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赏析
电影《英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段和风格在近年来的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中都有表现,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对于暴力的表现不再执着于暴力内容本身的真实展现,而更讲究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赋予暴力内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国绕“刺秦”展开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场面,但在表现这些场面时,影片并没有采取真实再现杀戮场景的方法,而是把这些原本残忍﹑血腥的场面处理得空灵、强逸,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使这些暴力场面不再让观众感到厌恶,而是具有了一种可观赏性。
下面我们将选取—些典型打斗段落进行分析。
(一)无名战长空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无名首战长空,将其杀死。
这本是一场高手之间的决斗,但在影片的表现中我们感受不到惨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灵的美感。
两人的打斗伴着一位白发老人的琴声进行,紧和着琴声的节奏。
两人在空中飞跃,交战。
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
在双方对视的时候,交战则在意念中进行,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合一的境界。
最后,无名一剑刺死长空,但镜头并没有渲染长空死时的痛苦,没有血流如注的表现,只有一把宝剑落地,溅起了地上的水珠。
这一段落,本应是生死对决,充满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高手过招的空灵飘逸,这样就消解了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二)飞雪战如月同样是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飞雪因嫉妒杀死了残剑,如月为报残剑之仇与飞雪决战。
决战在一片祸叶林进行,黄色的祸叶,飞雪,如月红色的长裙,色彩饱满。
画面极富美感。
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
伴着柔美的音乐,这场决斗不像是充满恨意的决战,更像是两个女子的`一场绝美的舞蹈。
最后,如月中剑。
影片依然没有正面表现她临时的惨状,而是表现了一把剑插在树上,落下一滴鲜红的如宝石般透亮的血珠。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英雄》色彩赏析资料讲解

《英雄》色彩赏析在《英雄》中,张艺谋把色彩分成几大块,配合故事段落。
所有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叙事。
《看电影》是这样评价《英雄》的色彩运用:“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
黑色被张艺谋认定为秦朝的颜色。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
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
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
而绿色代表家乡、过去、浪漫、和平。
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噗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
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官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
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恐怖、决裂和死亡。
《英雄》开篇以及随后的无名觐见秦王一段,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屏。
黑色给予人的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大致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冷淡、阴郁。
”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秦的整个世界是大片的黑色。
这样导演透过黑色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为基础的,无名进入这个黑色的秦王宫是不会活着出来。
在影片结尾,当百官呼请秦王下令杀无名而秦王踌躇不决之际,我们都希望会有奇迹,但是我们看到那满目黑色时,我们就该知趣的绝望。
因为黑色的秦王宫里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因为黑色代表着死亡。
在电影《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
红色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和结果,这一切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得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
《英雄》阿紫诗文赏析

