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作者:陈灏来源:《卷宗》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公务活动产生和文字创造两个角度出发说明公文的起源,并结合时代特征具体阐述我国公文制度发展和演变的线索与内容,最后归纳出有关公文起源与演变过程总的规律:一是与政治制度高度相关,二是与社会经济相关,三是公文文种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文书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高度成熟。
关键词:公文;起源;演变;规律The Preliminary of documents’ Origin E volution and LawChen Hao(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25,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official activities and the creation of text explain the origin of documents, and combines period feature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documents and the clues and content evolution,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ne with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second is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and the third is on shap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then from complex to simple, and the content from immature to mature and then to highly sophisticated.Keywords: documents; origin; evolution; law公文活动伴随着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文字的发明为它创造了契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促使它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时,与社会管理活动相伴而生的公文活动也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公文写作

一1、应用文务发展阶段的特点:(1)秦汉时期,发展的规范期。
特点:秦成熟,汉发展。
汉:①为应用文程序化开辟先河(下行文:诏、制、策)②将应用文列入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③公文产生流传后世的名篇(2)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自觉时期。
特点:名家名篇跌出,写作理论探索研究(3)隋唐宋时期,发展的高峰期。
特点:名家辈出,名篇如山。
公文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
①一文一事②用纸制度③拟制与誉写④折叠⑤帖黄⑥编号(4)元明清时期,发展的稳定器。
特点:应用于各体趋于定型化,理论研究有发展,统一奏章格式,限定帖黄字数,禁用浮词套话,严格制定书写规划。
(5)辛亥革命以后(1911)的历史时期,变革创新时期。
1912年,确立新体式①新中国成立以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完善的公文系统。
2、应用文的特点,作用是什么?特点:⑴强烈的政策性⑵鲜明的实用性⑶内容的专业性⑷形式的规范性⑸行文的严肃性⑹格式的固定性作用:法规准绳、指挥管理、联系协调、宣传教育、凭证依据作用、二1、应用文的构成要素及要求?主体——言之有理(灵魂和统帅)材料——言之有屋(血肉)结构——言之有序(骨架)语言——言之有法(物质形成或基础)主体的要求①观点正确②态度鲜明③重点突出材料要求:真实、切题、典型、新颖语言的要求:准确、简明、得体、朴实2、应用文对语言的要求是什么?基本要求:准确(语言通畅、词义准确、避免歧义)、简介、得体(适合特定的问题、对象、身份、场合等)、朴实(笔法置直其事,表达上多用叙述说明议论,用词上大众话、易懂、惯用)特殊要求:运用专业术语、运用数字和图表。
运用介词结构和陈述2、应用文基本结构形式?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横纵式结构3、应用问作者的构成?个人作者、群体作者、代言作者、法定作者三1、说出13种行政公文的名称及其适用范围。
上行文:请示、报告。
下行文: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批复、意见、会议纪要。
平行文:议案、函。
公文写作

二、公文的作用 公文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它有明确的 现实目的和效用,归纳起来与公文的特点一 样有以下五点: 1、规范和准绳作用 2、领导和指导作用 3、宣传和教育作用 4、联系和知照作用 5、依据和凭证作用
(一)、联系和沟通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单位、各 部门都希望及时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而公文可以起到通报交流情况、沟通协 调关系的媒介作用。
第二节 公文的产生和发展
公文自产生发展至今,经理了漫长的历史 时期。研究公文的发展轨迹,必须了解公文 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历 史经验。
一、上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公文的发端 时期 二、秦汉时期——公文的发展成型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成熟时期 四、唐宋时期——公文发展高峰时期 五、明清时期——公文稳定时期 六、辛亥革命时期——废旧立新时期 七、新中国建国之后——公文改革、创新时期
现代公文写作
第一节 公文的概述
一、什么是公文 公文是人类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指出, 公文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 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 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 具”。 按照上述规定,公文即是党和国家机关在 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施政方面,表达意 志、传递策令的重要文字工具和手段。
公文的规范,一部分是国家统一规定 的,必须遵守;另外一些是约定俗成, 即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原则上也 应遵循。
(三)、简明性 简明性是指公文在内容上、语言上应尽量 简单、明确。 简明就是言简而意明,指用较少的文字表 明较多的内容。简明是一要篇幅短文字简; 二要语言精练,语意明晰。叙述要开门见山, 直陈其事,多意概叙为主;说明只作简要的 说明,力戒重复罗嗦,晦涩难懂;议论则是 画头点睛式的议,点到为止。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
1.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公文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主要分为封命和告诫两大类。
封命是国家向诸侯国下达的军事、政治命令,告诫是国家向内部王室成员及官员发出的命令和劝告。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公文体制比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
公文种类有律令、诏书、奏报、试制等,主要用于法律文书、政令传达和吏治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公文体制比较宽松,主要分为谕旨、符书和表章三个类别。
谕旨是皇帝向百官下达的命令、奖赏和警告;符书是中央政府与各地官员之间传递消息的文书;表章是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示决策的文书。
4.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的公文体制相当庞杂,主要包括奏章、表状、诏令、牒书等。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上书请示或报告的文书;表状主要用于官员与上级之间的交流;诏令是皇帝下达的政令;牒书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络和通讯。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的公文体制比较精细,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奏章、制书、敕书、谕旨、行文等。
奏章是官
员向皇帝上报或请求决策的文书;谕旨是皇帝向官员下达的命令;行文是官员之间传递命令和通知的文书。
以上是对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的简要介绍,每个朝代的公文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变化。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一、古代公文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这可老有意思了。
