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专题_高考诗歌鉴赏作品的语言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考纲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技法梳理】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小贴士考向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技法梳理】赏析诗句“4技巧”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小贴士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考向三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鉴赏诗歌的语言

七言律诗
小令,58字以内 词 中调,59~90字
长调,也叫慢词,91个字以上
曲 分为散曲(小令、套数) 和杂剧
对仗:颔颈必对(字数、 词性、平仄)
平仄:平、上、去、入
押韵:偶数句、平声韵、 一韵到底、不同字、不 撞韵
2、宾语前置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 为什么?
解释句意
①不同意“喜幸”之说。作者表面喜幸,实则反衬写出只
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
了。
具体分析(结合全诗分析情感)
②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
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
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
③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
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
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思想感情。(点明作用)
设问方式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意蕴深远)的语句
二、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提问方式: 1. ①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 ②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三、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或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语句
四、比较那一句更好(或那个版本更好)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素
养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程
壹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准
的力解
的
基;诗
阅
本作人
读
方品的
兴
法
思
趣
,
,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高考语文】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的风格一、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二、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考点20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考点20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从历年高考命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赏析诗歌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对诗歌中词语运用的鉴赏,一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
一、品味词句阅读诗歌,一是要品析诗句之中精炼传神的词语,即“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
二要注意赏析诗句中的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品味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赏析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征有: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形象生动、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赏析语言作用常用术语有: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等。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之“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先总写荷花“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悲哀。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D.“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节奏轻快,一气呵成。
故选D。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月三首(其一)杜甫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因为雨停,故而银河呈现出与往日不同的情态,并引出颔联中“月”,与标题相呼应。
B.本诗围绕“月”展开描写,营造出凄清寂寞、哀婉伤感的氛围,意蕴绵长,感人至深。
C.颈联“移”“动”二字,形象传神,将雨后的环境写得富有动感,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与杜甫沉郁顿挫的传统风格有所不同。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错误。
诗歌首联“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描写的是雨后夜晚银河呈现出的新景象;颔联“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抒发的是假若今晚没有这青嶂与月,作者将会被孤独寂寞之愁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_鉴赏作品的语言古诗鉴赏0201 1302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说以下三点: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例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
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
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
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例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
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
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
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3: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
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
“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
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
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2)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4: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3)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例5: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
“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
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
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
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
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
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
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是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答案为:“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
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
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
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
“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
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
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
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三、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
檞(jiě),又读(xiè),树名。
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
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2.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答:(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莹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附:答案及简析1.(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
“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
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