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合集下载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23. 5 25. 4
1. 9
98. 0
14. 1 16. 5
2. 4
74. 0
20. 4 20. 8
0. 4
95. 0
2. 52
3. 0
0. 48 91. 0
13. 89 15. 1 1. 21 46. 0
5. 91
5. 0
0. 91 29. 0
29. 52 32. 2 2. 68 87. 0
2. 39
1 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原理
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油藏 的物理性质及流体的流动规律 ,其基本原理立足于 渗流力学 、数理方法及计算方法 ,以工程软件的形式 出现 ,是油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工具 。油藏数值模拟 的基本步骤是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生产历史拟合 →生产动态预测 →以图表的形式输出预测结果[1] 。
3 TX 油田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和油藏描述的结果一致 。 3. 1 TN 区块
各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与测井解释 、测试 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趋势是含油性从构造高部位向 低部位逐渐变差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 ,S217 主断 块含油性好 ,绝大部分区域含油饱和度大于 50 % ; S229 、QK114 这些小断块含油性较差 ,大部分区域含 油饱和度小于 50 %(图 1 、图 2) 。
第1期
王晓蕾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7
3. 2 XW 区块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的 S236 井 、S237 井 、S238
井 、QK113 井 、QK122 井等构造高部位含油饱和度都 较高 ,在 50 %以上 ,而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含油 性变差 (图 3 、图 4) 。

M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M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Si c h u a n 6 1 0 5 0 0,C hi n a;2 . NO. 1 Oi l Pr o du c t i o n Pl a n t 0 _ 厂X n j ’ i a n g Oi l f i e l d Br a n c h Co mp a n y,
2 , 含 水 率及 产 量 拟 合 结 果 较 好 , 得 到 可 信 的剩 余 油 分 布 结 果 。剩 余 油分 布 影 响 因 素分 析 表 明 ,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与 井 网完 善 程 度 等 因素 综 合 影 响 剩 余 油 分 布 。模 拟 结 果 显 示 , 纵 向上 B ; 、 小层是 剩余 油集 中 分布 的 主 力 小 层 ; 平 面上,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 , 注 入 水 优 先 沿 渗 透 率 高 的 区域 推 进 , 低 渗 透 带水 驱 效 应 相对 较 弱 , 造 成 剩余 油 分布 较 多 ; M 油藏存 在 井距偏 大及 局部 井 网不 完善 等 问题, 造 成 剩 余 油 大 面 积
第 4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Vo l _ 4 NO . 2
Ap r . 2 01 7
UNCONVENT0NAL 0I L & GAS
M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数 值 模 拟研 究
周 芸 , 张 烈辉 , 罗建 新 , 许 明扬
( 1 . 油 气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2 .中国 石 油 新 疆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一 厂 , 新疆克拉玛依 8 3 4 0 0 0 )
wa s c a r r i e d o 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Bl a c k o i l mo de l o f ECLI PSE WS S us e d i n t h i s s t ud y,hi s t o r y ma t c h i n g o f r e s e r ve s ,m oi s t ur e c o nt e n t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J2t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2t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油气 田地面工程第 2 7卷 第 1 O期 ( 0 8 1 2 0 . 0)
2 1
Jt 藏 数 值 模 拟 与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2油
郭龙 ; 庞 日轩。 王 杰 刘 平
(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东 ) 石 油 工 程 学 院 ;2 胜 利 油 田石 油 开 发 中 心 ; 1 华 .
