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名言、诗句中的哲理集锦

合集下载

成语、名言、诗词名句的哲理7

成语、名言、诗词名句的哲理7

单位:XXXXXXXX 姓名:XXX E_mail :XXXXXXXX 等个人信息 成语、名言、诗词名句的哲理(12)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发展有规律;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4、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 、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一、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俗语有:(1)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2)万事命已定,浮生空自忙(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体现联系的成语、俗语有:(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3)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6)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力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体现因果联系三、体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正确对待矛盾的方法的成语、俗语有:(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忧劳兴国,逸豫亡身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和而不同(5)相辅相成,相反相成(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物极必反(1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1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13)吃一堑,长一智(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成语、俗语有:(1)对症下药2)量体裁衣(3)因地制宜(4)因材施教(5)量材为用(6)量入为出(7)量力而行(8)抽薪止沸(9)入乡随俗(10)看菜吃饭(11)逢山开路,遇水搭桥(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4)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15)解铃还须系铃人五、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篇一律的对待矛盾的成语、俗语有:(1)抱薪救火(2)火上浇油(3)生吞活剥(4)生搬硬套(5)张冠李戴(6)东施效颦(7)邯郸学步(8)粗枝大叶(9)草木皆兵(10)画蛇添足(11)人云亦云(12)纸上谈兵(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4)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15)千人一面(16)依葫芦画瓢六、体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成语、俗语有:(1)神射手之所以神,并不是因为它的箭好,而是因为他瞄得准(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4)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5)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馋入之(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一、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诗句及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

诗句及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谚语成语诗词分类(唯物论、认识论部分)

谚语成语诗词分类(唯物论、认识论部分)

谚语、俗语、诗句中的哲理一、哲学基础部分1、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对待知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体现了唯物主义精神。

二、唯物论部分(一)物质与意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9、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10、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联系的观点19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完整版)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完整版)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D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1)(4)B、(2)(3)C、(1)(3)D、(2)(4)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10、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C)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11、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2、"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B)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1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C)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D)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B )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D)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18、"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C )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2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C)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2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23、"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D)A、超前反映B、如实反映C、特殊形式的反映D、歪曲、虚幻的反映25、"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C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26、"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27、"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B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28、"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C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2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C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3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B )(1)联系的观点 (2)矛盾的观点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1)(2)(4) B、(1)(2)(3) C、(2)(3)(4) D、(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