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的灯具
汉代铜灯的种类

汉代铜灯的种类一、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铜灯就是其中之一。
二、汉代铜灯概述铜灯是汉代常见的一种照明器具,主要用于宫殿、寺庙和贵族家庭等场所。
它们通常由铜制成,形状各异,有些甚至非常精美。
三、汉代铜灯的种类1. 立灯立灯是最常见的汉代铜灯之一。
它们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方形底座支撑着一个长杆和一个灯盘。
立灯可以放置在地面上或桌子上,也可以挂在墙上。
2. 悬挂式灯悬挂式灯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方形底座支撑着一个长杆和一个灯盘,并带有吊环。
它们通常被挂在天花板或墙壁上。
3. 置于桌面的小型台灯小型台灯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方形底座支撑着一个小型的铜制台盘和一个小型的灯盘。
它们通常被放置在桌面上,用于读书或工作。
4. 花瓶式灯花瓶式灯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方形底座支撑着一个中空的铜制花瓶和一个灯盘。
它们可以用作装饰品,也可以用于照明。
5. 火盆式灯火盆式灯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方形底座支撑着一个中空的铜制火盆和一个灯盘。
它们通常被放置在户外,用于照明和加热。
四、汉代铜灯的特点1. 制作精美汉代铜灯制作精美,细节处理得非常好。
许多铜灯上都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2. 形态多样汉代铜灯形态多样,包括立灯、悬挂式灯、小型台灯、花瓶式灯和火盆式灯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用途。
3. 功能强大汉代铜灯不仅可以提供光线,还可以起到加热、驱蚊等功能。
例如,火盆式灯可以用于户外照明和加热。
五、结论汉代铜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制作精美,形态多样,功能强大。
今天,许多汉代铜灯仍然保存完好,并被用于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展示。
南京博物馆东汉铜牛灯介绍

南京博物馆东汉铜牛灯介绍铜牛是汉代青铜灯的主要器形,这件东汉铜牛灯,通高22.5厘米,重约3千克,呈卧牛形状。
铜牛灯的制作十分精致,整体造型为一卧牛,体作圆筒形,牛头略向前倾,双目圆睁,鼻孔朝天。
牛背上有一牛头、一牛身和一个圆筒形灯盘。
牛的颈部有一环系铜链的环首,作卧伏状。
铜链上有三个提环。
灯盘上部与牛背相连通。
牛的颈部与尾部之间有一小孔,可以穿绳系挂于铜链上。
这件灯从造型到工艺都堪称为巧夺天工之作。
牛身和牛头制作得极为精细,细节处的纹饰也十分丰富,显示了东汉时期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牛是勤劳、善良、勇敢、忠诚的象征。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歌颂牛的勤劳和忠诚,就把牛作为财富和智慧的象征而加以崇拜。
牛在远古时期就被人类驯服了,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青铜牛和青铜人等。
而中国人对牛的崇拜也由来已久。
青铜器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冶炼— 1 —技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总结和发展冶炼技术和提高冶炼技术是青铜器制作、使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早在春秋时期青铜器就已经出现了。
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更加成熟,铸造技术进一步提高,青铜器造型、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最显著的特点是纹饰精美、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装饰丰富、用途广泛;春秋晚期以后出现了以实用为目的的青铜器;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出现了以实用为目的又与装饰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器;西汉末期开始出现以实用为目的又与装饰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器。
东汉时期铜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铸造技术更加成熟,工艺更加精湛。
这件铜牛灯就是东汉时期制作工艺成熟、风格独特、造型精美、装饰丰富、用途广泛的代表作之一。
铜牛做工非常精细。
牛身表面贴有鎏金铜箔和金箔装饰纹片;牛角上还装饰有鎏金铜蛇;牛身表面贴有鎏金铜皮;牛腹及四肢内侧贴金箔;牛鼻上还贴有鎏金铜条;牛腿和牛尾则贴有鎏金铜皮;牛尾巴上也贴有鎏金铜条。
汉代牛灯名词解释

汉代牛灯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汉代牛灯吗?那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啊!它就像是汉代
历史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
汉代牛灯,简单来说,就是在汉代出现的一种以牛为造型的灯。
你
想想啊,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明亮的电灯,夜
晚照明可全靠这些灯呢!比如说,晚上要看书学习咋办?点亮牛灯呗!(就像我们现在晚上看书要开台灯一样。
)
这牛灯啊,制作得那叫一个精美!那工艺,啧啧,简直绝了!牛的
形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似的。
(就跟现在的一些超级
逼真的雕塑一样。
)有的牛灯还装饰着各种华丽的图案和纹路,你能
想象到吗?那是多么让人惊叹的艺术啊!
