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二章第四节 课件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形态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 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 “意境”说
•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 距离”说、“直觉”说
• “比兴”说
•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 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 所乏耳。”
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形态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 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 “意境”说
•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 距离”说、“直觉”说
• “比兴”说
•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 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 所乏耳。”
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课件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关帝诗竹碑 不谢东君意, 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
学生E打电话给爷爷F:5555老师说这几天要照常上课。
爷爷F打电话给秘书B:还是去北京吧,你准备一下。
3.文学文本的特点: (1)相对的独立性。 (2)语言实体、符号体系。 (3)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
4.文学文本结构层次的划分 黑格尔《美学》: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 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a 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 b 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c 图式化外观层次 d 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中国文论:言——象——意
5.语言层 (1)构成:语音、语义 (2)地位:文学文本的第一个层面,构筑文学形象的条件。 (3)作用:传达审美信息、塑造文学形象、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 ◆ 语音:音韵、旋律、节奏
《吕氏春秋》: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 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一章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4周 9月23日 1组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8周
10月21日 2组
第二章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9周 10月28日3组 第二节 诗歌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12周11月18日 4组 第三节 散文 13周11月25日 5组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4周12月2日 6组 二、故事和人物 15周12月9日 7组 第五节 剧本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三、戏剧语言17周12月23日8组
文学概论戏剧课件

长处: A、戏集中紧凑,结构严谨; B、开掘深,耐人寻味; C、人物较少,便于深刻揭示其性格和精神世界。 不足: A、戏不热闹,往往显得单调乏味; B、宜于家庭小戏,不宜于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C、封闭性意味着从复杂的生活中精心整理出一个孤立于生 活全景之外的单一情节,往往只能表现一种单线条的平 面图景,不能形成立体的透视图景; D、人物关系与情节编织往往过于精巧,有斧凿痕迹。
二、剧本的美学特性
(一)戏剧冲突 角色与角色的冲突,同一角色内心各种 欲望的冲突,角色与环境的冲突,不同意念 间的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矛盾在艺术中的审美 反映,必须挑选生活矛盾中有戏剧性的、可以 在舞台上表演的,提炼成戏剧冲突。 剧作家就必须抓住关键性的情节,着力写 生活中一段最富于戏剧性的时刻,即生活中的 “危机”。 小说写矛盾的发展多于紧张的冲突,而戏 剧则写冲突多于矛盾的发展。
3、主要范型
(1)开放式结构 特点:包括的生活面宽,按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把剧 情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舞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减 少回叙的成分。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莎士比亚 名剧《威尼斯商人》。 长处: A、剧情安排比较自然,容易看懂; B、剧情的时间跨度大,便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C、场景多变化,情节更为丰富曲折,易于引人入胜。 不足:A、深度往往不够; B、重头戏分散,过场戏增加; C、结构松弛。
(二)戏剧情境
1、定义: 戏剧情境是促进戏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 ,是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 现的条件。
(二)戏剧情境
2、要素: (1)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剧中人物动作展开的时 间、场所等等,这种因素对人物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 影响力。 (2)突然事件;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克劳 迪斯谋杀老丹麦王并夺妻篡位这个事件,就是构成戏 剧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3)特定的人物关系,这是构成戏剧情境的最重要、 最有活力的因素。在《哈姆雷特》中,老丹麦王鬼魂 揭发出那个谋杀事件,使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关系 、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关系,以及他与其它人物的关系 ,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正是悲剧主人 公所面临的情境的因素。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与语言

• • • • •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里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 花.缺口》
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 ,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 •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 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 吹。”
文本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
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 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 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 无限。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 馀味,篇中有馀意。 ——沈祥龙:《论词随笔》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 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 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 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叶燮:《原诗· 内篇》
文本赏析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本章小结
• 虞美人
• • •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 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 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3.对比阅读 •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 的星光。 •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 喜。 •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 花.希望井》
文学概论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 两种不同的作者 ➢ “跨话语的作者” ➢ “作为话语实践拓荒者的作者”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 3、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 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
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 层的意蕴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 322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 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 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 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 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 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 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活或社会现实。
❖ 世界的含义
➢ 主观世界 ➢ 客观世界 ➢ 社会世界 ➢ 超验世界
❖ 艺术模仿论
➢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 中西模仿论传统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 ➢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
