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案例分析

普通心理学案例分析

普通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案例分析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文中,将通过几个普通心理学案例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小明的学习焦虑。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最近在学习上出现了焦虑情绪。

他觉得自己无法应对高中课业的压力,经常感到焦虑和紧张。

在与他进行深入交谈后,发现他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对成绩的过分在意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干预措施,比如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导他适当的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及引导他正确看待未来。

案例二,王女士的社交恐惧症。

王女士是一名职场新人,她在与同事交流和参加团队活动时总是感到紧张和害怕。

她甚至因为社交恐惧症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表现。

在与她进行心理咨询后,我们发现她的社交恐惧主要来自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她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案例三,李先生的婚姻危机。

李先生是一名中年男性,最近在婚姻关系上出现了危机。

他和妻子之间经常发生争吵,感情出现了裂痕。

通过与他进行心理咨询,我们发现他们的婚姻危机主要源于沟通不畅和情感交流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夫妻关系治疗等方法,帮助他们改善沟通方式,增进情感交流,从而重建健康的婚姻关系。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让大家更加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和解决心理障碍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案例的深入分析,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应用和价值。

案例背景患者_____,女,32 岁,已婚,育有一子。

她是一名公司职员,工作压力较大。

近半年来,患者出现了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等症状。

她感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常常出错,与同事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患者自述在工作中面临着高强度的任务和频繁的加班,感到自己无法应对。

同时,她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感到焦虑,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在家庭方面,与丈夫的沟通逐渐减少,经常因为琐事发生争吵。

评估与诊断在初次咨询中,临床心理学家通过面谈、心理测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使用的心理测试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

结果显示,患者的 SDS 得分高于 53 分,SAS 得分也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初步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伴焦虑症状。

治疗过程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当患者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时,引导她思考过去成功完成任务的经历,从而改变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

人际治疗(IPT):关注患者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鼓励她与丈夫和同事进行坦诚的沟通,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方法。

2、药物治疗在心理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医生开具了适当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3、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释放压力和改善情绪。

治疗效果经过三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睡眠和食欲恢复正常,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复查心理测试,患者的 SDS 和 SAS 得分均降至正常范围。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与心理分析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与心理分析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与心理分析心理学经典案例的解读和心理分析,是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以心理学经典案例为线索,展开心理分析和解读。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社会心理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究在模拟监狱环境下,普通人的行为会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24名男性志愿者分为警卫和囚犯两组,安置在一个模拟监狱中。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参与者不久便开始出现极端的行为,警卫表现出虐待囚犯的倾向,而囚犯则表现出服从和屈服。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社会关注,也给人们带来了重要的反思。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显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巨大影响。

在一个权威和宽松监狱环境下,人们往往容易被环境所塑造,他们会迅速适应并采纳与其角色相符的行为和态度。

2. 罗森汉姆幻觉实验罗森汉姆幻觉实验是由心理学家罗森汉姆(Eleanor J.Gibson)和沙尔特(Richard D.Walker)于1959年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

实验通过观察人们对悬崖的反应来研究深度知觉。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带到一个具有透明玻璃顶部的平台上,玻璃平台下方是一个模拟的悬崖。

研究发现,大多数参与者都表现出对悬崖的恐惧反应,他们选择远离悬崖边缘。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深度感知的天生反应。

人们经过长期进化,对悬崖和高处的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种本能使人们迅速感知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3. 布雷特·特纳"自动系统认知"心理学家布雷特·特纳(Brett Steenbarger)提出了"自动系统认知"的概念,用以描述人们在专注、自信和流动状态下的心理状态。

(完整版)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完整版)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一)一、一般资料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

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

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

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

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

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

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诊断:一般心理问题五、主要咨询方法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

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

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

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

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

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

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

平常心乃道。

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调整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一、人怎会变成“狼”?[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心理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心理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心理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教育领域到职场环境,从人际关系到个人成长,心理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为您分享几个心理学实践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展示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力量。

案例一:儿童行为矫正小明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学校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行为。

老师和家长都为此感到困扰,担心这些问题会影响他的学习和未来发展。

心理学家首先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观察他在课堂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及使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

结果发现,小明的问题主要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缺乏明确的规则。

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学家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训练方法。

首先,帮助家长建立稳定、规律的家庭生活节奏,为小明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其次,制定明确、具体的家庭规则,并确保家长和孩子都清楚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

同时,教导家长使用正面强化的方法,当小明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例如小礼物、额外的玩耍时间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长,冲动行为也减少了很多。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心理学在儿童行为矫正方面的有效性,通过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案例二:职场压力管理_____是一位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近几个月来,他感到工作压力巨大,经常出现焦虑、失眠和易怒的症状。

