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赵春明第二版)课后习题作业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 最新版 习题课后答案

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 最新版 习题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A5、B6、C7、D8、D9、D 1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D4、ABCD5、CDE三、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可交易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方面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2、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或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

3、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4、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5、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过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贸易。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贸易。

6、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和用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世界各国与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又称国际贸易值。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7、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类货物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8、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洲、各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额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课后计算题参考答案第三章复习思考题4: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本国黄油的生产率较高,外国布的生产率较高,所以本国绝对优势产品是黄油,外国是布,本国应专门生产黄油,外国生产布。

表2 分工后两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表3 贸易后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假设交换比例为1:1)(2)两国的贸易利益为本国多得0.67单位黄油;外国多得1.4单位布。

(3)本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10:1/6,即:0.6;外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5:1/12,即:2.4.因此,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6-2.4之间。

(或者,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42-1.67之间)注: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应在双方国内商品交换比例的之间;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5: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生产可能性方程为:L=a Lx x+a LY Y,其中L代表总劳动力,a Lx代表X商品的生产成本,x代表X商品的产量,a LY代表Y商品的生产成本,Y代表Y商品的产量。

因此,把已知条件代入上述等式,得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2=10X+4Y,即:Y=0.5-2.5X;同理,得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1.2=3X+2Y,即:Y=0.6-1.5X。

(另一种简洁算法为:画出几何图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X的产量,与纵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Y的产量,则生产可能性方程为Y=纵轴Y的产量-斜率乘以X)(2)无贸易时的生产组合意味着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即: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交点,在这一交点上,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斜率相等,由(1)可知本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2.5,外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1.5,而两国的效用函数均为U=XY2,效用函数的斜率为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后的比率,即:U X’/U Y’= Y2/2XY,则本国:Y2/2XY=2.5,即:Y=5X,外国:Y2/2XY=1.5,即:Y=3X,把Y=5X与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5-2.5X联立,解出X=1/15,Y=1/3,所以本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1/15,1/3);把Y=3X与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6-1.5X联立,解出X=2/15,Y=2/5,所以外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2/15,2/5)。

国际贸易课后部分习题答案word精品文档13页

国际贸易课后部分习题答案word精品文档13页

第五章案例分析题答题要点1.●从合同条款看,只规定了品质规格条款,并未规定凭样交货。

但是,在签约前曾寄交了样品,签约后又电传确认了货物品质与样品相似。

这个电报可以理解为:交货与样品相似是合同中品质规格条款的补充。

因此,从整个交易过程判断,这笔交易是既凭规格又凭样品的买卖。

●根据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凡是既凭样品又凭规格达成的交易,卖方所交货物必须既与样品一致,又符合规格的要求。

否则,买方有权拒收货物并提出索赔要求。

因此我方以该项交易并非凭样品买卖为由而不予理赔是站不住脚的。

几点启示:●凡能用一种方法表示品质的,一般就不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表示。

●慎用凭样品买卖的品质表示方法。

●对于凭样品成交的合同,应该妥善保存复样。

●为了进行商品宣传也可寄送样品,但应明确表示该样品仅供参考,即参考样品。

2.货物的品质是合同的主要条款。

按照《公约》的规定,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和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主张损害赔偿、要求修理、交付替代货物以至拒收货物并撤消合同。

因此,买方有权拒收货物并要求退款。

3.合理。

我方尽量争取及时补货,并在降价幅度上与买方进一步协商。

但是,如果是散装货物,则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UCP 500》第39条(B)款:除非信用证规定所列的货物数量不得增减,只要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货物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但信用证规定货物数量按包装单位或个体计数时,此增减幅度则不适用。

)4.不可以在信用证下超金额议付。

信用证应该更改为:“Amount of Credit & quantity of merchandise 5% more or less acceptable.”,否则多装部分与买方商议改为其他方式比如汇付或者托收进行支付。

5.如果出口目的是促进销售,增加利润、处理库存积压商品,可以接受这种定牌中性的包装,但是如果在菲律宾市场上公司有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则不宜接受。

如果接受的话,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工业产权争议。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08章习题参考答案1.单选题(1) B (2) B (3) C (4) D2.判断题(1)(错) (2) (对) (3) (错)3.简答题(1) 表示品质的方法有哪些?答:国际货物买卖中有凭实物和文字说明两种表现品质的方法,凭实物买卖的方法主要有:看货买卖和凭样品买卖。

文字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凭规格买卖(Sale by Specification)、凭等级买卖、凭标准买卖、凭商标或牌名买卖、凭产地名称买卖和凭说明书和图样买卖。

(2) 什么是溢短装条款?它包括哪些内容?合同中应如何规定?答: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规定卖方所交货物可以多一些或少一些的条款,只要卖方交货数量在约定的增减幅度范围内,买方就不得以交货数量不符为由而拒收或提出索赔。

溢短装条款中一般包括溢短装的幅度、溢短装的选择权和溢短装的计价三个部分。

在合同中规定溢短装条款时,应注意:(a) 溢短装的选择权:一般由规定由卖方决定(at Seller’s Option),例如:1000 long tons,5%more or less at seller’s option.(数量1000长吨,卖方在交货时可溢装或短装5%。