梁启超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 今天,人们把它作为 儿童文学作品
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 3、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 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
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 层的意蕴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 322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 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 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 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 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 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 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活或社会现实。
❖ 世界的含义
➢ 主观世界 ➢ 客观世界 ➢ 社会世界 ➢ 超验世界
❖ 艺术模仿论
➢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 中西模仿论传统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 ➢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
梁启超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 今天,人们把它作为 儿童文学作品
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文学概论 课件

文学概论 课件
目 录
• 文学概述 • 文学作品的内容 • 文学作品的形式 • 文学创作 • 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学与社会文化
01
CATALOGUE
文学概述
文学的定义
01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 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
0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
审美体验的提供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读者 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 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02
CATALOGUE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主题
1 2 3
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 品价值的体现。
主题的来源
主题通常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 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促进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未知世界和人类潜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文化思潮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文学主题也随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问题。
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学鉴赏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受,另一 方面,文学批评也可以为文学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目 录
• 文学概述 • 文学作品的内容 • 文学作品的形式 • 文学创作 • 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学与社会文化
01
CATALOGUE
文学概述
文学的定义
01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 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
0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
审美体验的提供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读者 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 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02
CATALOGUE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主题
1 2 3
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 品价值的体现。
主题的来源
主题通常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 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促进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未知世界和人类潜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文化思潮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文学主题也随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问题。
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学鉴赏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受,另一 方面,文学批评也可以为文学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bf46163968011ca30091b7.png)
五、功能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wski,1884-1942)、德拉克利夫-布朗。其主 要著作:前者有《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后者有 《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代表人物:爱德华· 埃文斯—普理查德、迈耶· 福蒂 斯、麦克斯· 格拉克曼、威廉· 雷蒙德· 弗斯 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都有满足人类世纪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 功能。 2.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 3.重视文 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 23
一人类学的兴起文化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源泉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虽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西方社会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荷马史诗奥德赛已有人类学的思想的记载与描述但科学的人类学体系应是近代资本主义扩展和科学昌明的产物
文化学概论:第二 章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化学是在近代西 方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同人 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实际上,文化学体系就脱 胎于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其中受人类学 的影响最大。 从演变序列来看是:
21
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① ②
学术观点: 1.杜尔干的贡献: 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表象”的概念,并予以很好的解释。 2. 布留尔则发展“集体表象”,运用它来研究原 始人的思维,并提出了“互渗律”概念。 影响与地位:法国社会学派是近代法国文化研究 领域出现的第一个学派,奠定了法国文化学研究的 特色,对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的产生巨大影响。 22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是中国古代一次十分著名的论辩
事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庄子的快乐,是建立在他的齐物论基础上。 他强调物化,与物融为一体,通过这种途径 回归自然,达到逍遥游的自由境界。他的乐, 是“我”与“鱼”融为一体时体会到的乐。 惠子强调的,则是认识事物时应该有客观的 标准。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 o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斯丹达尔、梅里美、巴尔扎克、福 楼拜、莫泊桑、左拉《萌芽》《卢贡-马卡尔家族》 狄更斯、萨克雷、哈代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契诃夫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世纪文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缠杂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加缪 《局外人》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卡夫卡 高尔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索尔 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乔伊斯《尤利西斯》 德莱赛《美国的悲剧》、欧·亨利、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海明威、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博尔赫斯《阿莱夫》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干宝:《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小说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传奇】 [宋]洪迈: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 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虬髯客传》 宋元话本:“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碾玉观音》《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宣和遗事》 明清小说 冯 梦 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 濛 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四大奇书、十大才子书、四大名著
