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爱国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
“”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敌就是我的敌。
泽:同“”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注释拼音版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注释拼音版秦风·无衣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袍p áo 。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戈ɡē矛m áo 。
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仇ch óu!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泽z é。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矛m áo 戟j ǐ。
与y ǔ子z ǐ偕xi é作zu ò!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裳ch án ɡ。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甲ji ǎ兵b īn ɡ。
与y ǔ子z ǐ偕xi é行x ín ɡ!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全诗意思及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全诗意思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无衣》。
它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第一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开篇即以高亢的语调发问:“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这充满自信的发问,表现出了秦国军民不畏强敌、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而“与子同袍”这一回答,则进一步强调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大敌当前的时刻,秦国军民们抛开了个人的利益和差异,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第二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第三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中,诗人分别表达了秦国军民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对敌人的愤怒。
他们不仅主动要求参战,还誓言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同仇”“偕作”等词语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这两章的结尾部分“与子偕行”,则表达了秦国军民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秦国军民积极备战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看到他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诗中还使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反复强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秦风·无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秦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据今人考证,秦国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 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秦风·无衣原文及翻译

秦风·无衣原文及翻译
秦风·无衣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全文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风·无衣对照翻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无衣诗经秦风原文和注释

无衣诗经秦风原文和注释
《秦风·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指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秦风_无衣》

《秦风•无衣》★精品文档★《秦风•无衣》《无衣》長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 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倪。
長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临的气氛, 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精品文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 卿 王 侯 所 献 之 诗
采 风 之 官 所 采 之 诗
孔子
乐
师 保
孔子删诗说:
存 说
《史记》“古者诗三
千余篇,及至孔子
祭
去其重,······三百
祀
五篇,孔子皆弦歌
宴
之,以求合韶武雅
享 之 诗
颂之音,礼乐自此 可得而述,以备王
道,成六艺。”
3、《诗经》的流传与研究
《诗经》流传的主要方 式——口耳相传(入乐 、押韵便于记诵) 《汉书·艺文志》:“ (诗经)遭秦而全者, 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故也”
经
表现手法:
赋
(铺陈叙述)
比
(比喻)
六
兴义
(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
诗
经
周民族史诗
》
的
农事诗
现
代 分
战争与徭役诗
类
政治美刺诗
燕飨诗
婚姻情爱诗
其他
秦风·无衣
诗歌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 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 豪迈的出征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 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 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 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 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 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 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 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 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 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 、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诗歌朗诵:
听歌曲《无衣》感受氛围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3、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思想)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一
中 古 《楚辞》(骚体诗)
国
体 诗
汉乐府、古诗
诗
以五言诗为主
歌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发近
展
体 诗
史
唐诗 宋词 元曲
先 民 的 歌 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 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 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 )三大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赋”:就是赋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就是铺叙。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 喻。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就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 《诗经》的“六义”。
总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诗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 ”、“偕行”
内容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
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无衣”这是实写。也可 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 困难、团结备战呢? “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 的敌人。
1、《诗经》考名 孔子时代:《诗》或《诗三百》 汉代:《诗三百篇》或《诗经》 唐代:《葩经》 “经”的概念演变:
本义“织纵丝也”——连线——书之通名——常法,经 典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学官)《诗经》才真正确 立了经典地位。
2、《诗经》的编订
诗歌的来源?
编订者?
—— ——
——
献 诗 说
采 诗 说
传统分类
风、雅、颂说
现代分类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战争与劳役诗 政治美刺诗 燕飨诗 婚姻情爱诗 其他
风——民歌,民间土乐,民间乐调。 雅——朝廷之正乐,天子之乐。 颂——宗庙祭祀之舞曲。
风、雅、颂:
音乐分类 功能区分
邶
卫
鄘
曹
唐 魏
齐
豳 秦
丹江
周召
陈 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桧
王
汉水
十五国风
周召邶 鄘卫王 郑齐魏 唐秦陈 桧曹豳
内容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 偕作(准备)
……同裳 …… ……甲兵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主题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4、本诗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情怀
要想象这是一首行军 的战歌。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 戎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 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 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 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 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 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诗 经》
经典
先秦时代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是《诗经》(现实主义)、 二是《楚辞》(浪漫主义)。《诗经 》与《楚辞》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典 范。《诗经》强调诗歌“言志”的一面 ,而《楚辞》强调诗歌“发愤抒情”的 一面,或抒情、或言志,成为文学的二 宗。 加上《庄子》,文学史上有人将三者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偕作:一起行动起来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偕行:一起去(上战场)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内容赏析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 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 同泽”、“同裳”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 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 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我”是
怎样一个形象?
“我”是主人公,也 是主要人物形象。
“我”是保卫家园的 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 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 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 ”的行为,书写正义参军 歌,爱国之情,英雄之 举,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据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 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 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 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 抗。此诗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理解诗歌 无衣(秦风)
袍: 战袍 泽:里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裳 (cháng):下衣
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同仇:同样仇恨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