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1节 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和本草
• 师承和口授 • 本草 • 诗经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 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证类本草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 本草原始 我国最早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 本草纲目 •
第2节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 • • • 19世纪中叶 生药学 1803年 化学鉴定法 1838年 显微鉴定法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如色 谱技术、光谱技术、电镜技术等,并出现了一些以中 药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 • 鉴定方法不断创新,中药鉴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已经形成了中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 化鉴定和生物鉴定5大方法学体系。 • 可以说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经历了师承口授的原始时代、 经验总结时代、形态学时代、化学时代、现在已经步 入了生命科学时代。

[医学]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医学]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很多药用植物)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2
第二节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⒈ 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⒉ 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3
第二节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⒈ 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⒉ 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14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8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本草纲目
明代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 年(公元1578年) ,全書共52卷, 載藥1892種,新增藥374種,附 圖1109幅,附方11096條。全書 集中國本草學之大成,系統地 總結了明代以前的藥物學成就, 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起重大作 用,並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 流傳。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9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本草纲目拾 遗
清代赵学敏编撰,为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而 作,共10卷,载药921种, 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 物有716种。新增药有西洋 参、冬虫夏草、鸦胆子…
2019/9/8
20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1.古代医经阶段(约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20年)在这个阶段,中草药的应用和鉴别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而中医师主要依靠观察药物的形态、性味、毒性等特征来鉴别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2.中世纪至近代初期(公元220年-19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草药鉴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著名的中草药鉴定书籍开始出现,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应用传统的药材鉴别方法,如观察形态、气味、性味、毒性等,并加入一些新的鉴别方法,如煅炼、煮汁、沉淀等。

3.近代药物分析学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个时期中药鉴定方法主要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学、色谱法、质谱法等开始被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

一些著名的药物分析学家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分离、鉴定和定量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显微镜技术和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中草药的微观形态特征更加容易鉴别。

4.现代技术应用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在这个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中药鉴定方法更加准确和可靠。

先进的分离技术和检测仪器的引入,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

同时,DNA技术、生物学评价等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草药的鉴定中,提高了中药的品质控制水平。

此外,传统的中草药鉴定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中医理论和药理学研究,提出了一些中草药的特定鉴别标准,如药材产地的地理标志、形态学特征、显微鉴定特征、化学成分等。

这些标准被广泛用于中草药的质控和鉴定中,保证了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草药鉴定方法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人们对中草药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的不断追求和研究,也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药鉴定学(研究范围及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研究范围及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
Identifi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袁丹.中药鉴定学实验(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0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及范围
02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0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及范围
0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及范围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
A. 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 效提供科学依据
B. 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 和鉴定方法
C. 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 术支撑
0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及范围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A. 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B.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 C. 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D. 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
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90年代
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近代
计算机技术用于中药鉴定学,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
80年代
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经 典,简便,快捷)
90年代
分子生物学技术
02 中药鉴定学 发展简史
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 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经净制、切制、炮炙, 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 品。
中成药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采用 相应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 备成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
0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及范围
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 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 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 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 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 法用量等。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别、鉴定、质量控制等科学问题的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伴随着人类使用植物治疗疾病的历史而逐渐形成。

下面将从古代医学文献记载、专业著作的出现以及现代中药研究的发展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自古以来,中药的鉴定和应用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最早的中药鉴定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观察植物性质进行区分。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学文献都记载了大量的中药鉴别知识,为后世的中医学乃至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草药的大规模使用和交流,对于中草药鉴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古代医学中,许多中国古代医药著作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中草药学的体系和理论。

例如,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景岳全书》等大量专门论述中草药的著作出现,对于中草药的形态、性味、归经等方面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关注,中草药的鉴定方法也得到深入研究。

20世纪初期,瑞士人罗尔夫·马特乌奇开始研究中草药的形态、化学成分等研究内容,并将其纳入到现代药学体系中。

20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一些专业著作开始出现,例如《中国民间草药》、《中国药材学》,为中草药研究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中草药质量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中草药鉴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涌现出更多的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

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草药材的基因鉴定方面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草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等。

此外,国内外还涌现出一大批中药鉴定学的专家学者,积极从事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草药质量控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文献的记载。

