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二章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文学文本的纵向层次论
中国古代 “言”“象”“意”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 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 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语而忘筌也。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横向结构要素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由内容和 形式两种基本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西方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戏剧六成分” 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 近代文学表现说、 再现说 俄国及前苏联的主流文论都遵循内容和 形式二分的要素结构论传统。
中国 文质彬彬 表里相符 事辞相配
言与志 文与道 情与采都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 关系的问题。
2、题材与素材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还为经过 加工提炼的、处于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是杂乱 的、分散的,缺乏明确的主题。题材是在素材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经过作家加工提炼后,写进文 学作品中的东西,它打上了作家情感的烙印,是 作家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和客观材料的统一。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既要受到作家的生活实践、见 闻阅历的制约,也受到作家的思想情感、兴趣爱 好、艺术修养、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永恒主题与时代主题
由于社会生活属于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 段具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 活问题,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 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不能不具有时代性特征, 所以文学文的主题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但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些生活内容在 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地域、阶级的差异,在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中反复出现,有人称之 为“永恒主题”,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的“母题”。 如生命、死亡、爱情、怀乡、伤别等。

文学概论 第二章

文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的语境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1.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坚持 基本论点,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做出新结 论. 2.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坚持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基本原理,并在建设当代文 学理论中与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 坚持.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 1.文学活动论 宇宙存在的无限时间与空间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从古典哲学中吸取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康德、黑格尔、费 尔巴哈)。 从古典美学汲取营养,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 从古典文艺学,尤其是古希腊以来的文学理论资源
康德
席勒
黑格尔
费尔巴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康德美学思想: “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 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追求精 神的自由与和谐,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美 是审美主体诸心理机能的和谐一致。 席勒美学思想:“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黑格尔美学思想:艺术是人类的自我意识的 方式之一,艺术的目的在于显现理念,人在 自我观照、自我复归中获得美感,辩证法。 费尔巴哈美学思想:对宗教的批判,高扬艺 术的人性价值,

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

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

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篇一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文学概论第二章,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呐!这一章讲的东西,刚开始我觉得挺玄乎的,什么文学的本质、特征啥的,好像离我特别远。

我就寻思着,这跟我有啥关系呢?我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读这些能有啥用?但是读着读着,也许是我慢慢进入状态了,可能是被那些有趣的例子吸引了。

我觉得好像文学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不打开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的是啥宝贝。

比如说吧,书里提到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我就在想,那我平时写的日记算不算是一种文学呢?我每天记录的那些小心情、小烦恼,也许也是在反映我自己的生活呀!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搞了点文学创作呢?不过,我又觉得困惑了,那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变成文学,那文学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这是不是说随便写写就能称为文学作品了?我觉得可能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再比如说文学的审美特征,书里说文学能让人感受到美。

可我就想问了,美这东西不是很主观的吗?你觉得美的,我可能觉得一般般,那这还能算是文学的普遍特征吗?反正读完这一章,我脑子里是一堆问号,又好像有点明白了什么。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吧,让你又迷糊又清醒,在这纠结的过程中还能有点收获。

我觉得这一路读下来,还挺好的,说不定以后我能从这里面挖出更多的宝藏呢!篇二文学概论第二章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文学概论第二章,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觉得这第二章简直就是给我出难题,各种理论、概念,搞得我晕头转向。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吗?”然而,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突然发现,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就像书中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就琢磨,那平时我跟朋友聊天时说的俏皮话,算不算是一种小小的语言艺术呢?也许算吧,哈哈!不过呢,我又想,要是仅仅把文学定义为语言的艺术,是不是太狭隘了?难道一幅画、一首音乐就不能算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觉得这个定义可能有点不太全面。

「文学概论第二章」

「文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

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

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

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

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文学概论第二章笔记

文学概论第二章笔记
14、 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 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 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8、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19、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0、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21、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22、 代数和论:认为声调(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就像海浪上的微波,二者达成“音高运动的代数和”,从而有助于形成汉语的音律美。
问答题 1、 什么是文本和文 Nhomakorabea文本?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2、 如何区别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例如:毛泽东《智取威虎山》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以“色”换“天”,既求得表意上的具体和生动,更是追求音乐美。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
10、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讨论

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讨论

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讨论
【实用版】
目录
1.概论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2.第二章的核心观点: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3.文学定义的探讨
4.文学分类的方法
5.结论
正文
国开文学概论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

首先,作者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包括散文、随笔、回忆录等。

在这个定义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的语言特性,认为这是文学与非文学的重要区别。

接着,作者介绍了一种文学分类的方法。

他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

虚构文学是指通过作者的想象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非虚构文学是指基于事实的文学作品,如报告文学、传记、历史等。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能够涵盖所有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国开文学概论第二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文学的新视角。

第1页共1页。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课件

2.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在情感支配之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 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节奏是表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感、 情绪的构成部分。 诗的韵律讲究和谐。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语言高度凝练、精确,极具表现力。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爱惜费 诗眼 忧 求长生 难等期 后世嗤 人生苦短 秉烛夜游 及时行乐
◆ 西方:“诗”源于poesis,本义为“制造”。在最普通的意义 上指 用韵文形式写出的作品。1747年,法国人巴托提出“美的艺术” (beaux-arts)(fine arts),文学才与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 从一般技艺中摆脱出来,获得独立的地位。 (2)抒情性 ① 诗展现的是人的情感。 [英]赫兹利特: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 忌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绝望或疯狂全是诗。
◆ 诗是“辈分”最老的文学体裁。 ◆ “诗”成为“文学”、“艺术”的代名词 ◆ “诗学”成为文学理论的代名词 ◆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最基本的特点 是它的抒情性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