二、小说的特点 1.叙事性 叙事: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 叙事原则: 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 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第四节 小说
教学目的与任务: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小说的叙事性、情节与人物、叙事学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与特点
小说的情节与人物
叙事学与小说研究
一、“小说”的由来与小说史
◆ 中国 小说的源头 《春秋》《左传》等史传文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小说”是指与经世治国的大道理相对的小道理,甚至是琐屑小语。 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 理家,有可观之辞。 上古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寓言
十大才子书(1644年) 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毛宗岗评点。 第二才子书:《好逑传》(《侠义风月传》、《侠义好逑传》) 名教中人(华阳散人)编次。 第三才子书:《玉娇梨》(《双美奇缘》)荑荻散人编次,天花藏 主人评点批注。 第四才子书:《平山冷燕》,荻岸山人编次,天花藏主人评点批注。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点批注。 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王实甫著,金圣叹评点批注。 第七才子书:《琵琶记》,高明著,毛纶评点批注。 第八才子书:《花笺记》,佚名氏著,静净斋主人钟戴苍评点批注。 第九才子书:《捉鬼传》,(《平鬼传》、《斩鬼传》、《钟馗捉鬼 传》),樵云山人编次。 第十才子书:《驻春园》(《双美缘》),吴航野客编次,水箬散人 评点批注。
《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中世纪——传奇与史诗 浪漫传奇: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特里斯丹和依瑟》 英雄史诗:《贝奥武夫》《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 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
文艺复兴——长篇小说开始兴起 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登场、浪漫主义崛起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卢梭《新爱洛伊丝》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晚清至“五四”:中国小说创作与小说观念的历史性变革:
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 鹗《老残游记》、曾 朴《孽海花》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4卷5号)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年出版) 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开创中国 研究 《中华文化通志· 散文小说志》
杨义《中国叙事学》,叙事学的本土建构
◆ 西方 Story: 故事、轶事、史话、小说,特指短篇小说。 Novel: 原意是带来新的信息的令人惊异的故事。特指长篇小说。 Roman: 源于romance,用民间语言讲述的传奇故事。 Fiction: 谎言、虚构、虚构的文学作品(小说等)。 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 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 发展到18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蔚为大观,从而构成一个 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
“濠梁之辩”是中国古代一次十分著名的论辩
事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庄子的快乐,是建立在他的齐物论基础上。 他强调物化,与物融为一体,通过这种途径 回归自然,达到逍遥游的自由境界。他的乐, 是“我”与“鱼”融为一体时体会到的乐。 惠子强调的,则是认识事物时应该有客观的 标准。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 o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斯丹达尔、梅里美、巴尔扎克、福 楼拜、莫泊桑、左拉《萌芽》《卢贡-马卡尔家族》 狄更斯、萨克雷、哈代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契诃夫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世纪文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缠杂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加缪 《局外人》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卡夫卡 高尔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索尔 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乔伊斯《尤利西斯》 德莱赛《美国的悲剧》、欧·亨利、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海明威、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博尔赫斯《阿莱夫》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干宝:《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小说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传奇】 [宋]洪迈: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 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虬髯客传》 宋元话本:“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碾玉观音》《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宣和遗事》 明清小说 冯 梦 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 濛 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四大奇书、十大才子书、四大名著
二、小说的特点 1.叙事性 叙事: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 叙事原则: 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 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第四节 小说
教学目的与任务: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小说的叙事性、情节与人物、叙事学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与特点
小说的情节与人物
叙事学与小说研究
一、“小说”的由来与小说史
◆ 中国 小说的源头 《春秋》《左传》等史传文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小说”是指与经世治国的大道理相对的小道理,甚至是琐屑小语。 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 理家,有可观之辞。 上古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寓言
十大才子书(1644年) 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毛宗岗评点。 第二才子书:《好逑传》(《侠义风月传》、《侠义好逑传》) 名教中人(华阳散人)编次。 第三才子书:《玉娇梨》(《双美奇缘》)荑荻散人编次,天花藏 主人评点批注。 第四才子书:《平山冷燕》,荻岸山人编次,天花藏主人评点批注。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点批注。 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王实甫著,金圣叹评点批注。 第七才子书:《琵琶记》,高明著,毛纶评点批注。 第八才子书:《花笺记》,佚名氏著,静净斋主人钟戴苍评点批注。 第九才子书:《捉鬼传》,(《平鬼传》、《斩鬼传》、《钟馗捉鬼 传》),樵云山人编次。 第十才子书:《驻春园》(《双美缘》),吴航野客编次,水箬散人 评点批注。
《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中世纪——传奇与史诗 浪漫传奇: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特里斯丹和依瑟》 英雄史诗:《贝奥武夫》《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 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
文艺复兴——长篇小说开始兴起 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登场、浪漫主义崛起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卢梭《新爱洛伊丝》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晚清至“五四”:中国小说创作与小说观念的历史性变革:
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 鹗《老残游记》、曾 朴《孽海花》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4卷5号)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年出版) 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开创中国 研究 《中华文化通志· 散文小说志》
杨义《中国叙事学》,叙事学的本土建构
◆ 西方 Story: 故事、轶事、史话、小说,特指短篇小说。 Novel: 原意是带来新的信息的令人惊异的故事。特指长篇小说。 Roman: 源于romance,用民间语言讲述的传奇故事。 Fiction: 谎言、虚构、虚构的文学作品(小说等)。 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 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 发展到18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蔚为大观,从而构成一个 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