在古代中医学的影响下,中草药鉴定知识得以传播和发展。

随着中草药的使用和需求不断增加,专业著作的出现为中草药鉴定学的形成奠定基础。

到了现代,中药研究和鉴定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中草药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系统论述了 分子生药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应具 备的理论基础,包括其产生的背 景、概念、研究内容、与相关科 学的关系等。 第二篇,介绍了分子生药学所用 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着重讨论每 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 题。 第三篇,主要论述分子生药学的 研究领域和取得的进展,重点论 述分子生药学在药用植物资源、 生药鉴定、有效成分的基因调控 和生产等若干重要领域所取得的 成果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中药的分类与拉丁名
一、中药的分类
❖ 1 、按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 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
❖ 2 、按中药的功效分类: 按功效解表药、清热药、 泻下药、补虚药等分类.如《中药学》.
❖ 3 、按自然分类法排列: 采用分类学的门、纲、目、 科、属、种的分类方法,如《药用植物学》.
❖4 、按药物化学分类方法:按有效成分或主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等进行分类,如《药用植 物化学分类》.
第二章 中药鉴 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文献
1、《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秦汉 著者不祥 载药365种, 分 上品(君药: 补益药“主养命”)
中品 (臣药: “主养性”)
下品 (佐使药: “性猛峻烈之药”)
2、《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 载药 730种 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类(七类:玉石、 草本、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无用) 记载火烧、对光照视 等鉴别方法。
❖ 2.20 世纪 50 ~ 70 年代末:是发展阶段,包括本 草考证、资源调查和基源鉴定、品质评价等.手 段是形态和组织的描述,少量的理化分析,极 少的定量分析.
❖ 3.八十年代开始: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手段的 综合利用.
❖ 近代所出教材及书籍: ❖ (1)教材: ❖ 1977年出版《中药鉴定学》 第一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 1980年出版《中药鉴定学》 第二版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 198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三版 任仁安主编 ❖ 199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一版 李家实主编 ❖ 2003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一版 康廷国主编 ❖ 2012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重编 第三版 康廷国主编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药物的鉴定主要依靠经验和传统知识,即通过感官观察和嗅觉辨别草药的特性和品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鉴定越来越需要科学化的方法。

下面是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的一个简单历程。

封建社会,中草药使用主要依靠巫术和迷信。

中药的鉴定主要是基于医药家先后积累的经验,通过感官观察、嗅觉辨别中草药的特性和品质。

比如,观察植物的颜色、形态、气味、口感等特征,以此来判断中草药的种类、品质和功效。

然而,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容易受主观因素和个人经验的影响,结果不够精确和可靠。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鉴定开始向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的方向转变。

传统的感官观察鉴定不再满足现代医学和药物研究的需要,需借助现代仪器进行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

植物形态学是中药鉴定方法学中最早应用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形状、花朵结构、种子大小等,来判断中草药的种类和品质。

植物形态学主要依赖于显微镜的观察,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信息来鉴定植物的种类。

但是,它对于一些形态相似或存在亚种的植物鉴定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技术仪器,如光谱仪、质谱仪等,对中药材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常见的方法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气质联用等。

化学成分分析同时也为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过鉴定中草药中特定的活性成分,可以判断其品质优劣和功效。

生物学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较新的中药鉴定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中草药的主要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并将其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形成一种指纹图谱。

该图谱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标识来鉴定中药的种类和品质。

生物学指纹图谱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中药的种类信息,还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来判断中草药的品质和功效。

遗传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中药鉴定。

遗传学技术通过对中草药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来鉴定中草药的种类和品质。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古代中药鉴定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或药家的著作中,例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中药鉴别和鉴定方法。

但是,在古代时期,中药鉴定主要依靠经验和经典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20世纪初,我国的中药鉴定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的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中药鉴定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方法。

20世纪中叶,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中药鉴定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中药鉴定学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研力量不断增强,一些研究机构开始专门从事中药鉴定的研究。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对中药质量的监管,加强了对中药行业的管理和监督。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鉴定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中药鉴定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引入到中药鉴定学中,例如光谱分析、生物技术等。

总之,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历了古代经验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中药鉴定学将会继续向着更加科学、准确和可靠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8、《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年代:明( 1566年)
内容:共12卷,载药742种。
特点:注意地道药材, 对各药的制法记叙颇祥。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9、《本草纲目》
用途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区别
区别点 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
医学体系
分类方法 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
化学成分或自然分类法 植物、动物、合成原料
中医药学理论
药用部位分类法 植物、动物、矿物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933年: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1934年: 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1937年: 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指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药,动物药及合成药。
天然药——指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不包括合成药。 生药学 (Pharmacognosy): 是应用多学科理论和现代科技研究生药的 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
成分、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 年代:秦、汉时期 载药:365种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 659年)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4、《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年代:唐 ( 741年)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我国第一部现代植物学译本 1927年: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辩》 鉴定中药真伪
3)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定量;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1)生态环境;
(2)种质和繁殖材料;
(3)栽培与饲养管理技术; (4)药材质量控制; (5)采收与加工; (6)包装、运输和贮藏;
(7)组织培养技术。
谢 谢!
分类:按药物性能分类
载药:共10卷,收载《唐本草》未收载药物692种。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 南北朝 (502-536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5)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计算机技术用于中药鉴定学,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
(6)有关中药鉴定学的专著
《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 《中药材鉴别手册》1-3册(1959) 《中药志》(1959-1961) 《药材学》(1960) 《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7) 《中药大辞典》(1977) 《中药学》 《中药志》第二版 《新编中药志》 《新华本草纲要》
作者:李时珍
年代:明( 1596年)
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
统,有纲、目、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内容: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
374种,附药图1109种,附方11096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 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所载药图930种及文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7、《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两个层面
(1)质量控制标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2)质量评价标准:对有效成分进行量效关系刻划和评价。
中成药:两个层面 (1)组成药物的品质控制
(2)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分子生物学技术 2)HPLC、MS、NMR、IR、UV、GC、CE等及其联用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