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_吴勇志
基于4I理论的A公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2、Interaction:与消费者建立 有效的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和互动。社交媒体平台为 企业提供了与消费者进行实时互动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回应用户 反馈和投诉,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抽 奖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黏性。
3、Individuality:消费者的个 性和差异
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和差异更加明显。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不同消 费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偏好,为他们推荐更适 合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转化率和客户满意度。
4I理论概述
4I理论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论,它包括四个方面:Interest、 Interaction、Individuality和Innovation。该理论强调从消费者的兴趣、需 求、行为和互动方面入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新媒体时代,4I理论 对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分析
1、Interest:了解消费者的兴趣 和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兴趣和需求的变化非常快。因此,企业需要密切目标 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了解他们的话题和内容,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和产品。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根据 他们的反馈和评论,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A公司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体验。例如,他 们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查,将产品特点与用户喜好相结合,为不同群体制定不 同的营销策略。此外,A公司还通过定制化的服务和关怀,如会员特权、生日福 利等,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4、整合化(Integrated)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股东、员工和客户,还包括了供应商、竞争对手、社会公众,甚至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
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变1.1传统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传统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集中在股东、员工和顾客等核心利益相关者。
这些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
员工是企业的关键资源,满足员工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顾客是企业的血液,满足顾客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
1.2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范围得以扩大。
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平台,而且信息的透明度也得以大大提升。
这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竞争对手、社会公众等。
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更大的关注。
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2.1制定明确的利益相关者策略2.2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寻求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互联网平台,与竞争对手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公益活动和社会责任等形式,回馈社会公众。
2.3强化信息透明度和沟通交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也使得利益相关者更加追求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回应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和反馈。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双向沟通渠道。
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困境3.1意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对企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
网络营销在国外被译为E一marketing或者Internetmarketing。
菲利普科特勒(PhihpKotler)教授在《营销管理》(2001年)的第23章中,专门讨论了网上营销,他认为网络营销活动是21世纪重要的营销方式。
英国德比大学的DaveChaffey(2004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网络营销或者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营销可以定义为运用因特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和支持现代营销观念。
朱迪•施特劳斯(Ju勿strauss)在《网络营销》(2004年)中提到:“网络营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转换营销战略,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对网络营销理念、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产品价格、服务及创意等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
斯莱沃斯在《数字化企业》(2001年)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其论述的着眼点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的经济含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差别化,创造企业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争取客户,实现盈利的目的。
作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这种选择范围极大拓宽的企业。
按照这一定义,只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者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
数字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公司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更具个性化,更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于是在1990年,劳腾伯恩(Lautenbom,1990)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4CS的网络营销组合策略新理念。