《英雄》是张艺谋执导的武侠电影,由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于2002年12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战国末年,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以无名等人为首的各国侠客打算刺杀秦王嬴政,但在得知秦王统一天下的大志后为了百姓苍生的安宁而最终放弃的故事。
然而,在电影《英雄》中,阿紫这个角色却以其独特的诗文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引人注目。
首先,阿紫的诗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意象。
她的诗文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意象生动、寓意深远。
比如在电影中,阿紫吟诵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绘了一种悲壮、慷慨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壮士的决心和勇气。
其次,阿紫的诗文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面对刺杀秦王的任务时,阿紫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然而,在得知秦王统一天下的大志后,她却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能够带来百姓的安宁和福祉。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不仅展现了阿紫的人性关怀和深思熟虑,也凸显了电影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刻内涵。
最后,阿紫的诗文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在电影中,阿紫所吟诵的诗文“剑出鞘兮惊四海,一身戎装兮心犹热”不仅表现了她的武艺高强和威武霸气,也象征了她对于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这种追求与电影中其他侠客的壮志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电影对于正义、和平和人性之美的赞颂。
总之,《英雄》中的阿紫以其独特的诗文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描写为这部武侠电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她的诗文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性、思考和平与正义的新视角。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第1篇《英雄》观后感电影《英雄》以其宏大的叙事、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
从黄沙漫天的大漠到宁静清幽的书馆,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风景如画的山水,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令人赞叹不已。
特别是在武打场面中,飘逸的衣袂、凌厉的剑招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
在叙事结构上,《英雄》采用了独特的多视角叙述方式,通过无名、残剑、飞雪等人物的不同讲述,逐步揭示故事的真相。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疑感,也让观众在不断的反转中深入思考真相与谎言、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深度。
无名,这位为了刺秦苦练十年的剑客,在面对天下大义时,最终放下了个人的仇恨;残剑,心怀天下,懂得“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飞雪,敢爱敢恨,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同身受。
电影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武侠片,更是对“英雄”的定义和“天下”观念的深刻探讨。
在影片中,英雄不再是单纯的武艺高强、勇猛无畏,更是有着广阔的胸怀和为了天下苍生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
这种对英雄的全新诠释,让我们对“英雄”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
在面对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局面时,和平成为了最高的追求。
无名等人最终放弃刺杀秦王,不是因为胆怯,而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战乱,为了天下的安定。
这种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和谐、安宁的向往。
《英雄》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魅力和潜力。
它将历史、武侠、爱情、哲学等元素完美融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和欲望,而是为了天下的福祉和安宁。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或许也需要这样的“英雄精神”,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雄》电影观后感(一)

《英雄》电影观后感(一)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比较早期的影片《英雄》,看完感触比较深。
