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土地的誓言_教学设计_姜宝华

合集下载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 课文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把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让学生概述课文的大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

4.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5.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文理解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团队协作能力等。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准备《土地的誓言》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土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土地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土地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教学道具:土地模型、誓言卡片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情况。

(2)引发学生对土地和家乡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氛围。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对家乡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土地的意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土地的誓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土地的誓言的短文。

2.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对土地的感悟和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

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炽( )痛嗥()鸣谰()语怪诞()亘( )古辗( )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 )三、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

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土地的誓言》教学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教案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2)认识土地改革对农民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土地改革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范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设计范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如何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土地”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之情的表达,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原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誓言”、“土地”等,并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3. 句型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如“我对土地发誓”等。

4. 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介绍:向学生介绍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誓言”、“土地”等,并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4. 句型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如“我对土地发誓”等。

5. 讨论和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的感受和承诺,并写一篇关于土地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评价。

2. 朗读和发音: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发音和语调准确性,给予相应的评价。

3. 词汇和句型掌握:通过练习和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4. 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2. 相关图片:土地的图片3.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等4. 练习册和测试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关于《土地的誓言》教案

关于《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土地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土地的誓言》,猜测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和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如何表现土地的生命力。

3.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何理解土地与家乡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何珍惜土地资源。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土地的短文。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排比、对仗等。

2.分析课文的结构,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3.讲解课文的语言风格,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师: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

同学们,在上课
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

(幻灯展示)这个人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是他的主要作品。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联系在一起,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他就是———端木蕻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土地的誓言》。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之前了解学情,学生对这类文章并不感兴趣,走不进文本就很难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松花江上》的背景音乐很能造势,让学生一上课就有一种庄重感,也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
1.师: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如何呢?我检查两个方面
的内容。

第一就是字词,好多精美华丽的字词出现在文章中,那大家是否准确的朗读和默写呢?幻灯展示字词,抽测部分学生。

2.师:初读之后老师有个疑问:土地怎么会发出誓
言呢?该如何理解题目呢?板书突出“土地”“誓言”学生交流后自然导出:这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自己在发出誓言。

3.师追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誓言呢?作
者对这片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章,认识一片土地,领悟一种情感。

板书:情感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很重要,它既是对学情的一种了解,也是后文授课及时调整的一个依据。

“认识一片土地,领悟一种情感”是对本文学习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和精准把握,后面的学习就是围绕这句话来进行的。

(三)走近一片土地,认识一片土地
1.师生合作朗读文章,(四人合作,读到“多么美
丽,多么丰饶”)学生听读课文,后思考、交流问题:这是
的土地
2.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

板书:美丽丰饶
3.教师归纳:同学们说的真好,这真是一片神奇、
美丽又丰饶的土地。

下面请看大屏幕,让我们再一次通过图片来领略这片土地的神奇和美丽。

(音乐背景下老
师根据图片展示文章重点描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寻答案。

体会到成功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设置也很精巧,能概括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富饶。

文章留下未读的部分制造了悬念,老师用意如何呢?特别吸引人。

殊不知这是在为后文的情感教学做铺垫呢!
(四)走进一片土地,领会一种情感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作者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
美丽、丰饶、神秘。

面对这样的土地,作者又会生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然回答出:赞美和依恋之情教师板书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

3.师:你们的发言非常的精彩,老师也试着修改了
几个句子,同学们来给评判一下我改的如何吧!(教师展示幻灯)
改例一: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召唤的回去。

师改为: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在召唤的回去。

改例二:我的心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师改为:我的心翻腾着热血,因为我常感到它在释放着一种热情。

改例三: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独立!
师改为:我深情热爱着的土地,我美丽富饶的原野,我日思夜想的家乡,你必须重新被解放,你必须永远的站立!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分析这些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情感。

其中在第三个改例的判断上遇到了阻碍。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意图明了,就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前两个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老师的改例并不能准确表达文中情感,很快就达成共识。

但第三个例子却让很多学生有些茫然了———老师的修改合不合适呢?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姜宝华


教学大参考·教学设计
学生中一度出现了两大派的争论。

老师的巧妙化解是课堂的精彩一笔!——
—面对学生的争论,老师竟自顾自的吟诵起《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拍岸,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慢慢的有学生跟着一起吟诵起来,慢慢的有学生喊起来“老师,我知道了,是短句!短句有节奏感,更具音韵美,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突然手拍讲桌,边打节拍边朗诵“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独立!”学生也一下子恍然大悟!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铿锵有力的拍桌朗诵!
4.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学生自然朗读未读部分)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在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又一次制造悬念)
(五)走出一片土地,升华一种情感
屏幕出示课件“九一八”事变视频,配乐《松花江上》
1.师:(激动地)同学们,这是令我们中国人耻辱的日子!请大家再看几张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我爱松花江》音乐背景下,幻灯片显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

教师配乐讲解,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

2.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

3.师:同学们,咱们美丽的国家版图曾经是一匹行走在欧亚大陆的骆驼,也曾是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叶,现在却是一只傲立于东方的雄鸡!(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我们中国的领土失去的又何止是这些!此刻,我们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
4.学生自由畅谈誓言。

此时有一男生激动的说出“老师,我说钓鱼岛是日本的!(全场哗然)那么日本就是中国的!(稍顿全场掌声雷动)
5.师:对,对于固有的领土,我们寸土不让!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誓言,我想感动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在场的听课老师们。

每每谈及我们挚爱的国家,总是有太多的话语想去表达。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来结束这节课吧!(音乐起,全体朗诵)【设计意图】本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单对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讲,如何使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触动心灵,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步步提升是难点!走近土地,走进土地,走出土地的课堂设计都是为了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课件、音乐的适时运用和丝丝入扣的环节设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山东潍坊北海国际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月迹》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以充满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一群孩子追寻月亮足迹的情景。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

今天我们读来依旧倍感纯真与美好。

“月迹”表面上是指月亮的踪迹,而月亮在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月迹”实际上暗指的是美好事物所在的地方。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八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保留了一份童真,读这篇文章应该会感到很亲切。

但不同于七年级学生的是,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根据本文的体裁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寻月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课文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法运用
1.美读感染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联想体验法:不同时代的孩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

学习本《月迹》教学设计
柯芷若
教学大参考·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