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基本概念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框架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框架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定义及基本任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二、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与关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与计量力的分类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四、压力与压强压力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压力的大小与方向液体压力的原理与计算五、浮力与浮力原理浮力的概念与性质浮力的大小与方向物体浸没、浮出和漂浮的条件与原理六、机械能与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七、简单机械与机械优势杠杆原理滑轮原理斜面原理轮轴原理八、光的基本概念与光的传播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方式光在直线传播九、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镜的分类与特点十、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与应用十一、光的弯曲与全反射光的弯曲与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条件与应用十二、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路的基本要素串联与并联电路十三、导体与电阻导体的特性与分类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与导线长度、截面积的关系十四、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的概念与计量欧姆定律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十五、电功率与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与计量电能的概念与计算十六、电流、电压与电阻的串并联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定义与特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十七、电能的转化与电灯的使用电能的转化与效率电灯的使用与节能十八、静电与静电现象静电的概念与产生方式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的应用以上是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框架,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和应用,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初二物理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研究能量、力量、运动、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精确的实验和观察,物理学致力于解释自然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有其基本概念作为研究的基础。
以下是物理学的三个基本概念:1. 物质:构成宇宙的一切具有质量和体积的物体都属于物质。
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它是能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运动: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或状态的改变被称为运动。
运动可以是常态运动,也可以是变态运动。
常态运动是指物体以恒定的速度或者在某个速度范围内运动,变态运动则是指物体速度不断变化。
3. 能量:物体由于运动或者位置的变化而具有的能力被称为能量。
能量可以分为动能、势能和热能等不同形式。
二、物理学的分类物理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物理学分类:1. 经典物理学:研究运动的物理学称为经典物理学,它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和光学。
经典物理学适用于大尺度和低速度范围下的物体,如行星运动、机械系统等。
2. 相对论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研究高速和强引力条件下的物理学理论。
研究高速物体和引力场时,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不再适用,需要采用相对论物理学的观点来研究。
3. 量子物理学:研究微观领域的物理学称为量子物理学,它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
量子物理学研究微观领域的粒子行为和能量交换规律。
4. 粒子物理学:研究基本粒子和宇宙起源的物理学称为粒子物理学,它主要包括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等。
粒子物理学通过研究微观领域的基本粒子和宇宙尺度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5. 应用物理学: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和技术领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学称为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广泛应用于电子学、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总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学科,它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和能量。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不同,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等多个分类。
初二物理知识点全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全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物理概念:物理学的定义、物理量、物理单位、国际单位制等基本概念。
2. 运动学:物体的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力学: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 能量和功:能量的概念、机械能、动能、势能、功的概念、功率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压力:压力的概念、压强、液压原理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6. 静电学:静电的概念、带电物体、导体和绝缘体、电荷守恒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7.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电压、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8.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成像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9. 声学:声波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干涉和共振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10. 热学: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以上是初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的知识细节和计算方法可以根据教材和课堂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初二 物理 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和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位置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变化运动等。
2.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有方向和大小之分。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力的平衡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这时物体的速度不变,可以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能量1. 能量的基本概念能量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物理量,能够做功。
常见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2. 功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位移的距离。
3.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速度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势能有关。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在物体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受到的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大小取决于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大小。
2. 浮力的特点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其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船只的浮力支撑、气球的浮力原理等。
第四章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相连而构成的粒子,常见的分子包括水分子、氧气分子等。
3. 分子热运动分子在物体内不断进行无规则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正是由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决定的。
第五章热学1. 热的传导热的传导是由物体内热量相互传递的过程,其传导速率与传热体的材料和距离有关。
2. 物体的热膨胀当物体受到热作用时,其温度升高,体积也会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热膨胀。
