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8课咬文嚼字Word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课时作业8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8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箭镞.(zú) 蕴藉.(jí)斟酌.(zhuó) 咬文嚼.(jiáo)字B.岑.(cén)寂词藻.(zǎo)烟榻.(tà) 深恶.(wù)痛绝C.尺牍.(dú) 锱.(zī)铢王嫱.(qiánɡ) 不即.(jì)不离D.下乘.(chénɡ) 香茗.(mínɡ)胸襟.(jīn) 推心置腹.(fǔ)解析:A项“藉”读“jiè”,C项“即”读“jí”,D项“腹”读“fù”。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援例清沁肺腑各行其是点铁成金B.垂涎粗枝大叶共度难关才高八斗C.流弊一川烟草出神入化无尚光荣D.俗滥索然无味要言不繁推陈出新解析:B项,“度”应为“渡”,C项,“尚”应为“上”,D 项,“繁”应为“烦”。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________,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
②在众多的证明中,所述的这个证明极其________明了。
③说话________,不带冗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反映。
A.推敲简捷简洁B.推求简洁简捷C.推求简捷简洁D.推敲简洁简捷解析: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注重的是结果。
推敲:比喻反复琢磨,斟酌字句,注重的是过程。
①句“从概念上”是已知的条件,“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是探索的结果,因此①句选填“推求”。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多用于方法。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多用于“说话”。
因此,②句选“简捷”,③句选“简洁”。
答案:C4.下列各项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

第8课咬文嚼字“无不例外”与“无一例外”2011年12月17日《法制文萃报》第12版右下角《结语》中写道:“‘骄奢思淫欲,酒色丧官德’。
色欲熏心的‘淫才’,无不例外都‘栽’在了欲壑难填、尽情泄欲上。
”其中,“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确定,即“没有一个不”,表示全都。
“无不例外”当然是“全都例外”。
把这个意思放进上述语境中,意思就成了:色欲熏心的“淫才”,全都例外地“栽”在了欲壑难填、尽情泄欲上。
好像按例不该“栽”似的。
这明显不是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不难看出,“无不例外”改为“无一例外”才是文中要说的意思。
——摘自《咬文嚼字》2021年合订本,作者:陈瑞作者简介相关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机敏、笔调轻松、富好玩味性的文学样式。
随笔很留意内容的学问性,留意规律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好玩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谈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任凭,深化浅出。
注音(1)单音字。
倒涎.( ) 锱铢..( ) 岑.寂( ) 付梓.( )王嫱.( ) 憎.恶( ) 没镞.( ) 烟榻.( )清沁.肺腑( )答案:xián zīzhūcén zǐqiáng zēng zútàqìn(2)多音字。
嚼⎩⎨⎧咬文嚼.字()倒嚼.()咀嚼.()漂⎩⎨⎧秀丽..()漂.洗()漂.泊()乘⎩⎨⎧下乘.()千乘.之国()藉⎩⎨⎧狼藉.()蕴藉.()隽⎩⎨⎧隽.永()隽.秀()鲜⎩⎨⎧鲜.活()寡廉鲜.耻()答案:jiáo jiào juépiào piǎo piāo chéng shèng jí jièjuàn jùn xiān xiǎn(3)形近字。
⎩⎨⎧辑.录()作揖.()舟楫.()通缉.()⎩⎪⎨⎪⎧尺牍.()牛犊.()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蝉.联()婵.娟()肆无忌惮.()殚.精竭虑()⎩⎨⎧涓.涓细流()娟.秀()手绢.()答案:jí yī jí jīdú dú dú dú dúchán chán dàn dānjuān juān juàn“歹”读作è,是个会意字。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 i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自知自疑自学在前Q 语言积累1. 读准字音⑴憎恶(z e n)g⑵逻辑(j ) [ (3)锱铢(z z h 0 ⑷斟酌(zh en zhu ©(5)岑寂(c <n) (6)意蕴(y tn) (7)付梓(z ) (8)尺牍(d 帀(9)俗滥(1同 2.理解词义(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3)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⑸不即不离: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⑹点铁成金: 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9)学富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10)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O 品读感悟1.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第三单元 第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咬文嚼字答案⑴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 《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 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 •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 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易学通.重难点一本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下)):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doc

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说明】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惟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套板反映”,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文指出,“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
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作者说:“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
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08课+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jiáo咀嚼.嚼.舌嚼.蜡咬文嚼.字B.xián涎.水盛筵.舷.梯娴.熟C.zī锱.铢缁.衣辎.重淄.水D.qiánɡ王嫱.风樯.墙.垣稼穑.【答案】C【解析】A项,“咀嚼”中“嚼”读“jué”。
B项,“盛筵”中“筵”读“yán”。
D项,“稼穑”中“穑”读“s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玩索剥琢有声斩截刻苦自励B.因缘打破岑寂鲁莽清沁肺腹C.俗滥推陈翻新流涎索然无味D.平添不即不离凝练锱铢必校【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为了让自己的提案——《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更加科学严谨,他经过几天反复地调研和思考,又地进行了五次修改。
