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的发展_中医人格理论_刘家强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2024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对中医理论与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探索,它旨在将中医的独特视角和方法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 中医心理学的分类与体系4.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5.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与联系二、中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1. 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中医对情绪与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疗法3. 中医对人格与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应用4. 中医对心理发育与心理障碍的干预5.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及心理康复三、中医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1.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应用2.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3. 中医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工作中的实践4.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5. 中医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的实践技术与方法1. 中医四诊与心理评估的关联2. 中医治疗心理障碍的核心方法3. 中医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4. 中医心理疗法的具体技术与手段5. 中医心理训练与心理康复的实践方法五、中医心理学的挑战与展望1.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2. 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3. 中医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交流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推广5.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总结:中医心理学作为整合中医与心理学的跨学科领域,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心理学将面临许多挑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推动着中医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摘要】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
1985年以“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为核心的10件大事,宣告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至今已召开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11届。
21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开展的历程,目前开展形成了5个新的特色,并在中医心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开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肝郁”、“恐伤肾”等中医心理学个别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开展历程;前景1中医心理学的新概念中医心理学〔Pychologyof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提高疗效、养心长寿为目的,研究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因人制宜、“意疗”咨询、各科心理、“四气调神”、“神去机息”等方面属于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的属性;假设研究东方背景、中医人事、“大医精诚”、阴阳思维、辨证领悟、诊治“心法”、“八正神明”等方面那么属于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的属性。
21年来中医心理学立足于东方文化思想背景,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Pychology〕、精神病学〔Pychiatry〕、心身医学〔PychoomaticMedicine〕的营养,创造性地开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医心理学”。
它属于中医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1]。
中医心理学为上世纪后期在中医学与心理学交叉开展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走过21年的风雨历程。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脑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中医心理学不仅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科学意识,更突出表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如“形与神俱”〕和辨证论治〔如“五态人”〕两大根本特点。
中国心理学发展简史 详细解释

中国心理学发展简史详细解释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中国心理学发展简史。
这可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程呢。
一、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咱中国古代呀,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系统的心理学,但老祖宗们早就有很多关于心理方面的思考啦。
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那叫一个百花齐放。
像孔子,他就特别强调“仁”,认为人要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培养和自我认知方面,你想啊,要修养自己,那不得先了解自己的内心嘛。
还有老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是让人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度地去强求一些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和自在。
再有就是孟子啦,他提出了“性善论”,觉得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才可能会变“坏”。
这其实就是在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人的心理和行为跟天生的本性到底有啥关系。
二、心理学发展的缓慢阶段。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呀,心理学的发展就有点慢腾腾的啦。
那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维护封建统治和研究一些传统的学问上,心理学就没那么受重视。
不过呢,也不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比如说中医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心理和身体关系的理论。
中医讲究“情志”,像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这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啦。
三、近代心理学的传入和初步发展。
后来呀,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问也涌进来了,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把西方的心理学知识带回了中国。
像蔡元培先生,他可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对心理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提倡科学精神,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在这个时期,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心理学系,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
国内的学者们也开始进行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不过大部分还是在模仿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传承基础上,用传统思维、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生命规律。
用中医学整体思维阐述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本质,或者用西方心理学分析思维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构建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西方人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心理学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临床心理学进行结合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基础。
