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其形式。
2.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包括对气侯和生态的影响。
3.能够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如台风、季风等。
4.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2.台风、季风等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
难点1.海气相互作用对生态的影响。
2.实例的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2.海气相互作用对气侯的影响。
3.海气相互作用对生态的影响。
4.台风、季风等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展示海洋与天空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并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海气相互作用。
(2)询问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的了解程度,提升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概念讲解接着,向学生讲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海水蒸发产生蒸发潜热,对大气形成一个热量源;二是海流和海洋温度对大气形成一个温度源。
3.影响分析接着,我们要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气侯和生态的影响。
首先,从气侯角度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降雨量;二是气温;三是风向和风速。
其次,从生态角度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生态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物种的多样性;二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4.实例分析最后,我们要通过实例来分析归纳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
台风和季风是两个比较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我们将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用于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
2.讨论法:辅助讲授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教学手段1.PPT:用于课堂讲解,便于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知。
2.实物模型:比如可以用模型展示季风和台风的形成机理。
3.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来加深对海气相互作用相关内容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5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气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环流,并了解沃克环流异常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2.结合景观图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可能影响及减轻危害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读图、地理图表分析,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2.讨论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3.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合作探究,提出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系统的观点、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等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对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忧患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沃克环流的成因和变化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二、教学过程【预习篇】一、沃克环流1.定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____________。
2.形成: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东岸表层海水温度较____,西岸海区表层形成深厚的________。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___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温度异常______的现象。
2.影响:(1)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______,相应的沃克环流。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______或消失,甚至出现______气流,气候由原来的_________变为多雨,引发______灾害。
(3)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_____或_ __,气候由_____变为____________,引发____灾。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二4.1 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学案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2.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间相互作用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基础梳理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海洋通过①______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②______的水汽由海洋提供的。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③______,并以④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⑤____,蒸发量越⑥____。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1)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⑦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⑧______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⑨______、⑩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⑪______的影响,水温⑫____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⑬____。
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⑭______效应。
(2)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⑮______。
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⑯____。
4.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⑰____储存库。
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大气CO2的重要途经。
5.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了40%的⑱____________。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⑲__________与⑳____________,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21______。
2.海—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22________,从而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着○23______。
3.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24__________和○25________共同实现的。
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26____________。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3

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知道海—气水热交换方式,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的学习,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为下节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学习海-气作用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本节是必修一海水运动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及相互作用示意图,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准确率达95%;2.通过绘制示意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准确率达95%;3.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绘制出海-气进行水分、热量交换的示意图,并且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准确率达90%。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难点:“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六、课时安排40分钟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知识导入2分钟师: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
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课堂练习:练习册(承转)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呢?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承转)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2

三、学情分析
在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不牢靠;大气知识涵盖物理知识,学生较难联系起来思考;大气知识与生活中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但原理较为复杂,学生一时难于理解。高一学生有相关大气内容的知识储备,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也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题
名称
科目
地理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水平运动、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因此“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发生的过程
理解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4.热力环流的应用
城市周边布置一座火力发电厂
1.火力发电厂资料
2.城市热岛效应
小组讨论火力发电厂设置的位置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城市风,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活动
自然现象中还有哪些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呢?
(山谷风)课后思考山谷风的形成原因(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
难点: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设备、板书、学案
六、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播放火烧上方谷视频
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选修2)§4.1(人教版)“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案例设计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过渡海—气相互作用维持了全球的水平衡的同时,也维持了全球的热平衡。
合作探究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而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十分严重,但为什么该海域的水温不会持续下降?提示:低纬海区通过海水运动(洋流运动)和大气环流将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海区,使得低纬海区的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高纬海区的水温不会持续下降。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图析图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观察、分析:1.图中“热量支出曲线”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愈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图中“热量收入曲线”的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交点以南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属于热量盈余,交点以北尤其在600以北的区域表示海洋热量亏损;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和洋流。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图表,注意该图表达的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不同纬度热量的收支状况,同时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该图时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不同纬度海洋与大陆对大气加热的差异海洋上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季风环流大气环流风海流地转偏向力密度流大洋环流水分在不同地区的传输地球上水分的平衡读图发出问题发现之旅(发现问题并讨论):(1)海洋热量收入的最大值为什么不在赤道?因为赤道上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含反射、散射、吸收)较强,故到达赤道附近海面的太阳辐射并非最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6.doc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海—气相互作用是否属于否是否属于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科地理学段:必修 1 年级高二相关领域自然地理基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本节课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是内容骨架;是考试标准。
地理学科明确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是区域认知方法、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日益突出。
区域是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综合思维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开展教学,以已有知识(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大洋环流示意图)作为切入点,以“海 -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作为知识讲授,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思想主线,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开展教学活动。
【理论依据】本节课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即: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需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因此,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课标中的“分析”一方面是对于分析什么是海—气相互作用,属于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的影响,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在认知层次中属于应用水平。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水循环、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学生对大气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已经有了概念认知,因此本节课定位于分析及应用层次认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
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
课堂练习:练习册
(承转)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呢?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承转)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
这些热量是如何输送的呢?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指导学生读图4.4,理解热量支出和热量收入两条线和他们的之间区域的含义。
)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