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其它含氮化合物
氢和稀有气体

这一发觉惊动了科学界,因为当初普遍以为空气已研究得够 清楚了,所以 Ramsay 旳工作具有划时代旳历史意义。
2 氙旳氟化合物旳生成 氙旳氟化物能够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反应在一定旳温 度和压强下,在镍制旳容器中进行。为何在镍制容器中进行?
Xe ( g ) + F2 ( g ) ——— XeF2 ( g ) Xe 大过量,防止 XeF4 旳生成 ;
Xe ( g ) + 2 F2 ( g ) ——— XeF4 ( g ) F2 过量,但反应时间应短些,防止 XeF6 旳生成; Xe ( g ) + 3 F2 ( g ) ——— XeF6 ( g ) F2 大过量,反应时间长。 F2 和 Xe 旳混合气体在光照下,也能够直接化合成 XeF2 晶体 。
认识到 “ 惰气 ” 也不是绝对惰性旳。他旳工作为开拓 “ 惰气 ” 元 素化学Ba打rt下let了t 基曾础使。O2 同六氟化铂反应,而生成一种新旳化合物 O2+ [ PtF6 ]- 。他联想到 “惰气” 氙 Xe 旳第一电离能 ( 1171.5 kJ·mol-1 ) 同 O2 分子旳第一电离能 ( 1175.7 kJ·mol-1 ) 相近旳 事实,由此推测到 PtF6 氧化 Xe 旳可能性 。
杂化方式 sp3 不等性
杂化方式 sp3 等性
分子构型 三角锥
分子构型 正四面体
XeOF4 价层电子总数
对数 电子对构型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硝基化合物

成环和重排
O R C CH2 R' 成环 O R + C CH2 R' 重排 R R' O R C CH2R' + N N O
+ + H2C N N C R
醛和环酮以重排产物为主,普通的酮主要生成环氧化物。酮分子中 与羰基相连的两个烃基不相同时,得到两种重排产物的混合物。
O R O R C CH2 H + + H2C N N C H + N N O R C CH3
H 重排
O + CH2N2
O CH2 + N N
O + N2
O C CH2 CH2N2 CH2
O C CH2 + N N
O C
环丙酮
3. 与酰氯反应
O R
脱去氯化氢
O R O H C CH2 Cl + -H+ N N O R C CH + N N + N N
+ + H2C N N C Cl
-Cl
R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可分为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CH3 + N O
Sp2杂化
O
O O
C-N 147pm , <ONO = 127
N-O
+ N
122pm
+ N O O
+ N
O O
P, π 共轭
CH3
NO2
μ= 3.5 D
硝基为强的吸电子基
厚 第十八章 止 其它含氮化合物
H2 O R'OH NH3 O O RCH2COR'
含氮化合物-4

CH2=N
+
N
-
+
CH2-N N
偶极矩不大
H H
C
N
N
3原子 电子的大π键 原子4电子的大 原子 电子的大π
sp2
sp
sp
电负性: ( ) ( ) 电负性: C(2.6) N(3.0)
重氮甲烷的制备
1. N-甲基 亚硝基酰胺的碱性分解 甲基-N-亚硝基酰胺的碱性分解 甲基
O R-C-Cl + CH3NH2 O CH2-H R-C-N N=O O RCNHCH3 HNO2
O R C Cl O R O R C OH HN3 H2SO4 C N N N H2O R NH2 + N2 + CO2 NaN3
O H2O RCH2C-OH O ROH RCH2C-OR'
NH3
O RCH2C-NH2
4. 制备卡宾(光照分解) 制备卡宾(光照分解)
CH2N2 hν
CH2 + N2
R2CN2
hν
CR2 + N2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CH2N2
CH2=N+=N -
CH2 + N2
其它重氮化合物也可以制成相应的卡宾。 其它重氮化合物也可以制成相应的卡宾。
OCH3 + N2
eg 3
O R-C-CH=CH-OH + CH2N2
O R-C-CH=CH-OCH3 + N2
eg 4
R-OH + CH2N2 R-OH + CH2N2
HBF4
R-OCH3
2. 与醛、酮的反应 与醛、
eg 1 eg 2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含氮化合物练习题