)在FOB合同中由买方派船装运大宗货物时,卖方往往要求由买方决定多装或少装的数量。

例如:100 Yds,10%more or less,at buyer’s option.(100码,10%上下,由买方决定。

)也可规定承运人拥有溢短装的选择权。

(b) 溢短装的计价:在约定增减幅度范围内的多装或少装部分,一般按合同价结算;为了防止有权选择多装或少装的一方当事人利用行市的变化有意多装或少装以牟利(例如,交货时,市价下跌,多装对卖方有利;市价上升,则多装对买方有利),也可以约定溢短装部分依装船时或货到时的市价计算,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3) 在合同中规定数量机动幅度条款,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规定数量条款的注意事项:正确掌握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防止心中无数、盲目成交;合理规定数量机动幅度;准确了解世界各国使用的度量衡制度和数量计量标准;注意正确使用或理解约数。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国际贸易》思考题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对外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国际贸易的产生必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家间交换的剩余产品;另一个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2.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时期国际贸易有何特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的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

而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商品产量大大增加,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机器工业使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当代国际贸易有何特点?(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档化、智能化和软件化(2)国际贸易集团化趋势增加(3)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4)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促进作用明显加强4.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有何区别?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参与贸易,即进出口两国直接达成的交易。

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又称为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国作为中介参与商品的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物转移,即商品可以不经过转口国而由生产国直接运输到消费国。

从事转口贸易的大多是地理位�Z优越、运输便利、贸易限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转口贸易额列入转口国家的贸易统计中。

5.如何理解贸易值和贸易量?对外贸易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又称对外贸易值。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可编辑)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可编辑)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二章课堂讨论4-2:世界各国设立的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一般能提供哪些方便之处?(P62)参考答案:思路:自由贸易区货物进口、存放、加工、展销及再出口均不需缴纳关税,不受配额、外汇及消费者权益法的限制。

其地点一般都选择在便于外商转销出口的海港城市中的终点市场和加工基地,也可方便外商存储货物。

自由贸易区也是货物的展销窗口,厂商也可在全程的免税区内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劳力和厂房,从事加工装配工作,省去各种附加费用。

课堂讨论4-3: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共有的主要功能是:(P63)A.仓储运输 B.商品展示 C.加工贸易 D.转口贸易解析:根据国际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管理规定,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主要是保税加工,没有转口和展示功能,不能经营单纯的仓储业务;而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转口贸易、商品展示、仓储运输等多种功能,既有保税加工的功能,又有保税物流的功能,二者共同的功能就是保税加工,也就是加工贸易。

复习思考题(P64)一、简答题1.我国对有些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控制,有些不但要领取进口许可证,还要事先申请进口配额。

这些措施对限制进口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原来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现在改为进口登记?3.中国逐步取消一般进口数量限制会不会造成国际收支严重失衡?4.实行进口配额与征收关税对限制进口有哪些不同?5.外汇管制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6.技术壁垒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7.发放配额的形式中,哪一种形式相对较好?8.为什么说实施配额对经济影响比征收关税更大?9.“自动”出口配额制与进口配额制有哪些异同点?10.分析日本汽车业加大在美国投资力度的原因?11.国家征收关税会起到什么作用?12.为什么要降低和取消关税?各国能取消关税吗?答案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二、案例讨论题西班牙的埃尔切市被誉为“欧洲鞋都”,埃尔切市温州鞋城是当地非常著名的鞋类批发市场,是温州鞋走向欧洲市场的一个最重要集散地。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C4. D5. B6. A7. D8. C9. B10. D二、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正确4. 错误5. 正确6. 错误三、填空题1. 贸易壁垒2. 进口3. 关税4. 出口5. 贸易逆差四、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自由贸易的概念。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间在没有限制和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活动。

在自由贸易下,国家之间可以自由地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没有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

自由贸易旨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利。

2. 请列举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和贸易配额等。

关税是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以增加进口商品的价格,减少对外贸易。

非关税壁垒则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等,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和管理。

贸易配额是指对某种商品的进出口设定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则不能进行进出口贸易。

3. 请说明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超过了出口,导致贸易收支上的赤字。

其原因可以是国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等。

贸易逆差对经济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导致外汇的流失,增加国家的债务压力,削弱国际竞争力等。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减少贸易逆差。

4. 请简述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区别。

自由贸易区是指一组国家之间达成的协议,允许成员国在贸易上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成员国仍然保留对非成员国实施关税的权利。

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可以自由进行贸易,但是对外贸易仍然受到限制。

关税同盟则是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成员国不仅消除了内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统一了对外国家的关税政策,形成了对外统一关税政策的市场。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在对外贸易上享受更高的自由度和一致性。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版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版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第三章1、答:a、1200=3×Q a+2×Q bb、用香蕉来表示苹果的机会成本是3/2,c、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Q a4002000 600 Q b2、a、800=5×Q*a+Q*bQ*a1600 800 Q*bb、P a/P b51.50.5 (Q a+Q*b)/(Q b+Q*b)3、a、P a/P b5 RS1.50 (Q a+Q*a)/(Q b+Q*b)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2c、本国专业化生产苹果,外国专业化生产香蕉,1单位苹果=2单位香蕉进行交换d、贸易所得:本国:专业化生产苹果可得400单位,换成800单位香蕉;而自己生产香蕉只能得到600单位,贸易所得200单位香蕉。

