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20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20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青铜艺术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能力,学会从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鉴赏青铜器。
3. 引导学生珍爱国宝,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3.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4. 青铜器的纹饰艺术5. 青铜器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分类、特点、制作工艺和纹饰艺术,学会鉴赏青铜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青铜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古代青铜器,引导学生关注青铜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青铜艺术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3. 讲解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及其功能。
4. 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让学生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
5. 讲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的美丽纹饰。
6. 讲解青铜器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从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鉴赏青铜器。
7.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件青铜器进行鉴赏,并分享鉴赏心得。
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爱国宝,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青铜器的资料,加深对古代青铜艺术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分类、特点、制作工艺和纹饰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青铜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强调珍爱国宝,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青铜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青铜艺术的美。
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古代的青铜艺术。
学生将通过观察、分析、欣赏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将重点介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曾侯乙编钟等,引导学生领略古代青铜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制作工艺。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珍爱国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运用青铜艺术元素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
2. 引导学生将青铜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提高创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介绍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实物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青铜器。
3. 欣赏作品: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纹饰和工艺,感受青铜艺术的美。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青铜艺术元素,进行绘画或手工作品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
6. 课后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古代青铜器的资料,加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青铜器的历史背景二、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三、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四、青铜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五、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青铜器六、青铜艺术欣赏七、创作实践八、展示评价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青铜艺术为主题的作品,要求运用青铜艺术元素,形式不限。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20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20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懂得了解并爱护国家文物;2.掌握青铜器的构成和造型技巧,理解铜器雕塑对中国艺术的影响;3.运用多种绘画技法表现青铜器的造型形式及图案纹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青铜器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掌握青铜器的构成和造型技巧;3.运用多种绘画技法表现青铜器的造型形式及图案纹饰。
教学难点1.掌握青铜器的冶炼工艺和铜器雕塑对艺术的影响;2.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五颜六色的颜料、画板、画笔、纸张、彩色泡沫球、竹签、海绵刷、小镜子等;2.图片准备:古代青铜器的图样、青铜器制作过程的图片;3.教学环境准备:课堂中央设置投影屏幕或其他展示设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老师展示一些古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分析古代青铜器的外形和图案,激发同学们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铜器是如何制作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通过图片和教材,给同学们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和特征,让同学们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和文化;2.讲解青铜器的构造及造型技巧,掌握基本的青铜器制作方法;3.讲解铜器雕塑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雕塑家的创造思路和手法。
注:以上内容可以根据教材作适量调整。
步骤三:实践(40分钟)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画笔、海绵刷、竹签、彩色泡沫球等材料,尝试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图案纹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特点;2.了解青铜器的构造及造型技巧,同学们可以自由创作轮廓各异的青铜器模型。
步骤四:总结(15分钟)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青铜器的特点和文化价值;2.老师点评学生的绘画作品,加深学生对青铜器构造和造型技巧的理解。
四、教学作业1.根据学习内容,自制一份青铜器模型,并在上面绘制图案和纹饰;2.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一些著名青铜器的图片和介绍资料,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所感受到的青铜器的文化价值。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0《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引入主题,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青铜,初识印象。
生:造型、纹饰、铭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活动一:分组探究
每两个小组欣赏同一件青铜器,各小组根据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填写欣赏表。
任务分配:
1、2小组——后母戊大方鼎
3、4小组——毛公鼎
美国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这些企业和收藏家的捐赠义举,不仅使这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重归故里,更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但即便如此,面对数量巨大的流失文物,这一切努力都只能是杯水车薪。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文物保卫战的文化含义决不亚于一场抗日战争!
文物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捍卫我们的民族!同学们,作为一个有志气的爱国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3、情感与态度: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具:绘画纸,勾线笔,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回顾后母戊大方鼎、毛公鼎、莲鹤方壶、长信宫灯等青铜器的艺术特征,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五件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优秀的音乐性能,令世人震惊,被中外专家、
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我们来感受它的声音...