第十八章含氮化合物 (客观题 22 道,主观题 37 道) 一.客观题1. 命名下列化合物并指明分别属于伯胺、仲胺、叔胺、季铵或酰胺哪一类(1)CH 3CH 2CH 2NH 2 丙胺,伯胺 (2)CH 3CH 2CON(CH 3)2 N ,N -二甲基丙酰胺,酰胺 (3N ,N -二甲基苯胺、叔胺(4 α-呋喃甲醛 (5) 氯化三甲基乙基胺,季铵盐(6)2-丙胺,伯胺(7)(CH 3)4N +OH - 氢氧化四甲胺,季铵碱 (8)C 2H 5NHCH 3 甲乙胺,仲胺2.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9)甲基异丙基胺 (10)二苯胺(11) N-甲基丙酰胺 CH 3CH 2CONHCH 3(12)叔丁胺(CH 3)3CNH 2 (13)氯化三甲基苯基胺(14)3-溴吡啶(15)α-氨基丁酸(16)对羟基偶氮苯(17)四氢呋喃(18)甲基磺酰氯 CH 3-SO 2Cl(19)乙基亚磺酸 CH 3CH 2SO 2H(20)氯胺(21)写出分子式为C 8H 11N 的芳胺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命名H 3)2H OC H 3C H 2-N +-C H 3C l-C H 3C H 3CH 3C HCH 3NH 2C H 3N H C H C H 3C H 3CH 3CH 3N +CH 3Cl -NB rC H 3C H 2C H C O O HN H 2=H O2-al H C H 2C H 3N C H 3C H33H C H 3C H H C H 3N-乙基苯胺 N,N-二甲基苯胺 N-甲基邻甲苯胺 N-甲基间甲苯胺N-甲基对甲苯胺 邻乙苯胺 间乙苯胺 对乙苯胺2,6-二甲基苯胺 2,5-二甲基苯胺 2,4-二甲基苯胺 2,3-二甲基苯胺3,5-二甲基苯胺 3,4-二甲基苯胺(22)4.将下列化合物按碱性递增次序排列,并说明理由NH 3CH 3CH 2NH 2 CH 3CH 2CONH 2 CH 3NHCH 3解:CH 3CH 2CONH 2<C 6H 5NH 2< NH3<CH 3CH 2NH 2<CH 3NHCH 3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23)二乙胺、苯胺和苄胺C 2H 5NHC 2H 5 × N 2↑C 6H 5NH 2 白色沉淀 C 6H 5CH 2NH 2 × 黄色油状液体(24)对甲基苯胺、N -甲基苯胺和N ,N -二甲基苯胺 N 2↑黄色油状液体绿色H 22C H 3H 2C H 2C H 2C H 3C H H C H 3H 3H 3H 3H 3H 3H 33H 3H 3H 3H 3H 33−−→−溴水−−−→−亚硝酸H 3H 2H -C H 3H 3H 32试以苯及其他试剂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25)对溴苯胺(26)对氨基苯甲酸(27)4-羟基-4’-硝基偶氮苯(28)间硝基乙酰苯胺混酸55~60℃2ΔN O 2N H 23N H C O C H3H O A cO C H 32H+混酸55~60℃Fe, H C l, H 2OΔ3O C H 3AlC l 3O C H 33HO C H 3H2H混酸55~60℃2Δ3O C H 3混酸55~60℃O C H 322H220~5℃l-2+弱酸, 0℃, H 2OH =O 2+H N O 32455℃95℃O 2ΔO 23O A lC l 3O 2H 3O写出对甲基盐酸重氮苯与下列试剂作用后生成的产物 (29)H 3PO 2(30)KI(31)HBr/Cu 2Br 2 (32)HBF 4,然后加热 (33)HCl/Cu 2Cl 2(34)C 6H 5OH (弱碱性溶液)(35)对甲基苯酚(36)N ,N -二甲基苯胺写出乙酐与下列胺反应生成的产物 解:(37)CH 3CH 2CH 2CH 2NH 2 (38)C 6H 5N(CH 3)2 (39)二,主观题(1) 某化合物A 分子式为C 6H 15N ,能溶于稀盐酸,在室温下与亚硝酸作用放出氮气并得到化合物B 。
10.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水
全血含水81%--86% 血浆含水93%--95%
❖气体: O2、CO2、N2 ❖可溶性固体
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尿素、尿酸、 肌酸、肌酐、 胆红素、氨等
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NPN)、糖类和脂类等。
目录
血液的生理功能
❖ 沟通内外环境及机体各部分 ❖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 物质运输 ❖ 免疫 ❖ 凝血、抗凝血 ❖ 血液中某些代谢浓度的变化,反映体内代谢
目录
第三节 血细胞物质 代谢
2,3-BPG的功能 2,3-BPG是调节Hb运氧的重要因素
2,3-BPG的负电荷基团与血红蛋白的2个β亚基的
带正电荷基团形成盐键,从而使Hb分子的T构象更
趋稳定,降低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
目录
2,3-BPG旁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血红蛋白 (Hb)运氧
❖ 当血液通过氧分压较高的肺部时,2,3-BPG的影响 不大;而当血液流过氧分压较低的组织时,2,3BPG则显著增加O2释放,以供组织需要。
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
2. 亚细胞定位: 起始和终末阶段:线粒体 中间阶段:胞浆
二、合成原料
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目录
三、血红素合成过程
1. -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的合成:
COOH
H2C CH2
+ CH2NH2
C~ SCoA COOH
O
琥珀酰CoA 甘氨酸
目录
(二)红细胞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
葡萄糖
1, 3-BPG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激酶
2, 3-BPG
第18章 硝基化合物及其它含氮有机物