3. 热的传递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热传导、对流传热和热辐射传热。
第六章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不会自行弯曲传播。
初二物理概念

第一章机械运动思维导图:考点清单: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基本单位:米,符号是: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单位换算:1 km=1000m、1 dm=0.1 m、1 cm=100m、1mm=1000m、1 μm=10-6 m、1 nm=10-9m.2.常见长度的估测:(1)中学生的身高约1.6 m;(2)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 m;(3)课桌高度约为0.8m;(4)中学物理课本长约26 cm、宽约19 cm、厚度约0.8 cm; (5)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6)教室的高度约3 m;(7)教室的门高约2 m.3.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使用方法(1)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零刻度线的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测量值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注:(1)测量物体长度时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从非零刻度起测量时,物体长度=物体末端对应的读数—物体首端对应的读数.4.时间的测量(1)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等.(2)单位换算:1 h= 60 min,1 min= 60 s,1 h= 3600s.(3)测量工具: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4)停表读数:表盘中小盘内表示分,单位为min,大盘内表示秒,单位为s.读数=小盘的指针数+大盘的指针数.(5)常见时间的估测:(1)1 min内正常人的心跳(脉搏)在75次左右;(2)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49 s;(3)中学生百米测试成绩约15 s;(4)做一次眼保健操的时间约5 min.二、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选取的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不变→研究物体静止.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改变→研究物体运动.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a.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b.公式:V=s/t.注:(1)速度单位是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的组合单位;(2)计算平均速度时应包含中途停止运动的时间.c.单位换算:1 m/s=3.6km/h.d.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e.常见速度的估测:(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 m/s;(2)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3)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约10 m/s;(4)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的速度约80 km/h.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四、探究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 实验中的测量仪器:刻度尺、秒表3.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4. 秒表的使用和读数5. 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的位置,便于测量时间6. 斜面倾角要求:保证小车可以缓慢下滑7. 运动距离确定:“头对头”或“尾对尾”进行测量8. 实验中增大平均速度的操作:增大斜面倾斜程度;增加斜面的长度9.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第二章声现象思维导图:考点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传播(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航天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2)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3.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为V固>V液>V气.温度:声速还与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4.回声测距原理:s=vt(t为发出声波信号到收到反射信号的时间的二分之一)二、声音的特性三、声的利用1.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2.超声波(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2)利用传递a.信息:B超、声呐、超声探伤、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测速雷达等.b.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超声波粉碎结石等.3.次声波(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2)利用传递信息:地震、海啸、龙卷风预警、气象规律预测等.传递能量:次声波武器.四、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四个条件同时满足)(1)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2)频率适合(在20—20 000 Hz之间);注: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3)有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4)响度足够大(能引起人耳鼓膜振动).五、噪声1.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噪声的定义(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对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3.控制噪声的措施(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装消声器、控制音量等.(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安装隔音屏墙、路边种树、关闭门窗等.(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如:戴隔音耳塞、捂耳朵、戴耳罩等.第三章物态变化思维导图:考点清单: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计a.原理: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规律制成.b.使用方法(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2)四会会选: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会放: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如图甲.会读: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汇总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汇总一、测量1.时间:用t表示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2.长度:用L表示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③公式:1千米/时= 136米/秒三、力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包括:
1.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
2.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3.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4. 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5.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6.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7. 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
力叫做重力。
8.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
叫做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
叫做滑动摩擦力。
9.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10.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
力叫做浮力。
11.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初二初三物理必考知识点

初二初三物理必考知识点初二和初三的物理课程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一个等效的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
-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以及作用与反作用。
2. 能量与功:-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上移动时所做的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3. 压强与流体力学:-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流体力学基础:包括流体的压强、流速和伯努利定律等。
4. 热学:-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膨胀和收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热机原理:包括内能、热机的工作原理等。
5.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改变。
6. 电学基础:-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电流是电荷的流动。