作为导演,张艺谋聪明地抓住了中国人的文化本质,升华了道家“无为”的哲学根基,将武术侠义与哲学摆在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代背景下——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片里可谓每样元素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
利用插叙的手法,故事情节的铺陈也极具戏剧性,充满了矛盾冲突与悬念感,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剑客无名由于除三名刺客而获得在大殿内与秦王对饮的机会,在秦王与无名的一问一答之下,秦王逐渐识破无名编造的谎言,无名也亮明了自己周国刺客的身份,在二人的思想博弈中,长空,残剑和飞雪这三名剑客的故事也由刺杀秦王的重任而交织串联,不得不感叹导演运用故事节点手法之娴熟。
故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刺杀,那何以体现出种种中国文化的奥妙精深?这归功于导演对中国文化种种意象与元素的熟稔把握。
张艺谋在影片的打斗中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不失为一次极富创造力的举动,事实证明,他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同时,这些宁静也是有附着物的。
古琴。
老翁挽袖抚琴,失聪则不暇,无名与长空的意念之争便是在琴声的跌宕之中展开较量,真正地打斗则开始于琴弦崩断之时。
书法。
书法是对心灵的诉求,出现书法的场景,不得不让人屏住呼吸,随书者一勾一提中领略书法艺术的静谧之道,即使在乱箭交加的境地,老者亦能视若无睹,专心习字,动静冲突之强,实在令人心跳不已。
丝绸。
残剑曾有一次近距离刺杀秦王的机会,不料殿内悬满大片丝绸,也因此令刺杀行动难上加难,一阵生死打斗后,绸帏缓缓落下之时,飞雪的失望来自于残剑在秦王项上划下的浅浅血痕,殊不知,这一划,道出了电影即将阐发的哲学寓意剧末秦王道出了残剑悟出的剑道与天下之道,最上乘的剑道实则以心御剑,即用心博弈的智慧,而非血刃相向的霸蛮,不断地复仇也只是为洗刷民族耻辱,但是非凡的宽容心让残剑悟出了“天下”二字,只有天下一统,才能结束这残酷的厮杀,进入一个新纪元,秦王眉头一皱,为找到知己而落泪,转身让无名自己抉择,无名在强大的感召下忽然觉得历史使命感沉重地压在了身上,十年习武,为的就是这十步之内的一剑,纵身一跃,手起刀落,竟没有血迹,这实在出乎秦王预料,无名必须刺下这一剑,但是为了茫茫大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这一剑只刺穿了秦王的甲衣,他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秦王铭记残剑所悟之道,其实,乃道家“无为”之道。
《英雄》影评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 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 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 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 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 的未来。
谢 一能够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君主,而无名 自己在与秦王的谈话中印证了这点。残剑知道无 名刺杀失败,觉得愧对妻子飞雪,只得以死谢罪, 而飞雪最终殉情自尽。秦王有意放走无名,但是 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忍痛处死了他。
色彩运用
在细细观看过程中,我将其逐 一分析了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 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 本分别讲述的原因。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代 宗师王国维的这一“美学”主张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 到很好的阐释。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 性得到了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 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你认为它象征 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在活动研究中,既要欣赏美丽的电影, 同时更要深刻认识电影传达的深层含义,并在其中领略电 影艺术中色彩的应用,感受色彩的魅力。
叙事蒙太奇
红色
蓝色
绿色
白色
理性蒙太奇
此时镜头的顺序是头发——曼玉——子怡——全景——头发— —曼玉说:既然你找死我玉成你——子怡——两人中景——头 发落地!——飞雪出手
表现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
音乐赏析
《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谭盾涉及了以前很少 涉及的东北音乐,把二人转、内蒙古草原、戈壁沙漠音乐综合起来。在这方面,中国 爱乐的演奏极为出色,男低音们也为大地之魂增色很多。下面选择几段欣赏。 《序曲》:序曲像歌剧的序曲,充满阳刚、苍茫的大地情怀。东方的鼓结合爵士、 摇滚的奏法,谭盾首次这样做。 《风》:传说秦军打仗时来势凶猛,如狂风一般具有威力,称为“秦啸”。鼓的 打法则是将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鼓还原成中国打法,听起来杀气腾腾。 《飘:胡杨林》:鼓童+帕尔曼+女高音,表现张曼玉和章子怡在情欲、妒忌和 国家民族情感之间的纠葛,最后是和平征服了所有欲望和情感。音乐是浪漫的、叙述 般的,女声独唱如泣如诉,集齐豫的缥缈空灵、孟庭苇的纯净清丽、李谷一的气声唱 法于一身。 《天下》:是整个音乐的主题,表现天下和平、国家统一的愿望。音乐深沉、深 远。 《棋馆古琴》:在这里将听到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 方不同的浪漫首次融合在了一起。《悲情沙漠》:草原的浪漫和戈壁滩上的悲怆。张 曼玉在沙漠中嚎啕痛哭,因为她刺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梁朝伟。谭盾把马头琴、 二胡等乐器的祖先———古代秦弦子的想象中的音色还原出来,而鼓则全是用手指打 的。 《英雄葬礼》:英雄都死了,中国站起来了。音乐在悲哀中蕴涵希望,包含了东 北二人转的主题。 《在水一方》:梁朝伟、李连杰水中的激战,谭盾用了很多“水乐”,让人在非 常安静中听到激烈的争斗,安静、缥缈而又激烈、深厚。
