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融合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与实践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学科,旨在探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该学科包括中医心理学基础和心身疾病两大领域。远古时代,心理治疗雏形初现,如通过祈祷、驱鬼等方式治病。随着《内经》的奠基,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得以确立。华佗强调医心的重要性,提出“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的观点,张仲景则在其著作中体现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提出了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唐代,心理治疗得到官方认可,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介绍了气功养性方法,并将心理活动的变化纳入脏腑辨证体系,对心神病证的辨证论治提出了系统的理法方药。刘完素则进一步提出“五志化热”的理论,丰富了中医心理学的内。中医心理学的应用贯穿历史,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摘要】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

1985年以“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为核心的10件大事,宣告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至今已召开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11届。

21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开展的历程,目前开展形成了5个新的特色,并在中医心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开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肝郁”、“恐伤肾”等中医心理学个别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开展历程;前景1中医心理学的新概念中医心理学〔Pychologyof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提高疗效、养心长寿为目的,研究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因人制宜、“意疗”咨询、各科心理、“四气调神”、“神去机息”等方面属于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的属性;假设研究东方背景、中医人事、“大医精诚”、阴阳思维、辨证领悟、诊治“心法”、“八正神明”等方面那么属于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的属性。

21年来中医心理学立足于东方文化思想背景,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Pychology〕、精神病学〔Pychiatry〕、心身医学〔PychoomaticMedicine〕的营养,创造性地开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医心理学”。

它属于中医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1]。

中医心理学为上世纪后期在中医学与心理学交叉开展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走过21年的风雨历程。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脑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中医心理学不仅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科学意识,更突出表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如“形与神俱”〕和辨证论治〔如“五态人”〕两大根本特点。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对中医理论与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探索,它旨在将中医的独特视角和方法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 中医心理学的分类与体系4.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5.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与联系二、中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1. 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中医对情绪与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疗法3. 中医对人格与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应用4. 中医对心理发育与心理障碍的干预5.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及心理康复三、中医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1.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应用2.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3. 中医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工作中的实践4.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5. 中医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的实践技术与方法1. 中医四诊与心理评估的关联2. 中医治疗心理障碍的核心方法3. 中医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4. 中医心理疗法的具体技术与手段5. 中医心理训练与心理康复的实践方法五、中医心理学的挑战与展望1.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2. 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3. 中医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交流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推广5.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总结:中医心理学作为整合中医与心理学的跨学科领域,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心理学将面临许多挑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推动着中医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藏象经络理论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阐述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中医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七情五志理论
七情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惊、恐视为七种基本情绪,这 些情绪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五志
五志是指肝志、心志、脾志、肺志、肾志,分别对应酸、苦 、甘、辛、咸五味,不同味道的食物也会影响五志。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 •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 中医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医学科体系完善、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 经》等古典文献,其中涉及心理生理 学、心理病理学、心理诊断学等多个 方面。
中医心理学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 的发展和突破,如隋唐时期的“天人 合一”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养心 ”观念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医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现状 分析,探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中医心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不足
中医心理学需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 需求,但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新的理论和方法。
06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加强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深入探讨。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导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心理学则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探索人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调节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的应用以及它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心理学的起源中医心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籍。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了人体心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心理学主要涉及人体心理活动的调节和疾病的心理学解释。

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概念为中医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心理健康调节中医心理学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中医经常应用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2. 疾病康复辅助中医心理学可以为疾病康复提供辅助治疗。

通过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治疗的积极性和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在癌症康复期间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心理上的负担。

3. 健康管理和预防中医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通过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的关系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都是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学科,但其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区别。

1. 理论基础的差异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着重强调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而心理医学更倾向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2. 方法的不同中医心理学主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来调节人体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医学借助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来解决心理问题。

3. 互补与融合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的。

浅谈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浅谈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浅谈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岳旭东)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摘要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实际运用的一门学科。

中医心理学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宋金元时期,中医心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受《内经》启发,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

关键词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中医心理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34)!""!+"’2""/!2"!岳旭东,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所谓心理,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

中医心理学,则是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实际运用的一门学科。

中医心理学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为中医心理学理论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宋金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贫困,疾病丛生,促使医家们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学术争鸣时期。

