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篇一:读朱光潜《谈美》有感】读《谈美》之感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

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谈美读书笔记5篇

谈美读书笔记5篇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谈美读书笔记5篇谈美读书笔记1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

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

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

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

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

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

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

《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

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2]谈美读书笔记2《基督山伯爵》爱也彻底,恨也彻底。

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

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

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

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

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于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

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

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

谈美读书笔记(共15篇)

谈美读书笔记(共15篇)

谈美读书笔记(共15篇)篇1:谈美读书笔记精选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原版的《谈美》我从图书馆借回来,已经读过两次了,也都相应做了笔记。

这次,我是自己买了一本回来,因为我觉得它值得收藏,值得常读。

内容提要:卷一,无言之美。

主要论述了美的“来源”。

卷二,美学妙语。

从多角度对比分析美的本质。

其中提到很多美学大师的一些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卷三,美的境界。

这一卷主要着重于诗歌的欣赏。

这是《谈美》里所没有的。

卷四,美学散步。

这一卷的内容很散,应该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些短文的集合。

我的感悟:“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的目标。

在第一次阅读时我就想到,艺术化的人生是一个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人生了,与神很近。

我读这本书,主要是想陶冶一下情操,也开拓一下视野。

我觉得,人生除了热血、奋斗、亲情爱情友情、成就等的这些目的性比较强的活动,应该还有另外一些。

例如消遣。

当下社会,人们都吃饱穿暖了,所以娱乐行业很发达。

那是一种消遣。

艺术欣赏也算是一种吧,可能这么说有点不太负责任。

起码艺术创作不是为了消遣,它要有深意得多。

Anyway,我们都是想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教会了我怎样在平常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愉悦。

就这样。

艺术化的人生,还是算了吧,对我来说太遥远。

篇2:谈美读书笔记精选A、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到的价值。

B、我们只问“物本身如何才是美”还不够,另外还要问“物如何才能使人觉到美”或是“人在何种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为美”?C、我们的学说否认创造和欣赏有根本上的差异。

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

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E、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F、“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作于朱光潜35岁的时候,另有一本《谈美简史》则作于85岁高龄。

这一篇来看看年轻时的朱光潜对美是如何理解的。

开篇中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对此我很是认同,人总是应该怀有一些崇高的追求,因为单纯的热爱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名利物质,事实上常常会作为附加奖励而获得。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而要想看到美,需要意识到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因此需要把事物摆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书中有个观点是打破我固有观念的,作者认为所谓自然美这种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自然中本身没有美,是经过我们艺术化之后才产生的。

因此,是“美”就不“自然“。

而这里所谓”艺术化“是指人情化和理想化。

事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而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事物,都是在欣赏事物所唤起的联想,因此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书中举例法国画家德拉特洛瓦所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说自然美就像是说字典中有《红楼梦》一类的作品在内一样,显然是荒谬的。

就算人人都有一部字典,但要做出好的文章,还要看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如过家家一类的游戏,也包括了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

遗憾的是,越长大,越是难以像孩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了。

艺术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艺术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谈美》读书笔记2500字范文5篇

《谈美》读书笔记2500字范文5篇

《谈美》读书笔记2500字范文5篇《谈美》这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见解的选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美》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谈美》读书笔记1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在学校,有一整套的教学计划,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必须按部就班的按照这个计划来,每一个题老师都会教给你好几种解答方法,每做一件事老师都会告诉你哪些可以想,哪些不能想。

谈美读书笔记摘抄

谈美读书笔记摘抄

谈美读书笔记摘抄谈美读书笔记摘抄篇1《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本美学入门书籍,旨在引导读者思考美的本质和美感的价值。

这本书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美学思想独特而深刻。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源于人类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感知。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美学观念有所不同,传统美学往往强调美的客观性,而朱光潜先生则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书中还提到,美感是一种超越功利、摆脱道德束缚的愉悦体验。

这种观点让我反思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否过于功利,过于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

在摘抄部分,我选择了几个对我有所启发的句子:1.“美是客观的,但美感的获得却需要主观的参与。

”2.“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所描绘的对象,而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

”3.“美感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它让我们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享受心灵的愉悦。

”这些句子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美感的作用,也提醒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心境的调整。

总的来说,《谈美》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美学书籍,它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喜欢艺术和美学的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谈美读书笔记摘抄篇2《谈美》是著名作家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经典,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美的本质、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的欣赏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深邃,语言优美,是一次难忘的美学之旅。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的概念,认为美感是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愉悦体验。

这种愉悦体验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朱光潜先生进一步阐述了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这种主观感受源于人类的感知、情感和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

同时,朱光潜先生还探讨了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谈美》读书笔记通用十篇

《谈美》读书笔记通用十篇

《谈美》读书笔记通用十篇《谈美》读书笔记 1美是什么?朱先生认为我们对待事物都有三种态度:实用者的,科学家的和美学家的。

例如看到一棵古松,如果用实用者的眼光看,就是怎样切割成最多的木材,做出最有价值的家具;用科学家的眼光看,就是这棵树是属于什么科的植物,生长期限多少等;用美学家的眼光看,就是看到古松的苍翠遒劲。

生活中需要美感吗?很多艺术都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欣赏电视,小说,却很少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美。

原因是我们多是生活中的实用者,很少用美学家的态度去欣赏自己的生活。

这也正常,生活本身就被*淡无奇的柴米油盐所充满,人们久居其中,欣赏美的神经早已麻木。

但如果偶尔能用欣赏美的态度旁观生活,就多了一种享受生活的途径,增加了人生的宽度。

那怎样培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呢?1,美感需要跳出生活外,以旁观者的眼光看生活。

书中还讨论了血色鲜明的姑娘和希腊女神雕像那个更美。

姑娘带给人更多的是快感,说她的美往往是和健康,更好地繁衍后代所分不开的,这也是和生活中的实用主义相连;希腊女神雕像带给人更多的是非实用的美感。

所以尽量不被实用主义所干扰,剥离事物的实用性,就要脱离自己的'生活,以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2,美感需要美的理念和善于联想;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解释之,就是感官所感受到的与脑子中理念的契合。

而这种理念是怎么产生的呢,黑格尔认为教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等社会文化背景的总和构成了一般世界理念。

当然,连接感官和理念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就是联想。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可称之为美:女性的柔美曲线,鲜花的绚丽色彩,古董的质朴悠远。

有人为其中一种如痴如醉,有人却对之视若无睹。

原因在于各人理念和联想方式不同,发现美的能力也不同。

《谈美》读书笔记 2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__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谈美读书笔记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在《谈美》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

”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

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

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
不由你不为之动容。

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