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汇总!

你需要的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汇总!一、分类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最精确的方法为遗传学分类方法。
最常用的是经典传统分类法:根据细菌的亲缘关系,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分类。
科:由共同关系的属组成,如肠杆菌科;属:是种的高一级分类单位,通常包含有共同特征或关系亲密的种,用以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如埃希氏菌属;种:是分类等级的基本单位,同一种微生物形态、生理学特征和组成成分基本相同,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如大肠埃希氏菌;菌株或品系:同一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纯培育物,如大肠埃希氏菌CGMCC 1.3373。
二、细菌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外形、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2.1形态结构2.1.1基本形态3类:球菌、杆菌、螺旋菌,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
2.1.2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为微米m。
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同一种细菌在不怜悯况下大小形态也有差别: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时细菌收缩;快速生长的球菌往往呈短杆状。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育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2.1.3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别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菌毛是什么?菌毛(Pilus)很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也叫做纤毛(Fimbriae)。
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与运动无关。
菌毛可分为一般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一般菌毛长0.3~1.0um,直径7nm。
具有粘着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力量,它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无菌毛的细菌则易被粘膜细胞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尿液冲洗而被排解,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随之丢失。
性菌毛有的细菌还有1~4根较长的性菌毛,比一般菌毛而粗,中空呈管状。
性菌毛由质粒携带的一种致育因子(Ferility factor)的基因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
微生物试验-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实验一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每班两个血平板,标记 方法:在室内选择一处放一个平皿,揭开皿盖,
暴露放置10min,即盖上皿盖,放入37℃温箱 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人体表面细菌的检查---手 指(每组1个平皿)
方法:取一普通平皿培养 基,一部分标记“前”, 另一部分标记“后”,然 后将手指在标记“前”的 部分沾一下,洗手后在标 记“后”的部分沾一下。 放入37℃温箱培养24h后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呼吸道咽部常驻菌群种类较多,正常人咽部需氧菌 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奈瑟球菌属和表 皮葡萄球菌。
二、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紫外线
原理:紫外线主要作用于 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 的两个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成二聚体,从而干扰 DNA 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3.人体内部细菌的检查--咽喉部
方法:用“咳碟法”进行检查,取一个血琼脂平 皿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于口腔前约 10cm, 对着平皿咳嗽几次,标记时间,姓名,然后放 入37℃温箱培养24h后观察菌落特征。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紫外线:全班两份普通平板:一组大肠杆菌, 一组葡萄球菌,比较紫外线对G+,G-的抑制作 用。
满足a充足的营无菌
(三)分类:1、按物理性状
分类:
+0.3~0.5%琼脂
+1.5~2.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 大量繁殖细菌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短期保存菌种
固体平板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
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
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
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鞭毛:水弧菌(周毛菌)一、实验内容:3细菌标本片的制备(操作)4革兰染色法(操作)二、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细菌特殊结构在鉴别细菌过程中的实用意义。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是指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来进
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和结构。
通过放大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细胞壁结构等
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2. 染色法,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折射率染色、吉
姆萨染色等,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显示出
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定。
3. 形态培养特性,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细菌在
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变化,如菌落形态、生长速度等。
4. 生化反应,通过观察细菌对不同生化试剂的反应,如碘试验、氧化酶试验等,来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序列分析等技术,通过对细菌
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综上所述,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法、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和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最新资料推荐------------------------------------------------------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为后续的进一步检验提供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细菌形态学检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菌量的大致情况;对少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
临床标本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一、显微镜细菌体积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
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1.普通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可见光作为光源,波长 0.4~0.7m,最大分辨率 0.2m,约为波长的一半。
人肉眼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是 0.2mm,因此用油镜放大 1000 倍,0.2m 的微粒即被放大到肉眼可见的 0.2mm。
一般细菌都大于 0.m,故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装暗视野聚光器,使照明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只允许被标本反射和衍射的光线进入物镜,背景视野变暗,菌体发亮。
观察时黑暗的背景中可见到发亮的菌体,明暗反差提高了观察效1 / 3果,常用于不染色标本的动力及运动状况检查。
3.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高压汞灯作为光源,能发出280~600nm波长的光线,主要在 365~435nm 之间。
根据使用荧光素的不同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线作为激发光。
因其波长比可见光短,故分辨率高于普通光学显微镜。
细菌预先经相应的荧光素处理,然后置荧光显微镜下激发荧光,在暗色背景中可见到发荧光的菌体。
用于观察细菌的结构及鉴别细菌。
实验一细菌形态学检查

蒸气约5 min,冷后水洗,并用脱色液脱色2 min,水 洗 碱性美蓝复染30 s,水洗,干后用油镜镜检 结果:芽胞呈红色,菌体呈蓝色
实验操作
每组一套菌种: 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 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杆菌 真菌:孢子 变形杆菌:鞭毛染色(示教) 枯草杆菌:芽胞染色(示教)
革兰染色
结语
谢谢大家!