中医心理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论,把情志病因明确为“七情”。

金元四大家受《内经》启发,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

/刘完素刘完素在深入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对火热病证详加阐发,成为著名的火热论者。

他还注重对五运六气和亢害承制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并强调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火热病,开拓了金元时期诸家争鸣的局面。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究中医药理论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中医心理学强调身心相互影响,认为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理身心平衡来维护健康。

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指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倡“内外合治”的理念,注重调理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历代中医医家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六腑共同调节的,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中医药理论认为,情志失常易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缓情绪等方法,调整身心状态,维护健康。

中医心理学所强调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还在慢性疾病、疼痛症状、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调理体内气血失调、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5.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心理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疗法,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心理学将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应用在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升。

中医心理学整体医疗模式的发展

中医心理学整体医疗模式的发展
固有的 、可解释 的或不可解释 的理论 、信仰和经验为基础 的知 识、 技能和实践总和。 0 7年首届中国中医心理学学科发展高峰 20 论坛指 出,中医药学理论在指导诊治心理 疾病与心身疾病 方面 得到 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接受 ,形成 了系统 的情志理论与 治疗
中医的太极 图是 动态 的平衡 , 充满唯物辩证法 。阴与 阳不断
21 00年 6 月第 4 卷第 1 期 8 7

综 述 ・
中 理 医心 学整体医 疗模式的 发展
刘沛妤
( 山东 中医药大学 , 山东 济南 2 00 ) 5 0 2
【 摘要】 分析 中医心理学整体 医疗理论 的发展 。 探讨把不 同诊疗技术、 同科室作为一个整体 , 医护人员 、 不 把 患者作 为一个整
sg i c c .W e d s u s i n i t n t e a p c f df r n e t n s a d d p r n , e t a e w r e n ain , d a s dc inf a e in i s t e t ey i h e to i e e tt a me t n e a t c s r s r me t h ah c r o k r a d p t t a o me ia s l s es n l l n t r rl td d s il s a d o e eae icp i e .We tk o i i i w fo t e mu t d me s n o e p o e t e d v l p n d i n v t n o e h a t ae h n a e a h l t v e m l - i n i s t x lr h e eo me ta n o a o ft e h c sc r h i o n i h l r mo e n ta i o a h n s d cn s c oo . d li rd t n c ie e me i ie互依存、 相互作用 。若两者保持动态平衡 , 人 就可 以避免心理 障碍 , 减少疾病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心理学进行结合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基础。

早期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主,在中医学中“形神一体化”理论基础上,让中医医生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同时,也逐步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分析思维成为解析中医心理学思维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科分支也成为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承中医理论内核如整体思维、动态思维、发展思维、平衡思维等理论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与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医心理学理论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传承精华,构建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教授早年就对中医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探索。

他以阴阳理论探索人格分型,后来还带领杨秋莉等人完成“五态人格测验”常模的建立。

“五态人格测验”是中医领域第一个心身整体辨识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后经临床实证研究,分析人格和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发病和疗效的关系,证实了测验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985年王米渠教授在《中医心理学》中提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

2008年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王克勤教授补充提出了“三才整体论”,并在心神感知论的基础上扩充为心神认知论,形成“七论”。

2012年又补充了“心之意志论”,并将“心神感知论”单独列出,在“七论”基础上形成“九论”。

由此,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日渐丰富。

中医心理学教材的编写成型,使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查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孝娟组织对中医心理学的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情志治疗技术进行全面整理,主编《中医临床心理学》。

这是第一本专门从临床应用角度编写的中医临床心理学著作。

深圳中医院脑病心理科学科带头人虢周科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率先提出“临床状态医学”的学说、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系统思维为特征,以疾病医学为基础,结合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吸收了伦理学、人文思想,整合医学、中医学、心身医学等医学门派的长处,弥补不足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形态,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守正创新,中医心理学理论持续发展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于1993年在《禅定中的思维操作——剖析佛家气功修炼的心理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对他提出的“具象思维理论”及其操作方法进行了论述。

进入21世纪后,他针对“具象思维理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对“具象思维理论”进行科学实验。