始饱 和压力 、油水界面以及界面对应处 的毛管压力。
部 分 井注入 水 窜 且 治理 难 度 大的 开 发 现 状 , 依 据 油藏类 型和 渗透机 理 建立 了该 油藏数 值
模 型 , 应 用 el s ci e油 藏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该 p 区 块 进 行 了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和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通过 油藏 地 质 储 量 和 生 产 历 史 拟合 , 预 测 了模 拟 层 剩 余 可 采 储 量 与 剩 余 油 的 分 布
关键 词 :数 值模 拟 ;剩余 油分 布 ;历史
拟 合 ;调 参
( )地 层水 物性 常数 。包 括水 粘度 、水 体积 系 5
数 以及 水压 缩系 数等 。
( )动 态 数 据 。包 括 井 位 、井 别 、完井 数 据 、 6
1 油 藏 开发 概 况
Jt 藏 的发 现 井 为 X2 油 1井 ,2 0 0 3年 2月 在 X2 l井 附 近设 立第 一 个试 验 井 组 ,2 0 0 4年 3月 采
还 考 虑 井 点 的 分 布 ,使 每 一 井 点 位 于 不 同 的 节 点
内 , 并 保 证 井 之 间 至 少 相 隔 1个 网格 以 降 低 井 间 直
地 质储 量 35 2 0 ,动用 石油 地质 储量 32 2 6 ×1 t 9 ×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产的重点开发区块 。为了研究资源潜 力 ,改善 目前的生产现状 ,动用剩余
二 、数 值 模 拟结 果 与 分析
层的底水油藏 ,因此即便 主力层水淹
通 过分 析 研究 认 为 ,在 宏 观 上剩 程度较高 ,但 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仍 3 . 潜 力分 析 。 由上 面 可 以看 出 ,
油 ,提高油 田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 、构 相 对较 高 。 就是利用数值模 型再现开发历史 ,分 造 、储层非均质性 以及井 网条件的控 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 同方案 的开发效 制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 姚2 2 9 区 、 ̄ k , 2 8 0 区 、长6 油层潜力 在 果 。因此 ,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 到的或者波及程度 比较低 的部位 ,在 于 :①通过局部加密井网挖掘剩余油
据。

青 化 砭 油 层 剩 余 油 分 布 及

质 性 相 对较 好 ,油 开发 时 间 短 ,地 下
油 藏数 值 模 型 的建 立
油 水分布 相对简 单 。丁5 2区 :同样
开 发 潜 力 的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向,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详细描述 ,
措 施进 行 分 析 预测 。
为1 4 0×1 0 0×7 = 9 8 0 0 0 和1 8 0×1 2 0× 6 1 1 、长 6 1 3 和长6 2 1 。姚 2 8 0 区 剩余 油
7 = 1 5 1 2 0 0 。丁5 2 区 网格 坐标 的x 方向 主要 集 中于长6 2 1 、长 6 2 2 和 长6 3 , 青 化 砭 油 田长6 和 丰 富 川 油 田长 选 为 北 一 东2 0 度 ,总 网 格 数 为 1 9 0 × 这 主要 是 由于受 控 于 沉积 微 相 及 开 发

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第 9卷 第 5期
P T E ROL M OL EU GE OGY AND R COVE F CI NC E RY EF I E Y
多 层 系油 藏剩 余 油 分 布 的精 细 数 值 模 拟 技 术
平 面 、 向水 淹 状 况 和 剩 余 油分 布 规律 , 定 了影 响剩 余 油分 布 的 主 要 因 素 , 出 了剩 余 油 挖 潜 的可 行 措 施 。 纵 确 提 关键词 : 块油藏 ; 断 剩余 油 分 布 ; 数值 模 拟 ; 淹 状 况 水 中 图 分 类 号 :E 1 T 3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6 3 2 0 ) 5— 0 4— 3 10 9 0 (0 2 0 0 3 0
层 组具 有独 立 的油水 系 统 , 底 水活 跃 , 边 油水 系 统复
引言
胜 利油 区 早期 开发 的断 块多 层 系油藏 已处 于特
杂, 模型水体定义 、 拟合困难 ; ⑤开采历史长 、 开采井
多导致 数值 模拟 动 态 控 制 模 型 冗 长 而 复 杂 , 历史 拟
合工作量大; ⑥开采井均为合采合注井 , 每月均有作
选: ①储量大于 4 1 且储层连片分布的含油小 0× 0t 层; ②小层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较为接近 ; ③综合含 水率 较低 , 出程 度 较 差 。依 此 优 选 沙 二 段 7~1 采 1
砂层组 的 1 3个 小 层 为 目标 层 , 量 占 总 储 量 的 储 5 % , 中储 量 大 于2 0×1 的 主力 层 为 沙 二 段 9 其 0 0t