- 电路的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等。
- 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7. 电磁学:- 磁场和磁力:磁场是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的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可以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定律。
8.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核能:原子核的变化可以释放能量。
这些知识点不仅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也是理解更高级物理概念的基础。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物理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基本概念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
(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
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
13、密度有哪些应用?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2)m=ρV计算质量(3)V= m/ρ计算体积。
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
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 V2- V1。
上述方法为排水法。
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
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3(m3)。
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 m3=103 dm3,1 dm3=103 cm3,1 m3=106 cm3 1 dm3=1升(L),1 L=103毫升(mL), 1 cm3=1 mL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2(m2)。
其它单位及换算:1 m2=102 dm2, 1 m2=106mm2 ,1 m2=104 cm2 17、密度表上的信息有哪些?答:(1)水的密度ρ水=103千克/米3(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ρ冰=ρ蜡=ρ植物油=0.9×103 kg/m3ρ酒精=ρ煤油=0.8×103 kg/m3(3)同种物质的密度在状态改变时也发生改变(4)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
18、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短说明了什么?答:由此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沙子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19、什么叫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国际单位是什么?答: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国际单位:焦/(千克• ℃),单位符号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同种物质的比热相同,而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不同。
20、c水=4.2×103 J/(kg•℃)物理意义是什么?答:c水=4.2×103 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21、比热有哪些应用?答:用水冷却、取暖、保护秧苗等都是因为水的比热大的的原因,海陆风的形成也是由于海水与陆地的比热不同。
白天,风从海面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面。
21、比热表上有哪些信息?答:(1)水的比热最大(2)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不同,比热是物质的物理属性(3)同种物质的比热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会发生变化(4)不同物质的比热也可能相同(5)液体的比热一般比固体大。
22、什么叫硬度?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答: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叫做物质的硬度。
物质的物理属性有:状态、密度、比热、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弹性、塑性(范性)、韧性、颜色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模型理论的内容是什么?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2、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答: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
3、电子是谁发现的?其意义是什么?答: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这种粒子带负电,是自然界最小的带电体,该粒子是汤姆逊发现的。
4、原子结构如何描述?答:(1)来自原子内部带负电的微粒叫做电子。
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5、“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答:“摩擦起电”是依靠摩擦而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摩擦起电”是在两个不同种物质间进行的。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分子由什么组成?答: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组成单质分子。
7、发现质子和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谁?答:发现质子的是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8、发现中子的和提出夸克的分别是谁?答:发现中子的是查德威克,提出夸克的是盖尔曼。
9、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是什么?答: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10、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多少?答: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米。
11、宇宙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结构系统?答: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
12、紧靠银河系的星系是什么星系?答:仙女星系,它距离我们超过200万光年。
13、“量天尺”的两个单位是什么?答:光年和天文单位1光年(l.y.)=9.461×1015米(m)。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AU)。
1AU= 1.496×1011米(m)。
14、远古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得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形状。
为此,建立了什么学说?答:托密勒的“地心说”学说。
15、人类是如何认识宇宙的?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
人类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中国古代的敦煌星图,绘制于约公元705年。
16世纪后,哥白尼创立了“ 日心说”。
16、谁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答:牛顿17、科学家借助什么系统对天体、天体系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答:望远镜系统18、2003年10月,我国第一位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他是谁?答:杨利伟19、宇宙起源于什么?答: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20、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21、什么叫太阳系?答:太阳及其九大行星及无数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22、星座是如何规定的?答:为了便于观察天空中的天体,人类将全天空分为88个区域,将每个区域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构成某种图案并命名,这种区域叫“星座”。
第八章力1、什么叫形变?形变有哪两种形式?答: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2、什么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哪几种形式?答: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是什么?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4、什么叫测力计?其原理是什么?答: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是根据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的性质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答: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它是根据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6、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和刻度盘组成。
7、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答: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
8、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答:⑴必须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⑵测量前还要观察测力计的分度值,了解刻度值的大小;⑶校正零点,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还在零刻线处,若不在,应调零。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垂直;⑸记录结果时,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