(或者:封闭经济下,本国放弃2单位香蕉只能得到3单位香蕉,而通过贸易,2单位苹果可以换4单位香蕉)外国:专业化生产香蕉可得800单位,通过贸易换到400单位苹果;而自己生产只能得到160单位苹果,贸易所得240苹果。

(或者:封闭经济下,外国放弃5单位香蕉才能得到一个苹果,而通过贸易放弃2单位香蕉就可以得到一单位苹果)4.数量的增加了工人在家里变化相对供应表这样的角球点是在(1,3/2)和(1、5)代替(1 / 2,3/2)和(1 / 2,第5章)。

交叉的相对需求的供给曲线是现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段,在点(2 / 3,3/2)。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仍然从交易中获利,但的机会成本的苹果香蕉从家是相同的:这儿是否有贸易,那么国内从贸易既不快也不慢。

第四章2 a. 又因为L=LC+LF=600 且T=TC+TF=60.所以LC=400, TC=20, LF=200 and TF=40.b. 不会c.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些劳工将不会被使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将会改变,或者会出现失业。

3.这个论点没有区分一国的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重点不是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度而是其相对丰裕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赵春明第二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贸易的静态效应贸易的动态效应
进口贸易出口贸易有形贸易无形贸易贸易差额总贸易专门贸易
二、课后复习思考题简析
1、1913-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低于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的历史分析。

基本思路: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刺激军工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但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引申:强调世界贸易发展与全球和平环境的关系。

2、略
3、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国际分工的个案分析。

举例:中国纺织品生产并向越南出口,进口越南水稻;越南购买进口中国纺织品。

分析思路:越南地理经济环境;中国劳动力规模及其廉价利用。

4、货物进出口类型的判断。

基本思路: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划分。

总贸易:以一国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他国货物进入本国国境,皆属于本国进口贸易;凡货物运出本国国境,皆属于本国出口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以一国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货物结关从而进入本国关境,则为本国进口贸易;凡货物结关从而运出本国关境,则为本国出口贸易。

注:外国货物进入本国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但是没有通过本国海关的,不被看作本国进口。

5、东亚及中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本思路:
(1)归纳二战后东亚(尤其是东亚新兴经济体或“亚洲四小龙”)、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

(2)分析出口因素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国外市场扩大;促进出口相关行业劳动就业;促进出口行业产出增长;带动国内关联行业产出增长。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称解释
重商主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
二、课后复习思考题简析
1、中国衬衣换美国飞机现象的评论。

基本思路:
合理性:比较优势理论。

中国廉价劳动力,衬衣生产的比较优势。

美国廉价资本,飞机生产的比较优势。

潜在问题:相互需求理论。

美国从国家贸易均衡价格中获利更多些,中国获利相对小。

应逐步改变这种分共和贸易格局,获取国际贸易的更多利益。

2、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参与国家分工问题。

(1)比较优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在那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3)如何在未来扬长避短,进而强化自身的短板或保障经济安全。

3、利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不同国家的分工和贸易模式。

基本思路:
(1)如果两国劳动生产率各有所长,则可以用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确定各国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按优势完全分工;计算贸易前后利得差异,得到分工与贸易的好处。

(2)如果某国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则可以用绝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确定各国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完全分工;计算贸易前后利得差异,得到分工与贸易的好处。

4、(略)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称解释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里昂惕夫之谜
二、课后复习思考题简析
1、最贫穷国家的出口问题。

基本思路:
利用要素丰缺的相对性进行分析。

一国要素丰富与稀缺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2、分析美国与印度国际贸易现象对要素禀赋论的违背。

基本思路:
利用“里昂惕夫之谜”的相关解释分析。

如,需求逆转理论,要素密集性逆转,人力资本密集性产品问题。

3、解析东亚相关国家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基本思路:
要素密集性逆转理论;雷布津斯基定理。

(结合图形分析)(1)要素密集性逆转理论:原来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逐渐成了资本密集性产品。

(2)雷布津斯基定理:相关国家要素禀赋发生了改变,有劳动丰富国家变成了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4、对诠释“里昂惕夫之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基本思路:
对要素禀赋论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假设进行不同的修正,进而诠释“里昂惕夫之谜”问题。

第四章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一、名称解释
产品生命周期需求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聚
二、课后复习思考题简析
1、技术创新国创新产品出口与进口阶段的划分问题。

基本思路:
技术差距论各阶段的划分。

2、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创新产品的生产决策问题。

基本思路: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各阶段的划分。

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级;产品标准化阶段。

3、入世后,中国如何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基本思路: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
(2)中国国家竞争优势的现状、问题及其增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