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
实用心理学平时作业

心理学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与看法。
A情绪情感B性格C个性倾向性D需要2.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是,观察法。
A不使用仪器B效果不好C不用分组D不进行条件控制3.心灵的原子是圆球形的,特别光滑,可以随意滚动,因此灵魂是能动的。
这是的观点。
A 柏拉图B阿奎那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4.主张心理学应该和哲学、生理学区分开,用特殊的方法来研究自己的特定对象,并且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赫尔巴特B冯特C华生D亚里士多德5.被美国的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的著作是。
A《生理心理学纲要》B《心理学教科书》C《经验心理学》D《脑的反射》6.2至7岁,儿童脑重达1250克,相当于成人的,这个时期儿童头脑中储存了各种事物的表象,掌握了许多前科学概念,儿童的想象力突出,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
A1/2 B8/10 C1/5 D9/107.同一部作品,人们欣赏后评价可能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心理活动的。
A主观性B复杂性C社会性D个别性8.神经冲动传播的电变化过程中,受刺激部位发生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启,允许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减小,钠离子进一步加速内流,膜内局部由负变正,膜电位差消失。
这种使极化状态改变乃至消失的过程称为“”。
A去极化B复极化C反极化D超级化9.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弥散到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升高,加强了膜的极化(称为超极化),产生对抗兴奋的电位变化,显示出抑制效应,这就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甘氨酸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10.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躯体肌肉的运动,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
A大脑B中脑C小脑D间脑11.在睁眼、视物、听突然的音响或进行心算以及作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时会出现,以额叶最为明显。
Aβ波B a波Cθ波Dδ波12.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再以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条件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以致消失,这种内抑制叫做。
心理学作业3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参考答案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一、单向选择题1、想象可以分为( A )。
A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B 梦和幻觉C 理想和空想D 积极想象和消极想象2、梦境在( D )时开始出现。
A 浅睡期B 深睡期C 沉睡期D 快速眼动睡眠期3、人类情绪情感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是( D )。
A 激情B 心境C 应激D 表情4、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D )。
A 激动和平静B 喜、怒、哀、乐C 高兴与悲伤D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5、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是对( B )的分类。
A 情绪B 情感C 基本情绪 D情绪状态6、下列关于意志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B 意志行动与困难相联系C 意志行动以不随意运动为基础D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7、大多女孩想吃糖又怕胖,这属于( C )。
A 接近-接近冲突B 回避-回避冲突C 接近-回避冲突D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8、需要是( D)。
A 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B 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C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部动力D 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表现为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9、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A )关系。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难以界定10、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叫( C )。
A 意志B 情感C 能力D 动机二、多项选择题1、有意想象包括( AB )。
A 再造想象B 创造想象C 理想D 空想2、表情是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模式,主要包括( ABC )。
A 面部表情B 言语表情C 身段表情D 动作表情3、根据情绪状态可以分为( ABC )。
A 心境B 激情C 应激D 情感4、“一般适应综合症”是应激状态所引起,包括( ABC )三个阶段。
A 惊觉阶段B 阻抗阶段C 衰竭阶段D 康复阶段5、意志的品质包括( ABCD )。
2023《心理学》形考作业2参考答案

心理学作业 2 (第 4~第 6 章)共 100 分,占形考的 20%。
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28 分)1.记忆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2.陈述性记忆答: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记忆,例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
3.程序性记忆答: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动知技能术运动技能的记化。
例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
4.组块答: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
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的组织与再编码。
因此,组块是加工处理若干刺激的意义单位。
5.精细加工答:精细加工就是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是新信息合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者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7.思维与想象答:思维是人们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答: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9.功能固着答: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答: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答: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心理学作业

