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建设分析

合集下载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详细阐述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发展1.1 工业发展:长春市以汽车创造业为主导,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一开始,长春市建立了第一家汽车创造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如今,长春市拥有一大批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支柱。

1.2 经济结构调整:长春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结构调整,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目标。

长春市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3 区域协调发展:长春市积极参预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周边城市合作,形成为了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长春市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

二、城市建设2.1 城市规划:长春市注重城市规划,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控制建设用地,实现了城市的有序发展。

长春市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区,如商业中心、科技园区、文化休闲区等,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2.2 城市交通:长春市加大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修筑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同时,长春市还注重公共交通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公交系统,方便市民出行。

2.3 生态环境保护:长春市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长春市建设了多个城市公园和绿地,增加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教育事业3.1 教育体制改革:长春市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

长春市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材。

3.2 职业教育发展:长春市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3.3 教育公平:长春市重视教育公平,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考察长春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有感

考察长春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有感

考察长春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有感作者:李秋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6期李秋(长春市环城公路管理段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城市道路建设,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长春做到了交通先行,科技领先,设计超前,真正达到了畅、洁、绿、美、安。

关键词:长春道路建设考察中图分类号:TU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96-01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中它是长春市的一张名片,交通先行,科技领先。

本人在今年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来到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区参观、考察和学习。

一是看一看长东北交通发展的状况,二是看一看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是在实践中学习。

我驾车从远达大街向北行驶,从八里堡到高新北区的龙湖大路,进入吉林省长东北的核心区。

它南连二道区、西北面与德惠市接壤、东邻国道102线、一条宽阔而且平坦的大路贯穿整个高新北区。

街路名称叫龙湖大路。

直达国道102线。

驶入龙湖大路东段,这里有一座高大的,造型奇特的雕塑,它就是长东北核心区的门户雕塑“白舸’。

经过咨询工作人员得知,它象征着长东北核心区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如百舸争流,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寓示高新区开拓,大船起航。

驶入龙湖大路,一条沥青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即平整又坚实,路拱适宜,排水顺畅。

清晰明亮的标志标线,美丽宽阔的大道映入我的眼帘。

这条龙湖大路全长8.18km,其中道路长度为5.4km,双向14车道。

通行能力可达到双向每小时2万余辆汽车,设计时速每小时80km。

道路结构也是全省城市道路最厚的结构层。

总厚度是86cm;其中底基层,基层为石灰土与二灰碎石70cm,路面铺筑16cm沥青混凝土。

道路红线宽度为114m,加上道路两侧各30m的绿化带,整幅道路宽度达到174m。

就路面宽度而言,这在全国城市的道路中也是首屈一指。

人们也能从这里真正享受到驾驶带来的畅快感觉。

一路沿龙湖大路走来,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精细和建设者的严谨。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引言概述: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分区规划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长春市分区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其规划内容和意义。

一、分区规划的背景1.1 城市发展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长春市需要更好地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效率。

1.2 城市功能分区: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分区规划可以更好地实现城市功能的分工和协调,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1.3 城市环境保护:分区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分区规划的内容2.1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城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需要合理规划商业街区、文化设施和政府机构。

2.2 居住区规划: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需要规划住宅小区、学校、医疗机构等基础设施。

2.3 工业区规划:工业区是城市经济的支柱,需要规划工业园区、物流基地和科研机构。

三、分区规划的意义3.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分区规划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3.2 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分区规划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3.3 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分区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城市。

四、分区规划的实施4.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加大对分区规划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的实施。

4.2 社会参与:市民和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分区规划的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

4.3 综合协调:分区规划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性和一体化。

五、长春市分区规划的展望5.1 智慧城市建设:未来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更加注重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5.2 生态环境保护:长春市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分区规划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3 国际化发展:长春市将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人才,实现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前期发展(1900年-1949年)长春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长春市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和手工业聚集地。

然而,随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长春市开始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长春市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厂和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化学工业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建立为长春市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腾飞(1950年-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长春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长春市建立了更多的工厂和企业,如长春第二汽车制造厂、长春机床厂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使长春市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中心之一。

同时,长春市的农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春市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额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同时,长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长春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

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春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政府投资大量资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园等。

长春市的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长春市也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长春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文化和教育发展长春市注重文化和教育发展。

政府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

长春市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

长春市也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吸引了优秀的教育和科研人才。

长春市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

六、旅游业发展长春市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长春市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长春世博园、长春净月潭、长春南湖公园等。

长春市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调查与研究

长春市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调查与研究

长春市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调查与研究本文调查了长春市城市道路绿地的现状,并分析当前长春市道路绿地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长春市的实际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标签长春市;城市道路;绿地规划长春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800年清嘉庆朝设治以来,只有200多年的历史,1948年长春解放后,被确定为特别市,是整个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的中心。

长春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居全国的前列,但仍有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

1. 长春市道路绿化现状及现状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比较等方法,调查三级以上道路120 条,取样地256 个,对样地内道路的平面结构、植物种类构成、垂直结构、应用频度、本地资源比例进行分析。

1.1 调研的120 条道路,共有乔、灌木50 种,其中树木乡土树种资源的为42 种,属于喜光—耐寒—耐旱的品种有28 种。

乔木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树种为青杨、银中杨、旱柳、榆树,常绿乔木应用频率较高的为黑皮油松、红皮云杉、白扦云杉。

灌木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为水蜡、绣线菊、紫丁香、暴马丁香,常绿灌木仅有一种为沙地柏。

