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
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
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
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简介

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篇文章旨在简单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原始社会(公元前16000年-公元前2100年)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野外,靠打猎、采集和渔猎为生。
最早的文化遗址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如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个时期没有政治组织,社会生产力仅限于简单工具和野外资源的利用。
2. 奴隶社会(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476年)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期。
奴隶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
贵族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先后爆发了多次起义。
3. 封建社会(公元前771年-1911年)公元前771年,周朝的西部藩国齐国灭亡,战国时期开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其中秦朝在统一中国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成为中国的封建王朝。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依靠政治和军事手段控制农民的生产工具和土地,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中国出现了大量著名的文化、科技和艺术作品,如诗经、孔子的学说、汉字书法等。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1949年)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中国的封建皇权被推翻,第一共和国成立。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和战争,如五四运动、国共内战等。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剥削的压迫。
5. 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从那时起,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探讨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古代时期古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诞生。
此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崛起,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周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儒家思想也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二、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是指从公元3世纪到14世纪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王朝的兴衰。
其中最重要的是隋朝和唐朝。
隋朝的统一和统治创造了安定和繁荣的时代,为后来的唐朝打下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了广泛的联系。
三、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中国在这个时期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和内部动乱。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抵御外国侵略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逐渐兴起。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的新时代。
四、现代时期中国的现代时期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至今仍在持续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外交方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总结起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各个时期的变革。
从古代时期的封建制度到现代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不同的阶段都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和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摘要(一) 原始社会、三皇五帝、夏

中國歷史發展摘要(一)原始社會、三皇五帝、夏李常生恭錄 7/30/2012 台北第一部原始時付第一章從原始群向血緣家族的演進(P.05〜P.49)第一節人類演化第二節蠟瑪古猿第三節西瓦古猿第四節原始社會第五節血緣家族第六節血緣家族兯社時期中國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第二章朮系氏族兯社(P.50〜P.72)第一節朮系氏族兯社簡介第二節早期智人化石第三節新石器時付的文化第四節朮系氏族兯社的生瓹和經濟第三章父系氏族兯社(P.73〜P.92)第一節父系氏族兯社的緣貣第二節父系氏族兯社的文化遺址第三節父系氏族兯社的經濟生活第二部三皇五帝與夏付第一章三皇五帝(P.93〜P.112)第一節三皇第二節五帝第二章夏付(P.113〜P.170)第一節夏朝主要時期第二節國號及歷史第三節勢力範圍及行政區劃第四節方國部落第五節外族第六節政治體制第七節經濟第八節交通與建設第九節文化第十節考古研究第十一節學術爭議本章附錄(P.171〜P.176)附錄一、圗山之會附錄二、古鈞台附錄三、甘之戰附錄四、東夷附錄五、太康失國附錄六、少康中興附錄七、鳴條之戰附錄八、二里頭遺址夏朝象形文字中國歷代年表中國原始社會年付表●此時期尚為傳說時期,年付都不是十分準確。
中國黃帝肏虞舜年付表●此時期尚為傳說時期,年付及人物都不是十分準確。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說明〆【注】結合古今本《竹書紀年》體系推算,由於年付久遠,記錄匱乏,各家推算不一,本表年付傴供卂考。
第一部原始時付第一章從原始群向血緣家族的演進第一節人類演化(資料來源〆維基百科)人類演化(Human evolution)指的是智人這個獨特物種的貣源和演化,這是相對於其他人科動物(hominid)、大猿與胎盤哺乳動物而言。
對於人類演化的研究涵蓋幾個科學學科,凿括體質人類學、靈長類學、考古學、語言學與遺傳學。
[1]在人類演化的脈絡下,「人類」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屬」,但人類演化的研究往往凿括其他人科動物,如南方猿,人屬是在大約230萬肏240萬年前的非洲,從南方猿人屬分支出來。
中国历史概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概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国历史丰富多彩,经历了众多王朝的更替、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重大的文化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奴隶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本文将概述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历史1. 夏朝(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根据《史记》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夏朝是奴隶制社会的代表,禹开创了治水的传统,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尽管夏朝的存在仍存在争议,但其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深远。
2. 商朝(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王朝,其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
商朝是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商朝人民的生活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商朝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出现,并且已经有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周朝首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朝的统治者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贤臣,而东周时期,由于贵族间的内斗,国家逐渐衰败。
周朝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的开始。
中古中国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分裂和竞争的时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诸侯国在中国境内出现,各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活跃在国家中,例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这个时期的政治分裂最终被秦国所统一。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尽管秦朝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主题一 中国历史发展概要(中国王朝时代)

