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陈树良简阳教师进修校2011年2月一。

罗森塔尔实验(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

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

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真实的谎言是权威性的谎言¡ª¡ª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教师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大家,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g14)二、框架效应教育中框架效应的运用•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教育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掌握这十大教育心理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掌握这十大教育心理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07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09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蝴蝶效应1

蝴蝶效应1

论体育教学中的蝴蝶效应最初接触“蝴蝶效应”一词,总觉得有些夸大,虽然学过哲学,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终究觉得这个效应只是偶然现象,甚至是人为的夸大。

然而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愈发觉得“蝴蝶效应”在教育学生的阵地上具有神奇的魔力。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马蹄钉的丢失,本来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件,然而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竟然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乃至一个帝国的灭亡。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其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即“传道、授业和解惑”而绝不是“决定”。

引导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准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步入人生的康庄大道;平庸的引导会让学生在荆棘中苦苦挣扎;而错误的引导更会导致学生在泥淖中沉沦。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就很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教学无小事。

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

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和各种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从一些心理效应中吸收有益的启示,运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那么体育教学将会大大增强其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的理论 ⾃孩⼦出⽣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母⼀⽣的两件⼤事。

下⾯店铺收集了⼀些关于家长教育孩⼦的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教育中的六⼤经典理论 1、延迟满⾜效应—适度忍耐能成⼤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学⼼理学教授沃尔特·⽶歇尔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将⼀群幼⼉带进房间,每⼈⾯前摆着⼀个棉花糖。

孩⼦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放弃奖励,⽴即吃掉了糖果。

⼗⼏年后,⽶歇尔对这些孩⼦进⾏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强的孩⼦成绩更好、注意⼒更集中、⼈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的利益⽽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能⼒发展不⾜,孩⼦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长发育中来看,19个⽉⼤的幼⼉就能表现出延迟满⾜的能⼒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能⼒。

⽶歇尔认为,有些孩⼦之所以⾃控能⼒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

家长要善于运⽤这⼀⽅法,⽐如孩⼦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

平时可制定⼀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把零⽤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量 1960年,美国哈佛⼤学⼼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才。

”半年后,他⼜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进步很⼤。

再后来,这18个⼈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感觉获得了社会⽀持,⾃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会尽⼒达到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觉得孩⼦难管,同样的错误⼀犯再犯。

这样的⽗母不妨先⾃我反思⼀下,是否在纠正孩⼦的⾔⾏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吻,还总拿别⼈家孩⼦跟⾃家孩⼦⽐……这些⾔⾏都是在给孩⼦消极的⼼理暗⽰。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和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他们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庭中,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味地多次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在学校,教师上课超堂,并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凡事不能过量,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只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机。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蝴蝶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蝴蝶效应

3、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千层之台,起于垒土。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启示:
小改变→引发环境系统变化→引发新的改变→积累大改变


容易成功→ 带来自信 →更有力量处理困难的问题→
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在 教育过程中要谨记“教育无小事”,我们的一个灿烂的笑 脸、一句赞扬的话语、一种习惯性行为都有可能在孩子的 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支点。
推荐影片:
韩国电影《老师的恩惠》讲述的是7 名学生拜访退休的老师,他们虽然 对老师表示了感激之情,但心里却 有着无法忘记的伤痛。表面上他们 有说有笑,因为朴老师早已忘记过 去的对学生们记忆,朴老师以为她 是个慈祥的老师,而她的学生们其 实是愤怒的。
例2、一个学生经常打架→缺乏安全感 →父母离婚
结论2、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 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 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 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 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 效应
蝴蝶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呢应产生?
1、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
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曾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 动。”
2、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 机会暗暗“滋长”。பைடு நூலகம்
毛泽东在井冈山八角楼写下的著名诗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育里的“蝴蝶效应”

教育里的“蝴蝶效应”

教育里的“蝴蝶效应”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被称为“蝴蝶效应”的概念,它源自于混沌理论,指的是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系统内复杂而非线性的结果。

这个概念也可以用来解释教育领域中的种种现象,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学生的一次成功可能会激励他继续前行。

教育中的“蝴蝶效应”是一种微妙而重要的力量,它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变革和影响。

一、老师的话语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源头。

一个鼓励的言语、一句激励的话语、一句赞美的话语,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未来。

相反,一个批评的言语、一句贬低的话语、一句打击自信心的话语,同样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伤害。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成长中经常会被周围人的话语所影响。

尤其是老师的话语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位老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动力,也可以摧毁学生的信心和自尊。

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善言不妄动。

二、学生的努力带来的影响在教育中,学生的努力也会引发“蝴蝶效应”。

一个学生的一次成功,可以激励他继续前进,而一次失败也有可能让他望而却步。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感知,鼓励他们努力,激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要让学生明白,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重要部分,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且继续前行。

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也表现在学生成绩上。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努力学习,可能使学生成绩逐步提高,拥有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相反,懒惰和消极的学习态度,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一落千丈。

从而使得学生的未来可能出现转折,这也是教育中“蝴蝶效应”的一种表现。

三、教育改革的“蝴蝶效应”教育改革也可以带来“蝴蝶效应”,它可能改变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文化。

一次教育改革,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

比如一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1、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学有所成的学子将自己的成就归于生命的偶然,她坦言:上初二时的她很平常,学习下等,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给了她这次考试的试卷,她几乎把它背了下来。

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她只能考30多分吧,但她那次考了个全班第一,她的朋友只背过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

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只有老师相信她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好成绩。

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她没想到老师相信她,况且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奋,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
从那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不久,她的成绩跃居全班第一。

一年后考上重点高中,三年后考上北大。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偷来的试卷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本来也是和那些农村女孩一样,毕业以后去外地打工。

后来,她的已经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对她说了真心:孩子,当时我就知道你是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

但我想,也许你从此能发奋,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

那一刻,她的泪水流了下来,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那个最明白她的人,没有把她当贼一样揪出来,而是给了她鼓励,让她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正是这份可贵的宽容和信任成了她生命的支点。

2、蝴蝶效应
女孩的经历,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蝴蝶效应。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这首民谣说: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丢失与否,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远的结果,却使一个帝国或存或亡。

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却是可能的。

就像上文故事中女孩的命运由于老师的一句鼓励而发生彻底的改变一样。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为什么会产生并如此强烈呢?
第一,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效应。

大家都知道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曾对国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动。

”可见它的力量之巨大。

第二,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

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一开始便是引人瞩目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发展。

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

正如名言、古谚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结语: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教育领域中的“蝴蝶效应”。

因此学生们一定要对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加注意,改变不良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们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

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