心理学作业班级姓名一、填空1.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三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记忆和思维组成的。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的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学说还要早30年。
5、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法。
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是马斯洛与罗杰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新流派为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二、选择题1、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 D )A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个性 D 心理现象2、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D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 B )A 心理过程和个性B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C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 马斯洛、罗杰斯B 弗洛伊德C 华生D 皮亚杰5、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为( B )A 1789年B 1879 年C 1897年D 1798年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B )A. 情感过程B. 认识过程C. 意志过程D. 个性问答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3.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一、概念解释1.反射2.第一信号系统3.第二信号系统5.反映 6.相互诱导二、填空1.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心理学作业(1)

综合作业1. (单选题) 实行指引和影响行为的人是____,接受指引的人是____。
( )(本题1.0分)A、被领导者,领导者B、领导者,被领导者C、领导,被领导D、被领导,领导标准答案:B2. (单选题) 组织发展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 .( )(本题1.0分)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标准答案:C3. (单选题) 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把那些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和条件称为 ( )(本题1.0分)A、满意因素B、保健性因素C、激励因素D、动力因素标准答案:B4. (单选题) 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是( )(本题1.0分)A、MIB、CIC、CISD、BID标准答案:D5. (单选题) 美国管理学家____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 )(本题1.0分)A、卡特莱特B、波特C、赫塞D、德鲁克标准答案:D6. (单选题) 超Y理论又称为 ( )(本题1.0分)A、权变理论B、Y理论C、X理论D、忠诚理论标准答案:A7. (单选题) “工业心理学之父”是 ( )(本题1.0分)A、雨果B、梅奥C、冯特D、福莱特标准答案:A8. (单选题) 已被看作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的是 ( )(本题1.0分)A、行为科学B、工业心理学C、组织行为学D、经济心理学标准答案:B9. (单选题) 儿童在逛商场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玩具,这说明 ( )(本题1.0分)A、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B、需要对知觉的影响C、经验对知觉的影响D、知觉情境的影响标准答案:A10. (单选题) 一个组织按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研究与发展等来划分部门属于()部门。
(本题1.0分)A、职权部门化B、职能部门化C、绩效部门化D、业绩部门化B标准答案:B11. (单选题)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创建党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位于 ( )(本题1.0分)A、德国大学B、哈佛大学C、莱比锡大学D、剑桥大学C标准答案:C12. (单选题) 双因素理论中,正确的说法是( )(本题1.0分)A、保健因素能够使员工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B、激励因素使人得到满意和积极情绪的因素C、保健因素使人得到满意和积极情绪的因素D、激励因素能够预防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A标准答案:B13. (单选题)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最新--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完整版】精品推荐

最新--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完整版】精品推荐电大心理学作业1(第1—4章)一、填空题1.早在24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4.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等。
6.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7.通过对被试的日记、作文、试卷等活动成果来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被称为产品分析法或作业分析法。
8.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或神经细胞。
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注意是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征。
11.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
12.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3.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4.“狼孩”事件充分说明了人的心理对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依存性。
15.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6.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
17.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维持注意是否需要,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9.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20 分钟。
2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1.分析器是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理活动有机联系的中介。
22.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发生变化引起的。
2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4.由光亮处走进暗室,从什么也看不见到慢慢地看见周围物体,叫做暗适应。
25.错误的、歪曲实际的知觉就是错觉。
大学心理学考试作业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社会行为D. 物理治疗答案:D2. 以下哪个理论不属于学习理论?A. 经典条件作用B. 操作条件作用C. 社会学习理论D. 精神分析理论答案:D3. 自我效能感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班杜拉D. 罗杰斯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人格理论的分类?A. 特质理论B. 心理动力学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行为主义理论答案:D5.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加德纳B. 戈尔曼C. 艾森克D. 斯金纳答案:B6. 心理学中的“双盲实验”是指:A. 实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实验条件B. 实验者和参与者都知道实验条件C. 实验者知道实验条件,参与者不知道D. 实验者不知道实验条件,参与者知道答案:A7.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测量的主要类型?A. 智力测验B. 人格测验C. 能力测验D. 物理测验答案:D8.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皮亚杰B. 埃里克森C. 费斯汀格D. 弗洛伊德答案:C9.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人本主义疗法D. 药物治疗答案:D10.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猜测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记忆?A. 注意力B. 情绪状态C. 身体健康D. 睡眠质量答案:A、B、C、D2. 以下哪些理论属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B.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C.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D.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答案:A、B、C3. 以下哪些属于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A. 标准化B. 客观性C. 保密性D. 随意性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情绪调节的策略?A. 认知重评B. 表达抑制C. 问题解决D. 社会支持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A. 提高自我认识B. 改善人际关系C. 增强应对能力D. 获得物质奖励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作业_4