为了帮助_____缓解压力,心理学家首先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他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压力来源。

发现_____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过高的工作目标、紧张的工作节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基于这些发现,心理学家为_____提供了一系列的压力管理策略。

例如,教导他如何合理地设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完成,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建议他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松弛,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放松练习。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方式和心理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心理学领域中,经典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心理学经典案例的解读,来探究这些案例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案例一:斯密斯夫妇的婚姻危机斯密斯夫妇已经结婚多年,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不再进行有效的沟通,彼此产生了误解和抱怨。

经过心理学家的咨询和分析,发现斯密斯夫妇之间存在着情绪交流失衡的问题。

夫妻双方都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而忽略了积极的情感表达。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会了采用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主动表达关爱和理解,进而改善了婚姻关系。

这个案例反映了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人的情绪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善于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有助于维持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

案例二:杰克的恐高症杰克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患有严重的恐高症。

无论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或是乘坐高速电梯,他都感到恐惧和不安。

他的恐高症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心理治疗,杰克逐渐学会了面对恐高的情绪并逐渐克服了这种恐惧。

这个案例揭示了心理学中的恐惧疗法的应用。

恐惧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暴露患者于他们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中,帮助他们逐渐建立对这种恐惧的适应性。

这个案例也表明了心理治疗在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案例三:安妮的抑郁症安妮是一位30岁的职业女性,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抑郁状态。

她感到无助、消沉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心理学家对安妮进行了心理评估,并发现她的负性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安妮学会了识别和改变负性自我评价,并采用积极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最终走出了抑郁的困境。

这个案例揭示了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

临床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致力于研究、评估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学科,在帮助人们应对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案例背景患者名叫_____,是一位 35 岁的职场女性。

她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工作压力较大。

近半年来,她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包括频繁的焦虑情绪、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评估过程在初次咨询中,临床心理学家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首先,进行了详细的面谈,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患者表示,工作中的高强度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导致她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接着,心理学家使用了标准化的心理测评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以量化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测评结果显示,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存在中度焦虑症状。

此外,还对患者的生活史、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进行了了解,以探寻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因素。

通过这些评估,初步诊断患者为焦虑障碍。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了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患者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会产生“我必须做到完美,否则就会被淘汰”的极端想法,导致过度焦虑。

通过 CBT,引导患者认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合理性,并学会用更理性、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如“尽力而为,即使不完美也不代表失败”。

同时,结合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患者在感到焦虑时能够迅速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除了心理治疗,还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调整饮食。

定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释放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改善情绪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案例分析一、人怎会变成“狼”?[现象实例]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

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

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

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

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

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

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

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

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

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

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

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人物故事]海伦•凯勒(1880-1962),美国女学者,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1岁半时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聋且哑。

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人们说海伦是带着好学和自信的气质来到人间的,尽管命运对幼小的海伦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启蒙教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顽强的海伦学会了写,学会了说。

小海伦曾自信地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

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

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

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得了优等成绩。

4年后,海伦手捧羊皮纸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

海伦热爱生活,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心理点评]1岁半就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若没有强烈的与命运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是不可能成长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

人生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倘若自我毫不畏缩,知难而上,并且最终战而胜之,那么,自我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挑战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可以发掘深藏于内心的自我潜能。

海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

海伦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培养自信的气质十分重要。

但自信并非天生的,它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认真地总结我们的长处和成功经历吧,让自信给我们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向海伦学习。

四、酸葡萄效应[现象实例]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

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心理点评]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五、理性情绪调节[现象实例]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

老太太左右为难: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不好;阴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

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你女儿的衣服干得快,也该高兴。

对你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

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这样,心情顿觉好多了。

[心理点评]人们的不良情绪有些确实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人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长起来的。

同一事物,由于出发点和认识的不同,心情就不同,以上事例正是如此。

由于老太太未能全面合理地认识事物,而是单方面地、只从不利的悲观的一面看待问题,这种不合理信念导致了消极的情绪。

若从积极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就能获得愉快体验。

六、“剥夺感觉”如何[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

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

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 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

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

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

而他们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

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是如此。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七、善于“变通”的孙膑[人物故事]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

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

"魏王问:"那你怎么办?"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

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心理点评] 看了上面的故事,谁会不称赞孙膑的聪明呢?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品质分不开。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

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维,而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即能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

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入手,逐渐养成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创造性。

八、声调轶事[名人趣事]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