早期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主,在中医学中“形神一体化”理论基础上,让中医医生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同时,也逐步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分析思维成为解析中医心理学思维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科分支也成为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中医心理学理论研究在传承中医理论内核如整体思维、动态思维、发展思维、平衡思维等理论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与生命规律。
中医心理学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医心理学理论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传承精华,构建传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教授早年就对中医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探索。
他以阴阳理论探索人格分型,后来还带领杨秋莉等人完成“五态人格测验”常模的建立。
“五态人格测验”是中医领域第一个心身整体辨识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后经临床实证研究,分析人格和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发病和疗效的关系,证实了测验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985年王米渠教授在《中医心理学》中提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
中医心理学ppt课件

编辑版ppt
41
调神畅气
是指协调七情、防止偏激,从而保障气机
条达疏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 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激,则可扰乱气机, 损伤脏腑,若能协调七情,气机条达,则能应 对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 调神畅气必须“自讼、自克、自悟、自解”, 也就是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解嘲,自我克制, 自我疏导。
编辑版ppt
22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编辑版ppt
23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脏合情志论
心神感知论
人格体质论
编辑版ppt
24
心神感知论
祖国医学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提出人 的感知活动都有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 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 物的所处。目、耳、鼻、舌、身是机体五种 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别司视、听、嗅、味和 体表痛温触压觉。
编辑版ppt
7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
正常的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
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
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
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
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
身” 。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
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
可见脏躁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其病因以情志刺激为多见。并创甘麦 大枣汤治之。对诸如百合病、惊悸、 失眠等常见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疾病都确立了完整的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原则。
编辑版ppt
11
唐代的心理治疗
根据隋唐医事制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藏象经络理论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阐述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中医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七情五志理论
七情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惊、恐视为七种基本情绪,这 些情绪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五志
五志是指肝志、心志、脾志、肺志、肾志,分别对应酸、苦 、甘、辛、咸五味,不同味道的食物也会影响五志。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 •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 中医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医学科体系完善、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 经》等古典文献,其中涉及心理生理 学、心理病理学、心理诊断学等多个 方面。
中医心理学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 的发展和突破,如隋唐时期的“天人 合一”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养心 ”观念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医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现状 分析,探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中医心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不足
中医心理学需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 需求,但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新的理论和方法。
06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加强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深入探讨。
《中医心理学》课件

系和互补性。
3 中医心理学的发
展方向
提出中医心理学未来 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 域。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疾病与医调理
研究心理疾病与中医调理的关系,探索中医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情志与中医养生
揭示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探讨中医养生中处理情志的方法和原则。
3
中医在心理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和优势。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
中医调理与治疗心理疾 病的方法
介绍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方 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 等疗法。
揭示中医理论对心理学 研究和实践的启示,拓 展心理学的视野和方法。
中解中医整体观 念,探索人体与自然 界的和谐共生。
2 五行学说、阴阳
学说
探索中医五行学说和 阴阳学说,了解其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调 理方法。
3 气血、精气、津
液、五脏六腑等 概念
揭示中医对气血、精 气、津液、五脏六腑 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介绍行为主义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探 索其与中医心理学 的关联。
认知心理学
深入了解认知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和应 用,探讨其与中医 心理学的交叉点。
社会心理学
揭示社会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和理论, 探索与中医心理学 的相互影响。
人本主义心 理学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核心概念和价 值观,解析其与中 医心理学的联系。
中医养生的心理学原理
探讨中医养生中的心理学原 理,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应用
介绍中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应用,提供身心健康的指 导。
结语
1 中医心理学的前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心理学的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五因 的自然、社会信息的沉积,是功能活动 的 模 式 和 底 板,人
这样定义: 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经由人体各种感受功能 激动时的一种表现,肝疏泄太过为愤怒,肝疏泄不足也郁
内化的总体时空建构,它是意识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的系统 怒。脾主中宫,在神为主意念,意也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即
模式,是人的主观世界中度量各种事物的量度模式,是认 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含义有二,一为记忆,二为思
中医学的方法论是整体观,是以整体的思想和方法来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和
立论的。中医理论从整体的角度描述和解释了人体的基本 统一关系。阴阳互根又相互作用,促使人体的平衡。中医