于东海 任允鹏 王 真 刘 利 张素玲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5 。
由于长期进行注水开发 , 注入水对原油的水化
作用及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等原因 , 原油中轻质组分
优先驱出 , 较稠的重组分含量增加 , 使原油粘度和密
度变大 。 同时由于长期注水 , 地层温度会下降 , 原油
粘度也会升高 。 不同开发时期地层中原油的物性见
表 3。
表 3 不同开发时期的原油物性
含水率(%)
30~ 60
4.75 8.91 3.89 5.60 1.45 3.20 3.14 4.48 4.20
60 ~ 80
8 .51 11 .31 7 .11 7 .94 4 .70 3 .60 2 .92 6 .24 6 .32
80 ~ 90
35 .41 30 .32 26 .73 14 .83 24 .62 28 .33 10 .01 17 .04 24 .18
90 ~ 95
21 .13 24 .65 29 .12 19 .93 29 .87 31 .93 28 .24 27 .22 27 .94
>95
21 .64 15 .84 27 .94 46 .86 37 .50 31 .34 52 .31 42 .29 33 .06
图 5 8 单元剩余 储量丰度分布图
另外 , 8 单元在开采过程中 , 原油的物性(密度 、 粘度等)变化较大 , 这将直接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和 原 油 采 收 率 。考 虑 原 油 物 性 变 化 时 , 采 收 率 为 36 .53 %, 剩余油开采年限为 16 a ;不考虑原油物性 变化时 , 采收率为 41 .50 %, 剩余油开采年 限为 22 a。
2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2 .1 地质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所需地质模型包括有效 厚度分
布 、渗透率分布 、孔隙度分布等资料 , 根据研究区规 模建立地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数值模型 。
在纵向上 , 该开发单元共 分 11 个 沉积时间 单 元 , 根据各个时间单元的储量和各时间单元间的隔
层分布状况 , 并根据网格粗化原则 , 将 11 个沉积时 间单元划分为 8 个数模层位 , 其对应层位和储量构 成见表 1 。
4 剩余储量控制因素分析
8 单元经过 30 多年的注水开发 , 在不同时期控 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是不 同的 。 在中 低含水开发 期 ,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因素和井网完善程度所 控制 ;到特 高含水期 , 构 造控制因素已 不占主导地
· 34 ·
石油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9 年 10 月
误差(%)-0 .16 -1 .99 -1 .48 0 .52 -0 .42 1 .42
注 :N p 和 Wp 分别为累积产油量和累积产水量 。
由表 3 看出 , 从中低含水期至特高含水期 , 原油 粘度增大了 109 %, 原油密度增加了 1 .1 %。 油水相 对渗透率曲线见图 1 。
图 2 8 单元综合含水拟合曲线
表 6 在不同水淹程度下 8 单元剩余储量分布 (%)
开发阶段
中低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含水率(%)
0 ~ 30 30 ~ 60 60 ~ 80 80 ~ 90 90 ~ 95 >95
51 .60 11 .50 4.30
13 .30 5 .00 4 .20
23 .21 13 .72 6 .32
收稿日期 :1999-03-08 作者简介 :姜汉桥(1957 -), 男(汉族), 江苏海门人, 教授 , 硕士 , 从事油藏工程研究 。
· 32 ·
石油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9 年 10 月
时间单元
812 +2 832 842 852 813 823 833 843 +5 +6 平均值
图 1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图 3 8 单元地层压力拟合曲线
第 23 卷 第 5 期 姜汉桥等 :剩 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 33 ·
图 4 8 单元累积产油量拟合曲线
3 .2 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 由于注入水对岩石的冲刷作用 , 地层渗透率将
会增大 , 而粘土膨胀作用和压实作用会使地层渗透 率降低 , 因而地层中渗透率的变化有增有减 , 从而影 响注入水在地层中的分布及最终采收率 。在 8 单元 储层的开发阶段 , 考虑渗透率变化时 , 采收率为 36 .53 %, 剩余油开采年限为 16 a ;不考虑渗透率变 化时 , 前者为 36 .80 %, 后者为 17 a 。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地质储量 ;产能 预测 中图分类号 :T E 327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区概况