知识获取视角——关于企业网络的理论综述

知识 获 取 视 角—— 关 于企业 网络 的理论 综 述
窦红 宾 王 超 李 铁治 刘剑坤
( 西安航 空学 院 ,西安
707 ) 107
( 陕西省 行政 学院 ,西 安 706) 108 705 ) 104
。( 西安科 技大 学 ,西安
[ 摘
要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单一组织对产 品的生产更 多地依赖外部 资源 ,由合作伙伴 形
网络层面的竞争,企业 网络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
关 注 的焦点 。“ 网络 ”指 的是 由节 点与连线 构成 的
一
种特 定 结 构 。企 业 处 于 一个 由供应 商 、顾 客 和
识 管理 问题 进行 了深 入探 讨 ,提 出信 息 与 隐 含 知 识作 为 企 业 资 源 的重 要 性 ,并 指 出 : 由于 信 息 、 技 术发展 ,企业 进 入 了新 的形 态—— 专 家 小 组构 成 的知识 型企业 。彼 得 圣 吉提 出整体 互 动 的系统
研 究进 行 展 望 。
[ 关键词 ] 企业 网络
交易 费用理论
资源基础 理论
知识获取
[ :0 3 6 /. s .04—9 0 2 1 .9 00 3 1 .9 9 ji n 10 OI s 1X.0 2 0 .2
[ 中图分类号 )F7 ( 20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发
第 9期( 总第 27 ) 2期 21 02年 9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i L m ̄ o n uti e h oo i l c n mis fI d s a T c n lgc o o c rl aE
N . G nrl o27 o9( eea,N .2 ) Sp2 1 e. 2 0
互联网颠覆传统4P营销理论

互联网颠覆传统4P营销理论现在估计没有哪个行业或者公司敢说互联网与自己无关,当年王健林非常豪气地和马云下了一亿元的“赌注”,如今也在发展万达电商,中国响当当的“烟草大王”褚老晚年创业种植“褚橙”通过互联网获得巨大成功,最近柳传志柳老也转型农业,正募集各界互联网大牛策划“柳桃”的营销方案……互联网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褚老、柳老这些前辈依然在探索,互联网与组织规模无关,街边的卖煎饼的都可以通过微博卖向全国。
我想从传统的“4P营销理论”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4P营销理论”属于学院派,营销课堂必须讲解的一个经典理论。
是菲利普·科特勒在1976年提出的一套营销策略组合即:产品(Produ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
价格(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Place):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
促销(Promotion):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促成消费的增长,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或导致提前消费来促进销售的增长。
相比于高大上的学院派理论,互联网从业者们创造的则是另类“逼格词汇”:极简主义,用户体验,快速迭代、免费增值、020、移动支付、自媒体、微信营销、粉丝经济、社群营销……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4P理论到底有哪些变化?一、产品:从功能转向人的需求,根本在于提供优质服务和体验传统产品的市场逻辑是按照物品功能展开,而互联网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产品功能”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壁垒,也不再是消费者诉求的核心,极致的用户体验、便捷的服务才是产品核心。
从计划经济的盲目生产到市场经济看重物品功能性再到互联网时代强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产品体验,产品已经不再是企业单方面“意淫”,而是有用户共同参与。
基于4I理论的JC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4I理论的JC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基于4I理论的JC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推广和销售产品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然而,网络营销并非简单地在网上发布广告,而是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并结合市场、产品、消费者等因素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决策。
本文以虚拟公司JC(简称JC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4I理论,对其网络营销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JC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建议。
二、JC公司概况JC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一家以销售家居用品为主的电商公司。
公司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家居用品,并以优质和独特的设计脱颖而出。
目前,JC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自己建立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三、4I理论介绍4I理论,即Internetization、Individualization、Integration和Interactive(互联网化、个性化、整合化和互动化),是网络营销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将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Internetization(互联网化):指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销售和宣传活动。
互联网化使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提高营销效率和覆盖面。
2. Individualization(个性化):指企业通过挖掘用户数据,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个性化营销,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转化率。
3. Integration(整合化):指不同营销渠道的整合和协同运作。
企业需要将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无缝对接,提供统一的消费者体验。
4. Interactive(互动化):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
企业需要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满意度。
四、JC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基于4I理论,本文将分别从互联网化、个性化、整合化和互动化四个方面对JC公司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研究。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1。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一种观点。
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2.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二种观点。
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
此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3.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三种观点。