这在世界范围研究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一次对人类思维形式再认识的探索和补充。

具象思维是个体对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

首先,物象是具象思维操作的媒介。

物象不同于形象思维的表象,也不同于抽象思维的语言;它是感知觉本身,是具象思维区别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本质特征。

其次,具象思维是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即主动操作。

具象思维是动作思维发展提高的结果,而原本的动作思维可以向两个方向转化,只有对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操作,动作思维才可能转化为具象思维,有目的的操作体现了主动性。

在传统中医药学术体系中以具象思维形式捕捉来的主观体验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继续保持思维的感性性质,对感知觉本身进行被动或主动操作。

这一发展方向体现在切脉、推拿等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上,而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则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领域的自我调节技术为代表。

例如中医气功学中调心、调息、调身的种种操作技术,无不建立在具象思维形式的基础上。

不懂得这一高级阶段的具象思维方式就无法科学地理解气功。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将捕捉的主观经验抽象化使具象思维转化为遵循辩证逻辑的抽象思维。

这正是希望从思维学基础研究角度阐释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模式。

理论创新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解释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为中医学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但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对《灵枢·师传篇》所谓:“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样的心理咨询模式和祝由、气功疗法等传统中医心理疗法和身心疗法无法进行理论概括。

同时,中医学处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基于西方心理学文化背景的研究思维模式,必然影响到现代中医学研究者的思维。

因此,如何让中医学在继承“形神一体化”理论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传统技术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也让现代心理分析的思维模式进入中医学研究领域,把中医学中的心理咨询方法、气功治疗方法、“祝由”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发展为现代中医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成为新世纪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中医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发展是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医、气功、催眠、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以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系统论和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础,并经过长期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所产生的。

中医整体论与辨证论治是系统发展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是系统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系统发展理论产生的方法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为系统发展理论产生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础。

《发展治疗学》是中医心理学系统发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系统发展理论即是异常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是代表性的治疗技术,忆溯性研究方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系统发展心理学是基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背景和长期的临床心理实践,采用中医心理学理论思维如“整体思维下的象数基础模型”“辩证思维下的中庸认知模型”“动态平衡思维下的关系模型”“四维时空思维下的人格系统发展模型”“形神一体化思维下的综合治疗模型”等,在总结大量临床心理个案基础上,根据现代系统论和发展心理学基本原理来研究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寻找个体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系统发展心理学》对人格发展的过程结构、要素结构及其关系结构进行了理论阐述。

把人格发展大致分为萌发期、基础期、成熟前期、成熟期、稳定期、衰退期和结束期七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构包括要素关系、过程关系及要素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三个部分。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格系统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指导精神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研究和家庭教育。

归根心理理论200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孙泽先教授从深层心理学角度研究气功和宗教修炼技术,提出“归根十八论”。

代表著作是基于深层心理学的《归根心理学》和基于意动心理学的《圣心学纲要》,亦称《意向流管理学纲要》。

他在德国心理学弗朗茨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的启发下,结合传统气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出意向流理论,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与气功修炼的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实现了用心理学语言解释练功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意向流理论可以对练功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走火入魔的可能,可以帮助气功学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张伯华教授,在三十余年研究与临证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应用体系。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描述、解释情志心理,发掘中医意疗法,吸收现代心理治疗技术,融会贯通。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紧贴患者情志心理发展,根据治疗过程不同阶段情志郁结变化趋势,顺势利导,对情、志、心理资源、躯体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合和状态。

在语言疏导与咨询方面,该理论根据《灵枢·师传》概括出“激、缓、疏、开”四步法。

《中医心理咨询》完整地介绍了这套理论体系。

意象医学理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朱建军教授创建的“意象对话疗法”属于中国本土化的心理疗法,在中国心理治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把“意象对话疗法”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幅度的结合并发展到意象医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心理疗法。

《意象对话心理学与中医》是意象对话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朱建军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研究,因而“意象对话疗法”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亦有较大影响。

道家认知理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杨德森、张亚林教授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考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学而创立的。

根据道家的养生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形成了治疗的4个基本原则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指导中医心理学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