胜二区沙二段 8 单元是以湖泊三角洲平原前缘 河口坝沉积为主的中渗透弱亲水砂岩油藏 。 储层具 有以下特点 :①油层物性较好 , 但非均质性严重 ;② 原油物性在平面上分布差异较大 ;③地饱压差大 , 有 较活跃的边水能量 。
物性参数
粘度 μo/(mPa·s) 密度 ρ/(g·cm -3)
中低含水期 19 .0
0 .919 0
高含水期 30 .0
0 .924 4
特高含水期 40 .0
0 .929 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
3 .1 历史拟合结果 在生产历史拟合中 , 采用了固定生产井产液量
和注水井注水量 , 拟合区块累积产油量 、累积产水量 等综合开发指标和单井开发指标 。由于地质模型随 开发阶段变化 , 需要考虑不同含水阶段地质模型的 差异 , 所以 , 在拟合中采用分阶段拟合方法 。各阶段 单元主要生产指标拟合情况列于表 4 , 8 单元综合含 水率 、平均地层压力和累积产油量拟合曲线见图 2 ~ 4 。从中看出拟合程度比较高 。
8 .50 34 .84 24 .18
2 .10 20 .53 27 .94
1 .25 14 .36 33 .06
表 7 8 单元各小层在特 高含水期剩余储量分布 (%)
层 位 0 ~ 30
1 2 3 4 5 6 7 8 单元合计
8 .56 8 .97 5 .20 4 .84 1 .85 1 .58 3 .39 2 .73 4 .30
10 .35 3 .39 31 .67 21 .09 20 .61 26 .05
2 .94 20 .40 39 .79
与不同水淹级别所占面积相对应的剩余储量分 布状况见表 6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 , 含
水率高于 90 %的严重水淹区的储量占 61 %, 随着水 淹程度不断增加 , 进入严重水淹区的剩余储量不断 增加 , 这将给注水开发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 8 单 元各小层目前的剩余储量分布状况见表 7 。 该单元 剩余储量丰度(万 t/ km2)分布见图 5 。
875 .5 617 .7 977 .9 1150 .2 669 .7 951 .3 763 .2 566 .5 821 .6
2 .2 流体模型
8 单元储层中的流体物性参数如下 :原 油压缩 系数为 6 .14 ×10-4 MPa -1 , 地层水压缩系数为 1 .0 ×10-4 MPa -1 , 岩 石 压 缩 系 数 为 3 .6 × 10-5 M Pa -1 , 原油密度为 0 .919 g/ cm3 , 原油体积系数为
该开发单元自 1966 年投入注水开发以来 , 大致 经历了三个开 发阶段 :1966 年到 1978 年为 中低含 水开发期 , 综合含水小于 60 %, 建成了高效 开发的 独立井网 , 年产能力 50 万 t ;1979 年到 1989 年为中 高含水期 , 综合含水 60 %~ 90 %;1990 年至今 , 该开 发单元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 , 综合含水大于 90 %。 目前储层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采井网不完善 , 储量控制程度低 , 对含油潜力认识不够清楚 。
位 , 但部分微构造还起到一定作用 。 综合分析 8 单 元的数模结果 , 目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 制。
(1)断层边界 。 受封闭边界影响 , 断层附近剩余 油饱和度较高 , 尤以北部 9 号断层附近最高 。
(2)储层物性 。 在部分主力层内 , 靠近尖灭边界 区域其渗透性变小 , 油变稠 , 没有注入水波及 , 剩余 油饱和度较高 。
表 2 不同开发时期渗透率变化
中低含水期
1048 .2 508 .0 886 .4
1042 .6 566 .7 782 .5 590 .8 427 .7 731 .6
渗透率 k ×103/μm2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1045 .4 505 .1 766 .4
1003 .7 595 .3 738 .0 575 .1 463 .1 711 .5
13 .92 18 .17
5 .21 24 .43 14 .76 12 .76
7 .40 100 .0
由于注水开发历史比较长 , 地下储层物性和原 油物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 根据油藏描述结果 , 把随开 发时间变化的地质静态模型简化成 3 个不同开发阶 段的地质静态模型 , 各小层的渗透率在各时期的平 均变化列于表 2 。 从渗透率变化的统计结果看 , 有的区域渗透率 略有减小 , 但大部分区域由于注入水的冲刷等作用 , 其渗透率增加幅度较大 。
表 1 对应层位和储量构成
数模层位 时间单元
1
812+2
2
832
3
842
4
852
5
813
6
823
7
833
8
843+5 +6
合计
地质储量 N /万 t 75 .2
313 .7 409 .3 117 .5 550 .4 332 .7 287 .5 166 .9 2253 .2
占总储量比值(%) 3 .35ຫໍສະໝຸດ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姜汉桥 谷建伟 陈月明 孙梦茹 计兆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