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大学教案

合集下载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国学经典《大学》教案篇一——王金丽教学目标:1、熟悉“乖、凭、职、痒、淘、辟、勃”7个生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注视、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读准多音字“折、屏”,并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猫的奇怪性格(1-3自然段)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得意(4自然段)的内容。

3、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重点: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进而感受对猫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醒课题二、检查生词的预习状况出示生词,生读(指名读、齐读),师正音。

红色的字不仅要求会认还要会写,提示学生留意简单写错的字,(“凭”字的上半局部是“任”,最终一笔稍短;“贪”字的上半局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辟”字的左边不要多一点)。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大猫满月时的小猫(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概括这两局部内容的句子。

第一局部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其次局部写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得意,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调皮。

四、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这句话中的“奇怪”是什么意思?(二)快速扫瞄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奇怪表达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词语说一说。

猫的性格奇怪主要表达在(板书)狡猾,贪玩,尽职;温顺可亲,任性;胆小,威猛。

(三)精读第1自然段1、体会“狡猾”(1)猫的狡猾表达在哪里?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说它狡猾吧,它确实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温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你体会到了什么?(3)是呀,多么狡猾乖巧的猫,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4)如此乖巧的猫,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2、体会“贪玩”(1)这么狡猾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可是,它打算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召唤,它也不肯回来。

《大学》五年级国学教案

《大学》五年级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2)理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2)将《大学》中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阅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受。

3. 理解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讲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等。

4. 品味经典(1)让学生朗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体会其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大学》中道德观念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大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相关内容,撰写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3. 考察学生对《大学》中道德观念的运用能力。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大学》,使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诵读《大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2. PPT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知识。

3. 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会成为儒家经典?二、学习《大学》原文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原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段《大学》原文进行讨论。

2. 小组内分工,一人朗读,其他成员听后讨论,理解段落大意。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原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二、结合实际,解读《大学》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某些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以《大学》中的某条思想为主题,进行演讲或情景剧表演。

2. 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大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演情况。

2.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大学》原文、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上国学大学教案

四年级上国学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2. 理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四书”之一?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指导学生,对“三纲八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2. 结合《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分析其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四、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道德观念。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教师范读《大学》原文,引导学生跟读。

教学评价:1. 课后,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核心思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学生将学会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小学国学校本《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高年级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学习《大学》,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

2. 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将儒家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谁写的吗?它是关于什么的?二、学习《大学》1. 学生朗读《大学》全文,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补充讲解《大学》的主要观点。

三、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1. 教师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2. 学生结合《大学》的内容,谈谈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还记得它主要讲了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文言文学习1. 学生朗读《大学》中的文言文段落,教师点评。

2. 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段落。

三、儒家思想与日常生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儒家思想。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大学》,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学会了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国学经典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大学》中的思想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中某一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强调其在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大学》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谁知道“三纲八目”具体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大学》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三纲八目”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实际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有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研究本节课的收获。

3、练背诵。

四、总结。

XXX1、复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研究本节课的收获。

3、练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教学过程:1、复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人皆日:‘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3、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4、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5、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6、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大学》的起源和作者介绍《大学》的起源,讲解“大学”一词的含义。

简介《大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 第二课时:《大学》的基本思想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字的意义。

分析《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观念。

3. 第三课时:《大学》的道德教育阐述《大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如“诚意”、“正心”等。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圣贤的道德风范。

4. 第四课时:《大学》的政治理念讲解《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德治”、“仁政”等。

分析《大学》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启示。

5. 第五课时:《大学》的人生哲学讲解《大学》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观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圣贤的道德事迹,引导学生学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大学》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大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大学》文本:提供《大学》的原文及注释,方便学生阅读理解。

2. 相关教材:提供与《大学》相关的辅导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3. 古代圣贤事迹:收集古代圣贤的道德事迹,作为教学案例。

4. 视频资料:寻找与《大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课时: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案——明德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康诰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康诰曰:“克明德。

”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 帝典曰:“克明峻德。

” 皆自明也。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2)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3)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盘铭章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诰曰:“作新民。

”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5)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6)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7)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五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 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八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4、练习背诵。

四、总结。

《中庸》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简介中庸全篇的来历及总体内容。

2、出示句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一、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