师:是什么材料的敲击声让它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青铜(播放课件)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故名青铜。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介绍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祭祀、宴享、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2. 青铜艺术的特点: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特点,以及其艺术价值。
3.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讲解青铜器的铸造、雕刻、镶嵌等工艺流程。
4. 青铜器的鉴赏: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美,学会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2.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鉴赏,如何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青铜器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对青铜器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欣赏:展示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青铜器模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板书设计1.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青铜器的图画,要求造型准确,纹饰丰富。
2. 写一篇关于古代青铜艺术的短文,要求内容包括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
3. 教师应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小学美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青铜器的定义、制作工艺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对青铜艺术的美感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如何欣赏和分析青铜艺术作品。
2. 教学难点:对青铜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如何将青铜艺术元素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青铜艺术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准备青铜器的实物或模型,准备创作材料。
2. 学生准备:带齐美术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青铜器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青铜器有什么印象?”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青铜器的定义、制作工艺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不同朝代的青铜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4. 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青铜艺术创作,可以是一幅画、一件手工制品或模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幅以青铜艺术为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品。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青铜艺术展览,加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 邀请青铜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青铜艺术的魅力和历史。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看在青铜艺术方面的理解是否有提高,创作能力是否有增强。
八、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创作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自己在青铜艺术方面的进步。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青铜艺术相关书籍和画册
-青铜艺术作品展示板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美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青铜艺术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青铜艺术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青铜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青铜艺术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青铜艺术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创新制作,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6.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将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他们能够与同学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情感态度:学生将培养对青铜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对美术学科的情感。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享受学习美术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在讲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时,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铜器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年级下册美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艺术的基本概念,认识青铜艺术的历史和特点。
2.学习欣赏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
3.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图片、青铜器模型、工艺材料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知识(10分钟)1.给学生解释青铜器的定义和特点,如材质、工艺、用途等。
2.讲解青铜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青铜器,如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
3.通过PPT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引导学生欣赏、感受。
三、制作活动(30分钟)1.准备好青铜器模型和工艺材料,指导学生制作青铜器模型。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并逐步完成制作过程。
3.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青铜艺术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并讲解设计理念、制作过程等。
2.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拓展学习: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更多的青铜艺术品,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古代青铜器图片,并写下自己对这件艺术品的评价。
教学反思:本课以青铜艺术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制作活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通过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加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学科:小学美术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年级: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青铜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掌握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从而化解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搜集有关青铜器的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同学们,老师带来一段非常悠扬、远古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同学们猜一猜,这么美好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2、引出编钟,幻灯片播放编钟教师进行简单讲解。
(编钟只是我国众多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我国古代青铜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堪称为国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请同学们翻开书30页,在课题下面有一段文字,是介绍有关青铜器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课题:16: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二)新授1、老师:今天我们将从“知识窗”、“用途”、“纹饰”、“铭文”以及“代表作品”六个板块来欣赏青铜器,首先我们一起通过知识窗了解一些有关青铜器的基本知识。