18秋《心理学》作业_4交卷时间:2019-03-18 15:47:49一、单选题1.(4分)不属于教师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
∙ A. 职业态度∙ B. 宽容∙ C. 敏感性和移情理解∙ D. 情绪的安全感和自信纠错得分:4知识点:12.2 教师的素质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2.(4分)“给予新习得的词语(如work hard,warm up等),学生能造出合适的英语句子。
”这样陈述的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是()。
∙ A. 智慧技能∙ B. 言语信息∙ C. 语文知识∙ D. 认知策略纠错得分:4知识点:5.1 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3.(4分)加涅智慧技能层次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
∙ A. 阐明了智慧技能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 B. 把认知策略看成智慧技能的最高形式∙ C. 提出了智慧技能的发展观∙ D. 阐明了不同类型智慧技能形成的条件纠错得分:4知识点:5.1 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4.(4分)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 A. 教师给学生做示范∙ B. 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 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 D. 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纠错得分:4知识点:3.3 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5.(4分)看到8+5=?这样的问题时,儿童能够直接说出答案,说明他处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阶段。
∙ A. 初级阶段∙ B. 中级阶段∙ C. 最高阶段∙ D. 不能确定纠错得分:4知识点:5.1 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6.(4分)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技能属于()。
∙ A. 智慧技能∙ B. 言语技能∙ C. 动作技能∙ D. 认知技能纠错得分:4知识点:3.3 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答案D 解析7.(4分)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标题与未加标题相比, 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林曼效应
什么叫格林曼效应?这是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事实,在百度百科的解释就是,即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见到有困难的人而不愿意出手相救的心理。
实验显示,人们在公众场合见到有困难的人时,总是有一种依赖心理,“即使我不去帮助他,也会别人去帮助他的”。
心理学家的实验显示,对于遇难者同样有这种心理,“即使我不求救,也会别的人求救的”。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
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
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
”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
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
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
“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
”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也有可能在你我中发生过。
那么就具体分析分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
1.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日益繁荣。
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没有得到具体提高,现在很多人的想法都很自私,都认为自己好什么都好。
所以了,在出现比人有困难时会出现上述的格林曼效应。
都以为事不关己或者那个有困难的人肯定会有人帮助的想法。
这种想法本来就不值得提倡。
2.教育的问题在日益突出,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之女。
独生子女的问题就是在家被家人宠着爱着。
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与比人相处时也出现这样的观念,当他们在看见同伴有困的时候,很难去想到去主动帮助他们。
他们往往想到的是,这有老师货家长的帮忙啊!
3.社会的风气不正。
在多个媒体上报到过,有一个小伙帮助一个跌倒的老奶奶。
结果那个老奶奶认定是那个小伙撞到他的。
最后对簿公堂,这种现象好像很寒心,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只从这件事发生过后,好像有陆续报道过
极其类似的案例。
加上媒体的渲染夸大,只然而然就会让大众以后不敢再去主动热心的救助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了。
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做好事,不得好报。
格林曼效应在社会的纯在,也是难免的。
4.个人的内在原因。
有事人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动手。
就会慢慢变得懒惰。
懒惰的结果就是自己不想做什么事,就会变得极其依赖。
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不做,其他人也会做。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效应,但我有认为这种效应不能长居人的心中。
长久还会变得不正常。
往积极的方向培养自己的心态。
完美自己,完善自我
姓名:贾必东
班级:建工103
学号:1004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