电影《英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先说说英雄的主题。
前面有很多文章骂这部电影,火力主要就集中在这一点上。
很多人的评语都一致是:主题空泛或没有主题。
我认为,英雄还是有它的明确主题的,就是:中国人的燕赵古风。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别的或是垃圾。
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最残忍也是最黑暗的时期,人的生命从没有像那时那样不值钱,但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人最有气节和风骨的时候,因为死亡已经变得无谓,就可以为了信义,为了追求,为了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为了一切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毫不犹豫的舍弃生命。
那是中国人最崇高的时候。
这一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遥远到你听到这一切的时候会报以冷笑。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完全的被物质化了。
外国人没有多少历史,他们却自己造出一个龙于地下城的精神家园,《指环王》就是这一背景的作品,他们在这里缅怀他们的骑士精神和他们的赤子之心。
中国在上古之时也是有值得流传的风骨的,只可惜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翻开《东周列国志》,就会感慨:原来我们曾经是这样一个民族。
影片的画面的确好,但我觉得,画面也是为主题服务的。
一个严肃的创作者不会让自己的作品沦为风光片,而且,我觉得张艺谋也没有这种意图。
我们不能看到精美的画面就断定影片只有外表而内容空虚,这和看到“第六代”粗糙的画面就因此觉得电影够“先锋”够“试验”“有思想”一样,都是一种幼稚的思维定势。
电影是视觉艺术,也是叙事艺术。
正像《小武》里,贾樟柯用8mm 的胶片表现残酷青春。
只有《英雄》里那么美的景色,那么纯的色彩才配得上那些纯粹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们。
王小波说过:人可以活在两个世界里,前一个世界是灰色的,柏油路,水泥的房子,空气里是灰土的气味;后一个世界里有湿漉漉的石板路,石头房子,暗黑透明的空气泛着苦涩的花香。
他还说过:人可以失去生命,但不能没有诗意的世界。
《英雄》用它的色彩和景色描绘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英雄们生活着的诗意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英雄》这部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耀色彩之美,把一种心理的色彩完美的用画面呈现出来。
影片在主次色彩的运用上,用得恰到好处,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好的导演,更在色彩方面有着很好的造诣,电影中色彩是很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这一场电影是否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确切的说是看这个导演是审美意识。
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把风格结构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为环境、人物心境主题思想等服务。
棋馆之战——青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是影片中的真实,丝毫没有添加讲故事人——无名的感情色彩,没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的故事压根就没有鲜明的色彩。
两位高手,一对好朋友,决战与棋馆。
无名,一位绝顶的高手,表面冷漠而内心充满火热的人,并且很自信。
长空,大家心目中英雄,自认为天下无敌,自负之极。
有一句话这样说:高手对决,比的是内力。
其实两人一直在用意念在对决,意念就是青灰色的,没有现实那么清晰。
“面对着自己的朋友,面临着共同的目标——刺秦‘大任’,我真的要亲手杀掉自己的知己吗?”无名脸色冷漠,其实心里是一片凄凉!从今天起,自己的朋友就要死在我的短剑之下,我怎能不伤心。
我是一个冷漠的人,可是面对着即将死去的朋友我还是得装作丝毫不在意的样子。
其实,我们并不冷血,只不过我们心中有仇恨。
可是我的朋友啊…“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刺秦的机会”长空很坚决,没有丝毫犹豫,报的是必死的决心。
两人都拥有博大的胸怀。
那一刻,他放弃对抗,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长枪被朋友的短剑削断,孤独凄凉的掉落在冰凉的地上,冰冷的水珠讥诮的涌上来,喷了满枪,也滴了他满脸。
朋友的短剑从腹部刺入,这意味着死亡,带着一丝期望已带着遗憾死亡。
但是为了刺青也认了。
青灰色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代表着朋友之间凄凉的离别与死亡,也代表着意念的颜色。
