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自考《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教学课件

自考《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教学课件

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
理论方式
宗教方式
实践—精神 方式
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式
精神活动性 质
理论性或认 识性
宗教性或幻 象性
伦理性或意 志性
审美性或情 感性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等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 念、迷信观念等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 学等
3、文学活动的地位
• 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摹仿) 艺术世界
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 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 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 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 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 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 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 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第一章文学观念
目录
CONTENTS
1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 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 一种文化形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3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 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动态展示 了文学研究过程的开放性
(二)文学活动
1、人类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动物 •——生存 •——无意识被动适应 •—本能 •——感觉单一
▪人类 ▪——生活 ▪——有意识主 动改造 ▪——有目的 ▪——感觉多样
达尔文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第一章文学概念一: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B.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谁说的(A )A.马克思B.恩格斯C.贺拉斯D.波德莱尔解析:“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马克思探讨人为什么能体验、为什么能创作、为什么能鉴赏时所回答的。

二: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艺术模仿自然”的提出者( A )A.赫拉克里特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荆浩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B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什么?(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下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B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第一章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概论  第一章

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黑格尔 苏轼曰:“得其理,传其神。”
渗透个性,表达心灵
例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船 世界因我而缩小 重洋分割的大陆 靠在我的两舷 赤道的光
任洪渊
两极的雪
太平洋岸的蝶 一齐纷纷戏舞在我的甲板
思考:
《 转 战 石 南 鲁 北 》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对文学的影响:
1、 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前所 未有的新情况、新现象、新特点,这就给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 新视角和新观点。
2 、与此相适应,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观念的过 程,以期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 当的法律权利,旅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3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文艺体制的更新和文学生产运作的市场 化、文学消费的多元化,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将无 法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
我遥望
曾卓 文 学 倾 向 性 的 审 美 现 主 要 通 过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 一个远在天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1、倾向性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存在依据和前提。 2、真实性又必须以倾向性为指导。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 实性。 3、真实性和倾向性既有矛盾又可以统一,能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都要受到 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的把它指 点出来。 例:施耐庵的《水浒传》表现的是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真实性高 余万春的《荡寇志》则歪曲了事实。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知识点名称 文学活动四
要素 ★★
再现说 ★
表现说 ★
实用说 ★★
独立说 ★★
体验说 ★
文学观念演 变与文学自
身的演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定义所 包含的命题

符号论的文 化概念 ★★
揭示人的生 存境遇和状
况 ★ “价值阅读” ★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内容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2.马克思 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说的是审美主体审美能 力的重要性。3.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柳宗元提出“美不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1.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 仿或再现。2.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3.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相通的是 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说(荆浩提出)。4.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的论点。5.苏格拉底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1.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2.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 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3.华兹华斯第一 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4.柯勒律治认为:“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 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5.雪莱 在《为诗辩护》中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6.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 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 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1.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 手段。2.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 乐说”。3.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成为中国古代文 学观念的重要特色。4.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5.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诗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有效手段,他们强调的是文学创作的道德原则。 1.“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 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客观说,认为文本高于一切,,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 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 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文学概论教学课件第一章文学属性

文学概论教学课件第一章文学属性
特征: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 它们而显现。
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 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 因素。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 理智认识。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 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 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 起的。
16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 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 于理性的力量。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 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 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的意味。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四要素: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二、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

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三、文学理论:
以文学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以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四、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五、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在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六、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火所特有的,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七、文学本体:
本质、特性所呈现的形态。

八、文学的特点:
历史性、多样性。

九、文学观念:
是指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觉悟。

十、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形成的是具备有一定内涵的外延的词语形成。

十一、文学形式:
文学的外在表现形态,如语言、文本等。

十二、文学三个基本方面(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是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批评史对某些集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

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则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

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

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

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

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

与文学批评比,文学理论系统全面抽象。

与文学史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

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

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
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
解释和梳理文学史现象,同时,它也需要以古代和当代众多文学批评家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丰富成果为参照和基础。

文学史编写者自己对文学史的研究也伴随着对大量作家作品的批评活动。

文学批评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作为指导来展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批评史不存在的。

同时,文学批评的对象又是文学现象,它的批评成果构成文学史重要基础。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一般属性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是潜藏在文学史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必须以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为基础。

它的成果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它的有效性和真理性必须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中加以验证。

因此,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

我们既要注意其区别,更要注意其联系。

十三、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活动。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学术种类的源泉。


十四、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实践性、现代性、民族性。

十五、
文学理论的认识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十六、
文学活动的过程(文学活动的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十七、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十八、
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十九、
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