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生物学实验专题复习(公开课)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细胞呼吸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细胞呼吸

第三课时细胞呼吸一、 细胞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二、 有氧呼吸注意:(1)反应式中前后的水不可消去(2) 不能用等号,要用箭头 (3) 反应式后面的能量不能写成ATP <4)条件是酶不可省去酶 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三、无氧呼吸反应式:在人或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以及马铃罰块茎中:C6H12O6C B H6O3(乳酸)+少量能量酶、在酵母菌或植物的根中:石场6 C2H6O+CO2+少量能量四、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1.水分:自由水含量越低,细胞呼吸越慢2.02浓度:3.温度典型例題1.(山东卷)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C02,研究其过程的实验中,首先要控制无氧的条件,其次其他无关变量要适宜,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冒岀的气泡表明进行了细胞呼吸:放出的气体是C02,加水目的是制造无氧的环境,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中把适宜的温度换成冷水,影响酶的活性使其活性降低,所以是正确的;D选项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可转移的能量:形成ATP,未释放出来的能量储存在酒精中,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D 2.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 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取样处理分组培养液供氧情料况50 mL破碎细胞甲25 mL75 mL无氧适宜浓(细胞不完乙25 mL75 mL遇氧度整)酵母菌50 mL未处理丙25 mL75 mL无氧液T25 mL75 mL通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不产生CO:而乙组产生B.甲组的酒精产最与丙组相同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r和酒精。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生物复习课件:专题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生物复习课件:专题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图A
图B
(1)Na+-K+泵参与的运输方式属于哪一种? (2)若用乌本苷处理人体红细胞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乌本苷为什么能作为Na+-K+泵的抑制剂?
解析 (1)由Na+-K+泵转运机制图可以判断,Na+-K+泵泵出3个 Na+和泵入2 个K+,伴随着ATP的水解供能,而主动运输是需要耗能的,因此,Na+-K+泵参 与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水孔蛋白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其介导的水分子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即由水分子多(低浓度)一侧向水分子少(高浓度)一侧运输。乌本苷抑制Na +-K+泵的活性,会使胞外Na+浓度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水通道蛋白等顺浓 度梯度进入红细胞,红细胞会因不断吸水而发生膨胀,甚至破裂。
O2、CO2、甘油、乙醇、苯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水分子借助③ 水通道蛋 白 进出细胞
3.影响因素 (1)被动运输的速率直接受膜内外物质④ 浓度梯度 大小的影响。 (2)协助扩散的速率还与载体的数量有关。
考点二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① 逆 浓度梯度。 2.基本条件 (1)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协助。 (2)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3.生理意义: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② 代谢废物和 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4.实例:囊性纤维病患者肺部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功能异 常,导致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 二、胞吞与胞吐 1.运输的物质:主要是①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 。
3.温度 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及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

【公开课】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光合呼吸的结构基础

【公开课】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光合呼吸的结构基础

考法2 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
1. 色素分布在? 位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 2. 光合色素的作用?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考法2 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 3. 光合色素的颜色和纸层析结果
类胡萝卜素(占1/4)主要 吸收_蓝___紫__光__ 叶绿素(占3/4) 吸收_蓝__紫___光__和红光
[2020全国卷Ⅱ] 为了研究细胞器的功能,某同学将正常叶片置于适量的溶
[模拟题] 小白鼠吸入 18O2后,尿液中会含有 H218O,呼出的二氧化碳含有18O ,写出它们的途经,答题样式:
[另一种注意题型:提到了有机物意味着什么?] 在实验过程中,用H218O培 养黑藻,发现实验者体内细胞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出现了18O元素,分析可 能的转化途径是:
实验者吸入 H218O光光合反作应用 18O2有第氧3呼阶吸段 H218O 水解反应 有机物
专题一:植物生理专题(光合呼吸,逆境胁迫、植物激素调节)
[高考揭秘] 植物生理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无论选择还是非选择,所设计知识点考查频率均较大,尤其是对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的考察,对两个重要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产物、影响因素、 相互联系以及有关计算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考查形式灵活多变: ① 分析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基础 (质子泵等内容) ② 以图或表为形式、考察光合作用补偿点和饱和点等核心知识和变式 ③ 以生产实践为情境,探究气孔、逆境和植物激素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④ 结合环境治理等背景,探究C4植物,CAM植物和光呼吸等内容 (题目主要来源:2019-2022年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广东卷)
①细胞质基质 C6H12O6 → 2C3H4O3+4[H]
②线粒体基质 2C3H4O3+6H2O → 6CO2+20[H] ③线粒体内膜 24[H]+6O2 → 12H2O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实验全解—显微观察类实验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实验全解—显微观察类实验