没有面部表情的他们像是冷血动物,面部表情也是灰色的。
灰色时而被涂抹的更重一些,那边变成了黑色,那是他们最博大的胸怀,也烘托出一种庄严。
书馆之战一——红无名确实是一个深邃老练的人,在面临着秦王这个“天下枭雄”时,他编造了一个故事,残剑与飞雪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是他虚构的,无名心中难免会产生一种躁动。
编造的故事中,残剑因为自己所爱的人飞雪三年没有跟自己说一句话而心中充满愤怒,怒火烧身,痛苦不堪,心中亦是无限的躁动。
一张温暖的大床上,残剑与如月交织在一起。
门外有位妖艳的女子,身著一袭红衣,透过户牖看到里面不堪忍受的一幕,心中充满痛苦。
“三年来,你不曾跟我说一句话!你跟长空有一夜之情,做错了事反而这样对待我,今天我也要以牙还牙!”残剑心中气血翻腾,这是对飞雪的一种报复。
“没想到你竟然做出如此媾和之事,如何能对得起我?”飞雪心中充满愤恨,亦充满嫉妒,彼时彼刻她想立即拔剑杀死自己心爱的却又深深伤害自己的人呢。
终于,残剑倒在一片殷红的血泊中,杀死自己心爱的人是解了自己的怒火,可是飞雪心里矛盾之极。
这一幕恰好又被如月——一个深深喜欢自己主人的丫头看到,她也是怒火烧身。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红色的基调反应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嫉妒、怒火、痛苦。
这一段在胡杨林之战中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漫天的黄叶变成红色而达到极致。
胡杨林之战——红黄胡杨林中,漫天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一片萧瑟,空中叶飘满了萧瑟,整个场景充满了孤独寂寞凄凉。
飞雪如月身著红衣,两个美人显得那样艳艳可是又是那么的伤感,充满仇恨。
红色的衣服与萧瑟的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你为何杀我主人,亏他对你一片痴情!还我主人命来!”如月歇斯底里,眼睛里闪烁着仇恨的光芒!“他该死!背叛我的人!”如月丝毫没有平静下来。
如月明知抵不过她,却早已之生死于不顾,他的心里只有仇恨,奔向飞雪,奋力厮杀。
飞雪一身红衣,轻飘飘的,她仿佛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一个冷血动物。
此时的他已经是个完全冷漠的人。
弯刀插进如月身上的刹那,她笑了,是鄙夷的笑。
笑如月傻,笑她误杀了一个她最爱也最爱她的男人。
如月刹那间恨起了自己。
整个画面瞬间由黄色变成红色,这种凄凉仇恨达到极致。
红还是书馆之战中的红,黄色是凄凉的萧瑟的,与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书馆之战二——蓝这时秦王发现了无名的真实意图时心态依然能保持平静,没有被无名吓到,蓝色是一种平静的心态,英雄惜英雄时所想象的完美的残剑飞雪的故事。
残剑和飞雪争做第二个为刺秦而牺牲之人,在这里讲述了他们真实的爱情故事。
飞雪,一个女子,面临强大的秦军围堵,面对无名这样的高手可能马上就是死亡,但她依然镇定自若,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蓝色的纱衣在书馆之外的沙漠上飘摇,蓝色是一种冷色调,让人看着产生一种同情,怜惜这貌美的女子,为她的行为所折服,这便是爱情的忠贞与伟大。
这一点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争斗后残剑守候在飞雪身边到到极致。
蓝色是一种平稳、镇定的心得写照,象征残剑与飞雪真是爱情故事的伟大,也是一种冷色调,让人不禁产生怜惜等!!秦宫之战——绿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的心态已经返璞归真,“天下”二字早已深深刻入残剑的心中,他的精神境界也已经升华到不因个人恩怨而陷天下于兵戎水火之中。
秦王怔住了,此刻的他是那么的镇定,在历经惊险之后心慢慢平静下来,原来自己追杀了这么多年的刺客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己。
这种柔和的绿色缓解了整个肃杀的气氛,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绿色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
绿色是橄榄枝的颜色,代表着和平与天下安定。
书馆之战三——白残剑和飞雪的爱情在张艺谋的摄像机里从红色的狭隘蓝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伟大起来。
两人拥在一起,死了也幸福!这是一种纯洁的爱!张曼玉也从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到最后白色的伤心、白色是一种纯洁,是一种凄凉的心境,也是一种别离。
2.看《英雄》,观众一定得有颗真正的英雄般的心。
只有英雄才能读懂英雄,才能理解英雄的更深广的含义。
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无疑是一个英雄的团队,从最初的剧本编写到电影的后期制作,他们一定是站在了英雄的高度上进行工作的。
因此,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观众传达一种英雄的情结。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观众们才深为剧中的英雄人物的英雄品质所震撼。
其次,看《英雄》,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更不能停留在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要纵观整个历史。
有人曾对该片中的“秦王”做如下评论:秦王是一个暴君,导演是在为一个暴君平反。
这一观点,显然还只是停留在七国混战的阶段,停留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之中。
试问一下:从古到今,哪个一朝代的更替不经历战火?哪一个开国帝王,没采用过非常手段?唐王李世民如何?但他还发动过“玄武门”这样手足相残的事变。