革兰染色-基本步骤
a)初染:结晶紫 1 min; b)媒染:碘液 1 min; c)脱色:95%乙醇
至无紫色脱落为止; d)复染:石碳酸复红 30
s,自然干燥后镜检
革兰染色-结果与注意事项
结果判断: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注意事项: 涂片不宜过厚 固定不宜过热 脱色是关键:脱色不够: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实验一细菌形态学检查
【实验目的】
1. 掌握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规则,生物安全及其它注 意事项。
2.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3. 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4. 不染色和各种染色标本的显微镜观察。 5. 细菌特殊结构的染色与观察。
【实验内容】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细菌特殊结构染色和观察
形态学检查的意义
细菌鉴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细菌的初步分群 是决定采用何种生化反应的重要提示 初步诊断
✓ 结核涂片 ✓ 淋球菌涂片
显微镜的使用
先用低倍镜找出标本位置,再转用油镜 粗调 + 微调 香柏油的作用:玻片和空气密度不同,使部分光线经
空气折射后不能进入透镜,而香柏油的折光率与玻璃 相近,可使进入油镜的光线增多,视野光度增强,物 像清晰 镜头要保持清洁(可用二甲苯擦拭镜头)10~15 min 将玻片微倾斜,用蒸馏水一滴滴冲洗干净 将玻片直立使水分流尽,自然晾干,镜检 结果:菌体及鞭毛均为红色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未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 •脱色经复染呈蓝色为非抗酸性细菌
3.其他染色方法(1)源自毛染色 (2)荚膜染色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重点提示
• 不染色标本的形态学检查 • 染色标本的形态学检查
– 革兰染色 – 抗酸染色
一、显微镜
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 光源:可见光
2. 暗视野显微镜( dark field microscope )
– 暗背景,菌体发光 –用于检查不染色的活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及运
1.革兰染色(Gram staining) (1)原理
– 细胞壁学说: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G+菌肽 聚糖层厚、致密,脂质含量少;G-菌薄而疏松, 脂质含量多。
– 等电点学说: G+菌pI 2~3; G-菌pI 4~5 – 化学学说: G+菌含有核糖核酸镁盐多, G-菌
含量少。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革兰染色
(2)结果
– 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
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革 兰 染 色 方 法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2.抗酸染色
(1)原理:分枝杆菌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 成分为分枝菌酸,此物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 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作用, 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初步鉴别细 菌的目的。
复红、刚果红等。
3.中性染料: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
氏染料、姬姆萨染料等。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二)常用染色方法 • 单染色法
– 只用一种染料,如吕氏美蓝。用于观察细菌的 形态、大小、排列。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目 录 末页
革兰染色法
结晶紫、碳酸钠初染,30秒 碘液媒染30秒
丙酮酒精数滴,脱色约5秒
碱性复红液2~3滴,5秒钟
待干,镜检。
注:每一步均需 细流水冲洗。
目 录 末页
• 油镜观察结果1000倍
放大倍数:10×100
目 录 末页
• 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1000倍
放大倍数:10×100
目 录 末页
革兰氏染色意义:
注明 菌名:大肠杆菌 染色法: 放大倍数:10×100
目 录 末页
细菌形态示意图绘图要求
绘细菌的
形态 排列 染色性 特殊结构
目 录 末页
目 录 末页
1.涂片
① 接种环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
目 录 末页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1.涂片
② 取1~2环生理盐水(NS)置于载玻片上,接种 环用火焰烧灼灭菌。
目 录 末页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1.涂片
③ 小指和手掌小鱼肌侧拔掉棉塞,并烧灼试管口灭菌。 用已灭菌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适量菌,注意勿使沾 有菌液的接种环触及试管壁及试管口。
目 录 末页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3.固定
目的:使细菌蛋白变性,菌 体牢固黏附于玻片上,还可杀 死细菌。
玻片有菌膜一面向上,在火焰的外焰钟摆 样速度通过三次,时间约3秒钟。
目 录 末页
革兰染色法操作步骤:
•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初染(结晶紫.碳酸钠) 媒染(碘液)
脱色(95%乙醇) 复染(复红)
• 玻璃折射率: n=1.52
• 香柏油折射率: n=1.515
目 录 末页
二、细菌标本染色检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三、染色标本的检查细菌标本经染色后,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排列方式,还可根据染色结果将细菌进行分类。
染色标本与周围环境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一般形态学检查均需染色。
(一)常用染料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和助色基。
色基赋予化合物颜色,助色基可增加色基与被染物的亲和力。
助色基有的为碱性(如一NH2),有的为酸性(如一0H),因此助色基的性质决定染料的酸碱性。
常用染料一般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配制时通常制成盐类水溶液。
1•碱性染料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碱性亚甲蓝、结晶紫及碱性复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