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

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

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

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里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情感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式等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

“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看法,意即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

扬雄认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

”3他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观点,由“声画形”君子小人之高下人格判然有别。

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应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

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

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5“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此心之神明。

”6这是从创作主体出发,分别讲述的审美判断力、审美表现力、主体的自信力、作品的生命力。

袁枚提倡“性灵”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7性情是“性灵”的主要内涵。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1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2《毛诗序》。

3扬雄:《法言·问神》。

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5叶燮:《原诗》。

6叶燮:《原诗·内篇下》。

7袁枚:《随园诗话》。

诗。

”8“文以情生,未闻无情而有文者。

”“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 9“性灵”说所表现的应该是创作主体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王国维作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强调“意境”的形成过程是“情”与景的相互融会过程。

五四运动时期,“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强调文艺创作是自我表现的过程。

总之,上述观点都认为,文学是作家内在思想、情感、个性、幻觉、心绪等等表达的产物。

(二)西方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西方文论史上,作者中心论有一个延续很长的理论思潮。

主要代表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代主义以及非理性哲学等。

这些理论谱系强调作家情感、灵感、天才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表现和个性的解放。

康德提出艺术是类似游戏的自由活动,主要由天才这种艺术家天生的心理能力创造出来,想象力在其中发挥着首要的作用和功能。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文学艺术是一种无须凭借概念的主体的情感愉悦。

他认为,文艺虽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但它包含着理性内容,并具有判断先于快感的高级形式。

费希特认为只有精神性的“自我”才是唯一实在,“自我”决定“非我”,“自我”创造“非我”。

从他的主观唯心论出发,他将文学看成是主观心灵的产物,是纯然主观的东西。

歌德主张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的一致,认为艺术家表现了自己的真实心灵,就能捕捉到自然的奥秘,抵达事物的内在。

艺术最终成为艺术家“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10。

歌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来自于天才,而天才来自于神的启示。

“人应该把它看作8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之一。

9袁枚:《随园诗话》。

10[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来自上界、出乎望外的礼物,看作纯是上帝的婴儿,而且应该抱着欢欣感激的心情去接受它,尊重它。

它接近精灵或守护神,能任意操纵人,使人不自觉地听它指使,而同时却自以为在凭自己的动机行事。

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经常被看作世界主宰的一种工具,看作配得上接受神力的一种容器。

”11席勒将文学区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即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诗人冷静摹仿现实,尽量避免诗人对所描绘的事物的主观评价,于是创作了“素朴的诗”。

而诗人侧重表达事物所激起的感情,则有了“感伤的诗”。

他认为,“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善地表现人性”12。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反映。

由于历史上人性表现各异,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学的分类。

受康德关于艺术自律性的影响,他认为艺术是以一种特殊的“活的形象”为对象的游戏。

这种游戏活动的特点是超越现实功利的、自由无羁的。

总之,席勒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理解文学与艺术的本质。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则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绝对精神”,美正是“绝对精神”矛盾运动的产物,“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斯达尔夫人认为,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诗人情感来自于人的内在灵魂。

客观世界是情感表现的象征物。

她说,“只有人心,它的内部活动,是惟一可以引起惊讶的东西,惟一能激起强烈感受的东西”。

13斯达尔夫人认为诗的“天才”是一种内在的气质,“须通过强烈的感情才能感觉到,而天才便以这种感情渗入一个被赋予天才的人”。

14而诗歌则是“天才”的事业。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认为,诗是感情的表现。

“诗人乃是这样一种人,具有强烈的感情,并运用比一般更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感情。

”因而,“除了感情外,诗几乎就不存在了”。

15华兹华斯认为诗人“比一般人具有更锐敏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内在的活力使他比别人快乐得多;他高兴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

”华兹华斯极力强调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1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1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90页。

13[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1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15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作和情节给予情节以重要性”。

16而这种情感并非完全是诗人的原初情感,而是回忆的产物,掺杂有理性思索的因素。

他说,诗歌“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17柯勒律治认为“激情必定是诗的灵魂,或者换种话说法,想像是灵魂,它在天才诗人的作品中到处可见”。

他将“想象说”作为自己批评理论的支柱。

诗歌来源于有生命的“观念”,它的产生涉及到更高级的“想象”能力、“理性”和“意志”,因此是“天才”的作品。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雪莱《为诗辩护》中也说:“人不能说:‘我要作诗。

’即使是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说这类话;因为在创作时,人们的心境宛如一团行将熄灭的炭火,有些不可见的势力,像变化无常的风,煽起它一瞬间的光焰;这种势力是内发的,有如花朵的颜色随着花开花谢而逐渐褪落,逐渐变化,而且我们天赋的感觉能力也不能预测它的来去。

”18雪莱接着明确地指出,创作需要灵感,没有灵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诗歌。

因此,诗人应当留心观察并耐心等待灵感袭来的瞬间。

总之,浪漫主义颠覆了新古典主义对于理性的重视,而是侧重非理性和个人情感。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视为作家主观心灵的产物,文学是作家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的自由表现,强调情感、想象是成就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第一个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并且将这一观点付诸创作实践的是法国艺术家戈蒂埃。

他在长篇小说《莫班小姐》的序言中论述了“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想。

他提出了艺术和社会生活无关、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和艺术形式的美学自律观。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思想含有象征主义的元素,强调运用想象去分析、综合各种素材,利用象征和暗示来表现内心生活。

而外部的物质世界恰恰是作家应该规避的。

他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