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各县名称由来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
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
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
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
隋时又因宫名县。
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
即今乾县的来历。
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
豳为山名。
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扶风:汉置美阳县,属右扶风。
“扶风”为官名,意为辅助京师,推行风化。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风县,以汉朝的官名作了县名。
★凤翔:先秦时为秦都。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渭南古代古称叫什么名字】陕西渭南古今地名对照表

【陕西渭南古代古称叫什么名字】陕西渭南古今地名对照表渭南市(临渭区)现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渭南市(临渭区) 渭南县南新丰县渭南县渭南市前秦北魏西魏1983年前秦甘露二年(360年)置渭南县,治今市北,后废。
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置南新丰县。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复名渭南县,治今市东南。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迁治今址。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
1983年改设渭南市(县级)。
1994 年升设地级市,原县级渭南市改置临渭区。
① 下邽县—秦置,治今渭南市东北故县村。
北魏初迁治今市东北,改名下封县。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为下邽县。
元废。
② 莲勺县—又作莲芍县。
西汉置,治今渭南市东北。
隋大业元年(605 年)废。
③ 中源县—西魏置,治今渭南市西。
北周废。
④ 灵源县—西魏置,治今渭南市南。
北周废。
华阴市(太华路街道)现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华阴市(太华路街道) 宁秦县华阴县仙掌县华阴县太阴县华阴县华阴市战国秦西汉唐唐唐唐1990年战国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置宁秦县,治今市东南。
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改华阴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迁治今大荔县,孝昌二年(526年)复还旧治。
隋大业五年(609年)迁治今市。
唐垂拱元年(685年)改仙掌县,神龙元年(705 年)复名华阴县。
上元元年(760年) 十二月改太阴县,宝应元年(762年) 又复华阴县。
1958年撤销,1961年复置。
1990年改设华阴市。
敷西县—北魏置,治今华阴市西敷水镇。
隋大业五年(609年)废。
韩城市(新城街道)现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韩城市(新城街道) 夏阳县韩城县韩原县韩城县韩城市战国秦隋唐五代唐1983年战国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置夏阳县,治今市南。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废。
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置韩城县,治今市东南。
唐天祐二年(905年)改韩原县,五代唐复名韩城县。
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迁治今市。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中国地名来历类说大全

中国地名来历类说大全古往今来,中国有着无数的地名。
地名的来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今择要介绍如下:1、依山、水命名。
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名称命名,如五台县、牡丹江市、沂水县、微山县。
(2)以山、水配上吉祥语命名,如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
(3)以几座山、几条河的首字组成地名。
新泰市,西晋以前曾称“东平阳县”。
晋泰始年间,南城侯羊祜奏本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改县名为“新泰”。
潇湘,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西北,因地处潇、湘二水合流处得名。
(4)以位于山、水的方位命名。
如山西省因地处太行山以西得名,云南省因位于云岭以南得名,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得名,汝南县因县城位于汝河之南岸得名。
位于山水南北两边的,多用“山水的专名+阴(或阳)”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如衡阳市因在衡山之南得名,洛阳市因在洛河之北得名,海阳市因位于黄海之北得名。
这一类地名还有蒙阴县、江阴市等。
此类地名中,阳字地名极多,阴字地名较少。
(5)因地处河流的源头而取名,如济源市、沂源县、资源县。
(6)因位于河流的尾闾而命名,如汉口、海门市、河口瑶族自治县。
(7)因靠近水或山而得名,如临沂市、临汾市、临海市、江浦县、溆浦县、淮滨县、滨海县、临朐县、临邛县、临高县。
此外,合川市古称合州,因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之处,1913年改称合川县。
三水市因位于西江、北江汇流处,城临西江、北江、珠江三条河流而得名。
(8)因山脉走向或河流流向的曲折得名。
这一类地名多在山水专名后面或在姓氏后面缀以湾、曲、套、圈、隅、里等字,如河曲、河套、易家湾、苗家曲、王家圈、高里、朱家里庄,有的则直接用两个此类字组成,如圈里。
2、按地形地貌或所处地理位置命名。
如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
大洼县因位于辽河、浑河下游,地势低洼而得名。
云南大理的洱海,以湖形如耳得名。
台湾岛东北部的鼻头角,是伸入海中的小半岛,因形如鼻子尖,故名。
-陕西行政区划图-