夏商周时期
大禹治水
夏桀与商汤
夏商周时期
司母戊大方鼎 四 羊 方 尊
夏商周时期
放眼世界:东周初期亚欧形势图 (前7世纪前后)
春
秋
列
越
国
王
形
勾
势
践
图
剑
夏商周时期
放眼世界:战国前期亚欧形势图(前350年)
夏商周时期
放眼世界:战国前期亚欧形势图(前4世纪)
夏商周时期
商 鞅
夏商周时期
教材内容
学习要点与方法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商(约前17 世纪初—约前11世纪)---周(约前11世纪—前256年)(西周(约 前11世纪—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战国))--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西汉(前206-25)---新 (王莽)--东汉(25-220))---三国(220-280)(魏(220-265)、 蜀(221-263)、吴(222-280))---晋(265-420)(西晋(265317)---东晋(317-420)、十六国)---南北朝(420-589)(南朝 (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 (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隋 (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汉(947-950)---后周 (951-960)、十国---宋(960-1279)(北宋(960-1127)---南宋 (1127-1279)、辽(907-1125)、金(1115-1234)、蒙古 (1206-1271元-1368)---元(1206-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1)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国共内战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八
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城市中心论 的指导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均失败。在危急关头,毛泽东
领导秋收起义余部转向井冈山,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
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这时,由于受王明“左 ”倾思想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 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 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
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
,中国作为主要战场, 钳制了日军的60%兵力 。一直到1945年,中国 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 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 9日日本正式对中国战区 投降,并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义开始了侵华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 “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全面侵华战争 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人民开 始了全面抗战。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
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 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 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 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 民主、统一的道路,开 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新时期。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一)鸦片战争 (二)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开端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 (五)国共内战 (六)抗日战争 (七)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 争开始 (八)新中国成立
中国朝代发展史简述

中国朝代发展史简述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辈出,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奇迹,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
中国的朝代发展史历经千载,改革不息,它们在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近4000多年风雨飘摇、古今变迁的历史,有晋、唐、宋、元、明、清六大朝代,以及更早的夏、商、周三代及商后代诸侯国,其间又有一些短命的朝代。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朝代的兴衰及其影响。
夏朝(约公元前2180年至1766年)是中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使汉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夏朝的文化、艺术及技术有所发展,社会秩序也得以稳定,但也有一些现代意义上的落后因素,比如缺乏思想创新。
商朝(约公元前1766年至1050年)是中国第二个朝代,与夏朝相比,商朝在外交、军事、贸易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统治面积也有大幅度扩张,它发明了本位货币,并制定了《商律》,这对中国的法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朝(约公元前1050年至256年)是中国第三个朝代,它采用了先进的分封制,三官制,明确了立国之本,促进了国家的强大,它还带来了成熟的政治思想,把中国的文化系统完善了起来,像《易经》《孟子》等等也是周朝传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
晋朝(约公元三四世纪至公元六七世纪)是中国第四个朝代,其社会制度反映了大量的改革,进步,其文化、文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领域有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文学作品影响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唐朝(约公元六七世纪至公元九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个朝代,唐朝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拥有《唐诗》《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众多的文学著作,唐代的诗人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鲜活的生活写实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这些文学作品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约公元九十世纪至一一三三世纪)是中国第六个朝代,它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以《宋词》《宋书》《梅花诗》等文学作品被广为传颂,宋代的古文运动成为最后一个古文运动,并影响了后世文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
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
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
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
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
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7年的4.9倍。
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这10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指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
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
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至于毛泽东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
开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核心,邓小平是其重要成员),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经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华国锋批准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中提出的。
)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六十年光荣岁月,六十年沧桑巨变。
在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新华社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专栏《共和国的足迹》,以图文互动的形式,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祖国走过的光辉历程,再现一个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