植物种类不丰富导致配置形式重复性高。

1.2 绿篱及模纹的应用种类为4 种,以水蜡、小叶丁香、绣线菊为主,其应用频率分别为53.50%、12.50%、41.00%。

可见以绣线菊搭配水蜡的绿篱、模纹的平剪配置形式重复率高。

这对病虫害防治及养护管理工作带是极大的隐患及负担。

1.3 在调查的植物种类中,观叶类植物27 种、观花类植物8 种、观干类植物2 种、观果类植物7 种。

四季景观中以夏季、秋季效果较为优良,春季与冬季景观较为萧条。

1.4 通过AHP 评价分析,可以看出,长春市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市区车流量明显提升,所以,长春市政务正组织修建3条快车道高架桥,和一条地铁线,而高架桥与地图路段的绿道将会清除,为了打造更方便快捷的服务,牺牲了我们宝贵的绿色空间。

2. 长春市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2.1 形式单一,树种单调长春市绿道景观建设偏重于几个主要树种,其中乔木大约51.7万株、花灌木大约229万株,各种绿篱长约24万m。

长春市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1-2020)

长春市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1-2020)

概要:目录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二、规划重点三、规划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目标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区域协调发展5、市域城镇发展6、规划区发展规划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8、公共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2、综合交通规划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

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6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9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40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

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

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育研发、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为主的三大城市组团。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近年来,国家、省级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等为长春市在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发展、职能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春市发展前景

长春市发展前景

长春市发展前景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人口规模大、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长春市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长春市地处东北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能源资源区,为发展重工业和能源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长春市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长春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长春市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还具有完善的交通条件。

长春市内有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连接全国各地。

此外,长春机场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国内外各大城市相连,为长春市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再次,长春市以汽车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基础相当雄厚。

长春市拥有一批知名的汽车厂商,如吉林汽车、一汽大众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长春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争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此外,长春市还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日益壮大。

最后,长春市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长春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长春市还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长春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国家推动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长春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市以来,长春市经历了较长期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以下是长春市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建市初期(1949年-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长春市开始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同时,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工业化进程(1960年-1979年):在这一时期,长春市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汽车创造业成为了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建立了一系列的汽车工厂和配套产业。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为长春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3. 经济改革开放(1980年-1999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长春市开始吸引国内外投资,引进了一些外资企业。

外资的引入促进了长春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这一时期,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新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相继建成。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

长春市成立了一些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人材。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长春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5. 城市建设与改善(2000年至今):长春市注重城市建设和改善,加强了交通、教育、医疗和环境等方面的投资。

城市交通得到了改善,新的地铁路线和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教育和医疗设施也得到了扩充和提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长春市还加大了环保力度,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春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为长春市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一·围绕伊通河形成的 第一个城区——老宽城区,周 边商埠林立而起。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二·不断发展下形成了第 二个商埠聚集地,也就是第二 个城区中心——大马路。
城市建设 分析——
6 SWOT分析

长春,古称“茶啊冲”,汉译“天之城”, 北
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被誉为“北国春城 ”,有着深厚近代城市底蕴和众多“伪满”时 新
期建筑。

长春还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 】
国 春 城
雕塑城、科学文化名城和绿色食品城,先后获 古 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五·近代长春城市规划骨架 的确立源于日本统治期间的规 划思想。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现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 特别市。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 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国务 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 城市。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 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 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全境面积20604平方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 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然而,此时的长春陈仍 积
然仅是依滞靠后两的个、自发发展形缓成慢的的城,放 区支撑,缺少外来投资及 】
薄 发
技术。真正影响长春的是 新
第三次“巨变”。


·


长 春
规 划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三·真正使得长春这样的新 城快速发展的,是“满铁”,又 称“俄铁”。交通是一个城市的 命脉,对于长春这样的新城来说 也不能例外。满铁的规划在当时 而言可以说是很“时髦”,有长 春市第一个水塔,包括它有很宽 的行道树,有相对自动化的从伊 通河引水的设施,还有后期的面 包厂等食品加工的东西。这也就 形成了长春的第三块城区。
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

长 ,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 古
春 规 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 城
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
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长春原有古城,公 付
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 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
·
概 况
区位分析
长春
·
【 北
概 新 国 况 建 春
】城
古 都
区位分析
地理位置: 长春市位于北纬43°05’~45°15’;
东经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 历
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市域界周长约3298.97公 史
里。总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926平方公 里,2011年建成区面积445平方公里。
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 古
时间2,6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 都
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23℃。
·
概 况
古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 【
代 ,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 千

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
划 分 析




千 年
代 长
古春规
城划
·
付 之
分 析



近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长春建城。光绪十 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 府,隶属吉林将军;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 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 国”,伪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 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期,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 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 都市。1948年10月19日,长春和平解放。
气候: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 北
250--350米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
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新 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建,
国 春
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 城
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

。明代在长春设立其塔木卫、亦东河卫、木古河卫。清 之
·
分 析
代设治前,属蒙古郭罗尔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一
嘉庆五年(1800)清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 炬
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

千年古城毁于战火

古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 千
代 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新 城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四·真正影响到现代长春市城 市空间的,实际上就是第四块城 区——满铁附属地。日本的青年 规划师从欧洲带来的规划思想, 然后在当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圈”的土地上建设。

地形: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 淀
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
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
长春城区位于松辽平原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伊通
河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
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
·
概 况
区位分析

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
长 ”),成为地名。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春 规 长春建城始于公元前2130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 古
二个王都。地处东北边陲,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是北 城

方肃慎族生活过的地方。汉至西晋为夫余国属地。其后
,为高句丽辖境。唐代中后期,属渤海扶余府。辽属东 京道黄龙府。金归上京路隆安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