我记得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一盏汉代牛灯,哇,当时我就被它吸
引住了。
我凑过去仔细端详,心里想着:“这古人可真厉害啊,怎么能
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
”旁边一个小朋友也好奇地看着,还问他妈妈:“妈妈,这头牛会发光吗?”哈哈,多可爱的问题啊。
而且啊,这汉代牛灯可不仅仅是个照明工具,它还蕴含着那个时代
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呢!它反映了汉代的文化、工艺水平,是历史的一
个重要见证。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一些高科技产品,能体现我们这
个时代的特点。
)
在我看来,汉代牛灯是古代艺术的瑰宝,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欣赏的。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错过欣赏汉代牛灯的机会哟!。
汉代铜灯的种类

汉代铜灯的种类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汉代铜灯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样式多样,装饰华丽,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汉代铜灯的几种主要种类。
一、立灯立灯是汉代铜灯的一种主要类型,它通常用于室内照明。
立灯的造型多样,有的是单柱,有的是双柱,有的是三柱,还有的是四柱。
立灯柱子的形状有的是圆柱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八角形,有的甚至是十二角形。
立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二、吊灯吊灯是汉代铜灯中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通常用于大厅或宴会厅的照明。
吊灯的造型也非常多样,有的是单灯,有的是双灯,有的是三灯,还有的是四灯。
吊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吊灯的灯盘下方还常常装有花卉或动物的雕刻,非常华丽。
三、壁灯壁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装饰性灯具,多用于室内墙壁上。
壁灯的造型多样,有的是单臂,有的是双臂,还有的是三臂。
壁灯的灯盘多为圆形或六边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壁灯的柄部和底座常常装有华丽的雕刻,非常漂亮。
四、佛灯佛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寺庙或佛堂照明。
佛灯的造型多为圆柱形或瓶形,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佛像。
佛灯的表面常常装饰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雕刻,非常神圣。
五、龙凤灯龙凤灯是汉代铜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皇宫或富庶家庭的照明。
龙凤灯的造型多为龙头或凤头,上面装有灯泡或蜡烛,可以照亮室内。
龙凤灯的柄部和底座常常装有华丽的雕刻,非常豪华。
汉代铜灯种类繁多,每种铜灯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展示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铜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和珍藏。
汉代铜灯的种类与特点

汉代铜灯的种类与特点
1. 汉代的豆形灯,哇哦,那真的是很常见的一种呢!就像我们现在家里常用的台灯一样。
你看,它造型简约,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候,人们是不是就靠它在夜晚读书做事呀!
2. 雁鱼灯,多有意思呀!你说它像不像一个灵动的小工艺品?那雁的造型,那鱼的点缀,真的是巧妙极了。
难道你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吗?
3. 人形铜灯也很特别呢!把灯做成了人的样子,你说汉代的工匠们是不是特别有创意?这就好像是一个会发光的小人在守护着人们。
4. 多枝灯,那简直就是灯中的“豪华版”呀!好多枝桠伸出来,就如同一个光芒四射的大树。
哎呀,要是在当时能拥有一盏这样的灯,那该多酷炫呀!
5. 还有牛形灯,哇,那牛的样子做得可真逼真。
它就像是一头勤劳的牛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光亮,难道不令人敬佩吗?
6. 朱雀灯多漂亮啊!朱雀展翅的样子,是不是感觉它随时都会飞走呢?就像一只美丽的火凤凰降临人间带来光明。
7. 羊形铜灯,多可爱呀!那温顺的羊儿化作了一盏灯,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你不觉得这特别有爱吗?