陕西行政区划图【陕西】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省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汉属司录和并、益州;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重镇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属关内、山南等道;宋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为陕西省;至今未改。
陕西的英文名是Shaanxi,为了山西区分开,山西是Shanxi。
三秦大地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
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
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向,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
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
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
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
其实当年的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不包括陕南,只是由于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的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
陕西三大自然文化区:陕北、关中和陕南。
①陕北(上图中黄色区域)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部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部。
长武县名起自宋代。
长武县,秦时称鹑觚县,关于这个老县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当时秦始皇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到这里筑城。
一日,太子扶苏和蒙恬心中高兴。
即取酒器祭奠,祈求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筑城顺利。
正祭之际,飞来一只鹑鸟(又叫鹌鹑),恰好落在觚上(用青铜制的一种酒器)。
鹑鸟,是一种吉祥鸟,鹑鸟停在觚口,皇太子十分高兴,认为象征着福祥吉利的好事。
于是,便给这个地方取名鹑觚。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长武道场以陕西关中话为唱、白基准语音,由七、八名道士站、行、坐唱,锣鼓打乐间奏,并用陕西欢、苦音双调式系统,唱腔为主腔变奏加吟诵调,说唱孝义、祈愿祭祀内容的陕西地方民祭性曲种。
其源可溯至隋唐宗教经文讲唱。
近古代有史可考者为清乾隆、道光年间的道场官职科考制度。
现流行于陕西长武县境内。
唱腔无曲牌之说,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腔型,一种是主腔体唱腔,有一个主腔骨架,根据经文的不同随语音语调四声而不断变奏,但句式唱段的落音和句尾型态大致相同,欢苦音并用;另一种是吟诵调,几乎是一字一拍、一字一音,唱腔句逗不明显,哭音较少用。
长武道场的主腔体唱腔,因派生新的主腔主题段落而唱腔既近似又不尽相同。
有时有插入对比性段落的情况,个别对比性段落类似上下句民歌结构。
伴奏基本上为锣鼓打乐,几乎只打间奏鼓段称为[十点子]。
器乐曲牌分行乐、坐乐。
行乐以吹管为主,打乐为辅,曲牌多吸收自民间器乐,如[小开门]、[祭灵]、[担水]、[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等。
长武道场唱词词格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不等。
亦有十多字一句的。
唱本有《太上灵宝迎架科仪宝经》、《三官经》、《十二愿歌》、《二十四孝》、《十殿经》、《挂榜》、《朝元歌》、《五更诗》、《十供养》、《十洒歌》、《兵刀赞》、《三教赞》等,分别在道场活动的二十多种仪式中咏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
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
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
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
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
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唐时仍沿用此名。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
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
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
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
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
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
其二,安康盛产丹漆。
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
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
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
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铜川: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
北周改为同官县。
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
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相邻;西南与安康、宁陕、旬阳,西北与长安、蓝田毗邻;北与潼关、华阴、华县相连。
截至2009年6月1日,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
下面再谝一下陕西的县名: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彬县:原名邠县。
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
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
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
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
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勉县:原名沔县。
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
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
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
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
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
宋朝筑城叫葭州。
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
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
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
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吴起县: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
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
(注:感谢完美夏天的补充)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
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志丹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保安军,金代改为保安县,1934年改为赤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改为志丹县。
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
县城在嘴头镇。
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
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延长县:西魏蜀广安县,隋时属延安县,唐天宝三年(公元746年)设延川县,因延水从境内流过。
长安县: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峤为长安君,取“长久平安”之意,汉、唐长安城是今西安市。
现在长安县的地方秦时称杜县,后改杜陵县。
西晋称杜城县,以后称长安县。
1944年县府迁至大兆镇,1949年后迁到韦曲镇,后并入西安成为长安区。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
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
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