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变,他才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这才有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唐朝。
当今天我们回过头再看秦始皇,就更应该侧重的是他在我国历史上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中国的统一、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秦始皇,中国的历史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统一”这一思想才深入人心,并被后来的政治家们奉如圣明,在不断的继承中发展着。
谁之功劳?无疑秦王是个英雄,是天下的英雄再次,看《英雄》,不能对着历史教科书上写的去看。
这部电影,张艺谋导演不是在拍一部历史记实片,而是以一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无名的身上有着荆轲的影子,他们都是悲剧式的英雄)为原形,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传达某个个体或某个团队对英雄的理解,赋予英雄更深广而又持久的时代内涵。
最后,看《英雄》乃至看任何电影,都不应该过于吹毛求疵,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
电影是人的产物,它不可能完美无缺,带着挑刺的目光看电影,这本身就犯下了看电影的大忌。
这种人是永远感觉不到看电影的美趣的。
应该说,《英雄》是一部唯美的电影:精妙的结构、优美的画面、宏大的场景、悲壮的音乐、精彩的武打、简洁的对白……《英雄》中的众多英雄人物,就极好地为我们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英雄》中的人物,他们全是“英雄”。
小人物“如月”是英雄,她在主人“残剑”的影响下,明白了“天下”的含义,虽知秦王是赵国的敌人,但也知道“秦王”不能杀;“飞雪”是英雄,她虽为一介女流,但她心怀家仇国恨,立志刺秦以报血海深仇,站在她的立场,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她的仇恨的;“长空”是英雄,他长枪无敌,但却甘愿倒在无名的剑下,只为朋友,只为赵国;“残剑”是英雄,他从书法和剑道中悟出了“天下”的含义,进而为天下而舍爱情,为天下而力阻无名刺秦。
“无名”是英雄,为报家仇国恨,他经过10年的刻苦不懈,终学得一式无解的剑式。
之后,他苦心设计了一个刺秦大计,在英雄们的相助下,终近秦王十步,但在最后关头,他悟到了“天下”的含义,放弃了刺秦,而这一放弃,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秦王”是英雄,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是何等的英雄了得。
“残剑”悟到了“天下”的真正含义,但实际上最早悟到的并不是他,而是“秦王”。
当“无名”告诉“秦王”,“残剑”曾告诉他“秦王不能杀”及在和他最后道别的时候送他的那两个字的时候,“秦王”不禁感怀落泪。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了他一直缉拿的刺客竟然心怀“天下”,知道秦王杀不得,他没想到自己的知音竟然是自己的敌人,这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而这也正是“秦王”为什么要征服六国,一统天下的最本质的原因。
正所谓大音稀声,天下真正理解“秦王”的人太少,人们只知道他征讨杀阀,冷血无情的一面,却不知道他心怀“天下”,为“天下”而战,那怕成为全天下人的“敌人”的一面。
所以,英雄的孤独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秦王”最后抛剑给“无名”,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了“无名”,交给“无名”,就是交给了“天下”人,让天下人评定自己的功过,决定自己的生死。
“秦王”自己则面对残剑的“剑”字,镇静自若,似在努力领悟其中的含义,其实并非如此。
他这样做,只是想告诉“无名”,或者说是要让“无名”也领悟的“天下”的真正含义,为天下人决定这一剑。
“秦王”是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这即是他个人的理想,也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只有这样,之前所有的付出才有意义,所有的在这场血腥漫长的战火中死去的生命才有意义。
在整部电影中,英雄的追求、英雄的大义、英雄的敬重、英雄的相惜、英雄的奉献……才都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才给了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3.电影《英雄》有的创作风格风格即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不打上创作者自身的深刻烙印,不可能脱离艺术家的个性,气质,情绪,性格而存在.着笔之初,经过创作主体深思酝酿过的客体内容,就已经如纱人水般每一丝每一缕都浸染了主体的情思,意态,经过对象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的过程而诞生的艺术品,必然带着创作主体的鲜明特征.目前,张艺谋已执导了11部影片,如果滤去其形式与内涵上的极大不同而抽绎出最本质的特点,应该说有两大风格特征突显于他的影片之中,而这两大风格,又都与张艺谋的创作背景及其经历,性格,追求有关.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它是色彩的也是造型的,是情绪的也是理念的,是人物的也是主题的,是手段的也是目的的,是影片一切一切叠加起来的感觉.它像充满质感的黄河的水,在时间之维上负载着悠远的历史意味,也像喧嚣熙嚷的都市的风,在空间想象里奔突着自由的当下精神.它是超越了意义的一种气势,一种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