8. 连枝铜灯也很了不起呢!一整排的灯连在一起,就好像是一片光明的海洋。
在汉代,它绝对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我觉得汉代铜灯真是太神奇、太有魅力了!它们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
西汉长信宫灯

3
历史传承与影响
历史传承与影响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标 题
C史传承 西汉长信宫灯于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 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影响 这盏西汉长信宫灯被视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的杰作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和精巧的设计 ,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都使得这盏宫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重要代 表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和 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文化内涵
这盏灯的综合性十分突出:从环保和节能 的角度来看,利用虹吸原理形成的灯罩能 够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
同时,灯罩可以转动,使灯光照射范围随 之变化,光照的强度也可以通过调整灯罩 的位置来控制
更为重要的是,这盏宫灯将"灯"与"人"有 机结合在一起,以人做为灯的主体而不是 装饰物,达到了既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又 具有较强的审美功效的目的 从青铜工艺的技巧来看,这盏宫灯将各部 件铸造成可以拆卸的形式,方便擦洗、维 修
4
当代应用与未来发展
当代应用与未来发展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标 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当代应用 西汉长信宫灯作为一件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 展品之一。同时,它也成为了设计和艺术领域中的灵感来源之一。设计师们从这件古代艺 术品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古典韵味和现代感的艺术 作品
文物背景与价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标 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通过松紧不同的皮导线将两件构件连为一个整体
文物‖汉代铜灯:美观、节能、环保!

文物‖汉代铜灯:美观、节能、环保!PS:当然欢迎你们把原文转发到朋友圈喜欢请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文物背后”!这是文物背后介绍的第49件文物西汉雁鱼铜灯长34.5,高53厘米,山西朔县照什八庄一号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雷云贵《西汉雁鱼灯》)电灯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照明器具。
通过父母、祖父母辈的讲述和各类影视作品的“科普”,我们也知道,在没有电的时代,人们是用蜡烛和油灯照明的。
实际上,这两种照明用的物质也有自己的小小学名:用油做燃料的古代灯具称为“灯盏”,用蜡做燃料的古代灯具称为“烛台”。
所以,古代的灯具,可以分为灯盏和烛台两大类。
古装电视剧中的灯(图自网络,侵删)然而,这一造福人类的发明——灯具,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呢?现在已经很难考定。
从出土的春秋战国灯具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灯具已经非常完美。
所以,在这之前,灯具应该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历程。
在战国时期,“灯” 字写为“镫” 。
《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 华镫错些”的句子。
专用字的出现,说明当时灯具已是人们的常用器具。
战国人形铜灯河南博物院藏(图:河南博物院官网)西汉时期,灯具的制作水平又上一个台阶。
这件精美的雁鱼灯通体采用铜铸,作鸿雁回首伫立状。
大雁额顶有涂了红彩的冠,眼睛圆瞪,脖颈修长,体态丰满。
大雁的嘴大张着,衔住一条鱼。
短胖的鱼身刚好做成灯罩,体现了古人设计的巧思。
绘制得十分细致的鸟毛它的尾巴很短,呈上翘状,双足并立,掌有蹼。
在它身子的两侧,工匠们还细心地铸出了羽翼,并绘制出细腻的翎毛,使得整座铜灯更为生动形象。
“美观”说完了,那么“节能”、“环保”二词从何说起呢?让我们把雁鱼铜灯的肚子剖开看一看:它由雁首颈( 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