②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的,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③《大连故事》剧组人员认真研究剧本,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力求真实、全景式地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
A.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字斟句酌B.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咬文嚼字C.精雕细刻字斟句酌咬文嚼字D.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答案】D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一、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文意,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例证方法。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并吸收借鉴。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二、作者连线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
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
后来赴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
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三、背景探寻提倡咬文嚼字,提高语言修养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
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四、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五、归纳整理1.字音①婵.娟(chán ) ②憎.恶(zēng ) ③没镞.(zú) ④锱铢..(zī zhū) ⑤岑.寂(cén ) ⑥尺牍.(dú) ⑦付梓.(zǐ) ⑧剥啄.(zhuó) ⑨垂涎.(xián ) ⑩援.例(yuán ) 2.字形 ⎩⎨⎧婵(chán )婵娟蝉(chán )蝉联惮(dàn )肆无忌惮殚(dān )殚精竭虑⎩⎨⎧牍(dú)连篇累牍渎(dú)亵渎椟(dú)买椟还珠黩(dú)穷兵黩武 ⎩⎨⎧涎(xián )垂涎三尺诞(dàn )荒诞不经 ⎩⎨⎧斟(zhēn )斟酌勘(kān )勘误 3.词语(1)捉摸·琢磨 【辨析】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读“zuó mo ”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 mó”时,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运用】 ①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 。
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②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 ,需要积极顽强应战。
答案 ①捉摸 ②琢磨(2)简洁·简捷【辨析】“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②简便快捷。
二者区别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简洁”突出事物的洁净,没有多余成分;“简捷”突出直截明快,不拖沓啰嗦。
【运用】①他的描绘而生动,把中国画的韵味显示出来了。
②试试这些快速的食谱,它们可以帮你逃离厨房,拾回清闲。
答案①简洁②简捷4.成语(1)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2)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鸣,表示。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6)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文中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一、合作探究1.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答:答案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2.对“咬文嚼字”四字的理解,作者能从庸常的理解中,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赋予它以文学的谨严精神。
作者是如何进行严密的论证的呢?答: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
在论证“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这一观点,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
②喻证法。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通过喻证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3.本文运用材料信手拈来,说理举重若轻、流畅生动,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进行说理的。
答:答案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有:①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②《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③《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④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⑤“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可以概括为:①②③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④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⑤⑥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⑦是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去咬文嚼字。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答:答案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5.学习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答:答案①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②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③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④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⑤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⑥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⑦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⑧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6.朱光潜先生倡导读书要“咬文嚼字”,“好读书,不求甚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我的观点:观点一:我觉得,必须先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
朱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我看来,就是要求我们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古人说得好,读书要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观点二:要知道“不求甚解”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马先生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