1、知识窗: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
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青铜器的产生: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代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青铜器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时候,请大家思考,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欣赏我们的国宝——青铜器)3、探讨如何来欣赏青铜器,请学生来说说(总结欣赏青铜器的三个方法)4、教师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1)从造型上来欣赏(首先我们从造型上来欣赏他们)(三)、欣赏青铜作品,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1、老师:大家看看这件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它的造型就是稳定,挺拔,)(1)、造型:①乳钉纹爵(夏)通高22.5cm。
为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
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张图片②兽面纹方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兽面纹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张寨(zhaì)前街,属于商代前期的遗物。
原器通高100 厘米,口长62.5厘米,重82.4公斤。
造型规整、庄重,气势磅礴,是中国最早的大方鼎之一。
(造型规整、庄重)(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但是他不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的兽面纹方鼎,它的造型特点就是规整,庄重,这种鼎在古代大多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尊非常有特色的青铜器,亲大家做好准备③青铜纵目面具: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
据科学测定距今约3000至4800年。
《青铜纵目面具》铸于商代晚期,原件高64.5厘米,宽138厘米,眼球柱状外突长达13.5厘米,其造型在世界上亦属首见,是迄今为止最大、最早的青铜纵目面具,形制朴素,神秘怪诞,令人敬畏。
欣赏两张青铜器图片:④树形灯(战国)灯似树形,枝端有灯盘十五个。
树干上端有一螭龙盘绕,枝间有鸟及猿猴,姿态不一。
其中两猴引臂悬空,接取树下二人抛予的食物。
(它的特点就是精巧活泼)⑤虎噬鹿铜器座(战国)一只凶猛的老虎,张开大口,扑嗜小鹿,虎爪紧抓小鹿,小鹿在虎口中伸颈张嘴绝叫。
形象极其生动传神。
通体错金银花纹,制作十分精致。
(它的特点是凶猛奇特)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它是西汉的长信宫灯,他有一个神奇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老师就为大家解答一下:)⑥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因为是汉代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灯形作一跽( jì)坐的宫女执灯。
通高46厘米,整体鎏(liú)金,有铭文“长信”二字。
灯盘、灯座以及执灯宫女的右臂等部件都可拆卸。
灯盘、灯罩可以转动开合,以便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
宫女右臂中空,可以导入灯烟,使室内空气洁净。
(造型优美、生动)(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老师就为大家解答一下:)2、教师提问:长信宫灯的神奇之处在于什么地方?答案:灯的整体形像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
宫女身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
她左手托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即以手袖作为排烟烬的虹吸管,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处理得十分自然。
⑦铜奔马:(这是东汉的铜奔马,又叫马踏飞燕)“铜奔马”,曾被称为“马踏飞燕”,后经考证为“马与龙雀”。
但对此名,考古界仍有争议。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
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起一足踏飞鸟身上,飞鸟作回首惊视状,衬托出骏马一往无前的矫健身姿和风驰电掣的奔腾气势。
(马形轻盈,矫健)(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接下来我们就从纹样上面来欣赏:)①四羊方尊: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
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四只形态逼真的大卷角羊构成器皿的主体装饰)(这是商朝的四羊方尊,那么它属于那种纹样呢?)莲鹤方壶(接下来我们再看:)饕餮纹(其实大家在生活中是见到过的,知道在哪里见过么?(20元的人民币上))2012年2月,有网友发现新版人民币20元上暗藏“面具”,非常类似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还有网友认为更像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专家均认为,20元人民币上的图案为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饰。
2012年2月,又有网友从第五代50元人民币中发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Q版脸谱。
对此,河南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袁银龙表示,Q版脸谱的说法有点牵强,是网友发挥想象而成。
上面的图案应该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瓷器、漆器上的一种纹饰,叫饕餮纹。
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青铜器的装饰,还是古代文明,和时代风貌的标志,也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依据。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战国时的采桑宴乐水陆攻占纹壶②采桑宴乐水陆攻占纹壶:1965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
高40.6厘米,口径13.4厘米,重4.5公斤。
壶身以3条带纹分为4层画面,以壶肩两环耳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的图像对称。
在这件高仅40厘米的壶面上,竟刻画了120多个人的形象,个个有特色,另外还有其他景物,表现了制造者高超的技艺。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最早的大方鼎之一。
(画面人物达一百二十人以上,反映战国时代人们采桑、射猎、宴乐、攻战的社会生活)2、提问:同学们能看出纹饰中带颜色的区域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吗?3、引导学生欣赏纹饰并总结出这组纹饰中表现了采桑、射猎、宴乐、水战、陆战的情景。
带领学生欣赏内容的纹饰,如:饕餮纹、蚕纹、龙纹、乳钉纹、鳞纹、环带纹、凤鸟纹、夔纹、蟠虺纹。
⑶从文字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铸或刻有文字,这些文字通常称为“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
它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1、老师:青铜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两篇青铜铭文。
2、举例并重点讲解。
利簋(gui)铭文:这篇铭文共4行,32字。
它帮助今天的人们解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那就是牧野之战的确切日期。
同学们对于牧野之战可能感到比较陌生,根据史书记载,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大败商纣王军队的决定性战役,经此一役,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周代替商统治中原。
然而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
这篇铭文使历史学家欣喜若狂,因为铭文清楚记载了武王克商的史实,铭文大意为:“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问卜,兆象很好。
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
”从铭文可知,武王克商就在“甲子日”,这让人看到了最终确定具体日期的曙光。
(四)发展拓展阶段:(如今我们要看青铜器,一般只能去博物馆看,可见我国对青铜器的重视,称之为国宝,当之无愧。
)刚刚我们从造型,纹饰,文字三个方面欣赏了他们,请问:同学们有何感想?1、老师:通过学习,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珍惜、爱护这些国宝并将它它们继承发扬下去。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准备通过哪些具体的方法,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
2、学生发言。
3、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青铜器不仅是我们的国宝,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要珍爱他们,保护他们,并继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