只,犬
类6只 ✓ 严格遵循随机、均衡的
原则
下述有关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动 物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选择哺乳动物,以大小 鼠最为常用 B.使用刚成年、健康未交配和 未受孕的动物 C.通常用雄性动物进行实验 D.实验动物分组时应严格遵循 随机原则 E.实验动物需要预检
NOAEL C.评价外源化学物对 机体毒性剂量一反应 关系,并根据LD50 进 行毒性分级
依据和建议。
D.为致癌试验的剂量
4.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设计提供依据 E.测试并求出毒物的
毒性参数如 LD50
24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一)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
25
(一)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的选择
✓ 同一次试验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 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豚鼠200~250g Beagle犬4~6kg 杂种犬8~15kg
10
亚慢性
年龄:性刚成熟 大鼠6-8周,体重100g左右 小鼠体重15g左右 犬 8~12月
慢性
年龄:刚离乳 大鼠3-4周,体重约50-70g 小鼠3周,体重约10-15g 犬一般在4-6月
7
3. 级别
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 级(啮齿类和兔类)》
普通级 一级
清洁级 二级
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 三级
无菌级 四级
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 微生物
学等级及监测》(2002年5月1日开始实
施)
新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
设定,将小鼠和大鼠微生物学等级分
38
4. 上-下法 (up/down me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上-下”法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适用一种“全或无”的反应。 用1只动物序贯进行 不死亡,下一只提高一档剂量, 死亡,就降一档剂量做。 但每一只存活动物都需观察至14 d, 后期死亡动物在统计结果时也要记为死亡
GB 21826-2008-T 化学品 急性经口毒性试 验方法 上下增减剂量法(UDP)
有关急性毒性评价,错误的是 A.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急性分 级标准多以LD50为标准进行划分 的 B.LD50只是一个点剂量 C.仅用LD50参数反映某物质的 急性毒性有局限 D.LD50应结合剂量一反应关系 曲线斜率及毒作用特征共同评价 E.一般来说LD50是一个稳定的 常数
34
(二)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毒性
一般毒性 (基础毒性)
特殊毒性
急性毒性
致突变
亚急性
致癌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
致畸
亚慢性毒性
…
4
慢性毒性
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确定受 试物毒 作用的 表现和 性质
确定受 试物毒 作用剂 量-反应 (效应) 关系
确定受 试物毒 作用的 靶器官
确定损 害的可 逆性
一般毒性作用是认识化学物毒性的基础,危险
28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
恒定的温度:22±3℃ 湿度:30~70% 光照度:昼夜各半 饲料合格、饮水合格、垫料合格
29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消化道染毒时,要求试验前对动物禁食 大鼠、小鼠——隔夜进食。 大动物——染毒前不喂食即可。 染毒后继续禁食2~4h,但在禁食时要保障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