多数细菌等电点(pl)在2〜5
之间,在中性、碱性以及弱酸性环境中都带负电荷,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故细菌学检查中常用此类染料。
2.酸性染料常用的有伊红、酸性复红及刚果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负电荷,不易与细菌结合,不常用于细菌染色。
必要时可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方可着色。
3.中性染料是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液中的伊红亚甲蓝、吉姆萨染液中的伊红天青等,可用于较特殊染色技术。
(二)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根据所用染料是一种还是多种,细菌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
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染色,细菌涂片染成同一颜色,可观察到形态、大小及排列等特点,但不能显示细菌染色特性。
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进行染色,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复染色法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还可根据染色反应鉴别细菌,故又称鉴别染色法。
临床常用的主要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本法是细菌学检验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种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的鉴别染色技术。
通过此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 +)菌和革兰阴性(G —)菌两大类,并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有时结台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茵可做出初步鉴定。
革兰染色的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① 细胞壁学说: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G—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②等电
点学说:G+菌的等电点低(pl 2〜3), G—菌等电点较高(pl4〜5),在相同pH 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 —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⑧化学学说:G+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G —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目前认为,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染色反应不同的丰要原因。
革兰染色可用于菌落涂片和标本涂片。
菌落涂片不仅可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后续选择合适的鉴定程序提供参考依据。
另外,由于G+
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一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且二者产生的致病物质及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革兰染色尚可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除少数标本(如粪便、血液)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
2.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细菌着色后不被盐酸乙醇脱色的染色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萋-尼染色法。
经此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大类。
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细菌为非抗酸性细菌,所以抗酸染色不作为临床上常规的细菌检查项目,只针对性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疾病的细菌检查。
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经抗酸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根据所见结果报告找到(或未找到)抗酸菌”可作出初步鉴定。
另外,若改变脱色剂,诺卡菌属亦可呈弱抗酸性。
目前认为,抗酸染色性的差异可能与菌体中所含的分枝菌酸、脂类等成分有关。
3.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是用能够发荧光的物质对标本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荧光的细菌。
此法具有敏感性强、效率高、结果易于观察等特点,故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病原菌的检测。
如痰标本涂片、固定后用荧光染料金胺0法(也称金胺0-罗丹明B 法)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是金黄色荧光的菌体。
4.负染色是一种使标本的背景着色而细菌不着色的染色方法。
常用染液有墨汁,也可用酸性染料如刚果红、水溶性苯胺黑等,因酸性染料带负电荷,故菌体不着色,只能使背景着色。
实际工作中还可用墨汁负染色法配合单染色法(如吕氏亚甲蓝)检查细菌的荚膜,镜下可见黑色背景中蓝色菌体周围包绕一层无色透明的荚膜。
5 .特殊染色细菌的特殊结构如芽胞、鞭毛及荚膜等和其他结构如细胞壁、核质及胞质颗粒等,用普通染色法均小易着色,必须用相应的特殊染色才能染卜颜色。
常用的特殊染色法有细胞壁染色、荚膜染色、芽胞染色、鞭毛染色及异染颗粒染色等。
鞭毛染色后在显微镜下不仅可以观察到有无鞭毛,还可进一步观察到鞭毛
的位置以及数量,在细菌鉴定,尤其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荚膜染色用于有荚膜细菌的鉴定,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等的鉴定。
异染颗粒主要用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定,如疑为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进行涂片检查,除证实为革兰阳性典型棒状杆菌外,尚需用异染颗粒染色检查有无异染颗粒,若有方可初步报告检出形似白喉棒状杆菌”,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