60 年代, 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60年代,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
由此,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
企业网络治理理论综述

(1)网络治理环境分析。
①供给稳定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的 产生源于三个方面:&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与不可知性; b.知识与技术的迅速变化,这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信息
标准的迅速传播;c.季节性的变动。 在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外包和子合约的形 式,公司的业务会分解成为几个自主的单位所拥有。这种分 离增加组织的柔性,即利用资源的组合、新型的交易或租赁 方式,而不是强调占有资源。从而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对环 境的变化作出相机性的反应,快速与廉价地重新配置资源
理的权威结构来保护参与者的权益,所以网络治理更多的 依赖社会关系的嵌入结构来发挥维护的效力。网络治理主 要是对已经形成的网络关系的维护,以便使这种协作、互惠 的网络长期进行下去,但是参与者会不断地根据自身利益 对网络进行着选择,这就使网络有很大的变动性。从而增加 了网络维护的难度。 (3)网络治理的目标:协调与维护。 在科层组织中,科层治理可利卅正式的权威结构通过 政令、规章、协议来协调和保护治理参与者的权益,尤其是 股东的权益。fu.由于网络治理是参与者问的关系安排,因而 就缺乏一个正式组织的权威结构来埘网络中众多的参与者 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治理中,个体、团体之问不仅有 合约关系的链结,而且有社会关系的嵌入,同时还有市场因 素的介入,因而个体、团体之间的联合行动除了受到市场机 制的作用与影响,相互问要在治理的进程中进行不断的适 应和调整,在依赖与合作中协调参与者的责、权、利的关系, 在风险与冲突中维护参与者的利益与网络的整体功效。
①适应机制。网络治理本身受到复杂的外界环境的影
响,而且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使得治理环境更 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适应性本身就成为一个个体存在的 前提。互动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互动促进着企业问的交流和 沟通以及企业网络的演化,而适应则保证了互动的产生。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
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网络的形成是战略管理领域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做出了解释。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学术界对企业网络本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尝试对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逻辑上做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网络嵌入;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0)02-0106-03收稿日期:2009-07-05作者简介:吴勇志(1976-),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知识管理。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吴勇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一、引言新经济时代被视为是催生企业网络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提出和研究新经济的代表人物Best (1990)和Nohria (1992)认为,由于最新科技的驱动,在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
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Gulati,1999;Lubatkin et.al,2006),诸如制度经济学视角、资源观视角、博弈论视角等等。
Christian(2006)将企业间的网络具体分解为合作竞争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声誉网络等五大类。
杨瑞龙(2005)认为,企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或非企业组织通过正式契约或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
二、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的四个学派1.资源基础学派资源基础学派从战略联盟的观点分析了企业网络的形成(Duncan ,982;Hagedoorn ,1993),强调资源禀赋的重要性(Werner-felt ,1984;Barney ,1991),以资源的异质性解释企业联盟的形成。
Andrews (1971)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是企业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当中的机会相匹配的结果,企业的能力促使了企业加入战略联盟。
结合企业实践的变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可以通过内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间关系与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Pfeffert &Salancik ,1978;Zajac &Olsen ,1993;Amit &Schoemaker ,1993;Gulati ,1995;Powell ,1996)。
Richardson (1972)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得外部互补资源的重要方式。
资源基础与能力理论有效地弥合了生产理论和交易理论分割的缺陷,认为网络治理形式的出现是企业追求外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结果。
企业能力理论(Langlois and Foss,1997)认为组织的能力实质上是获取生产性知识的能力,能力确定了市场和企业的边界,产业组织本身首先应该关心生产成本,而不是交易成本,交易只是一种能力(交易成本的节约程度)。
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中,企业的异质性问题得到强调,这种异质性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能够解释不同企业的行为与效率差异。
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所能获取和接近的资源及内部资源(Barney,1991)对企业获取优势地位的影响。
2.组织学习学派一部分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网络的形成(Gulati ,1998),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的研究开发(R&D )同盟或其延伸(Powell ,1996)。
网络由于能促进技巧在企业间的有效转移推动学习(Hamel ,1991)或能对有信息产生新综合,而被认为是学习的潜在来源(vitt &M areh ,1988;Powell ,1990;Uzzi ,1996)。
企业希望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所没有的信息并且学习新的知识、技巧和技术,并且通过企业网络它们有可能共担风险,共享价值链带来的好处(KaPasuwan,2004)。
Nicholls-ixon 发现企业如果和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拥有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那么企业会·106·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企业网络搭建的知识流动平台基本上是扁平化的,有利于隐性知识“人到人”的交流方式(胡平波、万听和黎荆,2006)。