运规律,阐述了人的意识的整体本质。而心理学基本上是 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是机体的整体功能; 五脏代表的是
的主宰和外在征象。精、气、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 第一是意识活动的一种,第二指意志过程,第三记忆,第四
化生。精、气、神之间层次不同,而神为更为细微的气。而 为自身协调的功能状。
神的含义有以下: 一指生命活动的主宰,二指生命活动的外
五脏神志遵 从 五 行 相 生 相 克 的 原 理,《素 问 · 阴 阳 应
Vol. 29 No. 9 Sep. 2 0 1 1
医人格。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主神明,
中医人格的定义阴阳五行是整体的功能系统,人格是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是主要归属于
功能系统进行作用的格式和模式,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
调肝方药中药药理及中医情志病证动物模型研究。E- 和五脏是功能系统,而人格是调控系统,是一种心理参照模
mail: zhhuiyun@ 163. com。
式。后天形成的信息积累与整体功能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中
1982
第 29 卷 第 9 期 2011 年9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自我。
基因( 文化信息) 的相互作用,编码基因的表达主要是为了
人的情绪将会引起将会引起五脏和气血的相应变化, 传递调控信息和文化信息,而不是翻译成蛋白质。
一方面情绪相关五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精气神系统
在中医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中医脑基因组学,以脑
的变化。这与解剖学上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 基因的研究为突破口,结合现代脑生理研究与神经信息研
sion) 、宜人性( Agreeable) 、公正性 Conscientiousness) 、神经 所谓“整合论”、“西化论”等都是对中医学没有深入思考的
质( Neurotics) 、开放性 ( Open to experience) 。五因素模型 结果。中医人格理论首先是整体功能,人格是个体所接受
属于现代还原论科学范畴,是从结构不断还原的角度和方 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
法来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的。例如人格特质理论的“大五 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成统一整体,并通过经络系统,气、
因素模型”就是从人格的外在体现,从词典抽取人格描述 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在征象,三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象大论》明确地说: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
精气神与五脏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生命活动的 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就说明了五
主要内容,精气神着重于生命基本要素的阐发,而五脏是对 脏神志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命整体机能系统的概括。一方面,精气神是五脏功能活
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功能调控和参照系统。阴 “喜”有关,“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肝之魂也是意识
阳人格主要是从整体功能立论的。人格与功能共同形成了 活动的内容之一,魂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的兴奋和抑制现象;
个体的“自我”,而功能相当于“本我”。中医人格因此可以 肝的疏泄与情志密切相关,肝在志为怒,怒是指人们在情绪
词,通过因素分析获得的,是从外逐渐深入的,还没有触及
而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关
到人的意识本质。
于人格的定义和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郑雪在其主编的
虽然传统中医学以整体的角度阐述了人的精神本质, 《人格心理学》这么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
中
华
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
之府。”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就密切指出: “灵 控和方向的作用。人类信息活动是以功能为动力以概念为
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说明人的精神、思维、记忆等活动都 中心的,所以在非编码序列中概念的序列也是关键的。人
为脑所主。人的意识、感觉、思维、情绪等都是元神的功能。 一生要接受大量的信息,其主要的储存很可能在于非编码
作者简介:刘家强( 1968 - )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医情志 是说,人格首先是一种模式,一种心理行为格式。人体功能
研究。
学
按照这种格式和方式进行心理活动,这种“格”调控了机能
刊
通讯作者:张惠云( 1953 - ) ,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或功能的活动,这也就说明人格和中医的关系,中医的阴阳
类似。
究的成果,逐步深入人类的意识领域,以图最终解决人类的
4 功能为主体的五因素人格系统
意识本质和起源问题。
现代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格有五
中医学的方法论是整体论,所以在结合其他科学时候
个基 本 维 度,即“大 五 因 素 模 型 ”,即: 外 倾 性 ( Extraver- 首先必须考虑方法论,这是坚持中医发展方向的必然条件。
Abstract: TCM describes the overall nature of consciousness,but no in - depth awareness of the field. TCM need to combine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modern psychology,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of TCM.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the body's functional systems,personality is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atterns,control format of function. Yuan shen is id of the people. TCM must establish five - factor personality with model functional five elements as the core. Brain genomic is different from Genomic somatic entirely. The research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of TCM combining brain genomics can disclose natur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知、判别事物与指导行为的依据。
维; 正常的思考对身体没有不利的影响,但是过思或者思之
3 元神本我论
不遂,则影响气的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肺主魄,魄是神
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指生命的本原和 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的生命反射之类的神
物质基础,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系统,神指生命活动 经活动; 肺在志为忧。肾藏志,其志为恐,志的含义有以下:
是阴阳问题。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以我 实质、运动规律、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
为主,首先考虑两种科学体系的本质问题,结合人格理论的 大自然的作用等均无从谈起。而现代心理学建立以来已经
优势,发展中医学的人格理论。而脑基因组与体基因组的 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进行了大量研究,发展了很多心理理论,
功能是不一样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的接受、储存、发 建立了心理学的各门学科。因此实践上也非常有必要在整
放等,是关于信息的代谢。中医心理学结合脑基因组的研 体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心理学,建立和发展中医心理学,
究,可以揭示人类的意识本质问题和起源问题。
才有可能深入人的意 要:中医学阐述了意识的整体本质,但是没有深入意识领域,实践上需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的巨大优势,建
立中医人格心理学。阴阳五行是人体的功能系统,而人格是心理行为模式,是功能的调控格式。元神是人的本
我。中医心理学可以建立以功能五脏为核心的五因素人格模型。而脑基因组是完全不同于体基因组的,中医心
理学结合脑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的意识本质问题。
关键词:整体论; 人格; 阴阳五行; 元神; 脑基因组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7717( 2011) 09 - 1982 - 02
The Development of TCM Psychology: Personality Theory of TCM
LIU Jia-qiang1 ,QIAO Ming-qi1 ,ZHANG Hui-yun1 ,WANG Mi-qu2
第 29 卷 第 9 期 2011 年9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9 No. 9 Sep. 2 0 1 1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中医人格理论
刘家强1 ,乔明琦1 ,张惠云1 ,王米渠2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35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