古代公文呢,在不同的朝代那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就说秦朝吧,那时候的公文就很有法家的那种严谨感。
文字简洁明了,该说啥就说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为啥呢?因为秦朝那时候是大一统的王朝,得把法令啥的传达得清楚啊。
就好比现在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得让大家一看就懂。
到了汉朝呢,公文就开始有了些文学性。
汉朝的文人多呀,而且那时候文化发展得也好。
公文里就会有一些优美的辞藻,但是又不失实用性。
这就像是一个既有内涵又打扮得好看的人。
再说说唐朝,唐朝那可是文化超级繁荣的时期。
公文在这个时候就更加注重格式和礼仪性了。
就像参加一场特别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得按照规矩来。
而且唐朝的公文在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各种修辞手法都可能会用到。
宋朝呢,公文就有点那种文人的精致感。
宋朝的文风本来就偏向细腻,公文里也能看出来。
不过呢,也没有丢掉公文该有的权威性。
元朝的公文呢,又有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
毕竟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嘛,在公文里可能会融入一些他们的文化元素。
明朝的时候,公文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就像是工厂里生产产品,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和标准了。
清朝的公文呢,在继承前面朝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满族文化的影响。
古代公文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代社会的模样。
而且呀,古代公文的书写格式也很有趣。
从字体到排版,都有讲究。
比如说,不同级别的官员写公文用的纸张可能都不一样呢。
这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人用的办公用品可能也有区别。
古代公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很多有名的公文范例。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就是一篇超级经典的公文。
这篇公文既表达了他对刘禅的忠诚,又把出兵的各种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从这篇公文中就能看出当时三国时期公文的一些特点。
反正就是说呢,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历史大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戏份,真的是特别有趣的一个话题。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
成果。
”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
目前研究公文的历史分期的著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
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
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
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
④
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
⑤
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
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
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
种概念,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
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
上述三种分期方法采取了两个以上的标准,同时前后又没有坚持同一性,因而造成了“分”
的逻辑混乱。
笔者认为,公文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因此研究中国公文的历史分期,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历史分类。
中国社会同世界各国一样,有它共同的发展规律,既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到有阶级的阶级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公文,自夏商产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公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各个阶段的社会和社会阶段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管理者、领导者服务,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奴隶社会公文时期,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即从夏代开始,经商、西周、春秋,共经历近1600年。
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初的甲骨公文及金文公文,最早的公文典籍《尚书》出现在这个时期。
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2300多年。
封建公文发端于战国,到秦汉正式确立,以后
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1840年至1949年,共经历100多年。
在此期间,一方面随清王朝的继续存在到瓦解,封建公文由稳定走向没落,另一方面随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变化,资产阶级公文从开始形成,发展直至衰落。
在这个期间的后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公文.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在共产党机关和革命根据地政权所形成的公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文时期。
从1949年1
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在新民主主义公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应当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仅限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公文本着“一国两制”原则并行于世,不在内地公文系统之列。
按通常的历史分期,我们可以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公文称为古代公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称为近代公文;社会主义时期的公文称为现代公文。
有同志会问,按照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划
分公文的历史发展是否“政治味太浓”?
不会,因为这是客观事实。
由于公文的行文主体是法定作者,它是为了满足法定作者需要的工具,是从属于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要求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而任何阶级的利益又通过政治集中体现出来。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公文不是一般的社会管理的工具,而是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管理工具。
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政治思想
观点,制约着公文的内容,公文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并为政治服务。
这就是说,公文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具有政治的从属性。
无论是古代、近代或现代公文,这种政治上的从属性是很明显的。
总的看,封建社会公文主要是反映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封建官吏、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公文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治国方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文则反映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当然,我们讲公文具有政治从属性,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