由于网络关系,企业获取了组织成员的知识,加快了知识产品创新,因此企业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效率。
企业网络内企业或组织间的学习能力不仅与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相关联,而且企业网络的特点也会影响网络中组织学习的能力(KaPasuwan, 2004)。
在分析企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KaPasuwan(2004)指出,企业网络广度、关系嵌入程度、知识冗余以及全球化的网络关系对企业网络中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志安(2004)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解释企业网络的形成,认为企业当中的知识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成与他人共享的知识,深深地扎根于个人和组织行动之中,其表达和转移比显性知识困难得多,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对组织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网络的目标就是为实现明晰的知识和默会的知识共享以及有效转换提供途径。
胡安安等(2006)从知识网络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组织内知识共享的信任模型。
该模型主要在戴安福特的研究基础上引入组织制度、认识因素、情感因素、信任倾向等影响因素,构建出全新的组织内知识共享的综合信任模型。
2007年,由Seokwoo Song,Sridhar Nerur 和James T.C.Teng所撰写的关于研究网络特征对于企业的创新性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的潜在贡献的一篇文章,也证实了开放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
他们通过测量网络中心度来衡量网络结构,验证了开放网络结构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假设,研究还发现,当网络结构与知识处理方向(knowledge processing orientation)相匹配时,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效果会显著提高。
3.经济社会学派而当学者们把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对企业间合作这种新形态的观察以后,关于“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才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
例如,Coleman(1988)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网络,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是通过关系和联结建立起来的,这种来源于企业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的价值。
该理论最早由Granovetter于1973年在其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杂志上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Granovetter,1973)一文中提出,并对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许多社会网络领域中理论的基础,因而该文献成为社会网络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社会网络研究者“必读的文献”(Kilduff&Tsai,2007)。
社会网络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包括:弱联结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假设、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理论和结构洞(Strueture hole)理论。
一些学者还总结出了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社会资源理论、强联结力量假设,以及小世界(Small word)网络理论等存在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理论(肖鸿,1999;叶听和丁烈云,2004;李正彪,2004)。
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的关系型结构嵌入到经济行为之中会影响到这种选择(Granovetter,1985)。
Granovetter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这里研究的是个人的联结(Interpersonal Ties),但其结果仍然适用于更广泛的社会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如组织、团体或企业。
行动者之间的联结强度可以从强到弱,其中强联结是指经常发生的、充满情感的、互相信任和互惠的关系;反之,则是弱联结。
根据Granovetter的研究,其弱联结的力量假设可以表述为:行动者之间的弱联结能比强联结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
在Granovetter研究的基础上,Uzzi(1997),M cEvily&Zaheer (1999)和Echols&Tsai(2005)等学者对嵌入性的概念进行发展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Uzzi(1997)认为,嵌入性关系应该包含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可以从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等三个维度去衡量。
M cEvily&M arcus(2005)则进一步研究了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嵌入性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刘雪峰,2007):第一种是以Gulati(1995)的研究为代表,对行动者间的重复交易的作用进行研究;第二种是对行动者间的相互联结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行动者间相互依赖的根源(Uzzi,1997);第三种是集中关注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position),提出网络位置对行动者的行为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M cEvily&Zaheer,1999)。
(Ranjay Gulati,1999)以企业在社会网络当中的嵌入性来解释企业网络的形成,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隐含了企业作为原子型结构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而作出的选择。
Zaheer&Bell (2005)则利用结构洞理论来分析企业网络,认为处于企业网络中的企业拥有的结构洞越多,表明企业越处于该企业网络的中心位置,则其掌握的信息和控制的资源就越多,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绩效。
4.制度经济学派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网络为企业摆脱科层制束缚实现某种特殊交易提供了可能,网络是一种组织某种特殊交易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能够使某种单纯由价格机制或权威机制无法协调的交易得以实现。
威廉姆森认为这种特殊交易是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都处于中等水平的交易。
迈克尔·迪屈奇认为,只有当交易由企业组织所支付的成本小于由市场组织所支付的成本,而且市场组织所得收益大于企业组织所得的收益,同时,企业组织所得的收益小于所支付的管理成本,市场组织所得的收益也小于所付出的交易成本时,网络才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