显微观察类实验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比较不同细胞结构,区别不同的细胞种类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3)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4)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4.考点提示(1)显微镜的结构①光学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

②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反光镜、光圈。

③调节视野清晰度的结构: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2)使用原则①用眼原则: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这样,一可减轻左眼疲劳,二可方便绘图。

②物镜选用原则:先低倍后高倍。

可以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楚的就无需使用高倍物镜,如质壁分离实验。

③准焦螺旋使用原则:先粗准焦螺旋后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此外,光线强时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3)目镜与物镜①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②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象清晰时距装片距离越近(4)高倍镜与低倍镜(5)物像①显微镜所成像为倒像,即上下、左右均颠倒,即将物像颠倒180度,如观察“p”所成物像为“d”,但注意,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观察结果还是顺时针。

②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时,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偏离视野中央的方位相同,即在“左方”的向左方移,在“右下方”的向右下方移,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描述为“偏向”,还是“要向”。

(6)污物位置分析①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②判断方法: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进行排除,先移动装片,如果污物移动,说明污物在装片上;如果污物不移动,再转动目镜,如果污物也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

如果污物不转动,再转动转换器换用其他物镜,如果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物镜上;此外,反光镜上的污点是看不到的。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6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含答案】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6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含答案】

专题16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1、最新考纲(1)伴性遗传(Ⅱ)(2)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3)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Ⅰ)(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5)实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2、最近考情2018·全国卷Ⅱ(32)、2017·全国卷Ⅰ(32)、2017·全国卷Ⅱ(32)、2017·全国卷Ⅲ(6、32)、2016·全国卷Ⅰ(6、32)、2016·全国卷Ⅱ(6)生命观念从伴性遗传特点分析建立进化与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伴性遗传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比较科学探究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社会责任了解人类遗传病、关注人体健康考点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应用【科学思维】【基础知识梳理】1.性染色体的类型及传递特点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例题精讲(1)类型: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XY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2)传递特点(以XY为例)①X1Y中X1只能由父亲传给女儿,Y则由父亲传给儿子。

②X2X3中X2、X3任何一条都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也可传给儿子。

③一对夫妇(X1Y和X2X3)生两个女儿,则女儿中来自父亲的都为X1,应是相同的,但来自母亲的既可能为X2,也可能为X3,不一定相同。

2.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3.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①男性的色盲基因一定传给女儿,也一定来自母亲,表现为交叉遗传特点。

②若女性为患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若男性正常,则其母亲和女儿也一定正常。

③如果一个女性携带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说明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

④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03 蛋白质和核酸(讲)【含答案】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03 蛋白质和核酸(讲)【含答案】

专题03 蛋白质和核酸1、最新考纲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2、最近考情2019·全国卷Ⅱ(2)、2019·全国卷Ⅱ(1)、2018·全国卷Ⅱ(1)、2017·全国卷Ⅱ(2)、2017·全国卷Ⅱ(3)1、生命观念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2、科学思维归纳演绎蛋白质的合成及有关计算,比较DNA与RNA的异同3、社会责任了解蛋白质在人体健康及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考点一氨基酸种类与结构【生命观念】例题:(2020·山东潍坊统考)下面是三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这三种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种化合物可以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B.三种化合物的共同点之一是都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C.三种化合物都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三种化合物两两结合形成的物质的游离氨基数相同【答案】B【解析】三种物质都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可用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表示,A正确;图中三种氨基酸共同点应为“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B错误;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产生紫色反应,是由于蛋白质中有肽键,氨基酸中无肽键,故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三种化合物两两结合形成的物质中游离的氨基数分别是1、1、1,D正确。