雁颈和雁身以子母口相接。
鱼身及雁体均为中空,而且是相通的。
雁鱼灯线描图(图:雷云贵《西汉雁鱼灯》)灯盘上能够放灯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设计出空心大雁呢?原来,雁鱼铜灯采用的燃料是灯油,点燃后会产生黑烟。
海昏侯雁鱼形铜灯介绍

海昏侯雁鱼形铜灯介绍
海昏侯雁鱼形铜灯,也称作“雁鱼青铜灯”,是汉代的一种青铜灯具。
该灯具以大雁和鱼为造型,整体呈现出大雁回首衔鱼的伫立状。
雁的额头有冠,眼睛圆睁,颈部修长,身体宽肥,两侧铸有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脚掌有蹼。
雁的嘴巴张开,衔着一条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
雁冠和鱼身、雁体均施有翠绿色彩,雁、鱼及灯罩的屏板上还用墨线勾出了翎羽、鳞片和夔龙纹。
从结构上看,雁鱼形铜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
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
灯盘为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
一侧附有灯柄,可以控制灯盘的转动。
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
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
雁鱼形铜灯不仅是一件照明工具,而且具有环保功能。
当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的清水吸收溶解,从而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该灯的四个部分可以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在美学上,雁鱼形铜灯将大雁和鱼这两种自然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意着吉祥和富足。
同时,它也体现了工匠艺人在灯具创造中,不仅追求实效性,还对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文
化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种灯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充满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汉代灯具制作的高超水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朝的灯具2015-03-06 品相一一灯光美学专家品相一一灯光美学专家从中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到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对火的崇拜一直贯穿人类文明的历史。
火带给人温暖与光明,对火的利用和控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灯具的发明,则是古代人民利用火的最佳范例之一。
中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两汉时期,各种造型的灯具涌现,造型华丽,设计精巧,堪称古代灯具设计的代表。
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灯具。
与鼎形铜灯类似,器物一半盖掀起以移轴为支持,翻在另一半盖之上成为灯盘的灯,又称为轱辘灯,汉代时最为流行,有的为方簋形,有的为耳杯形等,而最有特色的是卧羊铜灯。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羊形铜灯▼西汉羊形铜灯,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此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向前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通体无纹样装饰,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用灯时,提拉羊臀上的小钮,翻开羊背平放于羊头之上成为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后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储存灯油,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顺势翻回原位。
灯盘展开时▼羊本为六畜之一,是上古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先秦大夫之祭,牲羊,称“少牢”,商代青铜礼器上多有羊的形象,上古时“羊”常用作“祥” 的假借字,《释名·释车》曰:“羊,祥也;祥,善也。