-
L
Nu
-
L
Nu
Nu + L-
1902年Meisenheimei即已分离出这种中间产物:
OEt O2N NO2 NO2 MeOK EtO O2N OMe NO2 N+ -O O-K+ EtOK O2N NO2 OMe NO2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为无色有香气的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溶 于多数有机溶剂中,硝基甲烷(沸点102℃)的介电常数(37)较大, 是一种有用的溶剂。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为无色或淡黄色高沸点液体或低熔点固体,不溶于 水,常常可以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常有剧毒。多硝基 化合物为固体,有爆炸性,三硝基甲苯(TNT)是著名的炸药,在实验 室应在水中保存。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中,在250~300nm处有一强(ε~6000) 而宽的吸收峰,其位置取决于溶剂和苯环上的取代基的性质。在2-硝基1,3,5-三甲苯的紫外光谱图中硝基的吸收强度明显降低(ε~800)。结构 研究证明:硝基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而在2-硝基-1,3,5-三 甲苯分子中,硝基所在的平面与苯环平面之间的角度为60°左右。由于 硝基偏离苯环平面,不能与苯环有效共轭,紫外吸收强度也相应降低。
§18.1 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一般可分为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写为R- NO2,Ar-NO2,不能写成R-ONO(R-ONO表示硝酸酯)。硝基化合物 尚未见天然存在,它们均是人工合成的。
18.1.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与卤代烃相似。有机化合物命名中,硝基从来都不能作 为母体,只能作为取代基命名,即便硝基与烷基或芳基相连接。
18其他脂肪族含氮化合物

H 2C CH2
第三节 脂肪族偶氮化合物
C H 3 C H 3
C H 3CNNCC H 3
C N C N
C H 3
2 C H 3C +N 2
C N
自由基引发剂
E t O 2 C N N C O 2 E t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
Mitsunobu Reaction
DEAD
其中:HY中的Y基团可以各种各样,如HY为羧酸则 发生酯化反应。
H
C l C H 2 C H 3 C
C l
Simmons-Simith 反应
CH2I2+Zn(Cu) 与烯烃加成,生成环丙烷类似物的反应。
C H 3 C H H 3 C 2CC H 2C H 2 I2 E ,t Z 2 n O ( C u )
C H 2 C H 3 C H 3
CH2I2+Zn(Cu) 称为Simmons-Simith试剂,类碳烯。
R O C H 3 + A l ( O R 1 ) 3
CH2N2 是一种良好的甲基化试剂
2). 与醛、酮的反应
O
eg 1
RC - H - +CH 2N2
O
eg 2
RC - R - '+CH 2N2
O RC - C - H3 + N2
O
O
R'
+ RC - C - H 2R' +N2
R
反应机理:
O RC - R - '+ -CH2N+ N
O-
+
R-C-CH2-N N
R'
O-
+
R- C- C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