【知识总结】判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核心突破例题精讲变式训练:(2019·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是胰岛素等各种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B.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C.酪氨酸缺乏是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D.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基因的功能无关【答案】B【解析】部分激素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不是氨基酸,A错误;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B正确;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基因的功能有关,D错误。

考点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生命观念】例题:(2018·全国卷Ⅱ,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发挥免疫功能,A正确;肌细胞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B正确;参与氧气运输的血红蛋白中有Fe2+,而没有Mg2+,C错误;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

2021届高中生物竞赛实验辅导课件07酶学分析技术(B酶活性测定方法及酶学分析的类型)

2021届高中生物竞赛实验辅导课件07酶学分析技术(B酶活性测定方法及酶学分析的类型)
终点法:在反应进行到预定时间后要终止反应。
两点法:该方法反应时间的预定是从t1~t2 。
特点: 优点是简单。 缺点是难以确定反应时间段酶促反应是否处于线性期。
注意:固定时间法时间段的预定不宜太长,一般以30~60分 钟为宜。
(二)连续监测法
定义:测定底物或产物随时间的变化量,又称为速率法。
原理:
该方法每隔一定时间(10s~60s)测定一次底物或产 物的变化量,连续测定多点,然后将测定结果对时间作图 ,绘制反应速度曲线。
Hale Waihona Puke 特点:在方法设计上,选择紫外吸收法或色原显色法 ➢优点:
能动态观测酶促反应进程,可以明显地找到反应的线性期,结 果准确可靠,标本和试剂用量少,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测定。
➢缺点:
P + NAD(P)H + H+ PH2 + NAD(P)+ 可对NAD(P)H在紫外吸收或紫外激发荧光进行测定
应用:ALT、AST、CK等酶活性测定。
2.过氧化物酶
POD可催化过氧化氢与某些色原反应,例如与4-氨 基安替比林(4-AAP)和酚反应,将其氧化为有色物 质,反应如下:
Trinder反应:
要求高,要求能够精确地控制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等反 应条件,要求仪器具有恒温装置及自动监测功能,半自动及自 动生化分析仪都能达到这些要求。
二、工具酶
定义:
➢工具酶:将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待测酶活性或底物浓度的酶。 ➢偶联:工具酶与待测酶、工具酶与工具酶之间的联合。
分类:
工具酶有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和水解酶类
(一)酶偶联反应的原理
在应用酶偶联法测定时,关键在于确定恒态期,因为只有 恒态期才能代表酶活性。如酶促反应底物动力学所述,恒态期 可以通过测定指示酶的Km和Vmax等动力学因数加以计算确定。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1 细胞的增殖(讲)【含答案】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1 细胞的增殖(讲)【含答案】

专题11 细胞的增殖1、最新考纲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Ⅱ)2.细胞的有丝分裂(Ⅱ)3.细胞的无丝分裂(Ⅰ)4.实验:(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2、最近考情2018·全国卷Ⅰ(4)、2018·全国卷Ⅲ(4)、2017·全国卷Ⅲ(29)生命观念理解细胞周期概念和有丝分裂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科学思维比较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变化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例题精讲考点一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科学思维】【基础知识梳理】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1)受相对表面积的制约: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2)受核质比的制约:细胞核中的DNA是有限的,其能够控制的细胞质的范围有限。

2.细胞增殖(1)概念: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方式:真核细胞: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二分裂。