”羊也就具有吉祥之意,羊型器物汉代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汉李尤《金羊灯铭》记:“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就是当时人们人祈吉求善的意愿的确切反映,且除了羊之外,尚有多种祥瑞之兽成为灯的造型。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朱雀灯▼朱雀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踏于身躯卷曲盘龙灯座之上,龙首上扬。
而朱雀展翅若飞,嘴衔环形凹槽状灯盘,灯盘内分三格,每格各有一烛钎。
朱雀灯灯盘▼仔细查看,朱雀的嘴和足两处均有接铸的痕迹,说明朱雀、盘龙、灯盘是分别铸成后再铸接为一体,朱雀源出于凤凰,为四神之一,传说能它能给人世带来祥瑞,工匠在鸟的双翅和尾部阴刻以纤细的羽毛纹饰,使此朱雀造型更为优美生动,而整个灯体又显得厚重平稳。
大云山汉墓1号汉墓出土之鎏金铜鹿灯▼汉灯同样可分为有檠灯和无檠灯,无檠灯中以行灯和卮灯可作代表。
一般将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在灯盘一侧装扁錾以供手持的灯称为名拈灯或行灯。
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明光宫“铜行灯▼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明光宫“铜行灯,灯高9.3厘米,口径10.7厘米,铜灯有柳叶形灯柄,可供行走时手持,手柄背面刻“赵姬家”三字铭文。
灯盘大小及灯钎位置▼行灯的灯盘中一般只竖一枚尖锥状灯柱,这样的灯柱上是用来插放硬性燃火灯炷的,上古硬性硬灯炷一般以剥去麻皮的麻秸、束苇竹薪,松木,桦树皮等物充当,即《淮南子·说林训》所称“麖烛”,《说文·丶部》:“主,镫中火主也。
”火主即灯盘中的支钉,此物或称为烛钎或灯芯灯捻,桓谭《新论·祛蔽篇》中说:“余后与刘伯师夜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憔秃,将灭息。
……伯师日:‘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火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
”大意为灯将烧完熄灭,为继续点灯,应当添加灯油、更换新的灯柱,而灯要浸在灯油中。
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一件行灯的灯盘里残存有烛渣和一小段尚未烧完的灯烛,此灯柱为八九根细竹条外面缠上一层3毫米的细纤维物质做成,直径约1.4厘米,是现在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灯柱。
不过行灯灯盘较浅,容油少,如果以卮状器作为储存灯油的灯体,灯火就能持久燃烧,这种灯即为卮灯。
江苏徐州市博物馆藏西汉豆卮组合铜灯▼豆卮组合铜等高7.8厘米,直径8厘米,由两个豆形灯和一个卮形灯体组成,两灯盘可旋开分別使用,亦可同时点燃。
卮形灯体可以储存燃料,卮底有一孔以插板锁闭,开启后可以承接燃料。
合成后也为一卮灯,集灯和储存燃料功能干一体,便于出行使用,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中的“观牍图”石刻画像中人物所手持的灯,正是这种卮形灯。
灯盘拉展开的豆卮组合铜灯▼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中”观牍图“石刻画像中卮灯影像▼除了连枝灯、行灯、器物形灯和动物形灯之外,汉代盛行各种人形灯。
四川出土西王母陶灯▼四川曾发现过多件汉代陶质西王母灯,这件西王母双盏油灯,高23公分,西王母高髻,正坐于龙虎座上。
龙虎座的两侧各有一灯盘。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仙之首,是仙山昆仑之神,昆仑上有不死之药,传说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拜访过西王母,这引起过无数汉代人无数美好遐想,此件西王母陶灯,正是汉代人好仙思想的生动体现。
河北省博物馆藏西汉“当户”铜灯▼西汉“当户”铜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墓出土,高12、灯盘径8.5、盘高1.6厘米,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此灯为一胡人擎灯造型,胡人左手按左膝,右膝着地,右手上举支擎灯盘。
灯盘和人俑分体铸成,在胡人右臂之上用铜钉铆合。
当户灯细部▼汉人着衣皆右衽,即衣服有两前片,左边那片包盖右边那片之上,也就是说领子看上去犹如应字母Y形,称为右衽;而少数名族着衣皆为左衽,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也就是衣服右片包盖左边,此擎灯人身穿短衣而左衽,正为胡人。
当户灯线图▼灯盘壁上刻有铭文:“御当户锭一,第然于。
”这里的“锭”就是灯的意思,“当户”则为匈奴的官名,《史记·匈奴列传》云: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汉书·宣帝纪》:“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群列观。
”孟康注曰:“左右当户,匈奴官名。