(3)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细胞周期(1)范围: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2)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3)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扇形图A→B→C→A为一个细胞周期直线图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坐标图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柱形图B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组细胞多数处于分裂期,A 组细胞为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和未进行DNA复制的细胞(4)细胞周期的特点: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占比例也不一定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
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
计算皮肤存活率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T30)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 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奋不能传到神经。
(2010.6)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温度1
温度2
pH1 pH2 pH3 pH1 pH2 pH3
因变量
温度1 温度2 温度3 pH1 因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 pH2 因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 pH3 因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T30)
选考实验专题复习
高三生物学实验专题复习
目录
CONTENTS
宁波·生物教研室
实验专题复习
1.立足真题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讲评
2.方法归纳
实验结果的答题技巧 实验分组的答题技巧
3.拓展提升
免疫类实验真题拓展提升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T30)
30.(10分)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
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1、观分测子皮水肤平片:的和存信活号状分子况结并合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
(2018.11)
(2016.6)
生物制剂W对细菌B增殖的影响图
(2016.4)
生物制剂W对体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图
(2012.6)
方法归纳—实验结果的呈现
双纵坐标: 一个坐标系、两个检测指标的单位不同、数量级不同
(2013.6)
标出时间点:实验过程中进行自变量处理
2、细胞水平:接受外来遗传物质
(2)分析与讨论:(2018年4月16题)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3,、分个别体移水植平:到接同受种外小来鼠胚甲胎和切除胸腺的同种 ①上述实验思路小由中鼠此,乙推移身断植上,皮,对肤一该的段皮时肤受间片体后发大,生鼠观排是测斥到反该应A皮(、肤一B片般系在指大小移鼠植鼠乙物作身。上为的“非存已活”成时分间被比免小疫鼠系甲统的识长。 ②为了进一步验别证、大破坏鼠和对消移除植的皮免疫肤反起应排)斥的反主要应细的胞主是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
细胞悬液 A 细胞悬液 B 细胞悬液 C
染色剂甲
1. A+甲 4. B+甲 7. C+甲
染色剂乙
2. A+乙 5. B+乙 8. C+乙
染色剂丙
3. A+丙 6. B+丙 9. C+丙
欲用染色剂甲、乙、丙鉴别这三瓶细胞悬液中有几种细胞。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拓展
实验分组与处理: 皮肤脱落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拓展
供体 受体
移植后6天 移植后14天
小鼠皮肤移植实验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拓展 T淋巴细胞是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细胞
温馨提示—回归课本
实验专题复习
1.立足真题
2020年1月选考实验真题讲评
2.方法归纳
实验结果的答题技巧 实验分组的答题技巧
3.拓展提升
免疫类实验真题拓展提升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 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移植后时间):
方法归纳—实验结果的呈现
1.坐标图:曲线图和柱形图
①名称(自变量和因变量) ②横坐标(自变量、时间) 和纵坐标(因变量) ③起点、趋势、参考值 ④图注
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或基本近似的一群个体。
(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
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
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20)18年4月16题)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
实验思路:
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
(1)实验分组与处理:
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 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说明移植排斥反应有非己性。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
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说该明移大植鼠排。斥反应与特异说性明免移疫植有排关斥反应的记忆性由T细胞产生
组4: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组5: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组6:隔一段时间后,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再移植到同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
大鼠
说明移植排斥反应有记忆性。
组7:隔一段时间后,将C系大鼠的皮肤片再移植到同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
大鼠
说明移植排斥反应有特异性。
组8:将A系小鼠细胞用51Cr标记,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细胞并 与标记细胞混合,随后除去细胞成分,发现培养基中51C说r的明放移射植排性斥增反加应。涉及细胞免疫过程。
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
理由是 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还可设置组5,其处理
是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理由是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

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方法归纳—实验分组及自变量控制
1.实验分组的形式
2.自变量的控制方法: 与常态相比
(2017.4)
(1)实验分组设计: A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 B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C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乙溶液。
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即加法原理; 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减法原理。
(2016.6)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020.1)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 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 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组4: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 组5: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2016.10) 表 不同染色剂鉴别不同细胞悬液的实验分组
(2017.11)
并标出加入药物的时间
(2015.10)
并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2018.4)
(2017.4)
(2009.6)
方法归纳—实验结果的呈现
2.设计表格
(2014.6) 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组别 预测结果
① 屈腿
② 不同时发生
③ 收缩
④ 不收缩
屈反射中枢在 从刺激到发出反应 直接刺激效应 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 脊髓,所以反 需要经过兴奋的传 器,效应器也 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
原因 射弧完整,可 导与传递,这需要 可以兴奋,所 传递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
以完成反射, 一定的时间,所以 以能够收缩。 传递,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
故能够屈腿。 不同时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