”由此可见,这件铜灯表现的是匈奴官吏为奴仆举灯的形象,衣尾束长状拖曳于地,以稳定灯座不致倾倒。
云南省箇旧市博物馆藏东汉铜俑灯▼与匈奴“当户”灯类似, 1989年云南省箇旧市黑马井村出士一件东汉铜俑灯,其人为西南少数民族人物的相貌。
云南汉铜俑灯细部▼此灯高40.5厘米,裸体坐状,尖脸大眼,高额骨,连鬓胡,头上用斜格纹带束发,《史记·西南夷列传》有夜郎、滇、邛都的人皆魋结;嶲、昆明的人皆编发的记载,由此可人物正是西南夷民,此俑双手各平举擎一灯盘,头亦顶一灯盘。
东汉人形吊灯▼1974年在湖南长沙征集,灯高29厘米,灯长28厘米,由灯盘、贮油箱和悬链三个部分组成。
灯盘呈扁圆形,盘心立灯钎;灯钎旁有小口,当灯盘中灯油过多时,灯油就会由这个小口倒流回贮油箱。
贮油箱为人形,其身裸体,卷发、深目、高鼻,作头昂匍伏状,双手前伸托灯盘,人体中空贮油。
作为吊灯,其吊链由一覆碗垂吊三条铜链组成,下端分别系住裸人的双肩和臀部,三条吊链长度和位置恰到好处,吊灯因而处于平衡状态。
覆碗形盖顶上立一鸟,展翅开屏,其上方还有一条吊链和吊钩用以悬挂整个吊灯。
匠人在制作这件吊灯时,对灯的诸多结构做了精密的布置,灯盖与灯盘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所以,灯盖不会直接受到燃烟的熏染,另外三条吊链并不与灯盘相连,灯火燃起时,吊链不会档光而产生投影,其整体设计,让后世人大为赞叹,此灯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西哲亚里士多德有云:“关于制造过程,一部分称为”思想“,一部分称为”制作“——起点和形式是由思想进行的,从思想的末一步再进行的功夫为制作。
”汉代的人形灯之人物形象,大多都为奴仆和俘虏或蛮夷屈从服务的姿势,显示着汉人权贵的一种骄横跋扈,甲骨文的中“光”字作如下图字。
甲骨文及金文中的“光”字▼为一跪着的人头顶火焰之状,头和头发都不能燃烧,头之火应该是一盏燃油的灯,这是奴隶时代的典型画面,而到了汉代,灯具中还能见到这种形象,在南方广东广西一带的汉墓中,出土过多件人俑座灯,这些灯都属于明器,而人俑形象与“光”本形几乎一样,可见人类是多么难以摆脱野蛮!广东汉墓出土明器人俑灯▼带烟管的灯为汉代新创,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其功能是将没完全燃烧的油烟和灰烬导入贮水的灯体内部,从而保持室内的清洁,另外还能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大光亮。
《释名·释车》:“釭,空也;其中空也。
”釭也指中空的管状物。
所以这种中空有导烟管的灯就叫做釭灯,或直接简称曰“釭”,《汉书·外戚传》记赵飞燕成为皇后“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
”这里黄金釭,指的就是这种灯。
晋夏侯湛《釭灯赋》云:“隐以金翳,疏以华笼。
融素膏于回槃,发朱辉于绮窗。
”金翳、回盘都是现在所见到的汉代釭灯上的构件,又云:“取光藏烟,致巧金铜。
”而藏烟,也正是釭灯的特性。
西汉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鼎腹内壁有薄薄一层白色水碱,证明其中原曾贮水,灯烟溶在水中,可使室内减少煤炱而保持清洁。
这件灯的灯盘有两层盘壁,插置两片弧形屏板作为灯罩,灯盖如覆钵,套于2灯罩之上,灯盖顶伸出烟管,弯曲与下部鼎身联通。
西汉江都王墓出土双管釭灯▼古代的灯都是燃油灯,点燃时间过长,釭灯烟管内废气充溢,空气对流就受到影响,相比于单烟管,双烟管灯的功能更具完善。
这类灯具大多分体铸造后在组合套装,其烟道和灯座灯罩等部件,也大多可以拆卸,以便清洗和携带,而灯的造型,也有动物及人物等多种样式。
“长信宫”灯1▼“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整座灯由青铜分体铸造,铸成之后通体鎏金,鎏金也称火镀金或银镀金,大致的工艺流程是先将金与汞合金齐涂抹在金属器物表面上,之后烘烤器物,汞遇热化退,金则留存于器面,现存早期的鎏金器物为战国的带钩,到了汉代,鎏金工艺已极为成熟精湛,“长信宫”灯可谓其中典范,二千多年的时间使灯上的金箔多有剥落,然而在灯光照射下,整个灯依旧金光闪闪,华贵非常。
“长信宫”灯细部▼灯型为一坐执灯宫女,着内衣,外罩交领右衽宽袖长袍,衣袍紧身、曳地、宽袖、交领,此为汉代典型的曲裙深衣,实物可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物。
宫女面容长眉细眼,鼻正嘴小,梳髻覆簂,《释名·释首饰》云:“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
”此簂亦即所谓的巾帼。
“长信宫”灯巾帼▼整座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内体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宫女右臂高举,袖口为灯顶,整个右臂与灯罩上方的烟道相通,形成烟管,“长信宫”灯为单管型,因灯火燃烧而出的烟,由烟管进入灯具中空内部,从而避免灯火燃烟薰黑室内。
灯罩由两片弧形屏板合成,置于有槽的灯盘上,可以开合,犹如门扉,以调节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座似豆形,灯盘中心有一竖针型灯钎,可插蜡烛,各部件组合在一起时无法窥见内部,而长信宫灯出土时各部件散落一地,从当时的发掘现场的照片中当能看到灯盘与灯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